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1161发布日期:2020-10-17 02:27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应用于建筑物中,其包括电梯包括可沿建筑物的电梯井移动的轿厢和安装于每一层的层门装置。中分双折层门装置包括第一门板组件、第二门板组件、第三门板组件和第四门板组件。在关门状态下,第一门板组件和第二门板组件为一组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处于展开位置,第三门板组件和第四门板组件为一组向第二方向移动,以处于展开位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第一门板组件的门边和第三门板组件的门边相对合拢,并且两个门边之间间隔第一间隙。在开门状态下,第一门板组件和第二门板组件为一组向第二方向移动以处于叠加位置,第三门板组件和第四门板组件为一组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处于叠加位置。

现有的旁开层门装置中隔热材料安装难度大,安装不方便。并且为了安装隔热材料所预留的操作空间较大,导致隔热效果差,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包括上坎组件、与所述上坎组件相对设置的下坎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上坎组件的第一门板组件、第二门板组件、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互补设置的第三门板组件和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对称设置的第四门板组件,所述第一门板组件和第二门板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坎组件且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门板组件和第四门板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坎组件且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门板组件与所述第三门板组件的滑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第二门板组件、第三门板组件和第四门板组件均设置沿平面铺设的隔热主体,所述隔热主体由隔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门板组件包括位于相对两侧边缘的第一隔热部和台阶状的第二隔热部,所述第一隔热部的自由端朝向第二隔热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门板组件包括第三隔热部,所述第三隔热部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隔热部一侧延伸;

当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部分所述第一隔热部勾接插入所述第三隔热部,并与所述第三隔热部之间形成连续弯折的第一隔热缝;所述第二隔热部与所述第三门板组件的边缘对应配合,以形成呈台阶状连续弯折的第二隔热缝。

可选地,所述第三隔热部包括第一折弯壁,所述第一折弯壁平行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的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的表面间隔第一间距,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3mm。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弯壁的弯折宽度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的厚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二分之一且小于一;其中,所述第二门板组件的厚度为第一折弯壁距离所述第二门板组件安装隔热主体所对应的外侧表面的最大值。

可选地,所述隔热主体包括门板架、连接架、固连于所述门板架的加强梁、间隔分布于所述门板架的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所述加强梁收纳至少一块所述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与所述加强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架安装于所述加强梁并压接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其中,所述门板架为构成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第二门板组件、第三门板组件或第四门板组件的钣金件。

可选地,所述连接架包括第一压接板、第二压接板和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块压接板,所述第一压接板安装于所述加强梁的一侧并压接于相邻的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压接板安装于所述加强梁的另一侧并压接于相邻的第二隔热板,所述压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压接板和第二压接板并压接位于加强梁内的第一隔热板。

