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3644发布日期:2020-10-13 09:3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顶盒包装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



背景技术:

机顶盒,是一个连接电视机与外部信号源的中间设备,它可以将压缩的数字信号转成电视内容,并在电视机上显示出来,信号可以来自有线电缆、卫星天线、宽带网络以及地面广播。所以,与电视机的需求量相似,机顶盒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相应的对其产能的要求也高。

机顶盒在生产过程中,机顶盒的包装是其出厂前的一个重要工序,包装工序实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系列步骤,将纸板折叠成包装盒;装入配件,该配件包括网线、音视频线、hdmi线、电源适配器、电池以及遥控器等;装入将主机和配件分隔开来的内衬;装入主机以及说明书;合上包装盒;在包装盒上贴上产品标签。每个工人负责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步骤,工人需求量大,导致其人工成本高,且包装效率低,产能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上述机顶盒包装过程中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以降低机顶盒包装的人工成本,提高包装效率和产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包括用于输送包装盒的传输机构,所述包装设备还包括沿传输机构依次设置的:折盒上料机构,所述折盒上料机构用于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包装盒,并将该包装盒输送至折盒上料机构前端的传输机构上;至少一配件上料机构,所述配件上料机构用于抓取机顶盒的配件,并将该配件移放至位于配件上料机构前端、传输机构上的包装盒内;遥控器上料机构,所述遥控器上料机构用于抓取遥控器,并将该遥控器移放至位于遥控器上料机构前端、传输机构上的包装盒内;所述传输机构位于遥控器上料机构的输出端设有内衬安装工位;主机上料机构,所述主机上料机构用于抓取主机,并将该主机移放至位于主机上料机构前端、传输机构上的包装盒内;装书合盖机构,所述装书合盖机构用于抓取说明书,并将该说明书移放至位于装书合盖机构前端、传输机构上的包装盒内,再盖合包装盒;以及标签印制机构,所述标签印制机构用于打印记录包装盒内物品信息的产品标签,并将该产品标签贴在包装盒上。

所述配件上料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旋转料仓,所述旋转料仓安装在第二框架内;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安装在第二框架上,并活动往返于旋转料仓和传输机构;视觉定位组件,所述视觉定位组件安装在第二框架上,并位于旋转料仓上方;以及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安装在第二框架上,并分别与旋转料仓、第二机械手和视觉定位组件电性连接。

所述视觉定位组件包括定位相机以及定位光源,所述定位相机和定位光源均安装在第二框架上,并均位于旋转料仓上方;所述旋转料仓包括转动料盘,所述转动料盘转动安装在第二框架上;第一传动链条;以及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第二框架上,并通过第一传动链条与转动料盘传动连接,用以带动转动料盘转动。

所述遥控器上料机构包括第三框架;斜料仓,所述斜料仓安装在第三框架内;以及第三机械手,所述第三机械手安装在第三框架上,并活动往返于斜料仓和传输机构。

所述斜料仓包括料仓底板,所述料仓底板倾斜设置在第三框架上;竖隔板,所述竖隔板配合在料仓底板上,并在料仓底板上分隔出有下料坡道;以及取料台,所述取料台连接至下料坡道的出料口。

所述主机上料机构包括第四框架,所述第四框架内固定有一安装台面;套袋模组,所述套袋模组安装在安装台面上,用于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以及第四机械手,所述第四机械手安装在第四框架上,并往返于生产主机的流水线、传输机构和安装台面。

所述套袋模组包括上袋组件,所述上袋组件安装在第四框架上,用于堆叠、抬升包装袋;开袋组件,所述开袋组件安装在安装台面上,用于将包装袋的袋口展开;装袋组件,所述装袋组件安装在安装台面上,用于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以及第五机械手,所述第五机械手安装在安装台面上,并活动往返于上袋组件和开袋组件。

所述上袋组件包括放置框,所述放置框安装在第四框架上;抬升装置,所述抬升装置安装在第四框架上,并位于放置框的一侧;第二横臂,所述第二横臂活动配合在放置框内,并连接至抬升装置上;以及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配合在放置框的上部;所述开袋组件包括第八平移气缸,所述第八平移气缸安装在安装台面的底部,所述安装台面在第八平移气缸的上方设有一第二通孔;下拉吸盘,所述下拉吸盘配合在第八平移气缸上,并位于第二通孔的下方;开合拨杆,所述开合拨杆枢接在安装台面上,所述开合拨杆的开合端延伸至第二通孔的上方;以及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安装在安装台面的底部,并与开合拨杆传动连接,用以控制开合拨杆的开合;所述装袋组件包括第九平移气缸,所述第九平移气缸安装在安装台面上;移动舌板,所述移动舌板配合在第九平移气缸上,并活动进出开袋组件;第十平移气缸,所述第十平移气缸安装在安装台面上;以及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配合在第十平移气缸上,并位于开袋组件的两侧。

所述装书合盖机构包括第五框架;装书模组,所述装书模组安装在第五框架上,用于堆叠产品说明书,并抓取该产品说明书,将其移放至位于装书合盖机构前端、传输机构上的包装盒内;以及合盖模组,所述合盖模组安装在第五框架上,用于折合包装盒的盒盖。

所述装书模组包括斜料斗,所述斜料斗安装在第五框架上;提取组件,所述提取组件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配合在斜料斗的前端;第六机械手,所述第六机械手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活动往返于斜料斗和传输机构;以及夹取组件,所述夹取组件配合在第六机械手上;所述合盖模组包括盖板折合组件,所述盖板折合组件安装在第五框架上,用于弯折、盖合包装盒的盖板;以及防尘翼折合组件,所述防尘翼折合组件安装在第五框架上,用于弯折、盖合包装盒的防尘翼。

