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0583发布日期:2021-10-12 16:02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支承介质的介质支承装置和具备介质支承装置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文档扫描仪中,设置支承介质的介质支承装置。设置于记录装置的介质支承装置例如构成为支承进给前的纸张的供纸托盘、接受被进行记录后被排出的纸张的排纸托盘。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介质支承装置的一例的供纸托盘。该供纸托盘相对于装置被垂直地收纳,将供纸托盘向上抽出并向斜后方倾倒,从而形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呈倾斜的片材载置面。另外,供纸托盘由多个部件构成,构成为通过展开而延长片材积载面。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0160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在用多个部件构成介质支承装置、并且构成为通过抽出各部件从而支承介质的支承面被展开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不同,有时支承小尺寸的介质时在展开中途保持停止的状态使用该介质。此时,当以展开状态位于最前端的部件比位于最基端的部件先被抽出时,有可能无法以适当的姿态来支承介质。其原因是,以展开状态位于最前端的部件比位于最基端的部件更易于挠曲。特别是当介质的放置张数变多时,上述这样的现象变得显著。因而,优选介质支承装置抽出各部件时的抽出顺序、即展开顺序具有规律性。
6.为了使各部件的展开顺序具有规律性,需要将介质支承装置的对各部件设定的保持力设为适当的保持力。下面,参照图21说明该内容。在图21中,介质支承装置100具备在展开状态下位于最基端的第一部件101以及位于最前端的第二部件102。第二部件102收纳于第一部件101,第一部件101收纳于装置主体103。
7.如图21的上图所示,当把持第二部件102向上方抽出时,为了使第二部件102不从第一部件101被抽出且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成为一体而从装置主体103被抽向上方,需要用于将第二部件102保持于第一部件101的保持力f2比由于第一部件101的重量而产生的重力大。需要说明的是,在设定将第一部件101保持于装置主体103的保持力的情况下,保持力f2必须进一步变大。另外,为了应对大尺寸的介质,在使第一部件101大型化的情况下、或者在进一步增加构成介质支承装置的部件且当把持了第二部件102时保持多个部件的情况下,保持力f2也必须进一步变大。
8.这样,如图21的下图所示,为了克服保持力f2而将第二部件102从第一部件101抽出所需的用户的操作力m变大,操作性降低。
9.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支承装置能够相对于具备对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装置主体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所述展开状态是展开支承介质的支承面的状态,所述收纳状态是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支承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第二支承部,其被所述第一支承部支
承,能够移位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和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的位置;以及锁定单元,其锁定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从而形成所述收纳状态,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从而形成所述展开状态,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第二支承部锁定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锁定解除。
附图说明
10.图1是从前方观察打印机时的立体图。
11.图2是从后方观察打印机时的立体图。
12.图3是示出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图。
13.图4是使第一支承部移位到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14.图5是将第一支承部切换为支承姿态的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15.图6是将第二支承部展开后的纸张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16.图7是将第三支承部展开并设为展开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17.图8是将第三支承部展开并从后方观察设为展开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时的立体图。
18.图9是基座部和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19.图10是第一支承部和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20.图11是锁定部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1.图12是在将第二支承部及第三支承部展开的状态下将第一支承部设为移位姿态的纸张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22.图13是锁定部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3.图14是第一保持单元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4.图15是第三保持单元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5.图16是第二保持单元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6.图17是第四保持单元的位置处的纸张支承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7.图18是从背面观察纸张支承装置时的俯视图。
28.图19是在从第二支承部拆下第三支承部的状态下从背面观察时的俯视图。
29.图20是在从第一支承部拆下第二支承部的状态下从背面观察时的俯视图。
30.图21是示意性地说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的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
喷墨打印机,2