可选地,所述门板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的第一门板架,所述第一门板架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隔热部和第二隔热部位于所述第一面板相对的两侧,所述加强梁固连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隔热板铺设于所述第一面板,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位于所述第一隔热部在所述第一面板上的投影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隔热主体还包括固连于所述第一隔热部的第一压接梁和固连于所述第二隔热部的第一隔热梁,所述第一压接梁与所述第一隔热部构成矩形空间且所述第一压接梁的一侧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梁夹持所述第二隔热板并与所述第二隔热部连接,且所述第一隔热梁与所述第二隔热部之间形成中空的隔热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板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热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隔热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门板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的第二门板架,所述第二门板架包括第二面板、自所述第二面板相对两侧弯折而成的第三折弯部和第四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自由端的延伸方向和第四折弯部自由端的延伸方向相互靠拢,所述加强梁固连于所述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隔热板铺设于所述第二面板,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在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投影区域内;和/或,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位于所述第四折弯部在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投影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隔热主体还包括固连于所述第三折弯部的第二压接梁和固连于所述第四折弯部的第二隔热梁,所述第二压接梁与所述第二面板相对设置且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梁与所述第三折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热梁一侧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另一侧与所述第三隔热部贴合。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隔热主体正面阻挡热量传递,保持层门装置两侧的温度具有差异性。在第一门板组件、第二门板组件、第三门板组件及第四门板组件等相对活动的部位采用迷宫式结构,阻隔气流流通,从而减少气流的热对流现象,以达到隔热效果又能灵活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门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门板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门板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坎组件10;下坎组件20;第一门板组件30;第一隔热缝301;第二隔热缝302;第一隔热部31;第二隔热部32;第一压接梁33;第一门板架34;第一面板341;第一折弯部342;第二折弯部343;第一隔热梁35;第一夹持边351;第二夹持边352;连接部353;支撑板36;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隔热部41;第一折弯壁411;第二门板架42;第二面板421;第三折弯部422;第四折弯部423;第二隔热梁43;第二压接梁44;底加强梁45;顶加强梁46;第三门板组件50;第四门板组件60;隔热主体70;门板架71;第一隔热板72;第二隔热板73;连接架74;第一压接板741;压接板742;第二压接板743;加强梁75;盘套组件80;顶部连接梁81;第一侧连接梁82;第二侧连接梁83;顶部档板8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中分双折隔热层门装置,包括上坎组件10、与所述上坎组件10相对设置的下坎组件20、滑动连接于所述上坎组件10的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互补设置的第三门板组件50和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对称设置的第四门板组件60。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和第二门板组件40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坎组件20且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门板组件50和第四门板组件60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坎组件20且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与所述第三门板组件50的滑动方向相反。

第一门板组件30和第二门板组件40相互配合移动,并朝向同一方向移动。第三门板组件50和第四门板组件60相互配合移动,并朝向同一方向移动。其中,在合拢状态下,第一门板组件30的门边和第三门板组件50的门边相互靠拢。

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和第四门板组件60均设置沿平面铺设的隔热主体70,所述隔热主体70由隔热材料制成。例如,第一门板组件30为板状结构,隔热主体70贴合于第一门板组件30的一侧表面,且收纳于第一门板组件30内。隔热主体70能够正面阻挡热量传递透出第一门板组件30,保持层门装置两侧的温度具有差异性。其中,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和第四门板组件60的隔热主体70在合拢状态构成封闭层门装置的门洞的隔热区域。

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包括位于相对两侧边缘的第一隔热部31和台阶状的第二隔热部32,所述第一隔热部31的自由端朝向第二隔热部32方向延伸。第一隔热部31的自由端朝向第二隔热部32一侧延伸,以形成弯曲的折弯壁结构,第一隔热部31的自由端与隔热主体70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

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包括第三隔热部41,所述第三隔热部41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隔热部31一侧延伸,以形成弯曲的折弯壁结构,第三隔热部41的自由端与隔热主体70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

当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相对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处于展开状态时,部分所述第一隔热部31勾接插入所述第三隔热部41,并与所述第三隔热部41之间形成连续弯折的第一隔热缝301。即,第一隔热部31的自由端插入到第三隔热部41的自由端与隔热主体70之间形成的插接空间中,以使得第一隔热部31的自由端与第三隔热部41的自由端之间形成第一隔热缝301。该第一隔热缝301弯曲的缝隙结构,并且第一隔热缝301的两端对应封闭,使得空气不能对流,提高隔热效果。

第二隔热部32位于第一门板组件30的一侧且与第三门板组件50配对设置,其中,第二隔热部32朝向第三门板组件50一侧的表面设为连续且闭合的台阶面。第三门板组件50与第一门板组件30的相匹配,以使两者的门边能够相互靠拢。相应地,第三门板组件50的一侧的门边表面设为连续且闭合的台阶面。所述第二隔热部32与所述第三门板组件50的边缘对应配合,以形成呈台阶状连续弯折的第二隔热缝302。

在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等相对活动的部位采用迷宫式结构,阻隔气流流通,从而减少气流的热对流现象,以达到隔热效果又能灵活移动。并且,第一门板组件30和第三门板组件50不会相互冲击,静音效果好。

