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9811发布日期:2021-04-13 23:11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2.管体在印刷前,需要将管体从送料装置上转移到印刷机上印刷,一般在印刷完成后还需进行上光油、烘干和冷却的操作,因此需要将管体一一传送到每一个工序上,而目前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将管体输送到下一步,无形中增加了上料、下料的次数,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划伤管体表面,造成不良,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智能控制将管体传送到各个工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这种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不易维修,因此急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皮带传动,实现管体的传送转移,方便快捷,效率高,实用性好。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包括送料装置、第一转移装置、第一传送装置、第二转移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所述送料装置包括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上放置有两端为开口的圆柱形管体,所述第一转移装置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向轴,所述第一导向轴上设有可沿第一导向轴移动的第一滑座,所述第一滑座向上延伸分别设有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传送盘,所述传送盘上设有垂直于传送盘且沿其轴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传送杆,所述第一传送杆上套设有第一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固定在传送盘上,所述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正对相邻两个第一传送杆,所述第一推板位于弧形槽上方且所述管体在第一传送杆与第一推板之间,所述第一推板、管体和第一传送杆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滑座移动靠近传送盘带动所述第一推板移动并将管体推送套设在第一传送杆上,同时所述第二推板将套设在第一传送杆上的管体再次推送靠近第一缓冲块;
6.所述第二转移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第二导向轴,所述第二导向轴上设有可沿第二导向轴移动的第二滑座,所述第二滑座包括连接部、第一弧形挡块、第二弧形挡块和轴,所述轴固定在连接部上,所述轴上套设有可沿轴旋转的第三推板,所述第三推板侧面设有弧形爪,所述管体靠近传送盘一侧的底面抵接弧形爪,所述弧形爪的圆弧与第一传送杆同轴且圆弧直径大于第一传送杆的直径小于管体的直径,所述第一弧形挡块和所述第二弧形挡块固定在第二导向轴上且分别位于第三推板两侧,当所述第三推板抵接第一弧形挡块且沿第一弧形挡块的弧形面移动时,所述第三推板靠近第一传送杆,当所述第三推板抵接第二弧形挡块且沿第三推板的弧面移动时,所述第三推板远离第一传送杆,
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还包括可轴向转动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固定有转移部,所述转移部侧壁向外延伸有均匀分布的四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朝传送盘方向且垂直连接块的第二传送杆,所述第二传送杆与第一传送杆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滑座移动靠近转移部,所述第三推板将管体推送套设在第二传送杆上;
7.所述连接块还设有可沿第二传送杆方向移动且可挡住管体的第四推板,所述第四推板位于连接块与管体之间,推动所述第四推板将管体推到第二传送装置上。
8.所述传送盘设有与第一传送杆对应的多个轴承,所述第一传送杆套设入轴承中且贯穿传送盘,所述第一传送杆超出传送盘背面的一端连接有可带动第一传送杆旋转的第三电机。
9.所述第一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二摇杆、第二转盘、第一传送链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摇杆一端连接第一滑座下部,另一端连接第二转盘上表面靠近环形侧面处,所述第二转盘中间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上固定有带动其旋转的第一传送轮和第二传送轮,所述第二电机轴上设有与第二传送轮同一高度上的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一传送链套设在第二传送轮和第一驱动轮上;
