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与机构、接料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05022发布日期:2020-11-27 13:3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与机构、接料机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载带接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与机构、接料机。



背景技术:

在料带接驳或贴标行业中,需要对两段断开的载带进行接驳,在接驳时采用胶膜贴附,进而实现载带的连接。现在的接料机中,一般是将胶膜移载至接驳位置,并将其贴附在载带的上表面;有些接料机为了实现良好的接驳下效果,需要对接驳处的下表面进行胶膜贴附,实现包边效果。

现有的接料机包边胶膜的实现过程中,均采用推膜板对弯折的胶膜进行推压,使其贴附在载带的下表面。该种推压方式为一次性包边到位的形式,在推压的过程中,载带的下表面悬空,以便预留推膜板的活动空间,但是这种方式中的支撑件位于载带料杯的下侧,距离包边一侧的载带平台较远,无法实现对包边位置的载带支撑。

这种结构一来容易导致推膜板推压时载带弯折,造成包边失败,影响成品率;二来在包边弯折的位置容易形成较大的起泡,使得包边难以做到非常紧致,严重影响胶膜的贴服性。

上述缺陷,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与机构、接料机。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方面,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安装于接料机的接驳贴膜处,待接驳的载带承托于支撑台上,包括压头组和折膜组件,所述压头组用于将待接驳的载带移载至所述接驳贴膜处,并将凸出于所述载带的胶膜压弯,所述折膜组件用于将压弯的所述胶膜推压至所述载带的平台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载带的平台下侧的凸台组,

所述凸台组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在竖直传动方向上设有空腔,所述第一凸台与凸轮组连接,所述凸轮组带动所述第一凸台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凸台与复位弹簧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膜组件包括包边抠片,所述包边抠片与凸轮组连接,所述凸轮组带动所述包边抠片前后移动,使得所述包边抠片前移时将压弯后的所述胶膜贴附在所述载带的平台下侧。

第二方面,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待接驳的料带在接驳贴膜处对齐,压头组将接驳用的胶膜移载至所述接驳贴膜处,并将凸出于载带的所述胶膜压弯,其特征在于,

第二凸台支撑所述载带的平台下表面的同时,凸轮组带动第一凸台下移,折膜组件将弯折后的所述胶膜中的一部分贴附在所述载带的平台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凸台带动第二凸台下移,所述折膜组件将所述胶膜全部贴附在所述载带的平台的下表面;

所述凸轮组带动所述折膜组件后移至原位置;

所述凸轮组带动所述第一凸台上移,复位弹簧带动所述第二凸台上移,直至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压紧在所述载带的平台下表面。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组带动所述折膜组件前进过程中,所述折膜组件中的包边抠片前端抵住所述压头组侧壁;

所述凸轮组继续带动所述折膜组件前进,所述压头组的侧壁与所述包边抠片相互压紧,所述折膜组件内的弹簧压缩,所述包边抠片沿着所述侧壁下滑至所述压头组的下表面。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接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可以实现包边贴膜的动作分段进行,使得载带包边的一侧平台一直处于被支撑的状态,使得料带整体的支撑性能得到了提升,保证了包边操作的成功率;另外,分段进行包边,可以避免包边拐角处产生起泡,可以做到包边紧致,同时使得胶膜的贴服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凸轮组的示意图。

图4为接驳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接驳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6为接驳处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虚线框中的放大图。

图9为第一胶膜和第二胶膜贴附时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胶膜弯折时的示意图。

图11、图12为包边抠片沿着第三压头前移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13为包边抠片压覆第三胶膜时的示意图。

图14为包边抠片压紧第三胶膜时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压紧第三胶膜时的示意图。

在图中,100-送膜组件;101-第一胶膜;102-第二胶膜;103-第三胶膜;

200-移载组件;210-凸轮组;211-凸轮电机;212-皮带;213-中轴;220-第一压头;230-第二压头;240-第三压头;

300-轨道组件;310-包边抠片;3101-抠片传动杆;320-支撑台;330-第一凸台;3301-凸台传动杆;3302-第一传动面;3303-空腔;340-第二凸台;3401-第二传动面;

400-载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接料机,包括机架及位于机架上的送膜组件100、移载组件200及轨道组件300,其用于两段载带400的接驳。其中,送膜组件100用于胶膜的放卷,并将胶膜传送至接驳贴膜位置附近;移载组件200用于吸附胶膜,并将胶膜移载至接驳贴膜处;轨道组件300用于提供载带400接驳的轨道及接驳场所。