见图图3及图6所示:第三隔热部41设置于第二板组件并朝向第一门板组件30方向延伸,以形成插接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三隔热部41包括第一折弯壁411,所述第一折弯壁411平行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的表面。并且,第一折弯壁411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的表面间隔第一间距d,第一间距d小于或等于3mm,如,d设为1mm、2mm、3mm等。

第一折弯壁411形成悬臂结构,用于限定第一折弯壁411与第一门板组件30之间的隔热面积及隔热深度,从而使第一门板组件30与第二门板组件40之间不能直接连接,通过第一间距阻断热量传递路径。第一折弯壁411平行于第一门板组件30的表面,以使两者的间隔距离均衡,第一折弯壁411与第一隔热部31之间的插接顺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弯壁411的弯折宽度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的厚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二分之一且小于一。其中,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的厚度为第一折弯壁411距离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安装隔热主体70所对应的外侧表面的最大值。第一折弯壁411的弯折宽度即为第一折弯壁411的悬臂延伸长度,相应地,第一折弯壁411的弯折宽度即为第一折弯壁411与第一隔热部31之间的配合密封面面积。第一折弯壁411根据不同的门板厚度相应调整,以使不同规格的门板尺寸具有相应地密封隔热面积。如,第一折弯壁411的弯折宽度与第二门板组件40的厚度的比值为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五分之四或其它比例关系。

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的主体结构基本相同,均构成板状的结构。其中,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均设置隔热主体70,以实现整体隔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主体70包括门板架71、连接架74、固连于所述门板架71的加强梁75、间隔分布于所述门板架71的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所述加强梁75收纳至少一块所述第一隔热板72。所述第二隔热板73与所述加强梁75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架74安装于所述加强梁75并压接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其中,所述门板架71为构成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或第四门板组件60的钣金件。

见图5、图6及图7所示: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采用导热率低的隔热材料制成,用于阻隔层门装置内外两侧空间的热量流通。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板72与所述加强梁75通过胶接剂胶接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隔热板73与所述门板架71通过胶接剂胶接连接。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均采用板状的材料,一侧平面通过胶接剂与门板架71连接,装配方便且接触面积大。

第一隔热板72限定于加强梁75内,安装位置准确并提高加强梁75的强度。第二隔热板73通过连接架74进一步限定于门板架71,以提高连接牢固性,限定效果好。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通过加强梁75分隔开设置,又通过连接架74结合限定,安装方便。

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通过连接架74进一步锁定连接于门板架71,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可选地,所述连接架74包括第一压接板741、第二压接板743和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块压接板742。所述第一压接板741安装于所述加强梁75的一侧并压接于相邻的第二隔热板73,所述第二压接板743安装于所述加强梁75的另一侧并压接于相邻的第二隔热板73。所述压接板742连接所述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并压接位于加强梁75内的第一隔热板72。

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至少部分弯折,以压接位于第一隔热板72两侧的第二隔热板73。其中,第二隔热板73的第一高度大于加强梁75的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为第二隔热板73自门板架71凸出的高度,即第二隔热板73的厚度。第二高度为加强梁75自门板架71凸出的高度,即加强梁75的折弯高度。第二隔热板73的表面超出加强梁75,以使安装于加强梁75的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能够对应压接位于加强梁75两侧的第二隔热板73,压接连接方便。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将压接预紧力传递至加强梁75,以使门板架71与第二隔热板73紧密贴合。其中,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呈对称结构固定于加强梁75。

见图5、图6及图7所示:以第一压接板741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所述第一压接板741包括连接部353和相交至所述连接部353的压接部,所述连接部353固连于所述加强梁75,所述压接部背离所述加强梁75并压接于第二隔热板73。连接部353和压接部构成近似于“l”字形压接结构,连接部353垂直于压接部,或者,连接部353和压接部形成锐角结构。连接部353通过焊接连接、螺栓连接、铆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固定于加强梁75,连接方便。压接部自加强梁75外翻并压接于第二隔热板73,以形成压接结构,压接方便。可选地,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与加强梁75一体成型,以提高结构的强度。