10.所述第二转移装置包括第三转盘、第三摇杆和第四传送链,所述第三摇杆一端连接在第二滑座上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转盘上表面靠近环形侧面处,所述第三转盘中间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上固定有与第一传送轮同一高度的第五传送轮,所述第四传送链套设在第一传送轮和第五传送轮上。
11.所述第一传送轮第五传送轮的传动比为1:1。
12.所述第一传送装置还包括第四电机、第二传送链和第三传送链,所述传送盘后面的轴上固定有带动其旋转的第三传送轮和第四传送轮,所述第四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二传送链套设在第二驱动轮和第三传送轮上,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还设有带动其旋转的第六传送轮所述第三传送链套设在第四传送轮和第六传送轮上。
13.所述第一传送杆与第二传送杆的数量比例为4:1,所述第四传送轮与第六传送轮的传动比为1:4。
14.所述连接块上还设有可伸缩的推杆,所述推杆一端连接第四推板。
15.所述第一滑座还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套设在第一导向轴上。
16.所述第二滑座还包括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套设在第二导向轴上。
17.所述第一缓冲块的直径大于管体的直径。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推板将管体推送到第一传送杆上,第三推板将管体从第一传送杆上推送到第二传送杆上,第四推板将管体从第二传送杆上推送到第二传送装置中,结构简单合理,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
23.图5为分隔机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分隔机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图9在c

c处的局部剖视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图11的d处放大图;
31.图13为第一传送链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5为图14的e处放大图;
34.图16为冷却装置的主视图;
35.图17为图16在f

f处的剖视图;
36.图18为图17的g处放大图;
37.图19为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0为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1为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2为图21的h处放大图;
41.图23为下料装置的主视图;
42.图24为导向柱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5为放料部的结构示意图。
44.图中:送料装置1、传送架101、出料端1011、传送带102、第一限位板103、第一限位螺栓104、第一导向槽105、第一支架106、第二限位螺栓107、弧形槽108、第二限位板109、第二导向槽110、第一通孔111、分隔机构112、第一支撑杆1121、旋转部1122、第一电机1123、支撑部1124、凸筋1125、第一摇杆1126、第一转盘1127、第一竖筋1128、控制面板113、第一转移装置2、第二支架201、第一滑座202、第一导向轴203、第二通孔204、第一推板205、第二推板206、第二摇杆207、第二转盘208、第一传动轴209、第一传送轮210、第二传送轮211、第一传送链212、第二电机213、第一驱动轮214、第一传送装置3、传送盘301、第一传送杆302、第一缓冲块303、第三电机304、轴承 305、第四电机306、第二驱动轮307、第二传送链308、第三传送轮309、第四传送轮310、第三传送链311、胶印装置4、胶印机401、光固化装置402、上光油装置403、高温除尘装置404、传感器405、第二转移装置5、第三支架501、第二导向轴502、第二滑座503、连接部5031、第三推板5032、弧形爪5033、第一弧形挡块5034、第二弧形挡块5035、轴5036、第三通孔5037、第三转盘 504、第三摇杆505、第二支撑杆506、转移部507、连接块5071、第二传送杆 5072、推杆5073、第四推板5074、第二传动轴508、第五传送轮509、第四传送链510、第六传送轮511、第二传送装置6、第七传送轮601、第八传送轮602、第五传送链603、第二缓冲块604、第三传送杆605、烘干装置7、热风口701、铰页702、凹槽7021、冷却装置8、限位机构801、第一限位槽802、风扇组803、风扇804、第二限位槽805、导向筋806、橡胶片807、上活动支架808、下活动支架809、限位杆810、第四通孔8101、凸台8102、第三限位螺栓811、下料装置9、第九传送轮901、放料部902、挡板9021、缺口9022、第四导向轴903、导向柱904、螺旋槽9041、下料挡板905、第三滑座906、第五通孔9061、导向块9062、第五电机907、
