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液泵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27673发布日期:2021-03-26 23:2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出液泵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特别是涉及出液泵头。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部分液体或凝胶需采用具有出液泵头的容器盛装,以便于用户取用容器中的内容物,例如,洗发水、部分化妆品或者部分医药试剂。具有出液泵头的容器的使用过程十分简单,只需要用户按动按压头即可挤出容器中的内容物。容器的出液性能与出液泵头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
3.现有技术中,部分出液泵头的活塞杆包括主柱和至少部分从主柱底部插入主柱内的副柱,且活塞杆的吸液口形成于主柱与未插入主柱内的副柱之间。吸液口的开口大小需受副柱与主柱之间装配位置的影响,装配过程复杂,一致性差。
4.因此,如何降低出液泵头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一致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任一方面的出液泵头。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出液泵头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一致性。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避免复位弹簧污染出液泵头内的液体。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液泵头,包括:锁紧室以及连接于锁紧室下部的泵室;锁紧塞,设置于锁紧室内,具有第一中心通孔;活塞,设置于泵室内,具有第二中心通孔,第二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与第一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共线;主柱,从锁紧塞的上方向下穿过第一中心通孔,主柱内部具有第三中心通孔;副柱,具有副管以及位于副管底端的封闭部;副管从活塞的下方向上穿过第二中心通孔,且一部分从主柱的底端向上插入第三中心通孔内;副管的面朝第二中心通孔的管壁上开设有吸液口;封闭部贴靠设置于第二中心通孔的下方,以与活塞共同封闭泵室与吸液口之间的出液通道。
9.可选地,第二中心通孔的位于吸液口上方的孔壁与副管贴靠设置,第二中心通孔的位于吸液口处的孔壁、以及位于吸液口下方的孔壁与副管之间具有间隙。
10.可选地,主柱的底端高于活塞的顶端;且主柱的底端配置成在主柱向下移动至与活塞的顶端抵靠时带动活塞向下移动。
11.可选地,吸液口与活塞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主柱的底端与活塞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
12.可选地,锁紧室为筒形;锁紧塞具有与锁紧室内壁相抵靠的环形抵靠部、以及从环形抵靠部的顶端向上且向内延伸形成的环形托举部,环形托举部的内侧形成第一中心通孔。
13.可选地,环形托举部的底部形成有限位凸台,使得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小于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的孔径。
14.可选地,主柱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主管段,穿设于第一中心通孔内,其外径与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相适配;管口段,连接于主管段的顶端,其外径与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的孔径相适配。
15.可选地,主管段的顶端高于锁紧塞的顶端;管口段的顶端的管壁向外延伸凸出形成有凸缘;且出液泵头还包括:复位弹簧,缠绕设置于主柱的管壁上,其一端与锁紧塞的顶端相接,另一端与凸缘相接。
16.可选地,泵室为筒形,泵室的底部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缩颈口;且出液泵头还包括:泵球,设置于缩颈口处,且与缩颈口活动配合,配置成通过位置变动以开闭缩颈口。
17.可选地,出液泵头还包括:导液管,设置于泵室下方,且从缩颈口的底端向下延伸形成。
18.本实用新型的出液泵头,其主柱穿设于锁紧塞的第一中心通孔内,副柱的副管穿设于活塞的第二中心通孔内,且一部分从主柱的底端向上插入主柱的第三中心通孔内,副管的面朝第二中心通孔的管壁上开设有吸液口,使得泵室中的液体能够从副管上的吸液口进入副管、并流入主柱中。由于吸液口形成于副柱上,吸液口的开口大小不再受副柱与主柱之间装配位置的影响,降低了出液泵头的装配难度,且提高了吸液口大小的一致性。
