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37179发布日期:2021-07-13 15:1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菌快速传递辅助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



背景技术:

良好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以下简称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简要的说,gmp要求制药、食品等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

为了保证隔离器内灌装线环境的无菌性,隔离器在使用过程中,需保持封闭状态,在生产前和结束后使用隔离无菌快速传递装置来传输生产需要的灌装针架及相关管道,但现有的传递装置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存在灌装针碰撞和相关管道杂乱,导致无法彻底灭菌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传递装置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存在灌装针碰撞和相关管道杂乱,导致无法灭菌彻底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有效避免灌装针碰撞和管道杂乱无法彻底灭菌的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包括:

主体框架,呈一侧开口的长方体状结构,并具有容纳腔;

第一固定组件,具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适于固定灌装针架;

第二固定组件,具有多个,分别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适于固定围绕在所述容纳腔底部的药液管道;

滑动组件,设于所述主体框架两个相对外壁上,且与所述主体框架的外壁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为钩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与所述主体框架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多个滑轮,多个所述滑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的投影交错设置。

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滑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的投影的高度差为20mm。

进一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通孔。

进一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另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一内壁上还设有药液管支架和用于固定药液管支架的第三固定组件,所述药液管支架靠近所述灌装针架。

进一步,在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真空管固定组件。

进一步,所述主体框架为聚醚醚酮树脂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包括主体框架,呈一侧开口的长方体状结构,并具有容纳腔;第一固定组件,具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适于固定灌装针架;第二固定组件,具有多个,分别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适于固定围绕在所述容纳腔底部的药液管道;滑动组件,设于所述主体框架两个相对外壁上,且与所述主体框架的外壁转动连接。

通过在主体框架的内部设置两个第一固定组件,从而对灌装针架进行固定,该第一固定组件位于主体框架底壁的中部,并将灌装针架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组件支架,从而防止了灌装针架的触碰主体框架的内壁上。通过多个第二固定组件的设置,从而对围绕在主体框架内的药液管道进行固定,避免该装载结构在转运的过程中,内部的药液管道发生缠绕。同时,主体框架的外壁上设置的滑动组件,可实现主体框架以及内部装载的灌装针架和管道快速抽出或推入快速灭菌传递桶(rtp桶),便于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在对该灌装针架和药液管道安装和固定后,可以实现彻底灭菌,简化无菌操作,避免出现灭菌失败及干扰无菌操作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装针架和管道的装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框架;2-第一固定组件;3-第二固定组件;4-第三固定组件;5-真空管固定组件;6-药液管道;7-灌装针架;8-滑轮;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药液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灌装针架7和管道的装载结构,包括主体框架1,呈一侧开口的长方体状结构,并具有容纳腔;第一固定组件2,具有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适于固定灌装针架7;第二固定组件3,具有多个,分别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适于固定围绕在所述容纳腔底部的药液管道6;滑动组件,设于所述主体框架1两个相对外壁上,且与所述主体框架1的外壁转动连接。

通过在主体框架1的内部设置两个第一固定组件2,从而对灌装针架7进行固定,该第一固定组件2位于主体框架1底壁的中部,并将灌装针架7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组件2支架,从而防止了灌装针架7的触碰主体框架1的内壁上。其中,主体框架1长为674mm、宽为264mm,高为130mm;通过多个第二固定组件3的设置,从而对围绕在主体框架1内的药液管道6进行固定,避免该装载结构在转运的过程中,内部的药液管道6发生缠绕。其中,第二固定组件3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且需要确保药液管路有序的设置在主体框架1内;主体框架1外壁上的滑动组件,可根据快速灭菌传递桶(rtp桶)实际滑道位置设置,可实现主体框架1以及内部装载的灌装针架7和药液管道6快速抽出或推入快速灭菌传递桶(rtp桶),便于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具体地,所述主体框架1为聚醚醚酮树脂(peek)材质制成,聚醚醚酮树脂具有耐蒸汽灭菌和碱液清洗的特性,从而便于重复使用。在对该灌装针架7和药液管道6安装和固定后,可以实现彻底灭菌,避免出现有没有彻底灭菌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为钩状结构,并且该钩部朝向主体框架1的内壁或底壁设置,从而更好的固定药液管道6。

更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与所述主体框架1加工成一体成型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一固定组件2、第二固定组件3和主体框架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增加了该装载结构的使用寿命,便于该装载结构的重复使用。

具体地,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多个滑轮8,多个所述滑轮8在所述主体框架1上的投影为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滑轮8的个数为十个,即主体框架1的两个侧壁上的滑轮8的个数均为五个,其中三个滑轮8位于上方,两个位于下方;同时,相邻两个所述滑轮8在所述主体框架1上的投影的高度差为20mm,使主体框架1以及内部装载的灌装针架7和药液管道6可沿着快速灭菌传递桶(rtp桶)滑道平稳快速抽出或推入快速灭菌传递桶(rtp桶),便于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

同时,在所述主体框架1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通孔9,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通孔9的个数为六个,并且不规则的设置在主体框架1的底部,该第一通孔9的设置,便于灭菌时蒸汽的穿透和在清洗时有效的排水,当然还可以减轻主体框架1的重量,且便于灭菌操作。还可以在所述主体框架1的另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通孔10,该第二通孔10主要便于操作人员手持和转运。

进一步地,在所述主体框架1的一内壁上还设有药液管支架11和用于固定药液管支架11的第三固定组件4,在该第三固定组件4内设有固定螺栓;该药液管支架11主要用于固定和夹持药液管道6,将所述药液管支架11靠近所述灌装针架7设置,便于夹持后的药液管支架11可以直接与灌装针架7连接。同时,在所述主体框架1内还设有真空管固定组件5,该真空管固定组件5设于远离药液管支架11的一侧上,用于固定真空管。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