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4188发布日期:2021-02-03 17:1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


背景技术:

[0002]
输送带,皮带输送机在农业、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广泛用于输送各种固体块状和粉料状物料或成件物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 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
[0003]
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
[0004]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耐热型(≥175℃)输送带在输送特种物料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市场的迅速扩张,其得到了极大地应用。
[0005]
目前,国内耐热型输送带产品大都存在耐热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比较突出。此类耐热输送带在输送物料时,由于物料温度比较高,输送带长期接触高温物料时容易对橡胶表面产生热氧老化变形以及烫伤,进而橡胶表面炭化龟裂,输送带长期屈挠运转,覆盖层橡胶加剧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耐热性能差、易磨损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
设计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包括带芯,所述带芯的两侧均粘接有第二黏胶层,每个所述第二黏胶层远离所述带芯的一侧均粘接有弹性层,每个所述弹性层远离所述第二黏胶层的一侧均粘接有帆布层,每个帆布层远离所述弹性层的一侧均编织连接有若干个凸起,每个所述凸起远离所述帆布层的一侧均粘接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远离所述凸起的一侧均粘接有防磨层。
[0009]
优选的,所述带芯包括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的两侧均粘接有第一黏胶层,每个所述第一黏胶层远离所述钢丝网的一侧均粘接有基布。
[0010]
优选的,所述弹性层为弹性纤维由经编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
[0011]
优选的,所述弹性层和所述帆布层为一体结构。
[0012]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氟树脂涂料固化后形成的隔热层。
[0013]
优选的,所述防磨层为聚氨酯涂料固化后形成的耐磨层。
[0014]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有益效果在于:
[0015]
1、通过聚氨酯涂料在固化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与外部滚轮接触后,输送带不易发生磨损,有效的保护了输送带,避免了输送带受到摩擦。
[0016]
2、带芯增强输送带的强度,使得输送带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带芯1、第二黏胶层2、弹性层3、帆布层4、凸起5、隔热层6、防磨层7、钢丝网11、第一黏胶层12、基布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
参照图1-3,一种耐热强耐磨输送带,包括带芯1,带芯1的作用是增强输送带的强度,使得输送带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裂,带芯1包括钢丝网11,钢丝网11为直径小于1毫米的钢丝编织而成的网,钢丝网11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使得输送带不易发生断裂,钢丝网11的两侧均粘接有第一黏胶层12,每个第一黏胶层12远离钢丝网11的一侧均粘接有基布13,基布13通过黏胶连接钢丝网11,将钢丝网11固定在两个基布13之间。
[0023]
带芯1的两侧均粘接有第二黏胶层2,第二黏胶层2的作用是粘接弹性层3,每个第二黏胶层2远离带芯1的一侧均粘接有弹性层3,弹性层3为弹性纤维由经编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弹性纤维具有弹性,在输送带受到拉力后,弹性纤维发生形变,产生弹力保护输送带,每个弹性层3远离第二黏胶层2的一侧均粘接有帆布层4,每个帆布层4远离弹性层3的一侧均编织连接有若干个凸起5,凸起5的作用是增大帆布层4与隔热层6的接触面积,弹性层3和帆布层4为一体结构。
[0024]
每个凸起5远离帆布层4的一侧均粘接有隔热层6,隔热层6为氟树脂涂料固化后形成的隔热层,在输送带与外部滚轮发生摩擦时,隔热层6可以阻挡热量向带芯1延伸,保护输送带,隔热层6远离凸起5的一侧均粘接有防磨层7,防磨层7为聚氨酯涂料固化后形成的耐磨层,聚氨酯涂料在固化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与外部滚轮接触后,输送带不易发生磨损,有效的保护了输送带,避免了输送带受到摩擦。
[00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