所述提取组件包括第十一平移气缸,所述第十一平移气缸安装第五框架上;第十二平移气缸,所述第十二平移气缸配合在第十一平移气缸上;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配合在第十二平移气缸上;以及第五吸盘,所述第五吸盘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盖板折合组件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安装在第五框架上;活动基座,所述活动基座滑动配合在安装基座上,所述活动基座上设有限位卡杆、耳板推折杆以及第一枢接座;第十三平移气缸,所述第十三平移气缸安装在安装基座上,并与活动基座相连;盒盖弯折板,所述盒盖弯折板的一端枢接在第一枢接座上,所述盒盖弯折板上设有第一枢接杆;第十四平移气缸,所述第十四平移气缸安装在活动基座上,并与第一枢接杆枢接;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二枢接座安装在第五框架上;盒盖定位板,所述盒盖定位板的一端枢接在第二枢接座上,所述盒盖定位板上设有第二枢接杆;以及第十五平移气缸,所述第十五平移气缸安装在第二枢接座上,并与第二枢接杆枢接;所述防尘翼折合组件包括第十六平移气缸,所述第十六平移气缸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后端;防尘翼定位件,所述防尘翼定位件配合在第十六平移气缸上;第十七平移气缸,所述第十七平移气缸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上方;防尘翼弯折件,所述防尘翼弯折件配合在第十七平移气缸上;第十八平移气缸,所述第十八平移气缸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前端;盒盖推板,所述盒盖推板配合在第十八平移气缸上;第二十三平移气缸,第二十三平移气缸安装在第五框架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下方;以及防尘翼顶杆,防尘翼顶杆配合在低二十三平移气缸上。

所述标签印制机构包括第六框架;两物品扫码机,其中一个为手持式物品扫码机,配合在内衬安装工位处,另一个为固定式物品扫码机,配合在主机上料机构内;计算机,所述计算机配合在第六框架的侧壁上,并与两物品扫码机通讯连接;标签打印机,所述标签打印机安装在第六框架上,并与计算机通讯连接;第七机械手,所述第七机械手安装在第六框架上,并活动往返于标签打印机和传输机构;以及贴标模组,所述贴标模组配合在第七机械手上,用于将标签打印机输出的标签转贴至包装盒上。

所述贴标模组包括第三旋转气缸,所述第三旋转气缸配合在第七机械手上;块状吸盘;以及吸盘连杆,所述吸盘连杆的一端连接至第三旋转气缸的旋转轴上,另一端与块状吸盘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先通过折盒上料机构折叠包装盒,再由传输机构输送包装盒,输送过程中,依次通过配件上料机构、遥控器上料机构、主机上料机构以及装书合盖机构,将配件、遥控器、主机和说明书装入包装盒内;在装入主机之前,由操作员在内衬安装工位进行检查、整理并安装内衬;物品装盒完成后,由装书合盖机构将盒盖盖合在包装盒上;最后再通过标签印制机构印制、粘贴产品标签,即可完成机顶盒的包装,本发明的包装设备可取代人工折盒、上料、合盖以及贴标签,实现自动化包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需求量,降低了机顶盒包装的人工成本,并且包装效率高、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折盒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折盒上料机构拆除第一框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抬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折盒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折盒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配件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配件上料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遥控器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遥控器上料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斜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主机上料机构、装书合盖机构和标签印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主机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主机上料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套袋模组和主机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上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套袋模组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套袋模组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装书合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装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防尘翼折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盖板折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标签印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贴标模组和压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调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27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机顶盒的自动包装设备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用于输送包装盒的传输机构1,以及沿传输机构1依次设置的:折盒上料机构2、至少一配件上料机构3、遥控器上料机构4、主机上料机构5、装书合盖机构6以及标签印制机构7;该折盒上料机构2用于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包装盒,并将该包装盒输送至折盒上料机构2前端的传输机构1上,由传输机构1输送;该配件上料机构3用于抓取机顶盒的配件,并将该配件移放至位于配件上料机构3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该遥控器上料机构4用于抓取遥控器,并将该遥控器移放至位于遥控器上料机构4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该传输机构1位于遥控器上料机构4的输出端设有内衬安装工位11,操作员在内衬安装工位11处整理配件和遥控器,并将内衬安装在包装盒内;该主机上料机构5用于抓取主机,并将该主机移放至位于主机上料机构5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该装书合盖机构6用于抓取说明书,并将该说明书移放至位于装书合盖机构6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再盖合包装盒;该标签印制机构7用于打印记录包装盒内物品信息的产品标签,并将该产品标签贴在包装盒上。

使用时,操作员将所需平面纸板放置在折盒上料机构2上;当然,为了减少人工操作,折盒上料机构2可配合在平面纸板的送料设备的输出端,直接通过平面纸板的送料设备将平面纸板输送至折盒上料机构2上。之后,利用折盒上料机构2将平面纸板折叠成盒盖往后立起使顶部形成开口的包装盒,并将该包装盒输送至折盒上料机构2前端的传输机构1上,由传输机构1输送。

当传输机构1将包装盒输送至配件上料机构3前端时暂停输送,此时,配件上料机构3即可抓取机顶盒的配件,并将抓取的配件移放至位于配件上料机构3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在本实施例中,包装设备设置有五个配件上料机构3,五个配件上料机构3依次排成一排,并配合在传输机构1的一侧,分别用于将网线、音视频线、hdmi线、电源适配器以及电池五个配件依次抓取、移放至包装盒内;该配件上料机构3的数量根据产品配件的数量而定,并不是唯一的。

当传输机构1将装有配件的包装盒输送至遥控器上料机构4时暂停输送,此时,遥控器上料机构4即可抓取遥控器,并将抓取的遥控器移放至位于遥控器上料机构4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之后,传输机构1将装有配件和遥控器的包装盒输送至内衬安装工位11,在内衬安装工位11处,操作员对包装盒内配件和遥控器的放置进行检查、整理,确保其摆放规整,然后将包装盒的内衬安装在包装盒内,内衬安装完后,在包装盒内形成有容置主机的放置槽。

当传输机构1将包装盒输送至主机上料机构5时暂停输送,此时,主机上料机构5即可抓取主机,并将抓取的主机移放至包装盒的放置槽内。当传输机构1将包装盒输送至装书合盖机构6时暂停输送,此时,装书合盖机构6即可抓取说明书,并将抓取的说明书移放至位于装书合盖机构6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之后,再通过装书合盖机构6将往后立起的盒盖盖合在包装盒上。当传输机构1将包装盒输送至标签印制机构7时暂停输送,此时,标签印制机构7根据包装盒内物品的信息,打印记录包装盒内物品信息的产品标签,并将该产品标签贴在包装盒上;至此,即可完成机顶盒的包装。

本发明的重点在于,本发明先通过折盒上料机构2折叠包装盒,再由传输机构1输送包装盒,输送过程中,依次通过配件上料机构3、遥控器上料机构4、主机上料机构5以及装书合盖机构6,将配件、遥控器、主机和说明书装入包装盒内;在装入主机之前,由操作员在内衬安装工位11进行检查、整理并安装内衬;物品装盒完成后,由装书合盖机构6将盒盖盖合在包装盒上;最后再通过标签印制机构7印制、粘贴产品标签,即可完成机顶盒的包装,本发明的包装设备可取代人工折盒、上料、合盖以及贴标签,实现自动化包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需求量,降低了机顶盒包装的人工成本,并且包装效率高、产能高。

