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绕线的储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4659发布日期:2021-09-29 02:2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绕线的储线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线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绕线的储线架。


背景技术:

2.在对线缆进行加工过程中,需通过牵引装置将线缆并列排于收线盘上,在收线盘排满后,需要更换收线盘,为避免停机影响生产,多是在线缆生产线上设置用于暂时储存线缆的储线装置。储线装置可在更换收线盘时将线缆暂时存储下来,待收线盘更换完成后,再由新的收线盘将储线装置上暂存的线缆收卷,满足线缆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相关技术中,储线装置上设有定线轮和动线轮,定线轮和动线轮外围分别设有用于绕线的线槽,通过控制动线轮相对定线轮移动以满足调控环绕于储线装置上的线缆长度等需求。采用上述方案,在调节定线轮和动线轮两者间距的过程中,定线轮和动线轮与线缆之间的抵接力出现变化,导致线缆出现松动甚至从线槽脱离,影响绕线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绕线的储线架,能够提高储线架在绕线过程中的稳定性。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于绕线的储线架,包括立架、定线轮机构和动线轮机构。定线轮机构包括定线轮和第一导线罩,定线轮安装于立架上,定线轮外围设有第一环形槽。动线轮机构包括动线轮、第二导线罩以及用于带动动线轮和第二导线罩同步相对定线轮移动的直线驱动组件,直线驱动机构安装于立架上,定线轮的中心轴与动线轮的中心轴平行设置,动线轮外围设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与第一环形槽对应设置以将引入第一环形槽的线缆绕设于第二环形槽之后再从第一环形槽引出。其中,第一导线罩罩设于定线轮外围,且第一导线罩壁面与第一环形槽端部对接用于将线缆限制在第一环形槽内;第二导线罩罩设于动线轮外围,且第二导线罩壁面与第二环形槽端部对接用于将线缆限制在第二环形槽内。
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定线轮径向方向上,第一环形槽端部与第一导线罩内壁面的间距设置为大于0且小于线缆外径;动线轮径向方向上,第二环形槽端部与第二导线罩内壁面的间距设置为大于0且小于线缆外径。
6.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和第二导线罩与线缆相接的壁面分对应设置为与定线轮和动线轮同轴的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圆心角度数范围为大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
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内设有与第一环形槽对应的第一导线凹槽,第二导线罩内设有与第二环形槽对应的第二导线凹槽,第一导线凹槽与第一环形槽、第二导线凹槽与第二环形槽分别构成用于容置线缆的通道。
8.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上设有用于供线缆穿过的入线口和出线口,入线口和出线口端部分别设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与第一导线槽连通。
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上还设有用于引导线缆牵引方向的入线轮和出线
轮,入线轮对应入线口设置,出线轮对应出线口设置。
1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上设有两个调节杆,入线轮和出线轮分别通过两个调节杆安装于立架上;调节杆端部沿与定线轮轴向平行的方向为中心轴转动安装于立架上。
1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上设有第一转轴,定线轮以第一转轴为中心轴转动安装于第一转轴上;
12.立架上在第一转轴相对的两侧并排设有两个第一条形导轨,第一条形导轨沿动线轮向定线轮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第一导线罩上对应两个第一条形导轨设有两个第一条形导槽,第一条形导轨卡设于第一条形导槽内。
1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直线驱动组件包括安装于立架上的驱动电机、安装于驱动电机驱动端的丝杆、安装于丝杆上的丝杆座以及安装于丝杆座上的滑板,丝杆沿与定线轮和动线轮中心轴均垂直的方向设置,动线轮和第二导线罩安装于滑板上。
14.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滑板上设有第二转轴,动线轮以第二转轴为中心轴转动安装于第二转轴上;滑板上位于第二转轴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条形导轨,第二导线罩上对应两个第二条形导轨设有两个第二条形导槽,第二条形导轨卡设于第二条形导槽内。
15.本技术提供的便于绕线的储线架,通过在定线轮上设置第一导线罩,将绕设于第一环形槽内的线缆限制在第一环形槽与第一导线罩之间的空间内;在动线轮上设置第二导线罩,将绕设于第二环形槽内的线缆限制在第二环形槽与第二导线罩之间的空间内。在定线轮与动线轮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可限制绕设于定线轮和动线缆上的多段线缆的位置,避免绕设于定线轮或动线轮的线缆在外部牵引力不足出现松动的情况下发生串线,便于提高储线架的绕线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储线架主视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线缆绕设于定线轮和动线轮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定线轮和第一导线罩安装于立架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线缆绕设于定线轮和第一导线罩内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2.发明人发现,在绕线过程中,绕线架上的动线轮与定线轮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时,由
