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及其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3824发布日期:2021-02-20 21:1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及其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及其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防止传送带在运转过程中偏离正常位置,导致传送带与两侧挡板发生摩擦和物品无法正常运输,传送装置上都设置有纠偏机构。现有的传送带纠偏机构大部分是通过多条调节辊协同工作,改变传送带的传送方向,达到纠偏的效果。这种传送带纠偏机构存在着结构复杂、通用性差的问题,而且无法对传送带进行实时的调整,在日常生产流水线中难以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及其传送装置,用以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实时性和通用性。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包括支架、纠偏辊和控制器;所述纠偏辊的两端均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与所述纠偏辊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向与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形成夹角α;所述传送带绕过所述纠偏辊后往前传送;所述传送带的侧面还设置有检测部件;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检测部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06]
上述用于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驱动装置改变纠偏辊的位置,能对偏离位置的传送带进行纠偏,保证传送带保持与前进方向一致的位置上;通过设置检测部件,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能对传送带的位置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控制器根据位置信息并通过纠偏辊实时修正传送带的位置,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实时性。
[0007]
进一步,所述夹角α为30
°
~60
°
。这种结构便于驱动装置通过带动纠偏辊的两端,改变纠偏辊的位置,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范围。
[0008]
进一步,所述纠偏辊与所述驱动装置之间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活动部铰接,所述纠偏辊的两端均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件,使纠偏辊与活动部灵活连接,驱动装置能平稳、精准地带动纠偏辊移动,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精准性。
[0009]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螺丝;所述纠偏辊的两端穿过所述连接件,由所述螺丝上紧固定。通过设置螺丝,提高纠偏辊与驱动装置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传送带纠偏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纠偏辊松脱的情况。
[0010]
进一步,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纠偏辊在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这种结构,便于检测部件对纠偏后的传送带进行实时的位置监测,提高检测部件监测传送带位置的实时性。
[0011]
进一步,所述检测部件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具有响应时间短、检测准确率高的优点,还能实现非接触的检测,有效提高检测部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012]
进一步,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通过设置显示屏,便于生产工人能通过显示屏直观地观察到当前传送带的位置、纠偏辊的工作情况等信息,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使用便利性。
[0013]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为电缸。电缸具有控制精度高、节能、便于维护的优点,驱动装置采用电缸,能进一步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精准性。
[0014]
进一步,所述传送带由特氟龙制成。特氟龙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磨损性和耐热性,能提高传送带的稳定性。
[0015]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主体和若干个如上所述的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所述主体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0016]
上述传送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能对传送带的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和自动纠偏,防止发生传送带跑偏的情况;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通过检测部件获取传送带的位置信息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纠偏辊移动,从而实现对传送带的自动纠偏功能,结构简单,通用性强。
[0017]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的在原始状态下结构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的在纠偏状态下结构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包括支架100、纠偏辊200和控制器300;纠偏辊200的两端均连接有驱动装置110;驱动装置110包括固定部111和活动部112,固定部111与支架100固定连接,活动部112与纠偏辊200活动连接;驱动装置110的驱动方向与传送带400的前进方向形成夹角α;传送带400绕过纠偏辊200后往前传送;传送带400的侧面还设置有检测部件120;驱动装置110、检测部件120均与控制器300电连接。
[0024]
通过设置驱动装置110改变纠偏辊200的位置,能对偏离位置的传送带400进行纠偏,保证传送带400保持与前进方向一致的位置上;通过设置检测部件120,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能对传送带400的位置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控制器300根据位置信息并通过纠偏辊200实时修正传送带400的位置,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实时性。
[0025]
另一个实施例,夹角α为30
°
~60
°
。这种结构便于驱动装置110通过带动纠偏辊200的两端,改变纠偏辊200的位置,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范围。
[0026]
另一个实施例,纠偏辊200与驱动装置110之间设置有连接件210;连接件210与活动部112铰接,纠偏辊200的两端均与连接件210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件210,使纠偏辊200与活动部112灵活连接,驱动装置110能平稳、精准地带动纠偏辊200移动,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精准性。
[0027]
另一个实施例,连接件210上设置有螺丝211;纠偏辊200的两端穿过连接件210,由螺丝211上紧固定。通过设置螺丝211,提高纠偏辊200与驱动装置11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传送带纠偏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纠偏辊200松脱的情况。
[0028]
另一个实施例,检测部件120位于纠偏辊200在传送带400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这种结构,便于检测部件120对纠偏后的传送带400进行实时的位置监测,提高检测部件120监测传送带400位置的实时性。
[0029]
另一个实施例,检测部件120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具有响应时间短、检测准确率高的优点,还能实现非接触的检测,有效提高检测部件120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030]
另一个实施例,支架100上还设置有显示屏130,显示屏130与控制器300电连接。通过设置显示屏130,便于生产工人能通过显示屏130直观地观察到当前传送带400的位置、纠偏辊200的工作情况等信息,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使用便利性。
[0031]
另一个实施例,驱动装置110为电缸。电缸具有控制精度高、节能、便于维护的优点,驱动装置110采用电缸,能进一步提高传送带纠偏机构的纠偏精准性。
[0032]
另一个实施例,传送带400由特氟龙制成。特氟龙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磨损性和耐热性,能提高传送带400的稳定性。
[003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主体和若干个如上所述的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主体与支架100固定连接。
[0034]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0035]
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在传送装置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均设置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把支架100固定连接在传送装置主体上,使输入端的传送带400绕过纠偏辊200后向斜上方运动,如图3所示;使输出端的传送带400绕过纠偏辊200后向斜下方运动,这样就能保证两个位置的纠偏辊200能压合传送带400,实现纠偏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传送带400在传送装置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循环运转,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处于原始状态;当检测部件120检测到传送带400位置发生偏移,比如传送带400偏向远离检测部件120的一侧,触发光电传感器,控制器300收到检测部件120的触发信息后,分别两侧的驱动装置110发出运转指令:靠近检测部件120的驱动装置110执行推送操作,远离检测部件120的驱动装置110执行收缩操作,并带动纠偏辊200与传送带400的偏向方向一致地偏转,使传送带400偏向的一侧与纠偏辊200贴合,传送带400偏向的另一侧与纠偏辊200分离,这样就导致传送带400两侧受到纠偏辊200的摩檫力不一致,使传送带400沿其偏向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此时,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处于纠偏状态。当恢复传送带400至正常位置,再次触发检测部件120,控制器300向两侧的驱动装置110发出反向运转指令,两个驱动装置110的活动部112回归到原始状态下的位置。
[0036]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及其传送装置通过设
置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能对传送带400的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和自动纠偏,防止发生传送带400跑偏的情况;传送带自动纠偏机构通过检测部件120获取传送带400的位置信息并通过驱动装置110带动纠偏辊200移动,从而实现对传送带400的自动纠偏功能,结构简单,通用性强。
[0037]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