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7948发布日期:2021-03-26 23:05阅读:8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多层楼房电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及电梯。


背景技术:

2.建国以来,先辈们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付出了青春和血汗,我国经济才得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国内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日新月异的改变。然而,对于这些为我国经济发展默默奉献一辈子的先辈们,进入老年的他们却很少能够享受到自己付出所得来的果实。以电梯为例,先辈们多是居住在九十年代以前建造的十层以下的建筑物之内。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建造之时往往没有电梯的配置。对于住在高层的先辈,身体难以承受每天上下楼的运动。对于生活将近一辈子的环境,先辈们也是故土难离,急需增设电梯以便于他们的出行。然而这些建筑物往往布局相对紧密,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大规模地施工改造。即使是可以安装电梯,然而众口难调,也需要灵活多变的安装才能够满足这些先辈们的需求。像单立柱电梯这种施工量小、施工方式相对灵活、安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更改的设备也就应运而生了。
3.然而,现有技术中对于单立柱电梯的设计如公开号为cn 108046077 a和cn 108033337 a的专利当中,并未提及对电梯的安全逃生做出设计,只是简单实现了电梯载人载物的功能。因此对于单立柱电梯而言,身为特种设备,预警和安全逃生的功能是不容或缺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及电梯。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所述的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分别安装于机房、立柱、电梯轿厢;所述的机房位于整个电梯的顶部,下接立柱;所述的立柱横截面呈工字形,其翼板上设有电梯轿厢轨道,其底部设有地坑;所述的电梯轿厢中间设有的轿厢内筒包裹住立柱,侧面设有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包括爬梯、缓冲立柱、出入挡块、电梯轿厢缓冲、安全门、限速器、安全钳、张紧轮和测重系统;所述的爬梯设置于立柱一侧的腹部;所述的缓冲立柱设置于立柱底部的混凝土地坑内,朝向电梯轿厢;所述的出入挡块设于电梯轿厢顶部,于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处各设一组,为可上下伸缩结构;所述的电梯轿厢缓冲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位置与缓冲立柱对应;所述的安全门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上有钥匙孔,其下正对爬梯;所述的限速器设置于立柱顶部机房内;所述的安全钳设置于轿厢内筒与立柱之间,并固定于轿厢内筒内,并通过安全钢丝绳
依次与限速器、张紧轮连通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的安全钳中心设有一根扭转轴,并于扭转轴两端分别设有扭簧;扭簧一端固定于扭转轴的端部,另一端固定于固定板;固定板被扭转轴贯穿而过,靠近扭转轴轴向中心的一侧设有过轨槽,另一侧与轿厢内筒固定连接;所述的的过轨槽与电梯轿厢轨道相匹配;过轨槽侧面设有楔形槽;楔形槽内装有与之配合的楔形滑块,其向上滑动时相对于扭转轴纵向方向收紧;固定板侧面设有与楔形滑块沿着楔形槽滑动方向平行的长孔;所述的楔形滑块通过连杆与扭转轴连接形成连杆结构,并于该长孔处形成滑动副;安全钢丝绳两端分别与连杆端部的上下固定;所述的张紧轮设于地坑内;所述的测重系统包括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承重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并连接承重板的承压缓冲块、同样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感应传感器、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四周的竖直方向上的滑动副甲。
6.一种采用上述系统的电梯,还包括升降系统;所述的升降系统包括曳引机、对重、动滑轮乙、曳引绳;所述的机房内部设置了靠近立柱的曳引机,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与曳引绳配合;所述的电梯轿厢还包括轿厢框架;所述的轿厢内筒的两端贯穿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所述的高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面向改造建筑物的侧面;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垂直于改造建筑物的侧面,且其竖向截面占据电梯轿厢侧面最大区域;所述的轿厢框架把高层出入门、一层出入门、轿厢内筒组合在一起;所述的地坑部分埋入地下;所述的地坑侧面设有从地平面向上的缓坡,其朝向与一层出入门相应;所述的缓坡连接地平面与地坑顶端;所述的对重滑行于立柱腹部之内,并在其端部设有动滑轮甲;所述的曳引绳一端固定于机房的底部,另一端向下经过电梯轿厢顶部的动滑轮乙后改变方向向上,经过机房的曳引轮之后改变方向再次向下,穿过立柱腹部到达对重,并被对重上的动滑轮甲再次改变方向向上,最后固定于机房的底部。