于储线架两端的牵引力未能及时均匀地传动至环绕于动线轮和定线轮上的线缆(尤其是位于动线轮和定线轮中部的线缆),容易导致线缆出线松动,影响绕线稳定。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绕线的储线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23.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便于绕线的储线架的结构示意图,便于绕线的储线架包括立架100以及安装于立架100上的定线轮机构200和动线轮机构300。
24.定线轮机构200包括安装于立架100上的定线轮210和罩设于定线轮210外围的第一导线罩220,定线轮210外围设有第一环形槽211,绕设于定线轮210上的线缆700可容置于第一环形槽211内。第一环形槽211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环形槽211均与定线轮210同轴设置,使得多段线缆700可一一对应有序环绕于定线轮210上。
25.动线轮机构300包括动线轮310、罩设于动线轮310外围的第二导线罩320以及用于带动动线轮310和第二导线罩320同步相对定线轮210移动的直线驱动组件,直线驱动机构安装于立架100上,定线轮210的中心轴与动线轮310的中心轴平行设置,动线轮310外围设有第二环形槽311,绕设于动线轮310上的线缆700可容置于第二环形槽311内。第二环形槽311与第一环形槽211对应设置以将引入第一环形槽211的线缆700绕设于第二环形槽311之后再从第一环形槽211引出。第二环形槽311可设置为于第一环形槽211对应的多个,多个第二环形槽311均与动线轮310同轴设置,避免线缆700在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之间传送时出现扭转对线缆700造成损伤。可分别调整定线轮210上第一环形槽211的数量和动线轮310上第二环形槽311的数量,以调节绕设于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之间的绕线量。
26.其中,第一导线罩220罩设于定线轮210外围,且第一导线罩220壁面与第一环形槽211端部对接用于将线缆700限制在第一环形槽211内,第二导线罩320罩设于动线轮310外围,且第二导线罩320壁面与第二环形槽311端部对接用于将线缆700限制在第二环形槽311内,从而限制各段线缆700分别有序绕设于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上。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于绕线的储线架,通过在定线轮210上设置第一导线罩220,将绕设于第一环形槽211内的线缆700限制在第一环形槽211与第一导线罩220之间的空间内。并在动线轮310上设置第二导线罩320,将绕设于第二环形槽311内的线缆700限制在第二环形槽311与第二导线罩320之间的空间内。在定线轮210与动线轮310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可限制绕设于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上的多段线缆700的位置,避免绕设于定线轮210或动线轮310的线缆700在外部牵引力不足出现松动的情况下发生串线,便于提高储线架的绕线稳定性。
28.具体地,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定线轮210径向方向上,第一环形槽211端部与第一导线罩220内壁面的间距设置为大于0且小于线缆700外径,在动线轮310径向方向上,第二环形槽311端部与第二导线罩320内壁面的间距设置为大于0且小于线缆700外径。在上述间距范围下,一方面可防止线缆700在牵引力不足的情况下从其中一个环形槽蹿动至其他的环形槽。另一方面,在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分别以其轴向为中心轴转动的情况下,可确保定线轮210可相对第一导线罩220转动、动线轮310可相对第二导线罩320转动。
2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220与线缆700相接的壁面设置为与定线轮210同轴的圆弧面,便于调控第一环形槽211端部到第一导线罩220内壁面的距离均相等;第二导线罩320与线缆700相接的壁面设置为与动线轮310同轴的圆弧面,便于调控第二环形槽311端部到第二导线罩320内壁面的距离均相等,从而避免第一环形槽211端部与第一导
线罩220内壁面局部间隔过近以及避免第二环形槽311端部与第二导线罩320内壁面局部间隔过近影响线缆700的传输。
3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220和第二导线罩320与线缆700相接的圆弧面的圆心角度数范围为大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按照上述圆心角度数范围下制得的第一导线罩220和第二导线罩320分别罩设于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上之后,第一环形槽211与第一导线罩220内壁面构成的通道长度、第二环形槽311与第二导线罩320内壁面构成的通道长度均可满足限制线缆700绕线位置的要求。
31.较佳地,第一导线罩220和第二导线罩320与线缆700相接的圆弧面的圆心角度数范围为180度,以充分限制各部分线缆700在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上的位置。并设置第一导线罩220罩设于定线轮210远离动线轮310的一侧、第二导线罩320罩设于动线轮310远离定线轮210的一侧,使得线缆700可从定线轮210的第一环形槽211引出后环绕至动线轮310的第二环形槽311内或者从动线轮310的第二环形槽311引出后环绕至定线轮210的第一环形槽211内,确保绕线顺畅。
3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220内设有与第一环形槽211对应的第一导线凹槽221,第一导线凹槽221与第一环形槽211构成用于容置线缆700的通道;第二导线罩320内设有与第二环形槽311对应的第二导线凹槽,第二导线凹槽与第二环形槽311构成用于容置线缆700的通道。第一导线凹槽221可设置为与第一环形槽211半径相等的环形槽,第二导线凹槽可设置为与第二环形槽311半径相等的环形槽,使得第一导线凹槽221与第一环形槽211之间、第二导线凹槽与第二环形槽311之间分别构成一段圆弧型的通道,便于引导线缆700走向。
