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3492发布日期:2020-10-28 11:4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塑盘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



背景技术:

吸塑盘,又称为吸塑托盘或者塑料托盘,采用吸塑工艺将塑料硬片制成特定凹槽状的塑料盘体结构,将产品置于吸塑盘的凹槽内,以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玩具行业、文具行业、化妆品行业以及保健品行业等行业领域中。

硬盘支架,又称为硬盘托架,起到连接主机和硬盘并进行数据交换的作用,同时起到保护硬盘以及美化主机外观的作用。如图3所示,硬盘支架8包括有位于头部的支架主体81以及安装于支架主体81两侧的支架侧臂82,且两支架侧臂82平行延伸设置,支架主体81的前后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弹性卡接件83,主要用于与主机的外壳配合使用,以起到固定硬盘支架8的作用。

在实际转运硬盘支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吸塑盘批量承装硬盘支架。上述吸塑盘包括有具有特定凹槽结构的盘体,且盘体上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定位块,硬盘支架嵌设于凹槽结构内,并夹持卡设于盘体的内侧壁和定位块之间,从而达到固定硬盘支架的目的。但是,支架主体上的弹性卡接件与盘体的内底壁直接接触,在转运硬盘支架的过程中,弹性卡接件因震动或者碰撞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损伤,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通过在盘体的凹槽内设置保护凹陷,并使得硬盘支架头部悬置于保护凹陷的上方,从而达到保护弹性卡接件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包括有盘体,所述盘体上形成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排列设置有定位块,硬盘支架由所述定位块和凹槽的内侧壁卡设固定,所述凹槽内形成有保护凹陷,所述保护凹陷形成于凹槽的内侧壁处,且硬盘支架的头部悬置于所述保护凹陷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硬盘支架逐一放置于盘体的凹槽内,并通过凹槽的内侧壁以及定位块相配合完成硬盘支架的卡接定位,以便于使用者转运硬盘支架,且在转运的过程中,硬盘支架的头部悬置于保护凹陷的上方,即硬盘支架的弹性卡接件不与凹槽的内底壁相接触,从而解决了弹性卡接件与凹槽的内底壁发生微小相对位移以及剧烈碰撞的问题,进而达到了保护弹性卡接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内沿盘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定位块沿盘体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于由分隔条与凹槽内侧壁构成的摆放区域内,且所述保护凹陷形成于靠近凹槽长度方向的内侧壁以及分隔条的位置处;硬盘支架正反向间隔排列于所述摆放区域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条将盘体的内区域分隔为多个不连通的摆放区域,可以摆放更多数量的硬盘支架,提高硬盘支架吸塑盘的转运效率;并在同一个摆放区域内正反向间隔交错摆放硬盘支架,进一步提高了硬盘支架吸塑盘的承装容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的槽深大于硬盘支架的最大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硬盘支架吸塑盘叠置放置时,硬盘支架头部的上下底面均不会与上下侧的两个硬盘支架吸塑盘相接触,进一步保护叠置状态下的硬盘支架的弹性卡接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包括有靠近于凹槽内侧壁设置的端部块以及位于端部块之间的中间块,且所述端部块的宽度小于中间块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端部块的位置靠近于凹槽的内侧壁,所以缩减端部块的整体宽度,以使得端部边缘位置处的空间可以容纳硬盘支架的支架侧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凹陷沿盘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挡块,硬盘支架的头部卡设于所述挡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一保护凹陷两端处的挡块相配合起到进一步限制硬盘支架晃动、偏移或者震动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凹陷内形成有与硬盘支架头部的外壳相适配的卡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块与硬盘支架头部的外壳相配合起到辅助限位固定硬盘支架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上靠近保护凹陷的位置处沿盘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同样与硬盘支架头部的外壳相配合起到辅助限位固定硬盘支架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盘体的前、后外侧壁处均开设形成有第一定位凹槽,且所述第一定位凹槽沿盘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凹槽主要起到与外部机械结构配合定位盘体的作用,且盘体前、后外侧壁处的第一定位凹槽相配合起到限制盘体宽度方向晃动、偏移或者震动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盘体的左、右外侧壁处均开设形成有第二定位凹槽,且所述第二定位凹槽包括有沿盘体宽度方向开设的主凹槽和辅凹槽,所述主凹槽的两侧对称开设有所述辅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凹槽和辅凹槽主要起到与外部机械结构配合定位盘体的作用,且盘体左、右外侧壁处的第二定位凹槽相配合起到限制盘体长度方向晃动、偏移或者震动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盘体位于其凹槽开口一侧的正面侧边缘处一体成型有标识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运人员或者生产人员可根据硬盘支架吸塑盘上的标识号分辨产品的具体类别,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在转运的过程中,硬盘支架的头部悬置于保护凹陷的上方,即硬盘支架的弹性卡接件不与凹槽的内底壁相接触,从而解决了弹性卡接件与凹槽的内底壁发生微小相对位移以及剧烈碰撞的问题,进而达到了保护弹性卡接件的目的;