7.优选的,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为平推式的,或者为推拉式的。
8.优选的,所述的高层出入门与在改造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尺寸匹配,位置相应。
9.优选的,所述的电梯轿厢顶部设有动滑轮乙、底部设有踏板、顶部和底部皆设有滑靴;所述的动滑轮乙两个为一组设置于电梯轿厢的顶部,分居立柱的两侧;所述的踏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夹层内,自动伸缩,或者设置于电梯底部,进行翻转;所述的踏板与电梯出入口相配合,当两者配合后相对于电梯轿厢外伸的长度≥改造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和上述出入门对接后的长度;所述的滑靴在立柱穿过之处的两侧对称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的机房设置于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
11.优选的,所述的立柱外侧面设有与滑靴相匹配的电梯轿厢轨道、腹部设有与对重
匹配的对重轨,并在对重的一侧外包覆有保护壳,该保护壳把对重和经过其的曳引绳与其他段曳引绳分隔开来。
12.优选的,所述的电梯轿厢轨道、对重轨皆为t型钢。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包括立柱外侧爬梯,电梯轿厢底部的安全门、电梯轿厢缓冲和测重系统,电梯轿厢顶部出入挡块,电梯轿厢内安全钳,机房限速器,立柱地坑内的张紧轮和缓冲立柱;爬梯与安全门,便于紧急情况下进出;测重系统的承重板、承压缓冲块配合,通过感应传感器对载重进行监测,便于预警和调整输出功率;出入挡块在电梯运行时封闭电梯轿厢;安全钳、限速器、张紧轮配合,作为应急处理措施;电梯轿厢缓冲与缓冲立柱,确保电梯落地平稳。
14.采用上述装置的电梯,还包括机房、电梯轿厢、立柱、升降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设有安全通道和载重监测系统。从预警、事故中、事故后三方面,保障电梯安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电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i放大视图;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是图4的ii放大视图;图6是图1的后视局部剖视图;图7是图6的iii放大视图;图8是图6的iv放大视图;图9是图6的v放大视图;图10是图6的b-b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vi放大视图;图12是本发明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电梯安全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房、11.曳引机、111.曳引轮、2.电梯轿厢、21.动滑轮乙、22.滑靴、23.整体框架、231.一层出入门、232.高层出入门、233.踏板、234.轿厢内筒、235.安全门、24.测重系统、241.承压缓冲块、242.感应传感器、243.承重板、244.滑动副甲、25.电梯轿厢缓冲、26.出入挡块、3.立柱、31.对重轨、32.电梯轿厢轨道、33.保护壳、34.地坑、341.缓冲立柱、342.缓坡、35.爬梯、4.升降系统、41.对重、411.动滑轮甲、42.曳引绳、5.安全系统、51.限速器、52.安全钳、521.扭转轴、522.扭簧、523.固定板、5231.长孔、5232.楔形槽、5233、过轨槽、524.楔形滑块、525.连杆、53.张紧轮、54.安全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16.实施例一:参见图1-6,一种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所述的单立柱电梯安全系统分别安装于机房、立柱、电梯轿厢;所述的机房位于整个电梯的顶部,下接立柱;所述的立柱横截面呈工字形,其翼板上设有电梯轿厢轨道,其底部设有地坑;所述的电梯轿厢中间设有的轿厢内筒包裹住立柱,侧面设有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立柱电梯
安全系统包括爬梯、缓冲立柱、出入挡块、电梯轿厢缓冲、安全门、限速器、安全钳、张紧轮和测重系统;所述的爬梯设置于立柱一侧的腹部,便于维修人员的攀爬;所述的缓冲立柱设置于立柱底部的混凝土地坑内,朝向电梯轿厢,与电梯轿厢缓冲相配合以缓冲电梯下坠的力道,使其平稳着落;所述的出入挡块设于电梯轿厢顶部,于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处各设一组,为可上下伸缩结构;电梯上下运行时,出入挡块向下伸出,插入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中,禁止其使用;到达指定的高层时,只有高层出入门处的出入挡块缩回,高层出入门可以使用,一层出入门不可以使用;当到达一层时,只有一层出入门的出入挡块缩回,高层出入门不可以使用,一层出入门可以使用;所述的电梯轿厢缓冲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位置与缓冲立柱对应;所述的安全门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上有钥匙孔,其下正对爬梯;所述的限速器设置于立柱顶部机房内;所述的安全钳设置于轿厢内筒与立柱之间,并固定于轿厢内筒内,并通过安全钢丝绳依次与限速器、张紧轮连通形成环形结构;张紧轮确保整根安全钢丝绳绷紧,限速器确保安装于电梯轿厢上的安全钳超速时安全钢丝绳被其卡死;所述的安全钳中心设有一根扭转轴,并于扭转轴两端分别设有扭簧;扭簧一端固定于扭转轴的端部,另一端固定于固定板;固定板被扭转轴贯穿而过,靠近扭转轴轴向