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5273发布日期:2021-05-04 10:40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切机的放卷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极片模切机通常包括有放卷机构和模切机构,放卷机构按照一定速度将极片送至模切机构进行模切工作。

放卷机构中包含有诸如张力调节装置、缓冲装置等多种必要的装置,极片在经过这些装置后再进入模切机构中会沿着放卷辊的方向出现径向的偏移,因此需要在放卷机构中加上纠偏装置,对极片纠偏。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167565u提供的一种极片纠偏装置,该装置通常作为放卷机构的中位装置或后位装置,对极片纠偏后再送至模切机构,这种纠偏装置采用的是倾斜纠偏辊,让纠偏辊对极片径向上的施力不同,令极片朝施力小的一侧移动,从而纠正至正常位置,但是这种纠偏方式容易拉扯极片,造成极片损坏,降低极片的出产质量,因此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安装于放卷立板,包括安装于放卷立板一侧的放卷轴安装座,安装于放卷立板另一侧的传感器、气涨轴和纠偏辊组,设置于放卷轴安装座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放卷立板的导轨,与导轨滑移配合的滑动板,设置于滑动板且用于驱动气涨轴的放卷组件,以及安装于放卷轴安装座的驱动组件;

所述纠偏辊组和气涨轴均随着滑动板移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滑动板沿着导轨方向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将极片安装至气涨轴上,极片从气涨轴上开始放料,经过纠偏辊组进行纠偏,具体的,传感器安装在放卷立板,其位置相对于放卷立板是固定的,若传感器检测到纠偏辊组处的极片相对于标准位置,更靠近放卷立板,驱动组件驱动滑动板朝着靠近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滑动板上的气涨轴和纠偏辊组便会带着极片做相同的移动,使极片朝远离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极片从相对靠近放卷立板的位置纠偏调整至标准位置,同理,若传感器检测到纠偏辊组处的极片相对于标准位置,更加远离放卷立板,驱动组件驱动滑动板朝远离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使极片朝靠近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极片从相对远离放卷立板的位置纠偏调整至标准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驱动组件同时控制气涨轴和纠偏辊组一同移动,调整极片输出时的位置,进而达到纠偏效果,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不会拉扯极片,降低纠偏装置对极片的影响,提高极片的出产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放卷组件包括放卷电机、减速齿轮组,以及安装于滑动板的放卷安装板;

所述放卷立板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气涨轴,放卷电机经过减速齿轮组减速后驱动转动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卷电机经过减速齿轮组减速后再驱动气涨轴,可有效增大驱动力矩。

作为优选,所述放卷立板设有中空的滑动轴,所述滑动轴通过滑动轴承与放卷立板滑移连接,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滑动轴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影响放卷组件和气涨轴放料的前提下,利用中空的滑动轴,可整体式地移动放卷组件和气涨轴,完成在转动轴转动的同时还能够相对于放卷立板作滑移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放卷安装板安装有同步轮一和同步轮二,所述放卷电机连接减速齿轮组,所述减速齿轮组连接同步轮一并带动同步轮一转动,所述转动轴远离气涨轴的一端连接同步轮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同步轮一和同步轮二一方面可改变放卷电机的动力方向,以使其能够驱动转动轴,另一方面将放卷电机和减速齿轮组的安装位置移至滑动轴的上方,大幅减小安装所需空间,降低占地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丝杆,以及螺纹连接于丝杆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滑动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远离驱动电机的端部转动连接在一个游动端座上,所述游动端座安装于放卷轴安装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在根据极片的位置给到驱动电机电信号后,驱动电机带动连接板和滑动板沿着丝杆的方向移动,让滑动板于导轨的方向滑移,使滑动板上的包括气涨轴和纠偏辊组在内的所有元件一同沿着垂直于放卷立板的方向前后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纠偏辊组包括纠偏随动辊一、纠偏随动辊二和纠偏随动辊三,所述气涨轴放出的极片依次经过纠偏随动辊一、纠偏随动辊二和纠偏随动辊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三个纠偏随动辊能缓和式地改变极片传输方向,进一步减低纠偏过程中对极片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纠偏辊组分别位于一个底边水平的钝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所述纠偏随动辊一和纠偏随动辊二位于所述钝角三角形的底边的两个端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节省放卷机构整体所需空间,压缩元件与元件之间的空间,在放卷机构中,极片通常会沿着放卷立板所在平面的三条边放料,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极片的放料长度,进而才能安装诸如张力调节装置、缓冲装置,如此,极片势必需经过两次或更多次的转向才行,而转向处是极片最容易受损的地方,因而,本实用新型采用三个纠偏随动辊将极片的第一次转向与第一次纠偏处融合,最大程度地加大极片经纠偏至下一次转向之间的传输长度,降低纠偏对极片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具有一个u型的检测开口,所述检测开口内设有长条式的感应位,当极片的一侧完全遮挡感应位或完全脱离感应位,所述传感器分别传输正向电信号和反向电信号至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的传感器安装在纠偏随动辊二和纠偏随动辊三之间,当极片偏向放卷立板,极片的一侧便会完全进入到传感器的检测开口中,并完全遮挡住感应位,此时传感器给予驱动组件正向电信号,让驱动组件带着气涨轴和纠偏辊组朝远离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当极片远离放卷立板,极片的一侧便完全脱离感应位,此时传感器给予驱动组件反向电信号,让驱动组件带着气涨轴和纠偏辊组朝靠近放卷立板的方向移动,由此完成极片的纠偏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板固定连接有连板一,所述连板一固定连接有连板二,所述放卷立板设有辊轴,所述辊轴通过滑动轴承滑移连接于放卷立板,所述辊轴的一端连接纠偏辊组,另一端固定于连板二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板一和连板二用于连接纠偏辊组和滑动板,并且用于适应纠偏辊组与气涨轴之间的距离;纠偏辊组利用辊轴与放卷立板产生滑移连接的关系。