其二:硬盘支架吸塑盘内沿其长度方向摆放多组硬盘支架,且每组硬盘支架正反向间隔交叉排列,硬盘支架吸塑盘的承装容量更大;

其三:硬盘支架吸塑盘的定位块、挡块、卡接块以及限位块相配合限位固定硬盘支架,硬盘支架吸塑盘的固定精度更高、使用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附图。

附图标记:1、盘体;2、凹槽;21、分隔条;22、摆放区域;23、限位块;3、定位块;31、中间块;32、端部块;4、保护凹陷;41、挡块;42、卡接块;5、第一定位凹槽;6、第二定位凹槽;61、主凹槽;62、辅凹槽;7、标识号;8、硬盘支架;81、支架主体;82、支架侧臂;83、弹性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硬盘支架吸塑盘,包括有设置为方型结构的盘体1,盘体1内形成有方型结构的凹槽2,且凹槽2内沿盘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分隔条21,分隔条21与凹槽2的内侧壁相配合构成多组摆放区域22。在摆放区域22内沿盘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定位块3,则硬盘支架8在凹槽2的内侧壁、分隔条21以及定位块3的配合下卡设固定于盘体1内。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同一摆放区域22内的凹槽2内侧壁和分隔条21处均下凹形成有保护凹陷4,且保护凹陷4沿盘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设置于凹槽2长度方向内侧壁以及分隔条21的下方。硬盘支架8正反向间隔交错排列于同一摆放区域22内,即硬盘支架8的头部悬置于保护凹陷4的上方,且硬盘支架8的两支架侧臂82卡设于相对应的定位块3处,即支架侧臂82贴合卡接于定位块3的外侧壁处,硬盘支架8的头部和支架尾端分别抵接于相对应的凹槽2长度方向内侧壁和分隔条21侧壁上;且凹槽2的槽深大于硬盘支架8的最大高度值(即硬盘支架8头部的高度),既达到了扩大硬盘支架8容量的目的,又达到了保护硬盘支架8头部的弹性卡接件83的目的。

保护凹陷4沿盘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位置处均形成有挡块41,即挡块41与凹槽2的内侧壁一体成型而成,则当硬盘支架8卡设于凹槽2内时,硬盘支架8的头部两端分别抵接于相对应的挡块41上,即硬盘支架8的头部卡设于两挡块41之间。在保护凹陷4内以及凹槽2的内底壁靠近保护凹陷4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接块42和定位块3,卡接块42一体成型于保护凹陷4的内侧壁与挡块41的外侧壁相连接的拐角位置处,而定位块3一体成型于保护凹陷4的长边中间位置处,且卡接块42和定位块3均与硬盘支架8的头部外壳形状相配合起到进一步限制其晃动、位移以及震动的作用。

定位块3包括有靠近于凹槽2内侧壁设置的端部块32以及位于端部块32之间的中间块31,且端部块32的宽度小于中间块31的宽度;即在同一摆放区域22内,沿盘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位置处的定位块3为端部块32,而两端部块32中间的定位块3为中间块31,以扩大盘体1边缘位置处的容纳空间,进而达到提高硬盘支架8容纳数量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了达到定位固定硬盘支架8吸塑盘的目的,在盘体1的前、后外侧壁处开设形成第一定位凹槽5,并在盘体1的左、右外侧壁处开设形成第二定位凹槽6,即第一定位凹槽5和第二定位凹槽6与外部机械等定位装置相配合定位固定盘体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凹槽5沿盘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均匀开设;第二定位凹槽6包括有主凹槽61和辅凹槽62,主凹槽61的长度大于辅凹槽62的长度,两者相配合可以起到更稳固的定位固定作用。主凹槽61和辅凹槽62均沿盘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开设,且主凹槽61位于盘体1宽度侧边的中间位置处,而辅凹槽62对称等间距形成于主凹槽61的两侧。

盘体1位于其凹槽2开口一侧的正面侧边缘处一体成型有标识号7,标识号7可显示产品型号、转运路径等基础信息,便于转运人员或者生产人员识别。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安装摆放硬盘支架8时,硬盘支架8的头部悬置于保护凹陷4的上方,硬盘支架8的头部卡设于相邻两挡块41之间,且硬盘支架8的头部外壳与相对应的卡接块42和定位块3卡接固定;硬盘支架8的两支架侧臂82分别卡接贴合于相对应的定位块3处。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