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2056发布日期:2021-01-05 17:4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预制混凝土管桩大量应用于铁道、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冶金、港口、公路等领域。由于预制管桩重量较重,在移动时常通过吊装设备对预制管桩进行吊装。

目前预制管桩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预制孔,预制管桩在吊装时,一般使用挂钩挂在预制管桩两端的预制孔内,然后用吊装设备对预制管桩进行吊装。如图1所示,现有的挂钩0呈u形,挂钩0的一端与吊装设备上的链条01连接,使用时,工人将挂钩0远离链条01的一端插入预制管桩上的预制孔内,并用手扶住挂钩0,防止挂钩0从预制孔中掉出,然后吊装设备带动链条01和挂钩0向上移动,并使挂钩0挂在预制孔内将预制管桩向上吊起。

上述现有的挂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工人将挂钩插入预制孔,并用手扶住挂钩,使吊装过程十分不便,不仅浪费人力,还可能在吊装时威胁到工人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其具有避免人为对挂钩进行操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包括吊环,吊环下方转动连接有水平的连接轴,连接轴上设置有钩体,钩体包括连接杆和挂杆,连接杆位于连接轴的一侧,连接杆的顶端与连接轴固定连接,底端与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挂杆水平设置在连接杆靠近连接轴的一侧,挂杆的长度方向与连接轴的长度方向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装时,将链条挂在吊环上,然后吊装设备使链条将挂钩吊起,由于连接杆位于连接轴的一侧,使钩体在连接轴两侧的重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在重力作用下,钩体会带动连接轴在吊环下方发生转动,并使挂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倾斜向上移动,然后吊装设备使链条带动挂钩水平移动,并使挂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插入预制管桩两端的预制孔内,此时在钩体自身重力作用下,挂杆倾斜向上勾在预制孔内,不需要人为用手扶住挂钩,此时吊装设备使链条带动挂钩竖直向上移动,并使挂钩挂在预制孔内将预制管桩吊起;吊装完成后,将预制管桩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吊装设备使链条带动挂钩竖直向下移动,使挂杆的底面与预制管桩接触,随着挂钩不断下移,挂杆靠近连接杆的一端与地面接触,并使挂杆逐渐从预制孔中滑出,并使挂杆水平支撑在地面上,从而避免人为对挂钩进行操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钩体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吊环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钩体对称设置在吊环的两侧,不仅能够同时对两个预制管桩进行吊装,也能够使吊环的两侧保持平衡,从而当挂钩被吊起时使连接轴保持水平状态,避免钩体发生倾斜,从而防止挂杆从预制孔中掉出,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吊环底部设置有连接套,连接套同轴套设在连接轴上,并与连接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吊环底部设置连接套,使连接轴在连接套内发生转动,从而使连接轴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向靠近挂杆的一侧倾斜,连接杆的底部沿竖直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连接杆的顶部向靠近挂杆的一侧倾斜,并使连接杆的底部竖直设置,不仅能够保证连接杆位于连接轴的一侧,使钩体被吊起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转动,并且使连接杆与挂杆之间形成c形开口,使挂杆能够尽可能插入预制孔内,便于对预制管桩进行吊装,避免钩体与预制管桩之间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吊环位于连接轴的中心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吊环设置在连接轴的中心处,能够进一步使吊环两侧保持平衡,从而当挂钩被吊起后使连接轴保持水平状态,使连接轴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避免钩体发生倾斜,防止挂杆从预制孔中掉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吊环与连接套沿竖直方向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装时,当链条带动吊环移动时,可能会使吊环链条下方水平转动,使吊环与连接条沿竖直方向转动连接,能够避免吊环带动连接轴和钩体发生转动,使钩体始终勾住预制孔内,进一步防止挂杆从预制孔中掉出,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套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转动块,转动块顶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端的横截面尺寸,转动块嵌设在吊环内,并与吊环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块嵌设在吊环内,并与吊环转动连接,实现了连接套与吊环的转动连接。转动块顶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端的横截面尺寸,能够使转动块卡嵌在吊环内,防止转动块从吊环中掉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轴上固定设置有两个限位环,连接套位于两个限位环之间,且连接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套的两端分别设置限位环,使连接套卡在两个限位环之间,防止连接套在限位环上水平滑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挂钩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防止挂钩发生倾斜,避免挂杆从预制孔中掉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使吊环与连接轴转动连接,并使钩体设置在连接轴的一侧,吊装时在钩体重力作用下,挂杆倾斜向上勾在预制孔内,此时吊装设备使链条带动挂钩竖直向上移动,并使挂钩挂在预制孔内将预制管桩吊起,从而避免人为对挂钩进行操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2、使钩体对称设置在吊环的两侧,能够使吊环的两侧保持平衡,从而当挂钩被吊起时使连接轴保持水平状态,避免钩体发生倾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3、通过设置连接套,使连接轴在连接套内发生转动,从而使连接轴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防止挂杆从预制孔中掉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挂钩被吊起时转动后的状态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为了显示转动块的部分剖视图。