上述折盒上料机构2包括第一框架21、抬升模组22、承托板23、顶托模组24、折盒模组25以及第一机械手26;抬升模组22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用于堆叠、抬升平面纸板;承托板23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其中部开设有过料槽231;顶托模组24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并活动配合在过料槽231内;折盒模组25与顶托模组24配合,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包装盒,并置于承托板23的过料槽231上;第一机械手26活动往返于抬升模组22和折盒模组25,用于将平面纸板从抬升模组22移放至折盒模组25上。

使用时,将平面纸板堆叠在抬升模组22上,抬升模组22根据平面纸板的使用情况抬升平面纸板,以供第一机械手26抓取;第一机械手26抓取平面纸板后将其移放至折盒模组25上,顶托模组24在过料槽231内上升至于承托板23齐平,以配合折盒模组25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包装盒,并置于顶托模组24和承托板23上;顶托模组24在过料槽231内朝向传输机构1移动,以将包装盒推向传输机构1,之后,脱离该包装盒返回至折盒模组25,以配合下一个包装盒的折叠;顶托模组24将后一个包装盒推向传输机构1时,能够将前一个包装盒推上与承托板23齐平的传输机构1,由传输机构1输送。

上述抬升模组22包括四根限位立柱221、抬升组件223、第一横臂224以及光电传感器225;四根限位立柱221均活动配合在第一框架21上,并围合成有容置平面纸板的置料空间222;抬升组件223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并位于置料空间222的一侧;第一横臂224活动配合在置料空间222内,并连接至抬升组件223上;光电传感器225配合在限位立柱221的上部。

使用时,可以通过在第一框架21上调节四根限位立柱221的位置,并通过抬升组件223将第一横臂224下降至置料空间222的底部;从而能够将平面纸板沿着限位立柱221堆叠在第一横臂224上,限位立柱221对平面纸板起到限位、导向作用,并且,通过调节限位立柱221的位置,也能够适配不同外径的平面纸板。并且,在光电传感器225的配合下,抬升组件223能够自动的将最上方的平面纸板抬升至与光电传感器225相对应的位置,以供第一机械手26抓取,从而实现持续、自动供料的功能。

上述抬升模组22还包括由气缸驱动的第一线性滑轨226、滑杆座227以及两根横架杆228;第一线性滑轨226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滑杆座227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两根横架杆228的一端均配合在第一线性滑轨226上,另一端均滑接在滑杆座227上;四根限位立柱221中的两根限位立柱221分别固定在两根横架杆228的一端,另外两根限位立柱221分别活动并可定位的配合在两根横架杆228上。

使用时,在横向上调节配合在第一线性滑轨226上的两根横架杆228,进而调节两根横架杆228上的限位立柱221之间的间距,之后,再在纵向上调节活动配合在横架杆228上的限位立柱221,进而即可调节四根限位立柱221的位置以及置料空间222的尺寸,以配合放置不同规格的平面纸板。

上述顶托模组24包括包括由气缸驱动的第二线性滑轨241、第一平移气缸242以及顶托板243;第二线性滑轨241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第一平移气缸242配合在第二线性滑轨241上,随着第二线性滑轨241在过料槽231内移动;顶托板243配合在第一平移气缸242上,并设有两直角板2431。

使用时,第一平移气缸242带动顶托板243向上移动,使之与承托板23齐平,以配合折盒模组25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包装盒,其中两直角板2431具有导向作用,使得包装盒的侧板折叠成直角;包装盒折叠完成后,通过第二线性滑轨241,在直角板2431的推动下,即可将包装盒推向传输机构1;之后,第一平移气缸242带动顶托板243向下移动,使得直角板2431脱离包装盒,并通过第二线性滑轨241返回至折盒模组25。

上述顶托模组24还包括第二平移气缸244,一直角板2431通过第二平移气缸244安装在顶托板243上。通过设有第二平移气缸244,即可通过第二平移气缸244调节两直角板2431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长度的包装盒。

上述顶托模组24还包括第一吸盘245,第一吸盘245朝向过料槽231设置。通过设有第一吸盘245,即可通过第一吸盘245将包装盒吸固在顶托模组24上,避免顶托模组24在移动包装盒过程中,发生包装盒脱落的故障。

上述折盒模组25包括两组导向组件251、侧板压折组件252以及两组耳板压折组件253;两组导向组件251均安装在承托板23上,并分别配合在过料槽231的两侧,用于对平面纸板的弯折进行导向;侧板压折组件252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并活动进出导向组件251;两组耳板压折组件253均安装在承托板23上,并分别配合在过料槽231的两侧,用于对包装盒的耳板进行弯折。

使用时,第一机械手26将平面纸板移放至折盒模组25的导向组件251上,之后,侧板压折组件252朝向导向组件251移动,并向下压平面纸板,下压过程中,导向组件251对平面纸板的弯折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平面纸板被折叠成具有侧板的包装盒,之后,通过顶托模组24将包装盒移动至耳板压折组件253处,耳板压折组件253将包装盒上的耳板压折在包装盒内,并压紧在侧板上,利用耳板固定包装盒四周的侧板,至此,盒盖往后立起、顶部形成开口的包装盒就折叠完成了。

各导向组件251均包括由气缸驱动的第三线性滑轨2511、第三平移气缸2512、三个侧板导向板2513以及两个防尘翼推杆2514;第三线性滑轨2511安装在承托板23上;第三平移气缸2512安装在第三线性滑轨2511上;其中两个侧板导向板2513相对设置,该两个侧板导向板2513中的一个配合在第三线性滑轨2511上,另一个配合在第三平移气缸2512上;另一个侧板导向板2513配合在第三线性滑轨2511上,并与过料槽231相对设置;两个防尘翼推杆2514相对设置,其中一个配合在第三线性滑轨2511上(在本实施例中,该防尘翼推杆2514配合在与过料槽231相对的侧板导向板2513上,进而配合在第三线性滑轨2511上),另一个配合在第三平移气缸2512上。