装置主体,3

扫描仪部,4

前盖,5

下部供纸托盘,6

料斗,8

翻转辊,9

上盖,10

第一进给辊,11

第二进给辊,13

输送辊对,14

滑架,15

记录头,16

排出辊对,17

排出口,18

纸张接受托盘,19

正面板,20

纸张支承装置,21

第一支承部,21a

旋转轴,21b

凸台部,21c

第一抵接部,21g

引导部,21m、21n

突起,22

第二支承部,22a

第二抵接部,22b

被锁定部,22g

引导部,22m、22n

突起,22p

突起,23

第三支承部,23a

第三抵接部,23b

把持部,23p

突起,24

基座部,24a

被引导部,24b

轴承部,24c

锁定部,24d

上端部,25

框架,25a

第一引导槽,
25b

第二引导槽,30

锁定单元,31

第一保持单元,32

第二保持单元,33

第三保持单元,34

第四保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概要说明。
[0034]
第一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能够相对于具备对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装置主体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所述展开状态是展开支承介质的支承面的状态,所述收纳状态是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支承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第二支承部,其被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能够移位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和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的位置;以及锁定单元,其锁定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从而形成所述收纳状态,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从而形成所述展开状态,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第二支承部锁定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锁定解除。
[0035]
根据本方式,具备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而成的介质支承装置具备锁定单元,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第二支承部锁定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锁定解除,因此至少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位到所述第二位置之前,能够可靠地维持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位置关系,即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展开顺序上形成规律性。
[0036]
并且如参照图21所说明的内容,在将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向上方抽出的情况下,与通过设定将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保持力从而在展开顺序上形成规律性的构成相比,将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保持力较小即可,或者几乎不再需要将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保持力。因此,为了将所述介质支承装置设为所述展开状态所需的用户操作力较小即可,能够抑制操作性下降。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支承介质的支承面”是指至少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形成,不限于整体上齐平的面,还包含有台阶部。
[0038]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支承部位于第二位置”是指维持第一支承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即使在例如姿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从第一支承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的观点来看,第一支承部也仍位于第二位置。
[0039]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具备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将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移位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旋转,从而能够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时的移位姿态和支承介质时的支承姿态,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从所述移位姿态切换为所述支承姿态,从而解除由所述锁定单元进行的所述锁定。
[0040]
根据本方式,是所述第一支承部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位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移位姿态切换为所述支承姿态从而解除由所述锁定单元进行的所述锁定的构成,因
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由所述锁定单元进行的所述锁定的解除。
[0041]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基座部形成构成所述装置主体的框架,并且形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支承姿态。
[0042]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所述锁定单元构成为具备设置于所述基座部的锁定部,所述第二支承部被所述锁定部锁定到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位置,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从所述移位姿态切换为所述支承姿态,从而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锁定部分开而解除所述锁定。
[0043]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所述锁定单元的构想变得简单且以低成本构成。
[0044]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移位姿态向所述支承姿态旋转。
[0045]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移位姿态向所述支承姿态旋转,因此能够抑制不小心解除由所述锁定单元进行的所述锁定。
[0046]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方式中,在保持所述第二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支承姿态切换为所述移位姿态,之后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位时,所述基座部发生挠曲,从而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中被所述锁定部锁定的部位越过所述锁定部。
[0047]
根据用户的不同,有时在保持所述第二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支承姿态朝向所述移位姿态旋转,之后使所述第一支承部从所述第二位置移位到所述第一位置。这就是异常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锁定部与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中被所述锁定部锁定的部位发生碰撞,所述第二支承部有可能无法收纳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另外,还有可能会导致所述锁定部的破损。
[0048]
但是根据本方式,所述基座部发生挠曲,从而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中被所述锁定部锁定的部位能够越过所述锁定部。因而,在如上所述进行了异常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述介质支承装置切换为所述收纳状态。另外,还能够抑制所述锁定部的破损。
[0049]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中,具备第三支承部,所述第三支承部被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能够移位到收纳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位置和从所述第二支承部突出的位置,所述锁定单元能够锁定所述第三支承部,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能够通过所述锁定单元将所述第三支承部锁定到收纳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位置,当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通过所述锁定单元对所述第三支承部解除锁定。
[0050]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所述第三支承部的构成中,可以得到上述第六方式的作用效果。
[0051]
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中,具备: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第二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突出的状态;以及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第三支承部从第二支承部突出的状态,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构成为具备:第一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一方;以及第二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另一方,通过弹性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所述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构成为具备:第三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第三支承部中的一方;以及第
四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第三支承部中的另一方,通过弹性与所述第三卡合部抵接,所述第二支承部在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的两侧被所述第一支承部引导,所述第三支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被所述第二支承部引导,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支承部被所述第二支承部引导的位置与所述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支承部被所述第一支承部引导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之间的距离短。
[0052]
在将支承部保持为突出的状态的保持单元是一方卡合部通过弹性与另一方卡合部抵接的构成的情况下,当支承部向将2个卡合部分开的方向挠曲时,保持力变弱,无法将支承部保持为突出的状态。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第三支承部的比较中,由于在展开状态下会更突出这一原因,所以在难以确保刚性的所述第三支承部中更易于产生这种缺陷。
[0053]
另一方面,越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支承部的中央部靠端部即被引导的位置,上述挠曲越小。在本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承部被所述第二支承部引导的位置与所述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支承部被所述第一支承部引导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的距离短,因此能够适当地维持将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承部的突出状态维持的保持力。
[0054]
第九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项的介质支承装置,其支承被进给的介质;以及记录头,其作为所述处理部对介质进行记录。
[0055]
根据本方式,在记录装置中,可以得到上述的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的作用效果。
[0056]
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装置位于所述记录装置的背面侧,形成所述记录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
[0057]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0058]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沿着x轴的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并且为与输送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的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纸张宽度方向。