压接板742连接第一压接板741和第二压接板743,第一压接板741、第二压接板743及加强梁75的结构及尺寸参数稳定,整体强度高。压接板742压接位于加强梁75内的第一隔热板72,进一步限定第一隔热板72的活动范围。

见图4及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门板架7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的第一门板架34,所述第一门板架34包括第一面板341,自所述第一面板421相对两侧弯折而成的第一折弯部342和第二折弯部343。所述第一折弯部342构成第一隔热部31的一部分,第二折弯部343构成第二隔热部32的一部分,第一隔热部31和第二隔热部32位于所述第一面板341相对的两侧,所述加强梁75固连于所述第一面板341。所述第二隔热板73铺设于所述第一面板341,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一隔热部31在所述第一面板341上的投影区域内。

第一隔热部31、第一面板341和第二隔热部32构成近似于“s”字形结构,整体强度高。加强梁75固连于第一面板341且位于第一隔热部31和第二隔热部32之间,以将第一门板架34分隔成不同区域,进一步提高第一门板架34的强度。第一隔热板72位于加强梁75内,在加强梁75的两侧分别分布有第二隔热板73。

当加强梁75的数量设为一根时,加强梁75的一侧的第二隔热板73延伸至第一隔热部31附近,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第一隔热部31在所述第一面板341上的投影区域内,以提高第二隔热板73在第一隔热部31所对应的弯折区域内的分布范围。

可选地,所述隔热主体70还包括固连于所述第一隔热部31的第一压接梁33,所述第一压接梁33与所述第一折弯部342构成矩形空间且所述第一压接梁33的一侧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73。第一压接梁33压接于第二隔热板73,以限定第二隔热板73的位置及提高第一隔热部31的强度。同时,第一压接梁33与第一隔热部31构成矩形空间,以保持第一隔热部31的结构形状稳定,整体强度高。第一压接梁33将第一隔热部31、第二隔热板73及第一面板341之间的弯折空间封闭,以形成空气隔断,提高隔热效果。

加强梁75的另一侧的第二隔热板73延伸至第二隔热部32,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二隔热部32在所述第一面板341上的投影区域内,以提高第二隔热板73在第二隔热部32所对应的弯折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可选地,所述隔热主体70还包括固连于所述第二隔热部32的第一隔热梁35,所述第一隔热梁35夹持所述第二隔热板73并与所述第二隔热部32连接,且所述第一隔热梁35与所述第二隔热部32之间形成中空的隔热空间。

第一隔热梁35安装于第二隔热部32,提高第二隔热部32的强度。第一隔热梁35夹持于第二隔热板73,以固定和锁定第二隔热板73,提高第二隔热板73的安装便捷性。可选地,第二隔热板73包括第一夹持边351、第二夹持边352、及连接第一夹持边351和第二夹持边352的连接部353,第一夹持边351和第二夹持边352夹持第二隔热板73,连接部353连接于第二隔热部32。其中,第二隔热部32的自由端与连接部353相交,以使第二隔热板73封闭于第二隔热部32的开口端,以形成空气隔断的隔热空间,提高隔热效果。可选地,第三门板组件50除了与第二隔热部32相互配合的门边,其余部分与第一门板组件30的第二隔热部32以外的部分基本相同。

第二隔热部32朝向第三门板组件50一侧的侧壁呈台阶状,以配合第三门板组件50的门边构成台阶状的第二隔热缝302。其中,该第二隔热部32包括至少一级的台阶面,以形成至少两个弯折角度的第二隔热缝302。第二隔热部32与第二隔热板73之间形成隔热空间,以阻断热量或气流直接穿过第三门板组件50和第一门板组件30之间的缝隙。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所对应的区域用于封闭建筑物层门的门洞位置,以提高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架3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热部32的支撑板36,所述支撑板36位于所述隔热空间内。支撑板36用于支撑第二隔热部32,以保持第二隔热部32的结构及形状稳定。例如,支撑板36设置台阶结构,并与第二隔热部32的台阶部相互贴合,其中,该支撑板36位于第二隔热部32朝向第三门板组件50一侧,以支撑第二隔热部32的强度。