使用时,通过两组导向组件251中的第三线性滑轨2511,调节与过料槽231相对设置的侧板导向板2513,并通过第三平移气缸2512,调节配合在其上的侧板导向板2513,进而即可调节各个侧板导向板2513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适配不同外径的包装盒。折叠过程中,平面纸板置于侧板导向板2513上,之后,侧板压折组件252下压平面纸板,在侧板导向板2513的导向下,将平面纸板折叠成具有侧板的包装盒,当然,可以现在平面纸板上压印出包装盒的折痕,使得平面纸板可以通过折痕快速、准确的折叠成包装盒,提高折盒效率和准确率。

上述侧板压折组件252包括由气缸驱动的第四线性滑轨2521以及压折板2522;第四线性滑轨2521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压折板2522安装在第四线性滑轨2521上,并位于导向组件251的上方。使用时,通过第四线性滑轨2521即可控制压折板2522上下移动,进而控制压折板2522活动进出导向组件251,以对平面纸板进行压折。其中,压折板2522的尺寸可以比包装盒底板的尺寸略小,使得平面纸板能够沿着压折板2522的轮廓进行弯折,压折板2522又不会卡紧在导向组件251内。

上述侧板压折组件252还包括第四平移气缸2523以及第二吸盘2524;第四平移气缸2523安装在压折板2522上;第二吸盘2524配合在第四平移气缸2523上,压折板2522上设有供第二吸盘2524活动穿过的第一通孔2525。当第一机械手26将平面纸板移至折盒模组25时,第四平移气缸2523即可降下第二吸盘2524,使得第二吸盘2524穿过第一通孔2525去吸取、固定平面纸板,之后再上升第二吸盘2524,使得平面纸板贴靠在压折板2522的底面上,之后再通过第四线性滑轨2521降下压折板2522,以对吸固在第二吸盘2524上的平面纸板进行折叠。通过设有第二吸盘2524,从而能够将平面纸板吸固在第二吸盘2524上,避免平面纸板在折叠过程中移位。

各耳板压折组件253均包括第五平移气缸2531、长推杆2532、由气缸驱动的第五线性滑轨2533、第六平移气缸2534以及推压块2535;第五平移气缸2531安装在承托板23上,并位于过料槽231的一侧;长推杆2532配合在第五平移气缸2531上,并活动进出过料槽231上方;第五线性滑轨2533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第六平移气缸2534安装在第五线性滑轨2533上,并位于过料槽231的上方;推压块2535配合在第六平移气缸2534上,并在与过料槽231平行的平面内移动。

使用时,侧板和防尘翼弯折好的包装盒通过顶托模组24,从导向组件251处移动到耳板压折组件253处;之后,第五平移气缸2531将长推杆2532推向包装盒的耳板,使得耳板向内弯折;之后,第五线性滑轨2533降下第六平移气缸2534,第六平移气缸2534上的推压块2535向下压折包装盒的耳板;之后,第六平移气缸2534又水平向外将耳板推压在侧板上,以将耳板压紧固定,至此,盒盖往后立起使顶部形成开口的包装盒则折叠完成。

上述长推杆2532的端部设有一向上弯曲的弧形段2536。通过设有弧形段2536,长推杆2532通过弧形段2536推动耳板,能够避免尖角刺伤、刺破耳板。

上述第一机械手26包括平移机构261、第七平移气缸262、安装支架263以及两个第三吸盘264;平移机构261安装在第一框架21上,其一端延伸至抬升模组22上方,另一端延伸至折盒模组25上方;第七平移气缸262配合在平移机构261上,随着平移机构261移动;安装支架263配合在第七平移气缸262上,并朝向抬升模组22移动;两个第三吸盘264均安装在安装支架263的下端。

使用时,抬升模组22将平面纸板抬升至一定高度,此时,第七平移气缸262随着平移机构261移动至抬升模组22上方,并驱动安装支架263朝向平面纸板移动,直至两个第三吸盘264压靠在平面纸板上,并将平面纸板吸固在第三吸盘264上,至此,即可完成平面纸板的抓取操作。之后,通过平移机构261将第七平移气缸262朝向折盒模组25移动,即可将平面纸板移放至折盒模组25上。

上述安装支架263朝向折盒模组25的一端设有避让口2631。通过设有避让口2631,使得安装支架263朝向折盒模组25移动时,可以套在侧板压折组件252上,进而安装支架263下方的平面纸板能够进入到侧板压折组件252和导向组件251之间;之后,侧板压折组件252即可通过第四平移气缸2523向下移动第二吸盘2524,第二吸盘2524穿过压折板2522上的通孔后,将位于压折板2522下方的平面纸板吸固在第二吸盘2524上;之后,第三吸盘264即可松开平面纸板,平移机构261将第七平移气缸262移回至抬升模组22上方,以准备移放下一片平面纸板。

上述配件上料机构3包括第二框架31、旋转料仓32、第二机械手33、视觉定位组件34以及控制模组35;旋转料仓32安装在第二框架31内;第二机械手33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活动往返于旋转料仓32和传输机构1;视觉定位组件34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位于旋转料仓32上方;控制模组35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分别与旋转料仓32、第二机械手33和视觉定位组件34电性连接。

使用时,先将配件置于旋转料仓32内,在控制模组35的联控下,旋转料仓32持续转动,进而带动配件持续转动,视觉定位组件34在旋转料仓32转动过程中,实时采集配件在旋转料仓32内的位置信息,并反馈给控制模组35,之后,第二机械手33根据控制模组35提供的位置信息对配件进行抓取,然后将抓取的配件移放至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

上述视觉定位组件34包括定位相机341以及定位光源342,定位相机341和定位光源342均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均位于旋转料仓32上方。定位相机341通过实时拍摄来确定配件的位置信息,定位光源342为定位相机341进行补光,使得定位相机341的拍摄环境更加稳定,进而提高定位精度。

上述旋转料仓32包括转动料盘321、第一传动链条322以及第一驱动电机323;转动料盘321转动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第一驱动电机323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通过第一传动链条322与转动料盘321传动连接,用以带动转动料盘321转动。使用时,将配件置于转动料盘321内,之后,第一驱动电机323通过第一传动链条322带动转动料盘321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料盘321内的配件持续转动。

上述第二机械手33包括三轴移动机构331、夹持件332、第四吸盘333以及定位锥杆334;三轴移动机构331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活动往返于转动料盘321和传输机构1之间;夹持件332、第四吸盘333以及定位锥杆334均可拆卸的安装在三轴移动机构331的z轴移动机构上。