x方向为使装置正面与用户面对面时从用户观察时的右方向,另外,+x方向为其左方向。
[0059]
另外,沿着y轴的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背面朝向正面的方向,

y方向是从装置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y方向为从排出进行了记录的纸张的排出口17(参照图3)排出的纸张排出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装置的周围的侧面中的设置有前盖4的侧面成为装置正面。
[0060]
另外,沿着z轴的方向是铅直方向,+z方向为铅直上方,

z方向为铅直下方。
[0061]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有时将纸张被输送下去的方向称为“下游”,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上游”。
[0062]
在图1~图3中,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1是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具备扫描仪部3而成的所谓的复合机。下面,喷墨打印机1简称为打印机1。
[0063]
扫描仪部3设置成相对于装置主体2能够转动,通过转动,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和未图示的打开状态。扫描仪部3具备将原稿台3b(参照图3)开闭的原稿盖3a。
[0064]
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相对于原稿盖3a的背面侧设置有上盖9。当将上盖9打开并将后述的作为介质支承装置的纸张支承装置20展开时,如图3所示,能够向料斗6和纸张支承装置20放置纸张。由料斗6和纸张支承装置20支承的纸张由于料斗6的上升而与第二进给辊
11抵接,通过第二进给辊11的旋转被进给到下游。在图3中,附图标记t2示出由第二进给辊11送出的纸张的进给路径。
[0065]
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在下方设置有前盖4。前盖4设置成相对于位于装置主体2下部的下部供纸托盘5能够旋转,通过旋转,可以取得如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如图3所示的打开状态。
[0066]
当将前盖4打开时,如图3所示将进行了记录的纸张排出的排出口17露出,另外,接受从排出口17被排出的纸张的纸张接受托盘18露出。
[0067]
纸张接受托盘18接受未图示的电机的动力,可以取得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状态和如图3所示从装置主体2突出并展开的状态。
[0068]
下面,参照图3进一步说明纸张输送路径。由位于装置主体2下部的下部供纸托盘5收纳的纸张通过第一进给辊10向

y方向送出。附图标记t1示出从下部供纸托盘5被送出的纸张的进给路径。
[0069]
在第一进给辊10的上方设置有翻转辊8,从下部供纸托盘5或料斗6被送出的纸张从翻转辊8承受输送力,向相对于翻转辊8位于+y方向的输送辊对13输送。
[0070]
然后,纸张通过输送辊对13被输送到与记录头15对置的区域即记录区域。
[0071]
作为对纸张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例的记录头15设置于滑架14,滑架14通过未图示的动力源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记录头15随着滑架14的移动动作对纸张喷出油墨。
[0072]
然后,进行了记录的纸张通过排出辊对16被排出到纸张接受托盘18。
[0073]
接下来,对设置于装置后方的纸张支承装置20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1、图13是将纸张支承装置20在图18的位置x1处用y

