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7848发布日期:2021-11-06 03:2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交通运输业中,集装箱由于其方便、快捷、模块化的运输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用于集装箱的转运装置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然而,现有的集装箱转运装置由于结构的限制,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满足对多种规格集装箱的转运,转运效率以及实用性较低;另一方面还会导致集装箱的底部的横梁或者侧梁发生变形,不利于安全转运。
3.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其包括:
6.第一承载装置;
7.第二承载装置,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和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共同用于承载所述集装箱的底部;
8.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连接架,所述连接杆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和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均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和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可调节。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转运装置,通过第一承载装置和第二承载装置共同承载集装箱的底部,能够有效增加集装箱与集装箱转运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转运的过程中集装箱产生变形,有利于保证安全运输;通过连接杆与连接架、第一承载装置和第二承载装置的可拆卸连接,并且连接架与第一承载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和连接架与第二承载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可调节,使得第一承载装置和第二承载装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集装箱转运装置的长度可调节,进而使得集装箱转运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规格的集装箱的转运,能够有效提升集装箱转运装置的实用性以及转运效率,降低转运成本,并节约转运时间。
10.可选地,沿所述集装箱转运装置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相连接的所述连接杆和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相连接的所述连接杆完全错开布置。
11.可选地,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连杆连接孔,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杆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和/或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杆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和/或第二连接孔。
12.可选地,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杆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三连接柱和/或第三连接孔。
13.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转运装置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和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底部。
14.可选地,所述行走装置构造为轨道轮。
15.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转运装置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第一承载装置包括第一承载台,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包括第二承载台,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承载台相连接,可使所述第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承载台升降。
16.可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柱和升降套筒,所述升降套筒与所述第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承载台相连接,所述升降套筒套设在所述升降柱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升降柱升降。
17.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转运装置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连接板、导向柱、导向套筒和固定座,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还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还包括第二底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承载台相连接,所述导向套筒套设在所述导向柱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柱升降。
18.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转运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行走装置和升降装置电连接,并配置为控制所述行走装置和所述升降装置的动作。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0.附图中:
2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转运装置的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拆解图;以及
24.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转运装置的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集装箱转运装置
ꢀꢀꢀꢀꢀꢀꢀꢀꢀꢀꢀꢀꢀꢀꢀꢀꢀꢀꢀꢀꢀꢀꢀ
110:第一承载装置
27.111:第一连接柱
ꢀꢀꢀꢀꢀꢀꢀꢀꢀꢀꢀꢀꢀꢀꢀꢀꢀꢀꢀꢀꢀꢀꢀꢀꢀꢀꢀ
112:第一承载台
28.113:第一底座
ꢀꢀꢀꢀꢀꢀꢀꢀꢀꢀꢀꢀꢀꢀꢀꢀꢀꢀꢀꢀꢀꢀꢀꢀꢀꢀꢀꢀꢀ
113a:第一底架
29.113b:第一底板
ꢀꢀꢀꢀꢀꢀꢀꢀꢀꢀꢀꢀꢀꢀꢀꢀꢀꢀꢀꢀꢀꢀꢀꢀꢀꢀꢀꢀ
120:第二承载装置
30.121:第二连接柱
ꢀꢀꢀꢀꢀꢀꢀꢀꢀꢀꢀꢀꢀꢀꢀꢀꢀꢀꢀꢀꢀꢀꢀꢀꢀꢀꢀ
122:第二承载台
31.123:第二底座
ꢀꢀꢀꢀꢀꢀꢀꢀꢀꢀꢀꢀꢀꢀꢀꢀꢀꢀꢀꢀꢀꢀꢀꢀꢀꢀꢀꢀꢀ
123a:第二底架
32.123b:第二底板
ꢀꢀꢀꢀꢀꢀꢀꢀꢀꢀꢀꢀꢀꢀꢀꢀꢀꢀꢀꢀꢀꢀꢀꢀꢀꢀꢀꢀ
130:连接装置
33.131:连接杆
ꢀꢀꢀꢀꢀꢀꢀꢀꢀꢀꢀꢀꢀꢀꢀꢀꢀꢀꢀꢀꢀꢀꢀꢀꢀꢀꢀꢀꢀꢀꢀ
132:连接架
34.133/133a/133b/133c/133d:连杆连接孔
ꢀꢀꢀꢀꢀꢀꢀ
134:第三连接柱
35.135:螺母
ꢀꢀꢀꢀꢀꢀꢀꢀꢀꢀꢀꢀꢀꢀꢀꢀꢀꢀꢀꢀꢀꢀꢀꢀꢀꢀꢀꢀꢀꢀꢀꢀꢀ
136:垫片
36.140:行走装置
ꢀꢀꢀꢀꢀꢀꢀꢀꢀꢀꢀꢀꢀꢀꢀꢀꢀꢀꢀꢀꢀꢀꢀꢀꢀꢀꢀꢀꢀ
150:升降装置
37.151:升降柱
ꢀꢀꢀꢀꢀꢀꢀꢀꢀꢀꢀꢀꢀꢀꢀꢀꢀꢀꢀꢀꢀꢀꢀꢀꢀꢀꢀꢀꢀꢀꢀ
152:升降套筒
38.160:导向装置
ꢀꢀꢀꢀꢀꢀꢀꢀꢀꢀꢀꢀꢀꢀꢀꢀꢀꢀꢀꢀꢀꢀꢀꢀꢀꢀꢀꢀꢀ
161:连接板
39.162:导向柱
ꢀꢀꢀꢀꢀꢀꢀꢀꢀꢀꢀꢀꢀꢀꢀꢀꢀꢀꢀꢀꢀꢀꢀꢀꢀꢀꢀꢀꢀꢀꢀ
163:导向套筒