使用前,先将定位锥杆334安装在z轴移动机构上,将定位锥杆334移动至视觉定位组件34下方,采集定位锥杆334与转动料盘321之间初始的位置信息,转动料盘321相当于转动的坐标网格,定位锥杆334经控制模组35能够由初始位置移动至坐标网格的任何位置。使用时,拆下定位锥杆334,然后根据网线、音视频线、hdmi线、电源适配器以及电池配件的特点,网线、音视频线和hdmi线为束带件,不具有吸盘吸取的平面,则可以相对应的安装夹持件332,通过夹持的方式来抓取配件;而电源适配器和电池的体积较大,不便夹持,但具有吸盘吸取的平面,则可以相对应的安装第四吸盘333,通过吸取的方式来抓取配件。在抓取配件时,根据视觉定位组件34确定的位置,三轴移动机构331移动夹持件332或者第四吸盘333靠近配件,并通过夹持件332或者第四吸盘333抓取配件,再通过三轴移动机构331将抓取的配件从转动料盘321移放至传输机构1的包装盒内。

上述第二机械手33还包括第一旋转气缸335,第一旋转气缸335配合在三轴移动机构331的z轴移动机构上,夹持件332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旋转气缸335的旋转轴上。通过设有第一旋转气缸335,进而可以转动夹持件332,使得夹持件332的开合方向在束带件的宽度方向上,从而有利于夹持件332夹取配件。

上述配件上料机构3还包括进料斗组件36,进料斗组件36包括传送带361以及料斗围板362;传送带361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用以将配件从第二框架31外输送至旋转料仓32内;料斗围板362配合在传动带上,并设有朝向旋转料仓32的出料口3621。使用时,操作员可以在第二框架31外、往料斗围板362内添加配件材料,配件材料再经由传送带361传送至旋转料仓32内。从而避免在添加配件材料过程中受到第二框架31内的结构件影响、或者操作员因误操作损坏结构件。当然,为了减少人工操作,配件材料的添加方式也可以由agv小车运输并通过自动卸料斗61倒入料斗围板362内,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配件上料机构3还包括扫平组件37,扫平组件37包括叶轮371、第二传动链条372以及第二驱动电机373;叶轮371转动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叶轮371的叶片活动配合在旋转料仓32内;第二驱动电机373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并通过第二传动链条372与叶轮371传动连接,用以带动叶轮371转动。使用时,第二驱动电机373能够通过第二传动链条372带动叶轮371在转动料盘321内转动,转动的叶轮371对转动料盘321的配件具有扫平的作用,避免配件在转动料盘321内形成堆叠,影响第二机械手33抓取。

上述配件上料机构3还包括搅拌组件38,搅拌组件38包括l型支杆381、搅拌头382以及第三驱动电机383;l型支杆381的一端安装在第二框架31上,另一端朝旋转料仓32的上方延伸;第三驱动电机383安装在l型支杆381上,第三驱动电机383的输出轴穿过l型支杆381后与搅拌头382相连。使用时,位于转动料盘321上方的第三驱动电机383能够带动搅拌头382转动,通过搅拌头382搅拌转动料盘321内的配件,从而改变配件在转动料盘321内的放置状态,例如,将位于转动料盘321边缘的配件搅拌至转动料盘321中部,或者,将电源适配器较大的平面调整至朝向第二机械手33,又或者,将紧密相邻的配件搅拌开,上述搅拌均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机械手33抓取配件的成功率。

上述遥控器上料机构4包括第三框架41、斜料仓42以及第三机械手43;斜料仓42安装在第三框架41内;第三机械手43安装在第三框架41上,并活动往返于斜料仓42和传输机构1。使用时,先将遥控器置于斜料仓42内,之后,第三机械手43移动到斜料仓42内,并抓取斜料仓42内的遥控器,然后将抓取的遥控器移放至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

上述斜料仓42包括料仓底板421、竖隔板422以及取料台424;料仓底板421倾斜设置在第三框架41上;竖隔板422配合在料仓底板421上,并在料仓底板421上分隔出有下料坡道423;取料台424连接至下料坡道423的出料口。通过设有竖隔板422,从而将料仓底板421分隔出多个下料坡道423,使用时,通过下料坡道423的入口向斜料仓42内添加遥控器,遥控器沿着下料坡道423有序整齐的滑入到取料台424上,取料台424的位置是固定的,第三机械手43可以根据设定的移动轨迹,移动到取料台424上、准确抓取遥控器。

上述斜料仓42还包括横板425以及限高板426;横板425固定在竖隔板422上;限高板426活动安装在横板425上,并配合在下料坡道423内。通过设有限高板426,即可让遥控器一个接着一个有序的从下料坡道423滑入到取料台424上,避免因为添加的遥控器过多,造成遥控器在下料坡道423内散乱、堵塞。

上述斜料仓42还包括光电传感器427,取料台424的前端设有缺口4241,光电传感器427配合在缺口4241处,各下料坡道423对应的取料台424前端均设置有两个光电传感器427。通过设有光电传感器427,即可在光电传感器427检测到取料台424上存在遥控器时,再通过第三机械手43移动到取料台424上抓取遥控器。而通过设有两个光电传感器427,即可检测遥控器在取料台424上是否摆放整齐,以避免第三机械手43无法抓取摆放错位的遥控器。

上述第三机械手43的结构与第二机械手33基本相同,其区别之处在于,第三机械手43未设置夹持件332和定位锥杆334,第三机械手43仅通过吸盘抓取遥控器。因为遥控器的外形近似长方体,体积较大,不便夹持,但具有吸盘吸取的平面。并且,遥控器从下料坡道423滑入到取料台424后,位置是固定的,不需要进行二次定位,所以该第三机械手43仅设置有三轴移动机构331和第四吸盘333,其结构与第二机械手33基本相同,所以,在此不再对第三机械手43的结构进行展开描述。

上述主机上料机构5包括第四框架51、套袋模组53以及第四机械手54;第四框架51内固定有一安装台面52;套袋模组53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用于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第四机械手54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并往返于生产主机的流水线100、传输机构1和安装台面52。生产主机的流水线100是配合在自动包装设备传输机构1的一侧,在对主机进行包装时,主机随着流水线100流至主机上料机构5的前端,之后,第四机械手54移动至流水线100上,并将主机抓取、移放至套袋模组53内,利用套袋模组53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待包装完成后,第四机械手54再将完成包装的主机抓取、移放至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