z平面截断并从+x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另外,图14、图16是将纸张支承装置20在图18的位置x2处用y

z平面截断并从+x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图15、图17是将纸张支承装置20在图18的位置x3处用y

z平面截断并从+x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74]
纸张支承装置20相对于装置主体2设置成能够切换展开支承纸张的支承面20a的展开状态(参照图3、图7、图8、图16、图17)和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收纳状态(参照图1、图2、图14、图15)。纸张支承装置20在收纳状态下如图2所示形成装置主体2的背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支承装置20的展开状态与收纳状态的切换是通过用户操作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以及图6示出将纸张支承装置20设为展开状态的中途的状态。特别是在图5、图6所示的展开中途的状态下,也能够根据纸张尺寸的不同来支承纸张。
[0075]
纸张支承装置20具备第一支承部21,所述第一支承部21相对于装置主体2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并且形成支承面20a的一部分。图2示出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4示出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第一支承部21能够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改变姿态(后面会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仅提及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不限定第一支承部21的姿态。具体地,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支承部21的第二位置是指,着眼于构成第一支承部21的部位中的特别是后述的旋转轴21a(参照图9)的铅直方向上的位置,当旋转轴21a位于铅直方向最下方时,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一位置,当旋转轴21a位于铅直方向最上方时,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
[0076]
纸张支承装置20具备第二支承部22,所述第二支承部22被第一支承部21支承,能够移位到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收纳位置和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突出位置,并且形成支
承面20a的一部分。图4、图5示出第二支承部22位于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收纳位置的状态,图6示出第二支承部22位于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突出位置的状态。
[0077]
纸张支承装置20还具备第三支承部23,所述第三支承部23被第二支承部22支承,能够移位到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收纳位置和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突出位置,并且形成支承面20a的一部分。图5、图6示出第三支承部23位于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收纳位置的状态,图7示出第三支承部23位于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突出位置的状态。
[0078]
另外,纸张支承装置20还具备基座部24,所述基座部24能够将第一支承部21以旋转的方式支承并且通过在装置主体2上移位从而使第一支承部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第一支承部21相对于基座部24旋转,从而能够切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时的移位姿态和支承纸张时的支承姿态。图4示出第一支承部21处于移位姿态的状态,图5示出第一支承部21处于支承姿态的状态。
[0079]
首先,对纸张支承装置20的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切换操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纸张支承装置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被上盖9覆盖,纸张支承装置20通过打开上盖9从而能够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上盖9也可以是设置保持关闭状态的保持力的构成,使得当打开上盖9时,用户会感受到点击感。由此,当打印机1被放置为倾斜的状态时,能够抑制上盖9不小心打开,进而能够抑制纸张支承装置20不小心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图8中,为便于图示而省略了上盖9的图示。
[0080]
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支承装置20在收纳状态下如图14和图15所示采取竖直姿态,采取完全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后方的状态。第一支承部21的移位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竖直姿态。并且,当纸张支承装置20处于收纳状态时的第一支承部21的位置成为第一支承部21的第一位置。
[0081]
在处于收纳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20的上部设置有把持部23b,用户在打开了上盖9之后,将把持部23b把持而将把持部23b大致竖直地提拉。把持部23b是第三支承部23的一部分。
[0082]
如图9所示,在构成装置主体2的框架25形成有与铅直方向平行的第一引导槽25a,形成于基座部24的被引导部24a进入该第一引导槽25a。第一支承部21的旋转轴21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基座部24的轴承部24b,并以与x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0083]
需要说明的是,把持部23b具有如图16和图17所示向支承面20a侧突出的突出部23c。由此,在被支承面20a支承的纸张的尺寸大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在纸张的上部从支承面20a的上端偏离那样的情况下纸张的从支承面20a的上端偏离的部分难以向下方垂下的作用效果。
[0084]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一支承部21形成有向x轴方向突出的凸台部21b,该凸台部21b也进入到第一引导槽25a中(参照图9)。
[0085]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0示出纸张支承装置20的