19.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出液泵头,由于液体仅在主柱和副柱所限定出的内部通道中流动,将复位弹簧缠绕设置于主柱的外壁上,可以避免复位弹簧污染出液泵头内的液体。
20.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1.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液泵头的示意图;
23.图2是图1所示的出液泵头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液泵头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出液泵头的内部结构图。
25.出液泵头一般性地可以包括:锁紧室100、泵室200、锁紧塞500、活塞600、主柱300和副柱400,还可以进一步地包括:复位弹簧900、泵球800和导液管700。
26.锁紧室100可以为筒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与容器的瓶口配合,以将出液泵头连接固定于容器上。
27.出液泵头具有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在初始状态下,出液泵头的所有部件均位于出厂时的初始位置。在使用状态下,出液泵头的部分部件发生位移或形变,以导出容器内的
液体。
28.为使表述更加清楚简明,在未指明出液泵头的状态的前提下,以下实施例对出液泵头的各个部件结构和位置的描述均是针对于初始状态下的出液泵头而言的。
29.泵室200可以连接于锁紧室100下部。泵室200也可以为筒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通过内部气压变化而吸入容器中的液体,或者将所吸入的液体排送出。锁紧室100和泵室200具有相同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纵向轴线。锁紧室100的筒体可以与泵室200的筒体一体成型。
30.泵室200的底部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缩颈口。泵球800设置于缩颈口处,且与缩颈口活动配合,配置成通过位置变动以开闭缩颈口。
31.导液管700设置于泵室200下方,且从缩颈口的底端向下延伸形成。当泵球800位于缩颈口处时,泵球800可以切断导液管700与泵室200之间的连通通道,从而阻止导液管700内的液体流入泵室200内,也可以阻止泵室200内的液体流入导液管700内。在出液泵头的使用状态下,当泵球800受压力作用向上移动时,导液管700与泵室200之间的连通通道则被打通,导液管700内的液体可以从缩颈口进入泵室200内。
32.泵球800可以为球体,由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材料制成。泵球800的外形与缩颈口的外形相适配。利用泵球800与缩颈口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泵室200的密封效果,以保证单次出液量的计量准确性。
33.锁紧塞500设置于锁紧室100内,具有第一中心通孔。第一中心通孔纵向轴线与锁紧室100的纵向轴线相同。锁紧塞500用于夹持主柱300,还用于与复位弹簧900(将在下文详述)的底端固定连接。
34.锁紧塞500具有与锁紧室100内壁相抵靠的环形抵靠部510、以及从环形抵靠部510的顶端向上且向内延伸形成的环形托举部520,环形托举部520的内侧形成第一中心通孔。环形抵靠部510的底端可以与锁紧室100的底端平齐。
35.其中,“向上”“向内”是相对于锁紧室100的实际使用状态而言的,“向上”大致可以为竖直方向,“向内”可以为从锁紧室100内壁朝向锁紧室100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大致可以为水平方向。
36.环形抵靠部510和环形托举部520可以分别具有设定高度,其中,“高度”是指在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具有设定高度的环形抵靠部510可以增大与锁紧室100内壁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撑强度,从而提高结构稳定性。具有设定高度的环形托举部520可以使得第一中心通孔具有设定延伸长度,能减少或避免穿设于第一中心通孔内的主柱300(将在下文详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松动现象,这有利于保证泵室200的密封效果。
37.环形托举部520的底部形成有限位凸台521,使得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小于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的孔径。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是指第一中心通孔的位于底部上方的部位。本实施例中,限位凸台521整体呈环形,其纵向轴线与第一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相同。环形托举部520的底部朝向第一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向内沿水平方向延伸凸出形成限位凸台521,使得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缩小。第一中心通孔的位于底部上方的部位的孔径大于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并且第一中心通孔的位于底部上方的所有部位的孔径保持一致。