上述套袋模组53包括上袋组件531、开袋组件532、装袋组件533以及第五机械手534;上袋组件531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用于堆叠、抬升包装袋;开袋组件532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用于将包装袋的袋口展开;装袋组件533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用于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第五机械手534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并活动往返于上袋组件531和开袋组件532。利用套袋模组53将主机装入包装袋时,先将包装袋堆叠在上袋组件531内,上袋组件531能够将包装袋抬升一定高度,以供第五机械手534能够抓取,之后,第五机械手534能够将抓取的包装袋移至安装台面52的开袋组件532内,之后,开袋组件532能够将包装袋的袋口展开,以配合装袋组件533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之后,再通过第四机械手54抓取装入包装袋的主机,并将其移放至传输机构1的包装盒内。

上述上袋组件531包括放置框5311、抬升装置5312、第二横臂5313以及光电传感器5314;放置框5311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抬升装置5312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并位于放置框5311的一侧;第二横臂5313活动配合在放置框5311内,并连接至抬升装置5312上;光电传感器5314配合在放置框5311的上部。使用时,将包装袋置于放置框5311内,并堆叠在第二横臂5313上,放置框5311的内壁对包装袋起到限位、导向作用,之后,通过抬升装置5312抬升第二横臂5313,当抬升至包装袋触发光电传感器5314时,停止抬升,第五机械手534即可移动至该位置抓取包装袋,当最上面的包装袋被取走后,抬升装置5312再次将包装袋抬升至包装袋触发光电传感器5314的位置,以供第五机械手534下一次的抓取。

上述开袋组件532包括第八平移气缸5321、下拉吸盘5322、开合拨杆5323以及驱动气缸5324;第八平移气缸5321安装在安装台面52的底部,安装台面52在第八平移气缸5321的上方设有一第二通孔521;下拉吸盘5322配合在第八平移气缸5321上,并位于第二通孔521的下方;开合拨杆5323枢接在安装台面52上,开合拨杆5323的开合端延伸至第二通孔521的上方;驱动气缸5324安装在安装台面52的底部,并与开合拨杆5323传动连接,用以控制开合拨杆5323的开合。当第五机械手534将包装袋移至开袋组件532内后,第八平移气缸5321抬升下拉吸盘5322,下拉吸盘5322穿过第二通孔521后,吸住包装袋的下袋面,因为包装袋的上袋面被第五机械手534抓住,所以,第八平移气缸5321即可下降下拉吸盘5322,通过下拉吸盘5322将包装袋袋口拉开;开合拨杆5323的初始状态为合,合起来的开合拨杆5323的端部离包装袋有一定距离,所以并不会影响下拉吸盘5322将其拉开;之后,通过驱动气缸5324连动开合拨杆5323展开成开的状态,开合拨杆5323转动展开后即可进入到包装袋袋口内,并在包装袋内将袋口撑开。

上述装袋组件533包括第九平移气缸5331、移动舌板5332、第十平移气缸5333以及夹持装置5334;第九平移气缸5331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移动舌板5332配合在第九平移气缸5331上,并活动进出开袋组件532;第十平移气缸5333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夹持装置5334配合在第十平移气缸5333上,并位于开袋组件532的两侧。使用时,第四机械手54将流水线100上的主机抓取、移放至移动舌板5332上,之后,第九平移气缸5331将移动舌板5332推向开袋组件532,直至移动舌板5332上的主机进入袋口被撑开的包装袋内;之后,第十平移气缸5333将夹持装置5334抬升至与主机齐平的高度,然后利用夹持装置5334在包装袋外部将主机夹住,使得主机留在包装袋内,而第九平移气缸5331可以将移动舌板5332从包装袋内撤出,开合拨杆5323转为合的状态;至此,即可完成将主机装入包装袋内。之后,第十平移气缸5333再将主机抬升一定高度,使得第九平移气缸5331可以将移动舌板5332推到主机下方,夹持装置5334可以松开主机,将装入包装袋的主机再次置于移动舌板5332上,以供第四机械手54将其抓取、移放至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

上述主机上料机构5还包括主机检测组件55,主机检测组件55包括检测相机551、回收滑道552以及斜辊组553;检测相机551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并位于套袋模组53上方;回收滑道552安装在第四框架51上;斜辊组553安装在安装台面52上,斜辊组553的一端延伸至回收滑道552的上方。使用时,在第四机械手54将主机移至套袋模组53后,先利用检测相机551对主机的外观进行检测,作为主机装袋前的检测,检查主机的表面是否存在损坏,当发现损坏时,即可利用第四机械手54重新抓取主机将其移放至斜辊组553上,主机沿着斜辊组553滑入到回收滑道552内;操作员再在回收滑道552内统一回收不合格的主机。

上述装书合盖机构6包括第五框架610、装书模组620以及合盖模组630;装书模组620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用于堆叠产品说明书,并抓取该产品说明书,将其移放至位于装书合盖机构6前端、传输机构1上的包装盒内;合盖模组630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用于折合包装盒的盒盖。使用时,装有主机的包装盒由传输机构1输送至装书合盖机构6的前端,此时,即可利用装书模组620抓取说明书,并将其移放至包装盒内,至此,所有物品均被装入包装盒内;之后,即可利用合盖模组630将盒盖盖合在包装盒上。

上述装书模组620包括斜料斗61、提取组件62、第六机械手63以及夹取组件64;斜料斗61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提取组件62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配合在斜料斗61的前端;第六机械手63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活动往返于斜料斗61和传输机构1;夹取组件64配合在第六机械手63上。使用时,先将说明书堆叠在斜料斗61内,之后,提取组件62抓取最前端的一本说明书,并将其从一堆说明书中抬高、分离出来,之后,第六机械手63移动夹取组件64靠近该说明书,并利用夹取组件64抓取该说明书,之后,第六机械手63再将夹取组件64移至包装盒的上方,松开夹取组件64,将说明书装入包装盒内。最前端的说明书被取走后,后续的说明书会在斜料斗61内向提取组件62滑动,以准备下一本说明书的移放。

上述第五框架610上设有调节侧板65、紧固螺栓66以及安装托板67;调节侧板65上设有弧形孔651;安装托板67的一端枢接在调节侧板65上,安装托板67的中部通过紧固螺栓66连接至弧形孔651上,斜料斗61和提取组件62均安装在安装托板67上。使用时,可以通过拧松紧固螺栓66,在调节侧板65的弧形孔651上调节安装托板67的倾斜角度,进而调整斜料斗61的倾斜角度,以保证说明书能够在斜料斗61内向提取组件62滑动。