40.164: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41.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42.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集装箱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43.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44.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45.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转运装置100,包括第一承载装置110、第二承载装置120和连接装置130。
46.第一承装装置包括第一底座113和设置在第一底座113上的第一承载台112。第一底座113包括第一底架113a和第一底板113b,第一底架113a大致构造为矩形框架,第一底板113b设置在第一底架113a上。第一承载台112设置在第一底板113b上,以增强第一承载台112的稳定性。第一承载台112的顶部大致构造为平面。
47.同样的,第二承装装置包括第二底座123和设置在第二底座123上的第二承载台122。第二底座123包括第二底架123a和第二底板123b,第二底架123a大致构造为矩形框架,第二底板123b设置在第二底架123a上。第二承载台122设置在第二底板123b上,以增强第二承载台122的稳定性。第二承载台122的顶部大致构造为平面。
48.第二承载装置120与第一承载装置110水平间隔地布置,二者之间通过连接装置130连接。第一承载装置110和第二承载装置120共同用于承载集装箱的底部,也就是第一承载台112和第二承载台122共同用于承载集装箱的底部,以有效增加集装箱与集装箱转运装置100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转运的过程集装箱产生变形,有利于保证安全运输。
49.连接装置130包括连接杆131和连接架132。连接架132大致构造为矩形框架结构。连接杆131可拆卸地设置在连接架132上,并且连接杆131与第一承载装置110和第二承载装置120均可拆地连接。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之间的水平距离和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可调节。也就是说,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
之间的水平距离可调节,并且/或者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可调节。通过调节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调节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共同调节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之间的水平距离和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均可调节第一承载装置110和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水平距离,使得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长度可调节,进而使得集装箱转运装置100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规格的集装箱的转运,能够有效提升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实用性以及转运效率,降低转运成本,并节约转运时间。
50.具体的,参考图2,沿连接杆131的长度方向,连接杆131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贯穿连接杆131的连杆连接孔133。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连杆连接孔133的数量为4个。可以理解,连杆连接孔13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体不做限定。
51.继续参考图1,第一承载装置110上设置有与连杆连接孔133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111。第一连接柱111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的连接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装置110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柱111设置在第一底架123a的靠近连接架132的一端的两侧。
52.连接架132上设置有与连杆连接孔133相配合的第三连接柱134。第三连接柱134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的连接方式固定设置在连接架132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架132的靠近第一承载装置110的一端的两侧和靠近第二承载装置120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三连接柱134。通过第一连接柱111和第三连接柱134分别与连杆连接孔133相配合连接,就能实现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连接。
53.第一连接柱111优选地构造为螺纹柱,具体的参考图3。当连接杆131放置在第一底架113a上,并且第一连接柱111插入连杆连接孔133内后,通过垫片136和螺母135与螺纹柱的配合,就能够方便快捷地将连接杆131和第一底架113a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54.同样的,第三连接柱134也优选地构造为螺纹柱,连接杆131放置在连接架132上,并且第三连接柱134插入连杆连接孔133内后,通过垫片136和螺母135与螺纹柱的配合,就能够方便快捷地将连接杆131和连接架13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55.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柱111也可以构造为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连杆连接孔133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以实现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杆13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同样的,第三连接柱134也可以构造为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连杆连接孔133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以实现连接架132和连接杆13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56.第一连接柱111和第三连接柱134可以分别与连接杆131的两个不同的连杆连接孔133相配合连接,以调节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例如,第一连接柱111与连接杆131的连杆连接孔133a配合连接时,第三连接柱134可以与连接杆131的连杆连接孔133b配合连接,也可以与连杆连接孔133c配合连接,或者与连杆连接孔133d配合连接,以使得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同。
57.继续参考图1,第二承载装置120上设置有与连杆连接孔133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121。第二连接柱121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的连接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装置120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柱121设置在第二底架123a的靠近连接架132的一端的两侧。
58.第二连接柱121优选地构造为螺纹柱,第二连接柱121与连杆连接孔133的配合连
接方式与第一连接柱111与连杆连接孔133的配合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承载装置12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调节方式与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调节方式相同,在此也不再赘述。