x方向的端部构成,虽然省略图示,但是+x方向的端部也设为同样的构成。即,基座部24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被框架25引导。另外,第一支承部21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被基座部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0086]
当将把持部23b向上方提拉时,如图4所示,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第三支承部23、基座部24这些部件成为一体被提拉到上方。这样被抽出到上方时的第一支承部21的位置成为第一支承部21的第二位置。
[0087]
在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期间内,图10的凸台部21b不面对第二引导槽25b,从而第一支承部21的以旋转轴21a为中心的旋转被约束。当第一支承部21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如图10所示,凸台部21b面对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25b。由此第一支承部21的以旋转轴21a为中心的旋转被允许,如用从图4向图5的变化所示,能够从沿着竖直方向的移位姿态切换为倾斜的支承姿态。即,第一支承部21的支承姿态由支承旋转轴21a的基座部24和凸台部21b所抵接的框架25形成。另外,同样地第一支承部21的移位姿态也由支承旋转轴21a的基座部24和凸台部21b所进入的第一引导槽25a即框架25形成。
[0088]
另外,反之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如用从图5向图4的变化所示,能够从支承姿态切换为移位姿态。
[0089]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部24也可以构成为,除支承旋转轴21a的部位之外,上端部24d(参照图8)也与第一支承部21抵接,上端部24d从背面侧支承第一支承部21。
[0090]
在第一支承部21切换为倾斜姿态即支承姿态后,当用户将把持部23b向沿着倾斜姿态的斜上方向提拉时,如用从图5向图6的变化所示,第二支承部22移位到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突出位置。然后,当用户将把持部23b进一步向斜上方向提拉时,如用从图6向图7及图8的变化所示,第三支承部23移位到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突出位置。由此,纸张支承装置20成为展开状态。
[0091]
当用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的观点来描述纸张支承装置20的上述动作时,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一位置并且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从而形成纸张支承装置20的收纳状态。然后,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并且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从而形成纸张支承装置20的展开状态。
[0092]
在将纸张支承装置20从展开状态设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顺着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即,当在图7和图8的展开状态下将第三支承部23向斜下方向按压时,如用从图7向图6的变化所示,第三支承部23移位到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收纳位置。然后,当将第三支承部23进一步向斜下方向按压时,如用从图6向图5的变化所示,第二支承部22移位到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收纳位置。当使第一支承部21从该状态向图4所示的移位姿态旋转且使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第三支承部23、基座部24这些部件一体地向铅直下方移位时,成为图2、图14、图15所示的收纳状态。
[0093]
下面,对实现上述的纸张支承装置20的展开顺序和收纳顺序的单元进行详细说明。
[0094]
如上所述,当把持处于收纳状态的纸张支承装置20的把持部23b而向上方抽出时,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第三支承部23、基座部24这些部件成为一体并向上方移位。该动作是通过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一位置时将第二支承部22及第三支承部23锁定到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收纳位置、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解除所述锁定的锁定单元30来实现的。
[0095]
锁定单元30包括如图11所示设置于基座部24的突起状的锁定部24c。锁定部24c的+z方向形成为倾斜面,

z方向形成为在纸张支承装置20的收纳状态下向y轴方向延伸的面。虽然省略锁定部24c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图示,但是在x轴方向上在基座部2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锁定部24c。不过,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调整锁定单元30即锁定部24c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及配置数量。
[0096]
在图11中,在第三支承部23的

z方向端部形成有第三抵接部23a,在第二支承部22的

z方向端部形成有第二抵接部22a。另外,在第一支承部21形成有第一抵接部21c。第二抵接部22a、第三抵接部23a、第一抵接部21c形成为在纸张支承装置20的收纳状态下向