上述斜料斗61包括斜底板611以及两l型侧板612;斜底板611倾斜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两l型侧板612分别安装在斜底板611的两端,两l型侧板612之间形成有倾斜料槽613。使用时,说明书置于斜底板611上,并堆叠在斜料槽内,说明书的前端由两l型侧板612的短边支撑。

上述斜料斗61还包括压紧辊614,两l型侧板612上均设有长条孔6121,压紧辊614的两端分别配合在两l型侧板612上的长条孔6121内。通过设有压紧辊614,压紧辊614能够在长条孔6121内向下滑动,从而推压说明书,避免堆叠的说明书无法向提取组件62滑动,提取组件62抓取不到说明书。

上述提取组件62包括第十一平移气缸621、第十二平移气缸622、第一安装板623以及第五吸盘624;第十一平移气缸621安装第五框架610上;第十二平移气缸622配合在第十一平移气缸621上;第一安装板623配合在第十二平移气缸622上;第五吸盘624安装在第一安装板623上。使用时,第十二平移气缸622将安装在第一安装板623上的第五吸盘624推向说明书,将最前端的说明书吸固在第五吸盘624上,之后,第十一平移气缸621将第十二平移气缸622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将最前端的说明书抬高、分离出来。

上述夹取组件64包括第二旋转气缸641以及开合夹子642;第二旋转气缸641配合在第六机械手63上;开合夹子642配合在旋转气缸上。使用时,通过第二旋转气缸641能够调整开合夹子642的角度,使得开合夹子642的角度能够与说明书放置在斜料斗61上的角度相近,以便于开合夹子642夹取说明书;并且,在将说明书装入包装盒时,通过第二旋转气缸641转动开合夹子642,也能够以较小夹角的状态将说明书放置在包装盒内,避免说明书直立倒下,摆放不规整,影响后期盖合盒盖。

上述合盖模组630包括盖板折合组件68以及防尘翼折合组件69;盖板折合组件68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用于弯折、盖合包装盒的盖板;防尘翼折合组件69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用于弯折、盖合包装盒的防尘翼。使用时,装完物品的包装盒随着传输机构1流到盖板折合组件68时暂停输送,此时,盖板折合组件68即可对包装盒的盖板进行弯折,并将其盖合在包装盒上;之后,包装盒继续随着传输机构1流到防尘翼折合组件69,由防尘翼折合组件69对包装盒的防尘翼进行弯折,并将其插入包装盒内,进而固定盖板。

上述盖板折合组件68包括安装基座681、活动基座682、第十三平移气缸683、盒盖弯折板684、第十四平移气缸685、第二枢接座686、盒盖定位板687以及第十五平移气缸688;安装基座681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活动基座682滑动配合在安装基座681上,活动基座682上设有限位卡杆6821、耳板推折杆6822以及第一枢接座6823;第十三平移气缸683安装在安装基座681上,并与活动基座682相连;盒盖弯折板684的一端枢接在第一枢接座6823上,盒盖弯折板684上设有第一枢接杆6841;第十四平移气缸685安装在活动基座682上,并与第一枢接杆6841枢接;第二枢接座686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盒盖定位板687的一端枢接在第二枢接座686上,盒盖定位板687上设有第二枢接杆6871;第十五平移气缸688安装在第二枢接座686上,并与第二枢接杆6871枢接。

当包装盒流到盖板折合组件68时,第十五平移气缸688通过第二枢接杆6871驱动盒盖定位板687朝向包装盒的盒盖转动,直至盒盖定位板687贴靠在包装盒的盒盖上;之后,第十三平移气缸683将活动基座682推向包装盒,活动基座682上的限位卡杆6821卡在包装盒的外部,避免包装盒移位;耳板推折杆6822将盖板上的耳板弯折成90度;同时,盒盖弯折板684随着活动基座682朝向包装盒移动,并贴靠在包装盒的盖板的另一侧;之后,第十四平移气缸685通过第一枢接杆6841驱动盒盖弯折板684朝向包装盒弯折,以将夹在盒盖弯折板684和盒盖定位板687之间的盖板弯折、盖合在包装盒上,同时,将盖板上的耳板插入包装盒内。

上述防尘翼折合组件69包括第十六平移气缸691、防尘翼定位件692、第十七平移气缸693、防尘翼弯折件694、第十八平移气缸695、盒盖推板696、第二十三平移气缸697以及防尘翼顶杆698;第十六平移气缸691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后端;防尘翼定位件692配合在第十六平移气缸691上;第十七平移气缸693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上方;防尘翼弯折件694配合在第十七平移气缸693上;第十八平移气缸695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前端;盒盖推板696配合在第十八平移气缸695上;第二十三平移气缸697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防尘翼的下方;防尘翼顶杆698配合在低二十三平移气缸上。

当包装盒的盖板盖合后,随着传输机构1流到防尘翼折合组件69,之后,第十六气缸驱动防尘翼定位件692朝向包装盒移动,直至防尘翼定位件692卡在包装盒的外部,避免包装盒移位;之后,第二十三平移气缸697驱动防尘翼顶杆698向上移动,防尘翼顶杆698顶靠在包装盒防尘翼的下方;之后,第十七平移气缸693驱动防尘翼弯折件694向下移动,防尘翼弯折件694能够将包装盒上的防尘翼弯折成90度,并与包装盒上的防尘翼插口相对应;之后,第十八平移气缸695驱动盒盖推板696朝向包装盒移动,盒盖推板696将包装盒前端的耳板推向包装盒,同时将耳板上的防尘翼插入包装盒内,至此,即可完成包装盒的包装。

上述盒盖模组还包括压平组件60,压平组件60包括第十九平移气缸601、第一压平板602、第二十平移气缸603以及第二压平板604;第十九平移气缸601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内衬的上方;第一压平板602配合在第十九平移气缸601上;第二十平移气缸603安装在第五框架610上,并位于包装盒中部的上方;第二压平板604配合在第二十平移气缸603上。通过设有压平组件60,在对包装盒的盒盖进行盖合之前,包装盒可以先流至压平组件60的下方,此时,第十九平移气缸601将第一压平板602推向包装盒内的内衬,以将内衬压实、压平在包装盒内,避免包装盒的内衬翘起,影响后续的盖合;同时,第二十平移气缸603将第二压平板604推向包装盒的中部,并压在说明书上,以将包装盒内的物品压实、压平在包装盒内,避免包装盒内的物品凹凸不平,影响后续的盖合。