59.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沿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在第一承载装置110和第二承载装置120的两侧均设置有与连接架132相连接的连接杆131,且与第一承载装置110相连接的连接杆131和与第二承载装置120相连接的连接杆131完全错开布置。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在调节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以及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时,连接在连接架132两端的连接杆131之间不会发生干涉。
6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沿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承载装置120和连接架132相连接的连接杆131更靠近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也可以将与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相连接的连接杆131设置为更靠近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中心线。也可以将与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相连接的一侧的连接杆131设置为更靠近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中心线。具体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满足在调节连接架132与第一承载装置110以及连接架132与第二承载装置120之间的水平距离时,连接在连接架132两端的连接杆131之间不会发生干涉就可以。
61.为了便于调节第一承载装置11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在第一承载装置110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140,以便于移动第一承载装置110。行走装置140可以构造为轨道轮,以与地面或者其他平台上设置的轨道相配合。沿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轨道轮优选地设置为双排,以保证第一承载装置110移动的稳定性。
62.同样的,为了便于调节第二承载装置120和连接架132之间的水平距离,在第二承载装置12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诸如轨道轮的行走装置140,以便于移动第二承载装置120。
63.为了便于控制行走装置140的运动,集装箱转运装置100优选地可以设置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行走装置140电连接,以控制行走装置140的运动。控制装置可以构造为无线控制器,以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远程操作控制。
64.在对集装箱进行转运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对不同高度位置处的集装箱进行转运,集装箱转运装置100优选地包括升降装置150,以调节集装箱转运装置100的承载台的高度。
65.具体的,参考图1,以与第一承载装置110相连接的升降装置150为例进行说明。升降装置150包括升降柱151和升降套筒152。升降柱151的底部与第一底座113相连接,具体的与第一底板113b相连接。升降套筒152的顶部与第一承载台112连接。升降套筒152套设在升降柱151上,并能够相对于升降柱151升降,也就是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向上或者向下运动。升降套筒152在升降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承载台112升降,以调节第一承载台112的高度位置。
66.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承载装置110相连接的升降装置150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承载装置110的两侧,以保证对第一承载台112高度调节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与第一承载装置110相连接的升降装置150也可以设置为其它数量,只要能够保证对第一承载台112高度调节的稳定性即可。
67.同样的,与第二承载装置120相连接的升降装置150(未示出)的设置方式和与第一承载装置110相连接的升降装置150的设置方式相同,也就是说,第二承载台122能够随与之相连接的升降套筒152升降以调节高度。具体的设置方式与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68.为了便于控制升降装置150的运动,升降装置150优选地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使得操作人员通过控制装置就能够方便地控制升降装置150的动作。
69.升降装置150的升降范围为0~500mm,也就是说,升降套筒152沿升降柱151升降的最大行程为500mm。相应的,第一承载台112和第二承载台122的高度调节范围为0~500mm。
70.升降装置150优选地包括限位装置(未示出),限位装置能够将升降套筒152锁紧在升降柱151的任意位置,以使得第一承载台112和第二承载台122的高度能够为0~500mm任意高度。
71.在调节第一承载台112和第二承载台122的高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调节的稳定性,集装箱转运装置100优选地还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承载台112和第二承载台122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现以与第一承载台112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为例进行说明。
72.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4,导向装置160包括连接板161、导向柱162、导向套筒163和固定座164。固定座164与第一底座113相连接,具体的与第一底板113b相连接,如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导向柱162设置在固定座164上,导向套筒163套设在导向柱162上,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柱162升降,也就是沿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向上或者向下运动。连接板161的一侧与导向套筒163的顶部的侧面相连接,连接板161的另一侧与第一承载台112相连接。升降装置150带动第一承载台112的升降的过程中,导向套筒163同步地沿导向柱162升降,以保证第一承载台112升降的稳定性。
73.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承台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承载台112的两侧,以保证第一承载台112升降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与第一承载台112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也可以设置为其它数量,只要能够保证对第一承载台112升降的稳定性即可。
74.同样的,与第二承载台122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的设置方式和与第一承载台112相连接的导向装置160的设置方式相同,也就是说,固定座164与第二底座123相连接,连接板161与第二承载台122相连接,升降装置150带动第二承载台122的升降的过程中,导向套筒163同步地沿导向柱162升降,以保证第二承载台122升降的稳定性。具体的设置方式与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7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76.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