滚轮908、管体10。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46.如图1至图25所示,一种一体式胶印机的传送转移装置,包括送料装置1、第一转移装置2、第一传送装置3、第二转移装置5和第二传送装置6,所述送料装置1包括弧形槽108,所述弧形槽108上放置有两端为开口的圆柱形管体10,所述送料装置1还包括传送架101和分隔机构112,所述传送架101包括出料端1011,所述传送架101上还设有往出料端1011方向移动的传送带102,所述出料端1011 上表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弧形槽108低于出料端1011上表面,所述出料端 1011上设有均匀分布且贯穿出料端1011上下表面的多个第一通孔111,所述分隔机构112包括第一支撑杆1121和第一电机1123,所述第一支撑杆1121固定在出料端1011下部,所述第一支撑杆1121上套设有可沿其轴向转动的旋转部1122,所述旋转部1122向上延伸设有支撑部1124,所述支撑部1124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杆 1121两侧,所述支撑部1124上部设有与第一通孔111对应的多个第一竖筋1128,两侧所述第一竖筋1128之间的距离大于管体10的两倍半径,小于管体10的三倍半径,一侧所述支撑部1124下部向下延伸设有凸筋1125,所述第一电机1123轴上设有第一转盘1127,所述第一转盘1127圆盘面上靠近其环形侧面处连接有一根第一摇杆1126,所述第一摇杆1126另一端连接在凸筋1125上。
47.具体操作为,所述传送架101上还设有控制传送带102和第一电机1123工作的控制面板113,控制面板113启动传送带102,带动管体10向出料端1011移动,启动第一电机1123,转动所述第一转盘1127,所述第一竖筋1128沿第一支撑杆 1121的轴向上下摇摆,一侧所述第一竖筋1128贯穿并超出第一通孔111上表面时则另一侧所述第一竖筋1128低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具体为,首先靠近所述传送带102一侧的第一竖筋1128穿出且高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将管体10阻断在传送带102上;其次靠近所述传送带102一侧的第一竖筋1128低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管体10通过这侧的第一竖筋1128且抵接于远离传送带102一侧的第一竖筋 1128上;最后远离传送带102一侧的第一竖筋1128低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管体10下落到弧形槽108上的同时靠近所述传送带102一侧的第一竖筋1128穿出且高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并阻断位于下落的管体10后的其余管体10,所述弧形槽 108中的管体10通过第一转移装置2推送出料,如此做循环往复运动,用简单的结构,将管体10实现单独隔离传送,效率高,成本低,实用性好。
48.其中,送料装置1还可以对不同长度的管体10进行长度方向上的限位,具体为,所述送料装置1包括第一限位板103、第一限位螺栓104和第一支架106,所述第一支架106上部设有第一导向槽105,所述第一限位螺栓104贯穿第一导向槽 105且超出部分连接在第一限位板103上,所述第一限位板103可通过第一限位螺栓104沿第一导向槽105移动,所述送料装置1还包括第二限位螺栓107、第二限位板109和第二导向槽110,所述第二限位板109抵接第二导向槽110上部,所述第二限位螺栓107贯穿第二限位板109上下表面且超出第二限位板109下表面部分插入第二导向槽110中,所述第二限位板109可通过第二限位螺栓107沿第二导向槽110移动,当管体10长度较短时,拧松第一限位螺栓104,移动第一限位板 103靠近管体10,调整到合适位置时,拧紧第一限位螺栓104,调整好第一限位板103后也可以用相同
方法调整第二限位板109与管体10之间的距离,当管体10 长度较长时,则将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109反方向移动固定,通过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109调节与管体10之间的距离可以满足更多尺寸的管体 10,提高了送料装置1的实用性。
