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垃圾压缩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4828发布日期:2020-12-18 13:1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垃圾压缩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回收领域,尤其是涉及道路垃圾压缩转运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便是垃圾排放量的增加;原有的垃圾转运车辆,可能尽在一两处地方回收垃圾后,就因为满载而需要返程,进而导致其他地区垃圾回收的滞后,而简单的增加垃圾转运车的数量,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但是由于垃圾与垃圾之间存在较大空隙,这些空隙占用了大量的空间,是造成转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现有垃圾压缩机主要有两种:水平式垃圾压缩机和垂直式垃圾压缩机,两种机型在性能上各有优劣;使用水平式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后密度较低,垃圾污水排放不彻底,造成转运效率下降,增加垃圾处理厂(如填埋场)的负荷,运输中污水滴漏问题难以解决;而使用垂直式垃圾压缩机压缩后,垃圾密度虽然较水平式压缩高,但这种垃圾压缩机上料效率低,不能连续定量上料,上料不易控制,压缩仓受压头大小的影响较大,垃圾连续处理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压缩的适用于转运车辆上的垃圾压缩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道路垃圾压缩转运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后部设有车厢,车厢的尾部设有车门,所述车厢的顶部设有垃圾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设有压缩装置和破碎装置,所述压缩装置包括横置的挤压仓,所述挤压仓的一端设有压缩机构,挤压仓的另一端设有闸门;所述压缩机构包括往复运动的活塞杆、与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压缩头;所述压缩头与闸门之间设有受料仓,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辊,且设于受料仓与垃圾斗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挤压仓侧呈圆柱形;在高强度压缩力在对垃圾进行压缩时,构成挤压腔的管体的各个方向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使得管体破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压缩头的外周壁上设有橡胶圈;通过橡胶圈可以对压缩头与压缩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同时也减少压缩头对压缩仓内侧壁的干摩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挤压仓中还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固定设于压缩头靠近活塞杆的一侧;当压缩头在向前逐渐压缩垃圾时,隔离板随着压缩头向前运动,将受料仓与垃圾斗隔开,以防止后续垃圾落入压缩装置的空间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挤压仓中还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固定设于压缩头靠近活塞杆的一侧;当压缩头在向前逐渐压缩垃圾时,隔离板随着压缩头向前运动,将受料仓与垃圾斗隔开,以防止后续垃圾落入压缩装置的空间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挤压仓靠近闸门一侧的底部上均匀分布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可以将垃圾中残存的液体排出挤压仓,便于垃圾被压缩的更加致密,同时也避免垃圾转运过程中出现污水滴漏和二次污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挤压仓的底部还固定设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通过排水孔与挤压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垃圾经过破碎装置进行破碎处理,继而破碎后的垃圾相互之间间隔更小,便于压缩,从而在使用同样的水平式垃圾压缩装置时,也能实现更好的压缩效果和效率;

2)这样也避免了现有车载压缩装置由于车辆空间及动力导致的局限性,也减少了后续垃圾站的处理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压缩装置与破碎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挤压仓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车体;2、车厢;21、车门;22、垃圾斗;3、压缩装置;31、挤压仓;32、压缩机构;321、活塞杆;322、压缩头;33、闸门;34、受料仓;35、排水孔;4、破碎装置;41、齿辊;5、橡胶圈;6、隔离板;7、集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道路垃圾压缩转运装置,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后部设有车厢2,车厢2的尾部设有车门21,所述车厢2的顶部设有垃圾斗22,

由于垃圾转运车上空间有限,垂直式垃圾压缩机很难实现连续定量上料,不适合垃圾转运车上使用,因此只能选用水平式垃圾压缩机;但是水平式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后密度较低,垃圾污水排放不彻底,造成转运效率下降,增加垃圾处理厂(如填埋场)的负荷,运输中污水滴漏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车厢2内设有压缩装置3和破碎装置4,其中,所述压缩装置3包括横置的挤压仓31,所述挤压仓31的一端设有压缩机构32,挤压仓31的另一端设有闸门33;所述压缩机构32包括往复运动的活塞杆321、与活塞杆321固定连接的压缩头322;所述压缩头322与闸门33之间设有受料仓34,

所述破碎装置4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辊41,且设于受料仓34与垃圾斗22之间;

在工作时,垃圾倒入垃圾斗中,然后紧接着进入破碎装置中,这里破碎装置采用的是对辊式齿辊结构,该齿辊的结构跟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的齿辊破碎机中的齿辊结构一致,主要通过该齿辊对物料起到挤压研磨破碎的作用,在破碎物料时,物料从上方进料,通过辊轮经碾压而破碎,破碎后的成品下落至受料仓中;等到受料仓中的垃圾存满时,启动压缩机构,通过活塞杆推动压缩头向前移动,逐渐挤压破碎后的垃圾,压缩完毕后,开启闸门,再次使压缩机构进行工作,使得压缩完毕后的垃圾块推出挤压仓落入车厢内,在车厢中靠近闸门的下方还可以设置一个倾斜的平台,便于挤压好的垃圾块可以滑向车厢尾部;

此外,为了降低挤压仓的挤压应力,将挤压仓31整体呈中空圆柱形;这样在高强度压缩力在对垃圾进行压缩时,构成挤压仓的管体的各个方向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使得管体破裂;

为了保证对垃圾有效的进行压缩处理,快速排除压缩出的污水和空气是关键,因此,在挤压仓31靠近闸门33一侧的底部上均匀分布排水孔35;挤压仓31的底部还固定设有集水箱7,所述集水箱7通过排水孔35与挤压仓31连通;这样在垃圾进行压缩时,产生的污水和空气可以通过挤压仓底部的排水孔进入集水箱中,这样使得垃圾能够被压缩的更加致密,避免避免垃圾转运过程中出现污水滴漏和二次污染;

进一步的,压缩头322的外周壁上设有橡胶圈5;通过橡胶圈可以对压缩头与压缩仓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然后可以在橡胶圈上及挤压仓的内侧壁上涂布一层润滑脂,这样可以减少压缩头对压缩仓内侧壁的干摩擦;也避免压缩头直接与挤压仓的内侧壁发生摩擦;

进一步的,挤压仓31中还设有隔离板6,所述隔离板6固定设于压缩头322靠近活塞杆321的一侧;当压缩头在向前逐渐压缩垃圾时,隔离板随着压缩头向前运动,将受料仓与垃圾斗隔开,以防止后续垃圾落入压缩装置的空间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