作为优选,所述放卷立板设有由三根滑杆构成的调节轨道,所述调节轨道滑移连接有调节块,所述传感器安装于调节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调节块和调节轨道,工作人员可调节传感器与放卷立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最为合适的极片放料位置;其次,可以根据不同极片规格,对纠偏位置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极片尺寸和不同模具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驱动组件同时控制气涨轴和纠偏辊组一同移动,调整极片输出时的位置,进而达到纠偏效果,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不会拉扯极片,降低纠偏装置对极片的影响,提高极片的出产质量;

2、通过同步轮一和同步轮二一方面可改变放卷电机的动力方向,以使其能够驱动转动轴,另一方面将放卷电机和减速齿轮组的安装位置移至滑动轴的上方,大幅减小安装所需空间,降低占地面积;

3、采用三个纠偏随动辊将极片的第一次转向与第一次纠偏处融合,最大程度地加大极片经纠偏至下一次转向之间的传输长度,降低纠偏对极片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放卷立板位于放卷组件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放卷立板位于纠偏辊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放卷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位于传感器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放卷立板;101、转动轴;102、滑动轴;103、辊轴;104、调节轨道;105、调节块;

2、放卷轴安装座;201、导轨;202、滑动板;203、连板一;204、连板二;

3、气涨轴;

4、纠偏辊组;401、纠偏随动辊一;402、纠偏随动辊二、403、纠偏随动辊三;

5、放卷组件;501、放卷电机;502、减速齿轮组;503、放卷安装板;504、同步轮一;505、同步轮二;

6、驱动组件;601、驱动电机;602、丝杆;603、连接板;604、游动端座;

7、传感器;701、检测开口;702、感应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一种放卷机构的第一次纠偏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安装于放卷立板1,包括安装于放卷立板1一侧的放卷轴安装座2,安装于放卷立板1另一侧的传感器7、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设置于放卷轴安装座2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放卷立板1的导轨201,与导轨201滑移配合的滑动板202,设置于滑动板202且用于驱动气涨轴3的放卷组件5,以及安装于放卷轴安装座2的驱动组件6;

纠偏辊组4和气涨轴3均随着滑动板202移动,驱动组件6驱动滑动板202沿着导轨201方向滑动。

具体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将极片安装至气涨轴3上,极片从气涨轴3上开始放料,经过纠偏辊组4进行纠偏,具体地,传感器7安装在放卷立板1,其位置相对于放卷立板1是固定的,若传感器7检测到纠偏辊组4处的极片相对于标准位置,更靠近放卷立板1,驱动组件6驱动滑动板202朝着靠近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滑动板202上的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便会带着极片做相同的移动,使极片朝远离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极片从相对靠近放卷立板1的位置纠偏调整至标准位置,同理,若传感器7检测到纠偏辊组4处的极片相对于标准位置,更加远离放卷立板1,驱动组件6驱动滑动板202朝远离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使极片朝靠近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极片从相对远离放卷立板1的位置纠偏调整至标准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驱动组件6同时控制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一同移动,调整极片输出时的位置,进而达到纠偏效果,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不会拉扯极片,降低纠偏装置对极片的影响,提高极片的出产质量。

为了提供一种较佳放卷组件5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具体的放卷组件5的结构。

放卷组件5包括放卷电机501、减速齿轮组502,以及安装于滑动板202的放卷安装板503;放卷立板1设有转动轴101,转动轴101的一端连接气涨轴3,放卷电机501经过减速齿轮组502减速后驱动转动轴101转动。