y方向延伸。
[0097]
图11的上图示出纸张支承装置20的收纳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位于锁定部24c的下侧,进而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位于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的下侧,进而第一支承部21的第一抵接部21c位于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的下侧。因而,当在该状态下要将把持部23b即第三支承部23向上方提拉时,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钩挂于锁定部24c,将基座部24向上方提拉。由于基座部24和第一支承部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所以当基座部24向上方移位时,第一支承部21也向上方移位。并且另外,第二支承部22也通过第一支承部21的第一抵接部21c被抬向上方。由此,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第三支承部23、基座部24这些部件成为一体并被提拉到上方,仅第一支承部21如图4所示展开。
[0098]
接着,图11的下图示出第一支承部21移位到第二位置并通过旋转从移位姿态切换为支承姿态的状态。第一支承部21从移位姿态切换为支承姿态,从而第二支承部22及第三支承部23与锁定部24c分开,由锁定单元30进行的锁定被解除。也就是说,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与锁定部24c分开,从而锁定被解除。当由锁定单元30进行的锁定被解除时,第二支承部22及第三支承部23能够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并展开。
[0099]
如上所示,至少在第一支承部21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之前,可以通过锁定单元30可靠地维持第一支承部21与第二支承部22的位置关系、进而可靠地维持第一支承部21与第三支承部23的位置关系,当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承部21最先被展开。即,在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的展开顺序上形成规律性。
[0100]
因而,如参照图21所说明的,在将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向上方抽出的情况下,与通过设定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于第一支承部21的保持力从而在展开顺序上形成规律性的构成相比,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于第一支承部21的保持力较小即可,或者几乎不再需要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于第一支承部21的保持力。因此,为了设为展开状态所需的用户操作力较小即可,能够抑制操作性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状态的单元成为后述的第一保持单元31(参照图14、图18)。对第一保持单元31将在后面详述。
[010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纸张支承装置20虽然具备第三支承部23,但是无论是不具备第三支承部23的构成或者还是相反地除第三支承部23之外还具备其它支承部的构成,都能够得到锁定单元30的上述作用效果。
[0102]
在不具备第三支承部23的构成的情况下,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起到与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与锁定部24c抵接,从而成为锁定状态。
[010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支承部21在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从移位姿态切换为支承姿态从而可以解除由锁定单元30进行的锁定的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由锁定单元30进行的锁定的解除。
[0104]
另外,锁定单元30包括突起状的锁定部24c,因此能够使锁定单元30的结构变得简
单且以低成本构成。
[0105]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单元30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以设为仅通过第一支承部21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就可以解除锁定的构成。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未必一定进行第一支承部21的姿态切换。
[0106]
另外,例如将锁定部24c构成为能够通过螺线管等致动器相对于第二支承部22进退,当第一支承部21移位到第二位置时,还能够使锁定部24c从第二支承部22退避。
[010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21在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状态下从移位姿态向支承姿态的旋转得到限制,因此能够抑制不小心解除由锁定单元30进行的锁定。
[0108]
另外,将纸张支承装置20从展开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的动作顺序是,在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的关系中,如用从图6向图5的变化所示,将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接下来如用从图5向图4的变化所示使第一支承部21从支承姿态向移位姿态旋转,之后使第一支承部21从第二位置移位到第一位置。
[0109]
然而,根据用户的不同,有时在保持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使第一支承部21从支承姿态向移位姿态旋转,之后使第一支承部21从第二位置移位到第一位置。这就是异常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根据图13的上图明确可知,锁定部24c与在第二支承部22中由锁定部24c锁定的部位即第二抵接部22a发生碰撞,第二支承部22有可能无法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
[0110]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24构成为能够向图13的