38.主柱300从锁紧塞500的上方向下穿过第一中心通孔,主柱300内部具有第三中心
通孔。本实施例中,主柱300可以为两端开口的管,其具有管壁,且管壁内部的管腔形成第三中心通孔。第三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与第一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共线。第三中心通孔可以直接或间接与泵室200和外部环境连通,以将泵室200内的液体导出至外部环境。
39.主柱300的顶端高于锁紧室100的顶端,以便于用户以按压的方式向主柱300的顶端施加作用力。主柱300的底端穿过第一中心通孔后继续向下延伸,主柱300的底端可以高于环形抵靠部510的底端且低于环形托举部520的底端。
40.主柱300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主管段310和管口段320。
41.其中,主管段310穿设于第一中心通孔内,其外径(即,管壁的外径)与第一中心通孔的底部的孔径相适配,即,主管段310的外径与限位凸台521处的第一中心通孔的孔径相同,使得主管段310可以恰好穿设于第一中心通孔内,且可以在第一中心通孔内上下移动。主管段310的顶端高于锁紧室100的顶端,主管段310的顶端高于锁紧塞500的顶端。
42.管口段320连接于主管段310的顶端,其外径(即,管壁的外径)与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的孔径相适配,即,管口段320的外径与第一中心通孔的顶部的孔径相同。主管段310的长度大于管口段320的长度,本实施例中,主管段310的长度可以为管口段320长度的1.5~2.5倍。管口段320的顶端的管壁向外延伸凸出形成有凸缘321。
43.复位弹簧900,缠绕设置于主柱300的管壁上,其一端与锁紧塞500的顶端相接,另一端与凸缘321相接。即,复位弹簧900的顶端与凸缘321连接固定,复位弹簧900的底端与环形托举部520的顶端连接固定。凸缘321与环形托举部520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可以大于使用状态下主柱300向下移动的行程。
44.由于流经主柱300的液体在主柱300所限定出的内部通道中流动,将复位弹簧900设置于主柱300的管壁上,可以避免复位弹簧900与液体接触,从而减少或避免复位弹簧900污染流经出液泵头的液体。
45.活塞600,设置于泵室200内,具有第二中心通孔,第二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与第一中心通孔的纵向轴线共线。本实施例中,活塞600设置于泵室200的顶部,例如,活塞600的顶端可以与环形抵靠部510的底端相抵靠。
46.在出液泵头的使用状态下,活塞600沿泵室200内壁向下移动时,泵室200内部气压增大,使得泵室200内的液体可以从设定的出液通道导出,下移后的活塞600沿泵室200内壁向上移动时,泵室200内部气压逐渐减小,使得容器内的液体可以进入泵室200。当活塞600回归初始位置时,活塞600的顶端与环形抵靠部510的底端相抵靠,环形抵靠部510可以限制活塞600继续上移。
47.主柱300的底端高于活塞600的顶端。主柱300的底端与活塞600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可以为大于零的第一设定值。且主柱300的底端配置成在主柱300向下移动至与活塞600的顶端抵靠时带动活塞600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在出液泵头的使用状态下,主柱300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第一设定值后开始带动活塞600向下移动。
48.副柱400具有副管410以及位于副管410底端的封闭部420。副管410从活塞600的下方向上穿过第二中心通孔,且一部分从主柱300的底端向上插入第三中心通孔内。副管410的面朝第二中心通孔的管壁上开设有吸液口411。封闭部420贴靠设置于第二中心通孔的下方,以与活塞600共同封闭泵室200与吸液口411之间的出液通道。出液通道可以为吸液口411与泵室200之间的连通通道。封闭部420用于切断出液通道,以与活塞600共同密封泵室
200。
49.由于吸液口411形成于副柱400上,吸液口411的开口大小不再受副柱400与主柱300之间装配位置的影响,降低了出液泵头的装配难度,且提高了吸液口411大小的一致性。
50.副柱400与主柱300为固定连接,主柱300向下移动时可以带动副柱400下移,且二者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51.副管410为两端开口的管,具有管壁。封闭部420用于封闭副管410的底端。副管410的顶端位于主管内,使得主管与副管410相连通。副管410的管壁外径可以与主管段310的管壁内径相同,或者可以略大于主管段310的管壁内径,使得副管410与主管段310过盈配合。