放卷电机501经过减速齿轮组502减速后再驱动气涨轴3,可有效增大驱动力矩。

为了实现气涨轴3转动和滑动的两个运动互不干涉,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气涨轴3的相关结构。

放卷立板1设有中空的滑动轴102,滑动轴102通过滑动轴承与放卷立板1滑移连接,转动轴101转动连接于滑动轴102的内部。转动轴101可以是单独的一个与气涨轴3连接的轴,也可以是气涨轴3的一部分。

在不影响放卷组件5和气涨轴3放料的前提下,利用中空的滑动轴102,可整体式地移动放卷组件5和气涨轴3,完成在转动轴101转动的同时还能够相对于放卷立板1作滑移运动。

为了减小驱动组件6、放卷组件5等元件的整体安装空间,提高空间使用率,放卷安装板503安装有同步轮一504和同步轮二505,放卷电机501连接减速齿轮组502,减速齿轮组502连接同步轮一504并带动同步轮一504转动,转动轴101远离气涨轴3的一端连接同步轮二505。

通过同步轮一504和同步轮二505一方面可改变放卷电机501的动力方向,以使其能够驱动转动轴101,另一方面将放卷电机501和减速齿轮组502的安装位置移至滑动轴102的上方,大幅减小安装所需空间,降低占地面积。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6包括驱动电机601、与驱动电机601输出轴连接的丝杆602,以及螺纹连接于丝杆602的连接板603,连接板603与滑动板202固定连接,丝杆602远离驱动电机601的端部转动连接在一个游动端座604上,游动端座604安装于放卷轴安装座2。

传感器7在根据极片的位置给到驱动电机601电信号后,驱动电机601带动连接板603和滑动板202沿着丝杆602的方向移动,让滑动板202于导轨201的方向滑移,使滑动板202上的包括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在内的所有元件一同沿着垂直于放卷立板1的方向前后移动。

纠偏辊组4包括纠偏随动辊一401、纠偏随动辊二402和纠偏随动辊三403,气涨轴3放出的极片依次经过纠偏随动辊一401、纠偏随动辊二402和纠偏随动辊三403。采用三个纠偏随动辊能缓和式地改变极片传输方向,进一步减低纠偏过程中对极片的影响。

为了节省放卷机构整体所需空间,压缩元件与元件之间的空间,在放卷机构中,极片通常会沿着放卷立板1所在方形的三条边放料,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极片的放料长度,进而才能安装诸如张力调节装置、缓冲装置,如此,极片势必需经过两次或更多次的转向才行,而转向处是极片最容易受损的地方。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设置解决上述极片转向时容易受损的问题。

纠偏辊组4分别位于一个底边水平的钝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纠偏随动辊一401和纠偏随动辊二402位于钝角三角形的底边的两个端点。

采用三个纠偏随动辊将极片的第一次转向与第一次纠偏处融合,最大程度地加大极片经纠偏至下一次转向之间的传输长度,降低纠偏对极片的影响。

进一步地,传感器7具有一个u型的检测开口701,检测开口701内设有长条式的感应位702,当极片的一侧完全遮挡感应位702或完全脱离感应位702,传感器7分别传输正向电信号和反向电信号至驱动组件6,或者先传输正向电信号和反向电信号至plc,plc再控制驱动组件6.

本实用新型中的传感器7安装在纠偏随动辊二402和纠偏随动辊三403之间,当极片偏向放卷立板1,极片的一侧便会完全进入到传感器7的检测开口701中,并完全遮挡住感应位702,此时传感器7给予驱动组件6正向电信号,让驱动组件6带着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朝远离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当极片远离放卷立板1,极片的一侧便完全脱离感应位702,此时传感器7给予驱动组件6反向电信号,让驱动组件6带着气涨轴3和纠偏辊组4朝靠近放卷立板1的方向移动,由此完成极片的纠偏工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滑动板202与纠偏辊组4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滑动板202固定连接有连板一203,连板一203固定连接有连板二204,放卷立板1设有辊轴103,辊轴103通过滑动轴承滑移连接于放卷立板1,辊轴103的一端连接纠偏辊组4,另一端固定于连板二204上。

连板一203和连板二204用于连接纠偏辊组4和滑动板202,并且用于适应纠偏辊组4与气涨轴3之间的距离;纠偏辊组4利用辊轴103与放卷立板1产生滑移连接的关系。

为了让工作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感器7的位置,放卷立板1设有由三根滑杆构成的调节轨道104,调节轨道104滑移连接有调节块105,传感器7安装于调节块105上。

利用调节块105和调节轨道104,工作人员可调节传感器7与放卷立板1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最为合适的极片放料位置;其次,可以根据不同极片规格,对纠偏位置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极片尺寸和不同模具尺寸。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