33.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罩220上设有用于供线缆700穿过的入线口222和出线口223。绕线时,可引导线缆700从入线口222进入第一环形槽211内,再从第一环形槽211引出至环绕于第二环形槽311内,并从第二环形槽311引出再次环绕至第一环形槽211内,如此重复引线,将线缆700绕满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上的线槽,最后将线缆700从出线口223引出,完成绕线。通过使线缆700穿设于入线口222和出线口223可限制线缆700在进入以及引出定线轮210时的位置,从而引导线缆700走向,便于绕线。
34.优选地,如图4所示,入线口222和出线口223端部分别设有导向斜面225,导向斜面225与第一导线凹槽221连通,通过入线口222处的导向斜面225引导线缆700从入线口222进入第一导线凹槽221,以及通过出线口223处的导向斜面225引导线缆700进入出线口223,便于穿线。入线口222可设于第一导线罩220上临近立架100的一端,出线口223可设于第一导线罩220上远离立架100的一端。
35.如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100上还设有用于引导线缆700牵引方向的入线轮410和出线轮420,入线轮410对应入线口222设置,出线轮420对应出线口223设置。从外部牵引的线缆700可先绕设于入线轮410上之后,再穿设于入线口222,从出线口223引出的线缆700可绕设于出线轮420上再牵引至进入下一加工流程。可通过设置入线轮410在立架100上的位置调控线缆700进入储线架的位置,以及通过设置出线轮420在立架100上的位置可调控线缆700引出储线架的位置,以便满足引线需求。
36.较佳地,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100上设有两个调节杆110,入线轮410和出线轮420分别通过两个调节杆110安装于立架100上;调节杆110端部沿与定线轮210轴向
平行的方向为中心轴转动安装于立架100上,使得入线轮410和出线轮420在立架100上的位置可调节。进一步地,可调控调节杆110长度以及调节杆110在立架100上的位置,使入线轮410和出线轮420上用于承接线缆700的部分始终位于定线轮210朝向动线轮310的一侧,以确保入线轮410和出线轮420对线缆700的导向作用。
3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立架100上设有第一转轴510,定线轮210转动安装于第一转轴510上,使定线轮210可转动,便于穿线和绕线过程中线缆700在定线轮210上走线顺畅。
38.如图3所示,立架100上在第一转轴510相对的两侧并排设有两个第一条形导轨120,第一条形导轨120沿动线轮310向定线轮210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第一导线罩220上对应两个第一条形导轨120设有两个第一条形导槽224,第一条形导轨120卡设于第一条形导槽224内,使得第一导线罩220可滑动卡设于立架100上。引线时,可先待线缆700绕满第一环形槽211之后,再移动第一导线罩220将第一条形导轨120卡设于第一条形导槽224内,使第一导线罩220罩设于定线轮210上。第一条形导轨120朝向动线轮310的一端设有挡块121,以限制第一导线罩220在立架100上的位置,防止第一导线罩220壁面与定线轮210间距过近影响绕线。
39.具体地,可在立架100上设置第一条形卡槽610,第一条形卡槽610设于第一条形导轨120远离动线轮机构300的一端,第一导线罩220上对应第一条形卡槽610设有第二条形卡槽620,使第一条形卡槽610与第二条形卡槽620之间构成卡位腔,卡位腔内设置销轴630,销轴630表面与第一条形卡槽610和第二条形卡槽620壁面相接,通过设置销轴630限制第一条形导轨120和第一条形导槽224的位置,防止绕线过程中第一条形导轨120和第一条形导槽22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确保第一导线罩220作用于线缆700的限位稳定性。
40.如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直线驱动组件包括安装于立架100上的驱动电机331、安装于驱动电机331驱动端的丝杆332、安装于丝杆332上的丝杆座333以及安装于丝杆座333上的滑板334,丝杆332沿与定线轮210和动线轮310中心轴均垂直的方向设置,动线轮310和第二导线罩320安装于滑板334上。控制驱动电机331运转带动丝杆332转动进一步带动丝杆座333和滑板334移动,从而带动动线轮310和第二导线罩320向定线轮210移动,调节动线轮310和定线轮210之间的间距,以实现调节储线架上的储线量。
41.立架100上还并排设有与丝杆332平行的两个条形滑轨130,两个条形滑轨130设于丝杆332相对的两侧,滑板334两端与两个条形滑轨130滑动连接,以提高定线轮210和第二导线罩320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4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滑板334上设有第二转轴520,动线轮310转动安装于第二转轴520上,使动线轮310可转动,便于穿线和绕线过程中线缆700在动线轮310上走线顺畅。
43.滑板334上位于第二转轴52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条形导轨(图中未示出),第二导线罩320上对应两个第二条形导轨设有两个第二条形导槽(图中未示出),第二条形导轨卡设于第二条形导槽内,第二条形导轨可沿与动线轮310轴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组装时,将第二条形卡槽620对应第二条形导轨移动,使第二条形导轨卡设于第二条形卡槽620内,即可将第二导线罩320罩设于动线轮310外围。同样的,第二条形导轨端部设有挡块,限制至第二导线罩320相对于动线轮310的位置,防止第二导线罩320壁面与动线轮310间距过近影
响绕线。还可在滑板334和第二导线罩320上远离定线轮210的一端设置卡位腔和销轴结构,以限制第二导线罩320在滑块上的位置,确保第二导线罩320在滑块上的安装稳定性。
44.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