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7949发布日期:2021-03-26 23:0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多层楼房电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及电梯。


背景技术:

2.建国以来,先辈们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付出了青春和血汗,我国经济才得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国内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日新月异的改变。然而,对于这些为我国经济发展默默奉献一辈子的先辈们,进入老年的他们却很少能够享受到自己付出所得来的果实。以电梯为例,先辈们多是居住在九十年代以前建造的十层以下的建筑物之内。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建造之时往往没有电梯的配置。对于住在高层的先辈,身体难以承受每天上下楼的运动。对于生活将近一辈子的环境,先辈们也是故土难离,急需增设电梯以便于他们的出行。然而这些建筑物往往布局相对紧密,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大规模地施工改造。即使是可以安装电梯,然而众口难调,也需要灵活多变的安装才能够满足这些先辈们的需求。像单立柱电梯这种施工量小、施工方式相对灵活、安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更改的设备也就应运而生了。
3.然而,现有技术中对于单立柱电梯的设计如公开号为cn 108046077 a和cn 108033337 a的专利当中,并未提及对电梯轿厢内部空间提出具体而有效的合理规划,只是简单实现了电梯载人载物的功能。现有技术中的电梯需要运载大尺寸的物件时,当该物件尺寸过大,进入电梯后由于中间穿过的立柱的阻碍而无法在电梯内部挪借位置以获得放置空间;即使获得放置空间,也会大大限制其活动余地,当到达需要到达的楼层时,往往难以移出电梯轿厢;另外,中间穿过的立柱对于进入电梯轿厢内的乘客,也限制了其行进空间,有些不太敏捷的乘客甚至进出电梯轿厢时会与其相撞。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及电梯。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包括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内部设有轿厢内筒,电梯轿厢上设有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所述的轿厢内筒的两端贯穿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背向一层出入门偏离电梯轿厢的竖向中轴线位置;所述的高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面向建筑物的侧面;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垂于建筑物的侧面,且其竖向截面占据电梯轿厢侧面最大区域。
6.优选的,所述的一层出入门为对开式或者为推拉式的,高层出入门为对开式的。
7.优选的,所述的高层出入门与在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尺寸匹配,位置相应。
8.优选的,所述的电梯轿厢顶部设有动滑轮甲、底部设有踏板、顶部和底部皆设有滑
靴;所述的动滑轮甲两个为一组设置于电梯轿厢的外侧顶部,分居立柱的两侧;所述的踏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进行翻转,为翻转踏板;或设置于底部夹层内,自动伸缩,为伸缩踏板;所述的踏板与电梯出入口相配合,当两者配合后相对于电梯轿厢外伸的长度≥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和上述出入门对接后的长度;所述的滑靴在立柱穿过之处的两侧对称设置。
9.一种采用上述装置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房、立柱、升降系统;所述的机房设置于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内部设置了靠近立柱的曳引机,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与曳引绳配合;所述的立柱顶部与机房连接,底部设有部分埋入地下的地坑;所述的地坑侧面设有从地平面向上的缓坡,其朝向与一层出入门相应;所述的升降系统包括曳引机、对重、动滑轮甲、曳引绳。
10.优选的,所述的机房设置于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
11.优选的,所述的对重滑行于立柱腹部之内,并在其端部设有动滑轮乙;所述的曳引绳一端固定于机房的底部,另一端向下经过电梯轿厢顶部的动滑轮甲后改变方向向上,经过机房的曳引轮之后改变方向再次向下,穿过立柱腹部到达对重,并被对重上的动滑轮乙再次改变方向向上,最后固定于机房的底部。
12.优选的,所述的立柱为横截面为工字形的立柱,其外侧面设有与滑靴相匹配的电梯轿厢导轨、腹部设有与对重匹配的对重轨,并在其对重的一侧的腹部包覆有保护壳,该保护壳把对重和经过其的曳引绳与其他段曳引绳分隔开来。
13.优选的,所述的电梯轿厢导轨、对重轨为t型材。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及电梯,包括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梯轿厢内部的轿厢内筒;轿厢内筒偏离电梯轿厢中心向外,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的连通区域在电梯轿厢内空间占用比得以增大,进而拓展乘客的使用空间。