49.所述第一转移装置2包括第二支架201,所述第二支架201上设有第一导向轴 203,所述第一导向轴203上设有可沿第一导向轴203移动的第一滑座202,具体为,所述第一滑座202还包括第二通孔204,所述第二通孔204套设在第一导向轴 203上,所述第一滑座202向上延伸分别设有第一推板205和第二推板206,所述第一传送装置3包括传送盘301,所述传送盘301上设有垂直于传送盘301且沿其轴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传送杆302,所述第一传送杆302上套设有第一缓冲块 303,所述第一缓冲块303固定在传送盘301上,所述第一缓冲块303的直径大于管体10的直径,可以防止管体10碰到传送盘301,所述第一推板205和第二推板 206正对相邻两个第一传送杆302,所述第一推板205位于弧形槽108上方且所述管体10在第一传送杆302与第一推板205之间,所述第一推板205、管体10和第一传送杆302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滑座202移动靠近传送盘301带动所述第一推板205移动并将管体10推送套设在第一传送杆302上,同时所述第二推板206将套设在第一传送杆302上的管体10再次推送靠近第一缓冲块303,具体为,由于第一推板205和第二推板206均固定在第一滑座202上,且所述第二推板206与第一传送杆302的直线距离要小于第一推板205与第一传送杆302的直线距离,当第一次启动设备时,第一滑座202向传送盘301移动,所述第一推板205将弧形槽108 上的管体10推送到第一传送杆302上,此时管体10只有一部分套设在第一传送杆 302上,同时第二推板206空推;第一滑座202复位,转动传送盘301,将之前套设有管体10的第一传送杆302运动到第二推板206正前方,传送盘301停止转动,此时第一滑座202再次向传送盘301移动第一推板205将新下落到弧形槽108上的管体10推送到其正对的第一传送杆302上,同时第二推板206将位于正前方且并未完全套设在第一传送杆302上的管体10推送使管体10完全套设到第一传送杆 302上,通过两个推板二次推送复位,可以更加准确、有效的将管体10推送到指定位置,防止因为位置的偏离而造成印刷不良等后果。
50.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胶印机包括送料装置1、第一转移装置2、第一传送装置3、胶印装置4、第二转移装置5、第二传送装置6、烘干装置7、冷却装置8和下料装置9。
51.所述胶印装置4包括胶印机401、光固化装置402和上光油装置40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印机401为现有技术,所述第一传送杆302上的管体10依次经过胶印机401、光固化装置402和上光油装置403,所述胶印装置4还包括高温除尘装置404,所述高温除尘装置404位于第一传送装置3与胶印机401之间,所述高温除尘装置404上部正对着第一传送杆302,高温除尘装置404先对管体 10进行除尘,再通过胶印机401印刷,完成后光固化装置402再将油漆进行初步的固化后上光油,通过简单合理的工序对管体10进行印刷,提高了管体10 的印刷效率及质量。
52.所述传送盘301设有与第一传送杆302对应的多个轴承305,所述第一传送杆302套设入轴承305中且贯穿传送盘301,所述第一传送杆302超出传送盘301背面的一端连接有可带动第一传送杆302旋转的第三电机304,每一根第一传送杆302 可根据需要单独旋转,具体为,当第一传送杆302带动管体10传送到高温除尘装置404上方时,启动高温除尘装置404,同时通过第三电机304转动位于其上方的第一传送杆302带动管体10旋转,可以全方位的对管体10表面进行除尘,提升了除尘质量;当第一传送杆302带动管体10传送到光固化装
置402时,第一传送杆 302带动管体10旋转,让管体10表面充分的照光,提高了固化效果。
53.所述第二转移装置5包括第三支架501,所述第三支架501上设有第二导向轴 502,所述第二导向轴502上设有可沿第二导向轴502移动的第二滑座503,所述第二滑座503还包括第三通孔5037,所述第三通孔5037套设在第二导向轴502上,具体为,所述第二滑座503包括连接部5031、第一弧形挡块5034、第二弧形挡块 5035和轴5036,所述轴5036固定在连接部5031上,所述轴5036上套设有可沿轴 5036旋转的第三推板5032,所述第三推板5032侧面设有弧形爪5033,所述管体 10靠近传送盘301一侧的底面抵接弧形爪5033,所述弧形爪5033的圆弧与第一传送杆302同轴且圆弧直径大于第一传送杆302的直径小于管体10的直径,所述第一弧形挡块5034和所述第二弧形挡块5035固定在第二导向轴502上且分别位于第三推板5032两侧,当所述第三推板5032抵接第一弧形挡块5034且沿第一弧形挡块5034的弧形面移动时,所述第三推板5032靠近第一传送杆302,当所述第三推板5032抵接第二弧形挡块5035且沿第三推板5032的弧面移动时,所述第三推板5032远离第一传送杆302,所述第二转移装置5还包括可轴向转动的第二支撑杆506,所述第二支撑杆506上固定有转移部507,所述转移部507侧壁向外延伸有均匀分布的四个连接块5071,所述连接块5071上设有朝传送盘301方向且垂直连接块5071的第二传送杆5072,所述第二传送杆5072与第一传送杆302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滑座503移动靠近转移部507,所述第三推板5032将管体10推送套设在第二传送杆5072上。
54.具体为,所述弧形爪5032远离传送盘301将管体10从第一传送杆302推离传送套设在第二传送杆5072上,当管体10有一部分套设在第二传送杆5072上时,第三推板5032靠近弧形爪5032的一侧抵接第二弧形挡块5035的弧面,当管体10 完全套设在第二传送杆5072上时,所述第三推板5032沿着第二弧形挡块5035的弧面移动且通过轴5036旋转脱离管体10,转动所述传送盘301,同时所述弧形爪 5032完成管体10推送后复位靠近传送盘301,当所述第三推板5032远离弧形爪 5032的一侧抵接第一弧形挡块5034的弧形面时,所述第三推板5032再次靠近传送盘301,所述第三推板5032沿第一弧形挡块5034的弧形面移动且通过轴5036旋转,将弧形爪5032复位到管体10与第一传送杆302之间,并再次推送下一个管体 10到第二传送杆5072上做来回往复运动。
