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4476发布日期:2021-08-13 16:1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量测试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计量设备用的真空腔体分为上下两个半球型腔室,当需要在腔体内部安装设备的时候,就需要打开上腔体,待腔体内设备安装后,上腔体与下腔体合拢,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由于真空腔体工作时承受一定的载荷,腔体一般为钢材,厚度较大、重量较重,因此上腔体的打开装置就需要既能承受腔体重量,又具有操作简便,开合位置一致等特点。

现有的腔体提升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一个上腔体1、导向2和配重3,其中上腔体1为半球形钢制容器,与下腔体组装后主要实现内部真空环境,导向2主要保证上腔体1沿着垂直方向运行,提升过程中不会出现旋转,造成合开位置不一致,配重3通过钢丝绳及两个间距布置的滑轮与上腔体1连接,用于抵消上腔体1的自重,使得操作人员手动开合上腔体1时,可实现轻松操作。

现有产品中,上腔体1的开合依靠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布置上将上腔体1与配重3通过一根钢丝绳连接,可实现较为省力的开合操作,钢丝绳不能防转,为避免上腔体1在提升过程中出现自转现象,造成开合位置不一致,将上腔体1限制在两侧导向2上,使上腔体1在不自转的情况下完成提升动作;使用中存在以下技术缺陷:这种配重式上腔体提升装置需要配置与上腔体1相似质量的配重3,布置空间结构较大,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操作空间和配重空间需要一定的防护隔离区域,并需要定期检查钢丝绳等上腔体1与配重3的连接环节,以免造成跌落等安全事故。

如何设计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如何实现上腔体提升至任意高度并保持悬停,如何实现上腔体提升过程平稳安全、开合位置始终保持一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种配重式上腔体提升装置需要配置与上腔体相似质量的配重,布置空间结构较大,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操作空间和配重空间需要一定的防护隔离区域,并需要定期检查钢丝绳等上腔体与配重的连接环节,以免造成跌落等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包括底座、上腔体,上腔体的底面设置有法兰,所述的底座沿着竖向布置,底座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一组平行布置的导轨,两根导轨之间设置有丝杠,丝杠的顶端与带减速机的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丝杠上设置有螺母,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带减速机的电机为提升装置的动力源,丝杠将减速机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

两根导轨上分别设置有滑块,螺母及所有的滑块均与支撑座连接,支撑座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横臂、导向机构;

横臂远离底座的一端设置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及导向机构均与上腔体连接;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丝杠带动支撑座上下运动,丝杠能承受上腔体的自重,支撑座承受上腔体自重带来的弯矩;横臂是主要的受力构件,用于直接承受上腔体的重量;实现了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好、失电安全性高。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t型板,t型板的翼缘远离支撑座。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t型板两端的翼缘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通孔内均设置有第一螺栓,任意一个第一螺栓均与连接板的一端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带有腰型孔的调整板一端连接,调整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上腔体的法兰孔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件所述的连接板成v型布置,第一销轴均位于对应调整板的腰型孔内;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导向机构与上腔体左右两侧连接后,可以限制上腔体的转动,实现了上腔体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时上腔体不出现自转,确保了上腔体开合位置不变。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上腔体顶面设置有耳板,耳板上设置有第一螺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提升机构包括7字形连接板。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横臂末端设置有悬挑板,悬挑板远离横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7字形连接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二螺孔,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对应布置,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二螺栓。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7字形连接板的竖板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螺孔对应布置,第三通孔内设置有第三螺栓。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导向机构与上腔体左右两侧连接后,可以限制上腔体的转动,实现了上腔体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时上腔体不出现自转,确保了上腔体开合位置不变,上腔体提升过程中可根据要求提升至任意高度并保持悬停,提升过程平稳安全,确保了真空腔体关闭后保持原有密封状态;实现了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好、失电安全性高,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腔体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图。

图3为图2的主视图。

图中:1.上腔体;2.导向;3.配重;4.带减速机的电机;5.导轨;6.丝杠;7.支撑座;8.底座;9.导向机构;10.提升机构;11.横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包括底座8、上腔体1,上腔体1的底面设置有法兰,所述的底座8沿着竖向布置,底座8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一组平行布置的导轨5,两根导轨5之间设置有丝杠6,丝杠6的顶端与带减速机的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丝杠6上设置有螺母,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带减速机的电机为提升装置的动力源,丝杠将减速机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

两根导轨5上分别设置有滑块,螺母及所有的滑块均与支撑座7连接,支撑座7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横臂11、导向机构9;

横臂11远离底座8的一端设置有提升机构10,提升机构10及导向机构9均与上腔体1连接;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丝杠带动支撑座上下运动,丝杠能承受上腔体的自重,支撑座承受上腔体自重带来的弯矩;横臂是主要的受力构件,用于直接承受上腔体的重量;实现了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好、失电安全性高;

所述的导向机构9包括t型板,t型板的翼缘远离支撑座7;t型板的翼板下方设置有一组加强筋板;加强筋板均与支撑座7焊接;

所述的t型板两端的翼缘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

如图3所示,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通孔内均设置有第一螺栓,任意一个第一螺栓均与连接板的一端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带有腰型孔的调整板一端连接,调整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上腔体1的法兰孔连接;

如图2所示,两件所述的连接板成v型布置,第一销轴均位于对应调整板的腰型孔内;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导向机构与上腔体左右两侧连接后,可以限制上腔体的转动,实现了上腔体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时上腔体不出现自转,确保了上腔体开合位置不变;

所述的上腔体1顶面设置有耳板,耳板上设置有第一螺孔;

所述的提升机构10包括7字形连接板;

所述的横臂11末端设置有悬挑板,悬挑板远离横臂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的7字形连接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二螺孔,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对应布置,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二螺栓;

所述的7字形连接板的竖板上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螺孔对应布置,第三通孔内设置有第三螺栓。

具体实施时,带减速机的电机4旋转通过减速机后输出所需的扭矩,带动丝杠6将旋转转换为直线运动,丝杠6带动支撑座7上下运动,支撑座7通过横臂11将提升机构10悬挂固定上腔体1,由于上腔体1相对丝杠6的位置而言具有一定的弯矩,该弯矩由安装在底座8上的导轨5所抵消;由于上腔体1直径较大,安装在上腔体1顶部的提升机构10不能完全限制住上腔体1的旋转趋势,因此通过导向机构9限制住上腔体1最大的外圆位置,防止上腔体1在提升过程中的意外旋转,确保提升过程中开合位置的一致;

采用以上结构,可实现真空腔体的上腔体1自动开合操作,无需人工操作,可实现全自动运行,上腔体1提升过程中可根据要求提升至任意高度并保持悬停,提升过程平稳安全,开合位置始终保持一致,确保真空腔体关闭后保持原有密封状态;实现了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好、失电安全性高。

实施例一、带减速机的电机4中的电机采用伺服电机,能并入自动控制系统,形成全自动控制,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较好,失电安全性较高,节省了人力成本,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腔体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导向机构与上腔体左右两侧连接后,可以限制上腔体的转动,实现了上腔体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时上腔体不出现自转,确保了上腔体开合位置不变,上腔体提升过程中可根据要求提升至任意高度并保持悬停,提升过程平稳安全,确保了真空腔体关闭后保持原有密封状态;实现了装置布置空间紧凑、结构刚性好、失电安全性高。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