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料口污泥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6863发布日期:2021-02-09 21:1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双下料口污泥料斗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下料口污泥料斗。


背景技术:

[0002]
污泥处理是对污泥进行浓缩、调质、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加工过程,污泥处理是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水处理程度越高,就会产生越多的污泥残余物需要加以处理,除非是利用土地处理或污水塘处理污水,否则一般的污水处理厂必须设有污泥处理设施。对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而言,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最复杂、且花费最高的一部分。
[0003]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75060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泥卸料斗,其下具有一个开口,同时在开口上设置有转动闸门,同时气缸或油缸控制闸门转动,进而控制开口的打开和关闭,但是随着污泥处理量的增大,需要一种装载能力更大的污泥料斗。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下料口污泥料斗,具有装载能力强的优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下料口污泥料斗,包括左箱体和右箱体,所述左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右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并列设置,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斜向板,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的顶部连通,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向上延伸有上料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上设置有闸板,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侧壁设置有驱动闸板打开和关闭的驱动装置。
[0006]
作为优选,所述闸板包括左闸和右闸,所述左闸和右闸呈镜像设置,所述左闸和右闸的顶部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啮合齿,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左闸或右闸转动。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啮合齿即转动一个左闸或右闸即可实现另一闸板的转动,减少驱动装置的设置,减少成本。
[0008]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油缸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右闸固定连接,所述油缸的底部与第二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固定座转动连接。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驱动左闸或右闸的转动。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固定座包括支撑板、延伸座和铰接座,所述支撑板延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延伸座设置在支撑板的末端,所述铰接座设置在延伸座的底部,所述油缸的底部与铰接座转动连接。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和延伸座延伸了油缸底部的位置,即扩大了左闸或右闸的转动角度,使其能够配合尺寸更大的开口,提高污泥的下料量。
[0012]
作为优选,所述延伸座包括相对设置的支撑肋板,所述铰接座设置在相对设置的
支撑肋板之间。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满足转动的前提下,结构强度更高。
[0014]
作为优选,所述铰接座包括铰接耳片和转动片,所述铰接耳片与支撑板的底部连接,所述转动片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相对设置的转动片之间,所述转动片的另一端连接在油缸的底部。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满足油缸底部转动的前提下,结构强度更高,结构更加合理。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座包括设置在左闸和右闸上的连接杆,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连接杆转动连接。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油缸的活塞杆与连接杆的互相转动,满足左闸和右闸的转动过程。
[0018]
作为优选,所述左闸和右闸均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底部,所述侧板设置在底板的两侧,所述啮合齿设置在侧板的顶部,所述连接杆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侧板的底部。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实现了封闭和开启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作用,侧板起到了连接底板和箱体侧壁之间的作用,连接杆设置在侧板的底部,左闸和右闸转动过程中的力矩更小,油缸更为省力。
[0020]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斜向板的纵截面形状呈倒v形。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了三点作用,第一起到了连接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作用,第二起到了切断从上料口掉落的污泥的作用,使污泥等分进入左箱体和右箱体内,第三起到了增强污泥料斗结构强度的作用。
[0022]
作为优选,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侧面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在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侧面并列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位于水平板两侧,所述竖直板的顶部与水平板连接。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料斗可通过水平板与其上连接,起到将污泥料斗吊起的作用,污泥料斗也可通过水平板与地面上的柱体连接,起到将污泥料斗向上支撑的作用。
[0024]
综上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在水平方向上合并,起到扩大一倍污泥料斗容积的作用,即装载能力更强,同时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提高了一倍的出料量,调整左箱体和右箱体的连接位置,使其形成连接斜向板,第一起到了连接左箱体和右箱体的作用,第二起到了切断从上料口掉落的污泥的作用,使污泥等分进入左箱体和右箱体内,第三起到了增强污泥料斗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时驱动装置驱动闸板打开和关闭开口,控制污泥的落料量。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3是实施例在油缸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中,1、左箱体;2、右箱体;3、第一开口;4、第二开口;5、连接斜向板;6、上料口;7、左闸;8、右闸;81、底板;82、侧板;9、啮合齿;10、第一固定座;11、连接杆;12、第二固定座;
13、支撑板;14、延伸座;141、支撑肋板;15、铰接座;151、铰接耳片;152、转动片;16、支撑结构;161、水平板;162、竖直板;17、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1]
实施例:
[003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双下料口污泥料斗,包括左箱体1和右箱体2,左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3,右箱体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开口4,左箱体1和右箱体2并列设置,左箱体1和右箱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斜向板5,连接斜向板5的纵截面形状呈倒v形,连接斜向板5实现了左箱体1和右箱体2的内部在顶部位置的相互连通,即左箱体1和右箱体2的顶部连通,左箱体1和右箱体2向上延伸有上料口6,连接斜向板5位于上料口6的底部;左箱体1和右箱体2的侧面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结构16,支撑结构16在左箱体1和右箱体2的侧面并列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结构16包括水平板161和竖直板162,竖直板162位于水平板161两侧,竖直板162的顶部与水平板161连接,污泥料斗可通过水平板161与其上连接,起到将污泥料斗吊起的作用,污泥料斗也可通过水平板161与地面上的柱体连接,起到将污泥料斗向上支撑的作用。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上设置有闸板,闸板包括左闸7和右闸8,左闸7和右闸8呈镜像设置,左闸7和右闸8的顶部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啮合齿9,啮合齿9起到了转动左闸7或右闸8,两者均会发生转动的作用,左闸7和右闸8均包括底板81和侧板82,底板81位于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底部,侧板82设置在底板81的两侧,啮合齿9设置在侧板82的顶部,连接杆11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侧板82的底部,起到连接两块侧板82的作用,侧板82的形状呈三角形,底板81的底部具有向外的弧度。
[0034]
如图1和图3所示,左箱体1和右箱体2的侧壁设置有驱动闸板打开和关闭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左闸7或右闸8转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10、油缸17和第二固定座12,油缸17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为气缸,第一固定座10与右闸8固定连接,油缸17的底部与第二固定座12转动连接,油缸17的活塞杆与第一固定座10转动连接,第二固定座12包括支撑板13、延伸座14和铰接座15,支撑板13延水平方向延伸,延伸座14设置在支撑板13的末端,铰接座15设置在延伸座14的底部,油缸17的底部与铰接座15转动连接,延伸座14包括相对设置的支撑肋板141,铰接座15设置在相对设置的支撑肋板141之间,铰接座15包括铰接耳片151和转动片152,铰接耳片151与支撑板13的底部连接,转动片15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相对设置的转动片152之间,转动片152的另一端连接在油缸17的底部,第一固定座10为设置在左闸7和右闸8上的连接杆11,油缸17的活塞杆与连接杆11转动连接。
[0035]
工作原理:
[0036]
使用过程中,污泥从上料口6向下掉落,然后被闸板所封闭,如油缸17回缩动作,控制闸板相背转动,使得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打开,使得污泥下料,如油缸17的活塞杆向外移动,即控制闸板相对转动,使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关闭,停止污泥下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