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6746发布日期:2020-07-07 14:1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显示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屏线缆收束器,当然是指能够在对线缆进行收束时使用的产品,方便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由于显示屏采用线缆供电,而线缆的长度束缚了显示屏的活动范围,线缆长度过长会容易打结,过短则容易导致显示屏工作范围太小。

现在显示屏内线缆缺乏收束装置,一般通过胶带对不同类型的电线进行绑定,确保电线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但电线长期反复移动过程中,容易对电缆的外侧造成磨损的情况,影响显示屏使用的安全性,并且显示屏在使用过程中,外界的灰尘容易随空气进入,进而造成显示屏背部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在显示屏内线缆缺乏收束装置,但长期反复移动过程中,容易对电缆的外侧造成磨损的情况,并且显示屏在使用过程中,外界的灰尘容易随空气进入,进而造成显示屏背部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液晶屏幕和密封箱门,所述装置外壳的内壁设置有滑块,且滑块安装在外套壳的两侧,所述液晶屏幕嵌套在外套壳的内部,且外套壳的外侧连接有控制按钮,所述密封箱门安装在装置外壳左右两侧,且装置外壳的顶部连接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散热风扇,且散热风扇的下方连接有锥齿,所述锥齿的一侧连接有旋转杆,且旋转杆的外侧连接有绕线转筒,所述绕线转筒的一侧设置有气缸杆,且气缸杆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外套壳的背部连接有供电线束,且供电线束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连接有气缸杆,且气缸杆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气缸,所述旋转杆的上下两侧连接有卡块。

优选的,所述外套壳采用双层中空矩形结构,且外套壳和微型马达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并且外套壳的表面积小于装置外壳一侧开口的表面积。

优选的,所述密封箱门的宽度为绕线转筒宽度的两倍,且绕线转筒与密封箱门为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绕线转筒与旋转杆通过卡块构成卡合结构,且绕线转筒与液晶屏幕为相互平行。

优选的,所述气缸杆与外套壳通过连接块连接,且连接块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与外套壳焊接为一体化结构,且外套壳通过连接块、滑槽及气缸杆构成滑动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

1、采用滑块与卡块,根据液晶屏幕的使用需求,通过滑块带动外套壳的左右两侧进行滑动,确保液晶屏幕及电线移动的稳定性,并通过卡块对绕线转筒的内部进行卡合,避免绕线转筒在收卷过程中发生偏移,增加线缆收卷的稳定性;

2、采用锥齿与散热风扇,通过两侧的锥齿带动绕线转筒进行转动,根据使用需求对不同类型的输电线进行收卷,方便液晶屏幕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位移,同时利用散热风扇加速装置外壳空气流速,方便通过两侧的密封箱门将渗入灰尘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外壳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转筒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外壳;2、滑块;3、外套壳;4、液晶屏幕;5、控制按钮;6、微型马达;7、密封箱门;8、散热风扇;9、锥齿;10、旋转杆;11、绕线转筒;12、气缸杆;13、滑槽;14、供电线束;15、连接块;16、伸缩气缸;17、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滑块2、外套壳3、液晶屏幕4、控制按钮5、微型马达6、密封箱门7、散热风扇8、锥齿9、旋转杆10、绕线转筒11、气缸杆12、滑槽13、供电线束14、连接块15、伸缩气缸16和卡块17,装置外壳1的内壁设置有滑块2,且滑块2安装在外套壳3的两侧,液晶屏幕4嵌套在外套壳3的内部,且外套壳3的外侧连接有控制按钮5,密封箱门7安装在装置外壳1左右两侧,且装置外壳1的顶部连接有微型马达6,微型马达6的输出端连接有散热风扇8,且散热风扇8的下方连接有锥齿9,锥齿9的一侧连接有旋转杆10,且旋转杆10的外侧连接有绕线转筒11,绕线转筒11的一侧设置有气缸杆12,且气缸杆1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滑槽13,外套壳3的背部连接有供电线束14,且供电线束14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块15,连接块15的一端连接有气缸杆12,且气缸杆12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气缸16,旋转杆10的上下两侧连接有卡块17。

外套壳3采用双层中空矩形结构,且外套壳3和微型马达6的连接方式为轴承连接,并且外套壳3的表面积小于装置外壳1一侧开口的表面积,便于装置外壳1对外套壳3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确保装置外壳1日常调节的便捷性。

密封箱门7的宽度为绕线转筒11宽度的两倍,且绕线转筒11与密封箱门7为相互垂直,方便通过密封箱门7对线缆进行维护,确保显示屏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绕线转筒11与旋转杆10通过卡块17构成卡合结构,且绕线转筒11与液晶屏幕4为相互平行,通过卡块17对绕线转筒11进行固定,避免绕线转筒11在使用中发生松动情况。

气缸杆12与外套壳3通过连接块15连接,且连接块15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结构,通过连接块15对外套壳3的背部进行抵压,确保外套壳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连接块15与外套壳3焊接为一体化结构,且外套壳3通过连接块15、滑槽13及气缸杆12构成滑动结构,通过气缸杆12带动外套壳3进行位移,方便根据供电线束14的收卷长度调节液晶屏幕4的位置。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车载显示屏内线缆收束装置时,根据图1至图3所示,操作人员将气缸杆12连接在连接块15的外侧,随后打开微型马达6,通过微型马达6带动散热风扇8及锥齿9进行转动,散热风扇8加速内部空气流速,方便对外套壳3背部的灰尘进行吹拂及清理,并通过锥齿9带动两侧的旋转杆10进行转动,旋转杆10带动卡块17及绕线转筒11进行转动,通过绕线转筒11对供电线束14进行收卷;

根据图1至图4所示,同时伸缩气缸16带动气缸杆12进行升降,通过气缸杆12带动外套壳3及液晶屏幕4进行移动,通过外套壳3两侧的滑块2在滑槽13上进行反复的滑动,在移动过程中,供电线束14对液晶屏幕4的背部进行供电操作,当液晶屏幕4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时,利用控制按钮5关闭微型马达6及伸缩气缸16,操作人员可以打开密封箱门7,方便对装置外壳1内部的供电线束14进行检修与更换。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