图中,0、挂钩;01、链条;1、吊环;2、连接套;21、转动块;22、固定片;23、固定板;3、连接轴;31、限位环;4、钩体;41、连接杆;42、挂杆;421、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2,一种便于使用的自挂钩,包括用于连接链条01的吊环1,吊环1下方设置有连接套2,连接套2内同轴穿设有连接轴3,连接轴3上设置有两个钩体4,两个钩体4对称设置在吊环1的两侧。

参照图3,吊环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片22,两个固定片22对称设置在吊环1的两侧,且分别位于连接套2的两端,并与连接套2固定连接,固定片22套设在连接轴3上,并与连接轴3转动连接,连接轴3水平设置,连接套2位于连接的中部,连接套2上固定设置有两个限位环31,两个限位环31分别位于两个固定片22远离连接套2的一侧,并与固定片22抵接。

参照图2,钩体4包括连接杆41和挂杆42,连接杆41的顶端套在连接轴3上,并与连接轴3固定连接,连接杆41的顶部倾斜设置,连接杆41的底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挂杆42位于连接杆41的底部,挂杆42水平设置在连接杆41靠近连接轴3的一侧,并与挂杆42的底端固定连接,挂杆42远离连接杆41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倒角421。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吊装时,将链条01挂在吊环1上,吊装设备使链条01将挂钩吊起,此时在重力作用下,钩体4会带动连接轴3在连接套2内绕着连接轴3的轴线方向向靠近连接轴3的一侧转动,限位环31对连接轴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连接轴3在连接套2内水平滑动,然后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水平移动,并使挂杆42远离连接杆41的一端挂杆42倾斜向上勾在预制孔内,不需要人为用手扶住挂钩,此时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竖直向上移动,并使挂钩挂在预制孔内将预制管桩吊起;吊装完成后,将预制管桩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竖直向下移动,使挂杆42的底面与预制管桩接触,随着挂钩不断下移,挂杆42靠近连接杆41的一端与地面接触,并使挂杆42逐渐从预制孔中滑出,并使挂杆42水平支撑在地面上,从而避免人为对挂钩进行操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实施例2:

参照图4和图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吊环1下方设置有水平的固定片22,固定片22的底面与两个固定板23的顶面固定连接,固定片2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转动块21,转动块21顶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端的横截面尺寸,转动块21嵌设在吊环1内,并与吊环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吊装时,将链条01挂在吊环1上,吊装设备使链条01将挂钩吊起,当吊环1发生转动时,会使转动块21在吊环1内绕竖直方向发生转动,避免吊环1带动连接轴3和钩体4绕竖直方向发生转动,此时在重力作用下,钩体4会带动连接轴3在连接套2内绕着连接轴3的轴线方向向靠近连接轴3的一侧转动,限位环31对连接轴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连接轴3在连接套2内水平滑动,然后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水平移动,并使挂杆42远离连接杆41的一端挂杆42倾斜向上勾在预制孔内,不需要人为用手扶住挂钩,此时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竖直向上移动,并使挂钩挂在预制孔内将预制管桩吊起;吊装完成后,将预制管桩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吊装设备使链条01带动挂钩竖直向下移动,使挂杆42的底面与预制管桩接触,随着挂钩不断下移,挂杆42靠近连接杆41的一端与地面接触,并使挂杆42逐渐从预制孔中滑出,并使挂杆42水平支撑在地面上,从而避免人为对挂钩进行操作,使管桩的吊装过程更加方便。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