55.所述第一转移装置2还包括第二摇杆207、第二转盘208、第一传送链212和第二电机213,所述第二摇杆207一端连接第一滑座202下部,另一端连接第二转盘208上表面靠近环形侧面处,所述第二转盘208中间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一传动轴209,所述第一传动轴209上固定有带动其旋转的第一传送轮210和第二传送轮211,所述第二电机213轴上设有与第二传送轮211同一高度上的第一驱动轮 214,所述第一传送链212套设在第二传送轮211和第一驱动轮214上,所述第二转移装置5包括第三转盘504、第三摇杆505和第四传送链510,所述第三摇杆505 一端连接在第二滑座503上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转盘504上表面靠近环形侧面处,所述第三转盘504中间固定有竖直向下的第二传动轴508,所述第二传动轴 508上固定有与第一传送轮210同一高度的第五传送轮509,所述第四传送链510 套设在第一传送轮210和第五传送轮509上。
56.所述第一传送装置3还包括第四电机306、第二传送链308和第三传送链311,所述传送盘301后面的轴上固定有带动其旋转的第三传送轮309和第四传送轮 310,所述第四电机306轴上固定有第二驱动轮307,所述第二传送链308套设在第二驱动轮307和第三传送轮
309上,所述第二支撑杆506上还设有带动其旋转的第六传送轮511,所述第三传送链311套设在第四传送轮310和第六传送轮511上。
57.具体为,所述连接块5071还设有可沿第二传送杆5072方向移动且可挡住管体10的第四推板5074,所述第四推板5074位于连接块5071与管体10之间,启动第二电机213和第四电机306,所述第二电机213通过第一传送链212带动第一传动轴209旋转,所述第二摇杆207通过第二转盘208做偏心转动且带动第一滑座 202沿着第一导向轴203做来回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推板205将管体10从弧形槽 108推送到第一传送杆302上,所述第四电机306通过第二传送链308带动传送盘 301旋转,第一传动轴209通过第四传送链510同时带动第二传动轴508旋转,所述第三摇杆505通过第三转盘504做偏心运动带动第二滑座503沿第二导向轴502 做来回往复运动,当第一传送杆302与第二传送杆5072位于同一直线时,所述第二滑座503上的弧形爪5032将管体10从第一传送杆302推送到第二传送杆5072 上,所述第四传送轮310通过第三传送链311同时带动第二支撑杆506旋转,所述第二支撑杆506带动转移部507旋转。
58.所述第一转移装置2与高温除尘装置404中间还设有传感器405,所述传感器405位于第一传送杆302的正下方,每当所述第一传送杆302旋转到传感器 405上方时,传送盘301与转移部507停止转动,几秒后传送盘301再次旋转传送,具体为,所述第一传送轮210与第五传送轮509的传动比为1:1,所述第一传送杆302与第二传送杆5072的数量比例为4:1,所述第四传送轮310与第六传送轮511的传动比为1:4,即当第一传送轮210旋转一周时第五传送轮509同时旋转一周,当传送盘301旋转一周时第六传送轮511同时旋转四周,且当传送盘301与转移部507停止转动时第一传送杆302始终正对第一推板205、第二推板206和第二传送杆5072,所述第一推板205和第二推板206将管体10推送到第一传送杆302上的同时第三推板5032上的弧形爪5032将管体10从第一传送杆302上推离传送到第二传送杆5072上,之后传送盘301与转移部507转动,所述第一推板205、第二推板206和第三推板5032复位,远离所述传送带102 一侧的第一竖筋1128低于第一通孔111上表面,位于两侧所述第一竖筋1128 之间的管体10下落到弧形槽108上,如此做循环往复运动。
59.所述连接块5071上还设有可伸缩的推杆5073,所述推杆5073一端连接第四推板5074,推动所述第四推板5074将管体10推到第二传送装置6上,所述第二传送装置6包括第七传送轮601和第五传送链603,所述第五传送链603套设在第七传送轮601上,所述第五传送链603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二缓冲块604,每个所述第二缓冲块604上设有垂直于第二缓冲块604的第三传送杆605,所述第二缓冲块604的直径大于管体10的直径,具体为,当转移部507停止转动时,所述第二传送杆5072和第三传送杆605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四推板5074移动靠近第五传送链603,所述第四推板5074将管体10推送套设在第三传送杆605上,通过合理的结构,简单有效的完成了管体10的传送转移,防止了设备的复杂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第二缓冲块604将管体10和第五传送链603隔开,又能够防止管体10接触第五传送链603。