中心的一侧设有过轨槽,另一侧与轿厢内筒固定连接;所述的的过轨槽与电梯轿厢轨道相匹配;过轨槽侧面设有楔形槽;楔形槽内装有与之配合的楔形滑块,其向上滑动时相对于扭转轴纵向方向收紧;固定板侧面设有与楔形滑块沿着楔形槽滑动方向平行的长孔;所述的楔形滑块通过连杆与扭转轴连接形成连杆结构,并于该长孔处形成滑动副;安全钢丝绳两端分别与连杆端部的上下固定;电梯轿厢超速时,限速器卡死安全钢丝绳,连杆被带动,楔形滑块随着楔形槽被连杆沿长孔方向向上移动,进而相对于扭转轴纵向方向收紧,抱紧电梯轿厢轨道;当电梯轿厢恢复正常状态时,扭簧恢复原始状态,驱动连杆使楔形滑块随着楔形槽沿长孔方向向下移动,进而相对于扭转轴纵向方向放松,松开电梯轿厢轨道;所述的张紧轮设于地坑内;所述的测重系统包括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承重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并连接承重板的承压缓冲块、同样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感应传感器、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四周的竖直方向上的滑动副甲,便于预警和辅助电梯调整输出功率。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四周的滑动副甲,可以使承重板各个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一致,承压缓冲块相对变形更加准确,进而测量得出的重量更符合现实情况。
17.一种采用上述系统的电梯,还包括升降系统;所述的升降系统包括曳引机、对重、动滑轮乙、曳引绳;所述的机房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内部设置了靠近立柱的曳引机,使其承受的向下的拉力尽可能地转移到立柱上面;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与曳引绳配合;所述的电梯轿厢还包括轿厢框架;所述的轿厢内筒的两端贯穿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
所述的高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面向改造建筑物的侧面,作为从电梯轿厢内部进入建筑物内的出入口;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垂于改造建筑物的侧面,且其竖向截面占据电梯轿厢侧面最大区域,连通区域面积得到拓展,进而拓展乘客的行进空间。
18.所述的轿厢框架把高层出入门、一层出入门、轿厢内筒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稳定安全;所述的立柱顶部与机房连接,底部设有部分埋入地下的地坑;地坑类似于地基的作用,使整个电梯更加稳定;所述的地坑侧面设有从地平面向上的缓坡,其朝向与一层出入门相应;所述的缓坡连接地平面与地坑顶端,人们可以由缓坡从一层出入门进入电梯轿厢内部;所述的对重滑行于立柱腹部之内,并在其端部设有动滑轮甲,使整个提升系统的重心靠近立柱,保证电梯在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的曳引绳一端固定于机房的底部,另一端向下经过电梯轿厢顶部的动滑轮乙后改变方向向上,经过机房的曳引轮之后改变方向再次向下,穿过立柱腹部到达对重,并被对重上的动滑轮甲再次改变方向向上,最后固定于机房的底部。
19.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为平推式的,或者为推拉式的;当电梯身处高层时,一层出入门禁止开启。
20.所述的高层出入门与在改造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尺寸匹配,位置相应。
21.所述的电梯轿厢顶部设有动滑轮乙、底部设有踏板、顶部和底部皆设有滑靴;所述的动滑轮乙两个为一组设置于电梯轿厢的顶部,分居立柱的两侧,使电梯轿厢在立柱的两侧皆收到曳引绳向上的拉力,受力平稳均衡,保证电梯在上下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所述的踏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夹层内,自动伸缩(参照申请号为cn201711426113.8,公开号为cn108033337a,公开日为20180515,专利名称为曳引绳中心驱动多层住宅用电梯的专利),或者设置于电梯底部,进行翻转(参照申请号为cn201921705081.x,公开号cn210682922u,授权公告日为20200605,专利名称为多层住宅双立柱上驱动扶墙改造电梯);所述的踏板与电梯出入口相配合,当两者配合后相对于电梯轿厢外伸的长度≥改造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和上述出入门对接后的长度;当电梯到达指定楼层时,踏板会搭在电梯轿厢和建筑物之间,以便于电梯乘客从其上平稳地走入建筑物内部;当踏板为可进行翻转的踏板时,电梯轿厢在上下运行的过程中时,踏板掀起紧贴高层出入门,阻拦高层出入门向外推开;所述的滑靴在立柱穿过之处的两侧对称设置。
22.所述的机房设置于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
23.所述的立柱外侧面设有与滑靴相匹配的电梯轿厢轨道、腹部设有与对重匹配的对重轨,并在对重的一侧外包覆有保护壳,该保护壳把对重和经过其的曳引绳与其他段曳引绳分隔开来,以避免提升系统的曳引绳相互之间发生缠绕干涉;通过设置的对重轨,保证了对重纵向方向上滑行时的平稳性,进而保证了整个升降系统运行的平稳性;通过设置与电梯轿厢轨道匹配的滑靴,来确保电梯轿厢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
24.所述的电梯轿厢轨道、对重轨皆为t型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