本实施例中,采用三段式胶膜进行接驳,包括第一胶膜101、第二胶膜102及第三胶膜103。其中,第一胶膜101贴附于载带400一端的上表面,第二胶膜102贴附于载带400上表面并位于第一胶膜101和第三胶膜103之间,第三胶膜103的一部分贴附于载带400另一端的上表面,另一部分绕过载带400的侧边,并贴附于载带400另一端的下表面。通过第三胶膜103实现载带400的包边贴膜。

为了避免第三胶膜103在包边时出现气泡,也避免第三胶膜103包边时没有响应的支撑机构对载带400的该侧边进行支撑,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安装于接料机的接驳贴膜处。

如图3至图6所示,该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包括移载组件200内的压头组及轨道组件300内的折膜组件和凸台组。压头组通过压头电机进行驱动,实现其左右位置的移动,通过压头气缸实现压头位置的上下移动;轨道组件300实现载带400的移位及支撑(载带400承托于支撑台320上)。移载组件200(包括压头组)和轨道组件300的具体结构采用本领域的常见移载结构即可实现,此处不再对该部分进行详述。

1、压头组

压头组包括主压头(及第一压头220和第二压头230)和副压头(包括第三压头240),且主压头和副压头的顶部均与弹簧连接。优选的,副压头的内侧与载带400的平台边缘之间留有间隙,且副压头的内侧设有倾角,便于副压头对凸出于载带400的胶膜进行弯折,同时便于折膜组件的回位。

副压头下压至底端后,其下表面低于载带400的平台下表面。本实施例中,副压头下压至底端后的下表面低于载带400的平台下表面0.3-0.7mm,既能保证折膜组件的前进和后退,同时避免胶膜弯折时产生起泡。

2、折膜组件

折膜组件和凸台组均与机架内部的凸轮组210连接,凸轮组210作为折膜组件和凸台组件运动的动力源,凸轮组210带动折膜组件前进和后退。

折膜组件包括顶端设置的包边抠片310,包边抠片310与凸轮组210连接,凸轮组210带动包边抠片310前后移动,使得包边抠片310前移时将压弯后的胶膜贴附在载带400的平台下侧。本实施例中的包边抠片310的下端与抠片弹簧连接,其前端向上翘起,可以通过翘起的结构对于弯折的胶膜进行顶压,一来可以保证胶膜的贴附效果,二来可以通过翘起的结构对载带400进行支撑。

优选的,包边抠片310的前端顶部为圆弧过渡,可以使得包边抠片310能顺利度过副压头与载带400之间的空隙,且不会产生顿挫。

优选的,包边抠片310的前端顶部高于载带400的平台下表面,使得包边抠片310在接触副压头并向前移动的时候,抠片弹簧一直处于压紧状态,使得包边抠片310充分发挥支撑效果。此时,压头组的侧边设有斜面,使得包边抠片310向前移动时沿着斜面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包边抠片310的下端与抠片传动杆3101连接,抠片传动杆3101与凸轮组210连接,凸轮组210通过抠片传动杆3101带动包边抠片310前后移动。

3、凸台组

如图7所示,凸台组位于载带400的平台下侧,其包括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第一凸台330与凸轮组210连接,第二凸台340与复位弹簧连接,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上下移动,第一凸台330下移到一定位置时带动第二凸台340下移,复位弹簧带动第二凸台340复位上移。第一凸台330与第二凸台340在竖直传动方向上设有空腔3303。具体的:第一凸台330的中部设有第一传动面3302,且第一传动面3302朝下,第二凸台340的中部设有第二传动面3401,且第二传动面3401朝上。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的上端平齐的时候,第一传动面3302与第二传动面3401之间间隔形成空腔3303。

优选的,空腔3303的高度小于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下移的位移行程。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在原位时上表面平齐;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向下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第一传动面3302和第二传动面3401相互接触,进而使得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继续向下移动时,第一凸台330带动第二凸台340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复位弹簧压缩;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上升的时候,第一凸台330减少对第二凸台340的压力,复位弹簧带动第二凸台340复位上移。通过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的运动先后,为折膜组件前进提供移动空间,同时避免载带400的包边一侧出现悬空。

优选的,第一凸台330的下端设有凸台传动杆3301,凸台传动杆3301通过杠杆与凸轮组210连接,凸轮组210通过杠杆、凸台传动杆3301带动第一凸台330上下移动;第二凸台340的下端与支撑台320连接,且第二凸台340通过支撑台320在水平方向限位。