52.本实施例的副管410为管状,其管壁上开设有吸液口411,这可以增大流经副柱400的液体流量,还可以使得主柱300的管腔和副管410的管腔可以上下贯通,从吸液口411进入副管410的液体可以从副管410的管腔内流入主柱300的管腔内,这有利于提高压力传导效果。
53.副管410的底端可以与活塞600的底端平齐。吸液口411可以设置于副管410的底部,且邻近于封闭部420设置。封闭部420与副管410一体成型。在出液泵头的初始状态下,封闭部420贴靠设置于活塞600和副管410的下方,从而切断吸液口411与泵室200之间的出液通道。
54.第二中心通孔的位于吸液口411上方的孔壁与副管410贴靠设置,第二中心通孔的位于吸液口411处的孔壁、以及位于吸液口411下方的孔壁与副管410之间具有间隙,这有利于增大出液通道的流量。
55.吸液口411与活塞600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主柱300的底端与活塞600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吸液口411与活塞600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可以为大于零的第二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
5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出液泵头的使用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57.在出液泵头的使用状态下,主柱300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时,副柱400随之下移,当主柱300下移的高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时,活塞600尚未移动,封闭部420与活塞600的底端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打开出液通道,使得泵室200中的液体能够从吸液口411进入副管410,流经主柱300后,从主柱300排出。
58.当主柱300下移的高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大于第二设定值时,活塞600尚未移动,封闭部420随主柱300向下移动使得吸液口411的高度可以等于或低于活塞600底端的高度,这有利于缩短泵室200与吸液口411之间的出液通道的流路。由于封闭部420向下移动时也可以增大泵室200内的气压,当用户以较小的作用力作用于主柱300且使主柱300下移的高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时,泵室200内的少量液体可以沿出液通道进入副管410,并从主柱300排出,这可以适用于用户取用微量或少量液体的使用场景。
59.当主柱300下移的高度大于第一设定值时,主柱300开始带动活塞600下移,以使活塞600挤压泵室200内部空气。由于泵室200内部气压增大,泵室200内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吸液口411后,流经副管410、主柱300,并从主柱300排出,这可以适用于用户取用较多液体或者大量液体的使用场景。
60.在主柱300下移过程中,泵室200内部气压增大,泵球800始终位于缩颈口处,使得导液管700与泵室200之间的连通通道被切断。
61.复位弹簧900在主柱300下移过程中因被压缩而产生形变。当施加在主柱300上的外力撤除后,复位弹簧900通过弹力带动主柱300向上移动并回归初始位置。封闭部420也回归初始位置,并与活塞600共同密封泵室200。
62.在复位弹簧900带动主柱300上移的过程中,封闭部420先上移至与活塞600的底端接触,从而密封出液通道,然后封闭部420继续上移并带动活塞600上移,当活塞600的顶端与环形抵靠部510的底端接触时,活塞600、封闭部420、复位弹簧900、主柱300、副管410均恢复至初始位置。
63.在主柱300上移过程中,泵室200内的气压降低,泵球800受向上压力作用而向上浮动,从而打开导液管700与泵室200之间的连通通道,使得导液管700内的液体进入泵室200。当活塞600、封闭部420、复位弹簧900、主柱300、副管410恢复至初始位置后,泵球800在泵室200内的液体压力作用下回归至缩颈口处。
64.本实施例的出液泵头,其主柱300穿设于锁紧塞500的第一中心通孔内,副柱400的副管410穿设于活塞600的第二中心通孔内,副管410的面朝第二中心通孔的管壁上开设有吸液口411,且一部分从主柱300的底端向上插入主柱300的第三中心通孔内,使得泵室200中的液体能够从副管410上的吸液口411进入副管410、并流入主柱300中。由于吸液口411形成于副柱400上,吸液口411的开口大小不再受副柱400与主柱300之间装配位置的影响,降低了出液泵头的装配难度,且提高了吸液口411大小的一致性。本实施例的出液泵头还能在任何使用状态下对出液量进行精确计量,同时还可以灵活更换各种压头,实现不同计量的转换。
65.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