60.所述第五传送链603传动依次经过烘干装置7、冷却装置8和下料装置9,具体为,所述第五传送链603通过分布在各装置上的第八传送轮602传动,所述烘干装置7内壁上设有多个可以出热风的热风口701,所述第五传送链603从烘干装置7的一侧进入另一侧出去,所述第五传送链603在烘干装置701内部呈s型分布,通过热风口701的热风简单有效的对印刷
好后的管体10进行烘干,提高油漆的表面附着力,第五传送链603呈s型分布又能在减小烘干装置7占地面积的同时,对管体10进行充分的烘干。
61.第五传送链603带动管体10通过烘干装置7后进入冷却装置8冷却管体10,具体为,所述冷却装置8包括限位机构801和风扇组803,所述限位机构801设有三条连通上下表面的第一限位槽802,所述第五传送链603依次穿过每个第一限位槽802,而且所述第一限位槽802两侧内壁上设有橡胶片807,所述第五传送链603位于两个橡胶片807之间,不仅有效的防止了第五传送链603在传送过程中磨损限位机构801,而且橡胶硬度较低、耐磨可以提高限位机构801的使用寿命,所述风扇组803位于限位机构801正面且所述管体10位于风扇组803 和限位机构801之间,通过风扇组803对管体10进行吹风,可以加快管体10 的冷却,提高表面油漆的附着力。
62.所述烘干装置7包括多个铰页702和位于铰页702上的凹槽7021,所述冷却装置8还包括上活动支架808、下活动支架809、位于风扇组803两侧的限位杆810和第三限位螺栓811,所述风扇组803由多个风扇804组成,所述风扇 804截面为方形,所述风扇804正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槽805和导向筋806,多个所述风扇804通过第二限位槽805和导向筋806相互拼接形成风扇组803,每个风扇804都可单独控制,有利于风扇804的更换,也可根据需要调整风扇804的数量,方便快捷,实用性高。
63.所述风扇组803上部的导向筋806插入上活动支架808中,所述风扇组803 下部插入下活动支架809中,每个所述限位杆810均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且沿限位杆810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四通孔8101,相邻两个所述第四通孔 8101之间的距离与风扇804的高度一致,所述第三限位螺栓811穿过第四通孔8101固定上活动支架808和下活动支架809,所述上活动支架808和下活动支架809可通过第四通孔8101靠近或远离,具体为,当需要减少一排风扇804时,拧出第三限位螺栓811将上活动支架808取下,将风扇组803向上提拉超出限位杆810至少一个风扇804的距离,依次取出位于最上排的风扇804,将风扇组 803放回原处,将上活动支架808通过第三限位螺栓811固定在位于原来的第四通孔8101下方相邻的第四通孔8101上,通过不同的第四通孔8101上可对不同数量风扇804形成的风扇组803进行限位,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实用性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64.靠近所述烘干装置7一侧的限位杆810上设有与铰页702对应的凸台8102,所述凸台8102插入凹槽7021中且与铰页702铰接,当需要观察冷却装置8中的限位机构801或者管体10时,只需将限位杆810向外转动,带动风扇组803 远离限位机构801或者管体10,此时即可观察限位机构801或者管体10。
65.第五传送链603带动管体10通过冷却装置8后进入下料装置9下料,具体为,所述下料装置9包括第九传送轮901、第四导向轴903和导向柱904,每两个所述第四导向轴903为一个整体沿第九传送轮901均匀分布且垂直于第九传送轮901,每两个所述第四导向轴903上套设有一个可沿第四导向轴903移动的第三滑座 906,具体为,每个所述第三滑座906还包括两个第五通孔9061,两个所述第五通孔9061分别套设在第四导向轴903上,所述第三滑座906下部向下延伸有导向块9062,所述导向柱904环形侧壁设有一圈螺旋槽9041,所述导向块9062插入螺旋槽9041中,所述第三滑座906上部连接有放料部902,所述放料部902靠近第九传送轮901一侧一体成型有挡板9021,所述挡板9021上部设有缺口9022,所述第五传送链603套设在第九传送轮901上,所述放料部902向上旋转通过螺旋槽9041 靠近第九传送轮
901,所述第三传送杆605插入缺口9022中且挡板9021位于第二缓冲块604与管体10之间,所述放料部902向下旋转通过螺旋槽9041远离第九传送轮901的同时挡板9021将管体10推离第三传送杆605,而且所述下料装置9还包括第五电机907,所述第五电机907的轴上固定安装有可一同旋转的滚轮908,所述滚轮908环形侧壁抵接管体10环形侧壁,所述滚轮908向前转动带动所述管体 10远离第二缓冲块604,所述滚轮908表面为橡胶材料,橡胶材料较软,不会损伤油漆,滚轮908向前转动将管体10沿其转动方向运动一段距离,但不脱离第三传送杆605,方便第三传送杆605插入缺口9022中,而且下料装置9还包括下料挡板905,所述下料挡板905位于放料部902侧面,所述下料挡板905与放料部902形成的间隙小于管体10的直径,位于放料部902中的管体10可以通过下料挡板905 下料到指定区域。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