优选的,第一凸台330的厚度大于第二凸台340的厚度,可以使得第二凸台340进行支撑的时候,第一凸台330下移,能够预留出足够包边抠片310移动的空间。

如图3所示,凸轮组210包括若干同轴设置的凸轮,通过设置凸轮的形状及行程,实现对应结构的运动及运动时机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各个凸轮均固定在中轴213上,中轴213上的被动轮通过皮带212与凸轮电机211连接,凸轮电机211转动后通过皮带212带动中轴213及中轴213上的各个凸轮转动。

凸轮组210中其余各个凸轮的形状及行程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部件移动方向、距离进行调整,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定。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该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实现渐进式包边的过程前,待接驳的料带承托于支撑台320上,并在接驳贴膜处对齐。在进行包边前,包括了胶膜的贴附和弯折的过程。

(1)胶膜的贴附

压头组包括主压头和副压头,其将接驳用的胶膜移载至接驳贴膜处,压头组下压,使得非包边贴膜和包边贴膜的内侧部分贴附于载带400的上表面。

(2)胶膜的弯折

副压头继续下压,并将凸出于载带400的胶膜压弯。

在本实施例的贴附和弯折过程中,其中:主压头(第一压头220和第二压头230)用于吸附并移载非包边贴膜(第一胶膜101和第二胶膜102)至接驳贴膜处,并将非包边贴膜(第一胶膜101和第二胶膜102)贴附在载带400的上表面;主压头(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压头230)和副压头(第三压头240)分别吸附并移载部分的包边贴膜(第三胶膜103)至接驳贴膜处,副压头(第三压头240)在副压头弹簧的作用下伸展并将包边贴膜(第三胶膜103)压弯。

具体的,在实现第三胶膜103下压的过程中:压头组将胶膜移载到位后,压头气缸驱动压头组下压,当主压头(第一压头220和第二压头230)下压至载带400的位置后无法继续运动,对应的弹簧压缩,副压头(第三压头240)继续下压,直至将凸出于载带400的胶膜部分(图中第三胶膜103的左侧)下压弯折。

在上述贴附和弯折过程中,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保持支撑载带400的状态,保证载带400的平衡,同时与压头组配合,实现载带400上表面胶膜的贴附。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该渐进式胶膜包边机构实现渐进式包边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凸台340支撑载带400的平台下表面的同时,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下移至一定高度,折膜组件将弯折后的胶膜中的一部分贴附在载带400的平台的下表面。由于第一凸台330下移,因此,第一凸台330上方预留出包边抠片310的移动空间。

由于包边抠片310的顶端高于载带400的上表面,所以折膜组件向前移动的过程中:

s11、包边抠片310的顶端先接触第三压头240的侧壁斜面;

s12、折膜组件继续向前移动,包边抠片310受到第三压头240的挤压,使得抠片弹簧压缩,进而包边抠片310的顶端沿着该斜面向前下方滑动,直至移动到第三压头240的下表面;

s13、折膜组件继续前移,在移动到第三压头240与载带400交界处,由于载带400下表面高于第三压头240的下表面,因此包边抠片310在抠片弹簧的复位作用下向上移动,将第三胶膜103的外侧部分压紧并贴附在载带400的下表面,实现第三胶膜103的包边。此时,包边抠片310与第二凸台340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2、如图13所示,第一凸台330下移到一定位置(第一传动面3302与第二传动面3401接触)时,第一凸台330带动第二凸台340下移并到足够高度,第二凸台340上方预留出包边抠片310的移动空间;折膜组件继续前移,使得包边抠片310移动到最远处,将胶膜全部贴附在载带400的平台的下表面。此时包边抠片310对载带起到支撑作用。

3、如图14所示,凸轮组210带动折膜组件后移至原位置;凸轮组210带动第一凸台330上移,复位弹簧带动第二凸台340上移,直至第一凸台330和第二凸台340压紧在载带400的平台下表面(如图15)。

具体运动行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定。

本发明通过该渐进式胶膜包边结构及方法的的应用,将载带400的包边过程分为两个控制阶段。第一阶段中,第二凸台340和包边抠片310起到支撑作用,胶膜仅包边一部分;第二阶段中,包边抠片310起到支撑作用,胶膜全部包边。通过两个阶段的包边,使得包边更加紧致、贴服性更好,实现更好的料带接驳效果,另外、包边成功率更高。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