上述标签印制机构7包括第六框架71、两物品扫码机72、计算机73、标签打印机74、第七机械手75以及贴标模组76;其中一个为手持式物品扫码机72,配合在内衬安装工位11处,另一个为固定式物品扫码机72,配合在主机上料机构5内;计算机73配合在第六框架71的侧壁上,并与两物品扫码机72通讯连接;标签打印机74安装在第六框架71上,并与计算机73通讯连接;第七机械手75安装在第六框架71上,并活动往返于标签打印机74和传输机构1;贴标模组76配合在第七机械手75上,用于将标签打印机74输出的标签转贴至包装盒上。

使用时,操作员已经在内衬安装工位11处,利用手持式物品扫码机72扫描记录装入包装盒内的物品信息,在主机上料机构5处,固定式物品扫码机72也扫描记录了主机信息,扫描记录的信息均通过物品扫码机72发送给计算机73;之后,计算机73将获取的物品信息利用标签打印机74打印出产品标签;当包装盒随着传输机构1流至与贴标模组76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七机械手75将贴标模组76移动至标签打印机74的标签出口,并将产品标签揭下;之后,第七机械手75再将贴标模组76移动至包装盒的贴标处,并将产品标签贴在包装盒上。

上述贴标模组76包括第三旋转气缸761、块状吸盘762以及吸盘连杆763;第三旋转气缸761配合在第七机械手75上;吸盘连杆763的一端连接至第三旋转气缸761的旋转轴上,另一端与块状吸盘762相连。在揭下或者粘贴产品标签时,第三旋转气缸761可以转动吸盘连杆763,使得位于吸盘连杆763一端的块状吸盘762能够贴合在产品标签上,从而有利于块状吸盘762吸住产品标签;并且通过设有块状吸盘762,大面积的吸住产品标签,从而有利于将产品标签揭下。

标签印制机构7还包括调向组件77,调向组件77包括第一安装座771、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第四旋转气缸773、第二安装板774以及第六吸盘775;第一安装座771固定在第六框架71上,并位于传输机构1的上方;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安装在第一安装座771上;第四旋转气缸773配合在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上;第二安装板774配合在第四旋转气缸773上;第六吸盘775安装在第二安装板774上。通过设有调向组件77,在包装盒流至标签印制机构7时,即可通过调向组件77调整包装盒的方向,以将包装盒需要粘贴产品标签的一侧转向贴标模组76,在转动包装盒时,包装盒先随着传输机构1流至调向组件77的下方;之后,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将第六吸盘775向下移动、并压靠在包装盒上,利用第六吸盘775吸固包装盒;之后,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再将包装盒抬升至一定高度,使得第四旋转气缸773能够转动调整包装盒的角度;包装盒的角度调整完成后,第二十一平移气缸772再降下包装盒、并将其放置在传输机构1上。

上述标签印制机构7还包括压紧组件78,压紧组件78配合在贴标模组76的前端;压紧组件78包括第二安装座781,第二十二平移气缸782以及压紧块783;第二安装座781固定在第六框架71上,并位于传输机构1的上方;第二十二平移气缸782安装在第二安装座781上;压紧块783配合在第二十二平移气缸782上。当包装盒随着传输机构1流至与贴标模组76相对应的位置时,包装盒也位于压紧组件78的下方,此时,第二十二平移气缸782降下压紧块783,将包装盒压紧固定在传输机构1上,以配合贴标模组76将产品标签粘贴在包装盒的侧壁上,防止在贴标过程中包装盒移位,导致无法正常粘贴产品标签。

上述压紧块783采用“冂”形结构,“冂”形结构底部的两端均设有向外弯折的斜导板7831。通过将压紧块783设置成“冂”形结构,压紧块783不仅可以从上至下的将包装盒压紧在传输机构1上,而且还可以在包装盒的两侧对包装盒起到限位的作用,对包装盒的固定更加牢固、稳定。而通过在“冂”形结构底部的两端均设有向外弯折的斜导板7831,当压紧块783朝向包装盒移动时,斜导板7831能够将包装盒推向压紧块783的中心,避免压紧块783的底部在下压是压破包装盒。

上述压紧组件78还包括顶推杆784,顶推杆784的一端安装在安装座上,另一端穿过“冂”形结构的压紧块783后配合在压紧块783内。通过设有顶推杆784,在粘贴产品标签完成后,第二十二平移气缸782抬升压紧块783、解除对包装盒的压紧固定时,如果包装盒卡紧在压紧块783内、随着压紧块783上升,顶推杆784就能够将包装盒从压紧块783推回传输机构1上,从而避免包装盒卡在压紧块783内。

上述压紧组件78还包括第三安装座785、弹性压板786、压紧轮787;第三安装座785配合在传输机构1上;弹性压板786弹性配合在第三安装座785上;压紧轮787安装在弹性压板786上。其中,弹性压板786弹性配合在第三安装座785上的具体实施例可以为:弹性压板786的一端枢接在第三安装座785上,弹性压板786的中部通过一弹簧连接至第三安装座785上。贴完产品标签的包装盒随着传输机构1移动经过压紧轮787时,压紧轮787能够对产品标签进行压紧,使得产品标签能够贴的更加牢固;同时也能够压紧盖合包装盒的盒盖。

上述标签印制机构7还包括标签校验相机79,标签校验相机79安装在第六框架71上并与计算机73通讯连接,同时朝向传输机构1设置。贴完产品标签的包装盒随着传输机构1移动经过标签校验相机79时,标签校验相机79能够采集产品标签信息并发送给计算机,供工作人员在计算机73上校验。

上述包装盒在传输机构1的输送过程中,经常需要暂停输送,以配合折盒上料机构2、配件上料机构3、遥控器上料机构4、内衬安装、主机上料机构5、装书合盖机构6以及标签印制机构7对包装盒的操作,传输机构1的暂停方式可以为人工操控,当然,也可在其需要暂停的位置处安装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器识别、并暂停输送。光电传感器与传输机构1相互配合,以控制传输机构1的方式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中的折盒上料机构2、配件上料机构3、遥控器上料机构4、主机上料机构5、装书合盖机构6以及标签印制机构7对包装盒的操作均是分步骤完成的,各个步骤的动作涉及机械手、平移气缸以及旋转气缸等装置的控制,该控制采用一控制系统即可,并且该控制系统为本领域的常用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