见图3、图5及图6所示:所述门板架7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的第二门板架42,所述第二门板架42包括第二面板421、自所述第二面板421相对两侧弯折而成的第三折弯部422和第四折弯部423,所述第三折弯部422自由端的延伸方向和第四折弯部423自由端的延伸方向相互靠拢。所述加强梁75固连于所述第二面板421,所述第二隔热板73铺设于所述第二面板421。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422在所述第二面板421上的投影区域内;和/或,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四折弯部423在所述第二面板421上的投影区域内。

第三折弯部422、第二面板421和第四折弯部423构成近似于“u”或“c”字形结构,整体强度高。加强梁75固连于第二面板421且位于第三折弯部422和第四折弯部423之间,以将第二门板架42分隔成不同区域,进一步提高第二门板架42的强度。第一隔热板72位于加强梁75内,在加强梁75的两侧分别分布有第二隔热板73。

当加强梁75的数量设为一根时,加强梁75的一侧的第二隔热板73延伸至第三折弯部422,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422在所述第二面板421上的投影区域内,以提高第二隔热板73在第三折弯部422所对应的弯折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可选地,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还包括固连于第三折弯部422的第二压接梁44,第二压接梁44与第二面板421相对设置且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73。第二压接梁44压接于第二隔热板73,以限定第二隔热板73的位置及提高第三折弯部422的强度。同时第二压接梁44也将第三折弯部422、第二隔热板73及第二面板421之间的弯折空间封闭,以形成空气隔断,提高隔热效果。

第二加强梁75的另一侧的第二隔热板73延伸至第四折弯部423,至少部分第二隔热板73位于所述第四折弯部423在所述第二面板421上的投影区域内,以提高第二隔热板73在第四折弯部423所对应的弯折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可选地,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还包括固连于所述第四折弯部423的第二隔热梁43,所述第二隔热梁43与所述第三折弯部42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热梁43一侧压接于所述第二隔热板73,另一侧与所述第三隔热部41贴合。第二隔热梁43安装于第四折弯部423,提高第四折弯部423的强度。第二隔热梁43向所述第二隔热板73方向延伸,以形成空气隔断,提高隔热效果。其中,所述第二门板组件40与第四门板组件60的结构对称,第二门板组件40的第四折弯部423和第一门板组件30的第一折弯部342在展开状态时重叠,以提高空气隔断的隔热效果。并且,第一隔热板72和第二隔热板73所对应的区域用于封闭建筑物层门的门洞位置,以提高隔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均包括固连于所述门板架71的顶加强梁46和底加强梁45,所述顶加强梁46和底加强梁45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热板72及第二隔热板73限定于所述顶加强梁46和底加强梁45之间。顶加强梁46和底加强梁45间隔设置于门板架71,以加强门板架71的强度。可选地,顶加强梁46及底加强梁45由钣金工艺加工而成,均弯折形成有开口远离门板架71的凹槽空间,以形成空气隔断,并减少散热面积,提高隔热效果。

见图1及图8所示:,层门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上坎组件10和下坎组件20的盘套组件80,所述盘套组件80呈环形结构并形成门洞。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在合拢状态时封闭门洞。盘套组件80包括连接于上坎组件10的顶部档板84,顶部档板84封闭上坎组件10与第一门板组件30、第二门板组件40、第三门板组件50及第四门板组件60之间的顶部缝隙。可选地,盘套组件80包括顶部连接梁8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连接梁82和第二侧连接梁83,第一侧连接梁82及第二侧连接梁83的两端分别连接上坎组件10和下坎组件20,顶部档板84连接顶部连接梁81和上坎组件10,以避免热量沿盘套组件80的边缘进入到另一侧。

层门装置的结构目前已广泛使用,其它结构和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