15.采用上述装置的电梯,还包括机房、立柱、升降系统、限速器及安全钳。机房位于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立柱截面为工字形;升降系统包括对重、曳引机、动滑轮甲、曳引绳。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电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图4的i放大视图;图6是图2的c-c剖视图;图中:1.机房、11.曳引机、111.曳引轮、2.电梯轿厢、21.动滑轮甲、22.滑靴、23.一层出入门、24.高层出入门、25.踏板、26.轿厢内筒、3.立柱、31.对重轨、32.电梯轿厢导轨、33.保护壳、34.地坑、341.缓坡、4.升降系统、41.对重、411.动滑轮乙、42.曳引绳、5.安全钳、6.安
全钢丝绳、7.张紧轮、8.限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7.实施例一:参见图1-6,一种单立柱电梯空间偏置扩容装置,包括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内部设有轿厢内筒,电梯轿厢上设有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所述的轿厢内筒的两端贯穿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背向一层出入门偏离电梯轿厢的竖向中轴线位置,尽量增大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附近连通区域在电梯轿厢内部的空间占用比;所述的高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面向建筑物的侧面,作为从电梯轿厢内部进入建筑物内的出入口;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安装于电梯轿厢垂于建筑物的侧面,且竖向截面占据电梯轿厢侧面最大区域使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附近区域连通,连通区域面积得到拓展,进而拓展乘客的行进空间。
18.所述的一层出入门和高层出入门,为平推式的,或者为推拉式的;当电梯身处高层时,一层出入门禁止开启。
19.所述的高层出入门与在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尺寸匹配,位置相应。
20.所述的电梯轿厢顶部设有动滑轮甲、底部设有踏板、顶部和底部皆设有滑靴;所述的动滑轮甲两个为一组设置于电梯轿厢的外侧顶部,分居立柱的两侧,使电梯轿厢在立柱的两侧皆收到曳引绳向上的拉力,受力平稳均衡,保证电梯在上下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所述的踏板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为翻转踏板(参照申请号为cn201921705081.x,公开号cn210682922u,授权公告日为20200605,专利名称为多层住宅双立柱上驱动扶墙改造电梯);或者设置于电梯轿厢底部的夹层内,为伸缩踏板(参照申请号为cn201711426113.8,公开号为cn108033337a,公开日为20180515,专利名称为曳引绳中心驱动多层住宅用电梯的专利);所述的踏板与电梯出入口相配合,当两者配合后相对于电梯轿厢外伸的长度≥建筑物上设立的电梯出入口和上述出入门对接后的长度;当电梯到达指定楼层时,踏板会搭在电梯轿厢和建筑物之间,以便于电梯乘客从其上平稳地走入建筑物内部。
21.所述的滑靴在立柱穿过之处的两侧对称设置。
22.一种采用上述装置的电梯,还包括机房、立柱、升降系统;所述的机房设置于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内部设置了靠近立柱的曳引机,使其承受的向下的拉力尽可能地转移到立柱上面;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与曳引绳配合;所述的立柱顶部与机房连接,底部设有部分埋入地下的地坑;地坑类似于地基的作用,使整个电梯更加稳定;所述的地坑侧面设有从地平面向上的缓坡,其朝向与一层出入门相应。
23.所述的升降系统包括曳引机、对重、动滑轮甲、曳引绳。
24.所述的机房设置于立柱顶部与建筑物顶部圈梁连接后形成的平面上。
25.所述的对重滑行于立柱腹部之内,并在其端部设有动滑轮乙,使整个提升系统的重心靠近立柱,保证电梯在运转过程中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的曳引绳一端固定于机房的底部,另一端向下经过电梯轿厢顶部的动滑轮甲后改变方向向上,经过机房的曳引轮之后改变方向再次向下,穿过立柱腹部到达对重,并被对重上的动滑轮乙再次改变方向向上,最后固定于机房的底部。
26.所述的立柱为横截面为工字形的立柱,其外侧面设有与滑靴相匹配的电梯轿厢导轨、腹部设有与对重匹配的对重轨,并在其对重的一侧的腹部包覆有保护壳,该保护壳把对重和经过其的曳引绳与其他段曳引绳分隔开来,以避免提升系统的曳引绳相互之间发生缠绕干涉;通过设置的对重轨,保证了对重纵向方向上滑行时的平稳性,进而保证了整个升降系统运行的平稳性;通过设置与电梯轿厢导轨匹配的滑靴,来确保电梯轿厢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所述的电梯轿厢导轨、对重轨为t型材。
27.所述的电梯还包括限速器、安全钢丝绳、安全钳和张紧轮;所述的限速器设置于立柱顶部机房内;所述的张紧轮设置于地坑地坑内;所述的安全钳设置于轿厢内筒与立柱之间,固定于轿厢内筒内,并通过安全钢丝绳依次与限速器、张紧轮连通形成环形结构;张紧轮确保整根安全钢丝绳绷紧,限速器确保电梯轿厢超速时安全钢丝绳被其卡死,致使安全钢丝绳与跟随轿厢运动的安全钳之间产生速度差,进而拉动安全钳动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