y方向发生挠曲。这种挠性可以通过用树脂材料形成基座部24来实现。并且,通过基座部24发生挠曲,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和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能够如用图13的上图向下图的变化所示越过锁定部24c。
[011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24c的+z方向由倾斜面形成,因此,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和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能够更加容易越过锁定部24c。
[0112]
因而在进行了异常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纸张支承装置20切换为收纳状态。另外,还能够抑制锁定部24c的破损。
[0113]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虽然省略锁定部24c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图示,但是在x轴方向上在基座部2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锁定部24c。因而当进行了上述的异常的操作时,基座部24易于挠曲,第二支承部22的第二抵接部22a和第三支承部23的第三抵接部23a能够更加容易越过锁定部24c。
[0114]
接下来,对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状态的第一保持单元31、保持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状态的作为“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的第二保持单元32、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状态的第三保持单元33、以及保持第三支承部23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状态的作为“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的第四保持单元34进行说明。纸张支承装置20具备这些保持单元。
[0115]
第二支承部22和第三支承部23的展开顺序和收纳顺序可以通过上述各保持单元来实现。
[0116]
首先,对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
的状态的第一保持单元31进行说明。第一保持单元31如图18、图20所示构成为具备形成于第一支承部21的2个突起21m和形成于第二支承部22的2个突起22p。突起21m如图14所示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突起22p向第一支承部21突出。突起22p设置于与第二支承部22一体地形成的弹性片的顶端,通过弹性与突起21m抵接。
[0117]
当从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状态抽出第二支承部22时,突起22p需要越过突起21m,对于用户而言成为从第一支承部21抽出第二支承部22时的阻力。该阻力成为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参照图5)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为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的状态的保持力。下面,将该保持力称为第一保持力。第一保持力能够通过突起21m的突出高度、突起22p通过弹性与突起21m抵接时的弹性的大小来调整。
[0118]
接着,对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状态的第三保持单元33进行说明。第三保持单元33如图18、图19所示构成为具备形成于第二支承部22的2个突起22m和形成于第三支承部23的2个突起23p。突起22m如图15所示向第三支承部23突出,突起23p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突起23p设置于与第三支承部23一体地形成的弹性片的顶端,通过弹性与突起22m抵接。
[0119]
当从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状态抽出第三支承部23时,突起23p需要越过突起22m,对于用户而言成为从第二支承部22抽出第三支承部23时的阻力。该阻力成为当第一支承部21位于第二位置时(参照图5、图6)将第三支承部23保持为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状态的保持力。下面,将该保持力称为第二保持力。第二保持力能够通过突起22m的突出高度、突起23p通过弹性与突起22m抵接时的弹性的大小来调整。
[012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保持力比上述第二保持力更弱。具体地,通过突起21m和突起22m的突出高度进行调整,突起21m的突出高度比突起22m的突出高度低。因而当从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并且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的状态(参照图5)将第三支承部23向上方提拉时,最先为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参照图6),之后,第三支承部23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参照图7)。这样,在第二支承部22和第三支承部23的展开顺序上设定有规律性。
[0121]
接着,对保持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状态的作为“第二支承部保持单元”的第二保持单元32进行说明。第二保持单元32如图18、图20所示构成为具备形成于第一支承部21的2个突起21n和形成于第二支承部22的2个突起22p。突起21n如图16所示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突起22p向第一支承部21突出。突起21n是第一卡合部的一例,突起22p是第二卡合部的一例。
[0122]
为了从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6、图18)将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突起22p需要越过突起21n,对于用户而言成为将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时的阻力。该阻力成为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为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的状态的保持力。下面,将该保持力称为第三保持力。第三保持力能够通过突起21n的突出高度、突起22p通过弹性与突起21n抵接时的弹性的大小来调整。
[0123]
接着,对保持第三支承部23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状态的作为“第三支承部保持单元”的第四保持单元34进行说明。第四保持单元34如图18、图19所示构成为具备形成于第二支承部22的2个突起22n和形成于第三支承部23的2个突起23p。突起22n如图17所示向第三支承部23突出,突起23p向第二支承部22突出。突起22n是第三卡合部的一例,突起23p是
第四卡合部的一例。
[0124]
为了从第三支承部23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7、图18)将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突起23p需要越过突起22n,对于用户而言成为将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时的阻力。该阻力成为将第三支承部23保持为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状态的保持力。下面,将该保持力称为第四保持力。第四保持力能够通过突起22n的突出高度、突起23p通过弹性与突起22n抵接时的弹性的大小来调整。
[0125]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四保持力比上述第三保持力更弱。具体地,突起22n的突出高度比突起21n的突出高度低。因而当从第二支承部22从第一支承部21突出并且第三支承部23从第二支承部22突出的状态(参照图7)将第三支承部23向下方按压时,最先为第三支承部23收纳于第二支承部22(参照图6),之后,第二支承部22收纳于第一支承部21(参照图5)。这样在第二支承部22和第三支承部23的收纳顺序上设定有规律性。
[0126]
如上所述,第二支承部22和第三支承部23的突出状态通过突起彼此的卡合而被保持,因此当第二支承部22或第三支承部23向y轴方向挠曲、突起彼此的间隔扩大时,有可能无法适当地保持突出状态。因此,优选将第二支承部22保持为突出状态的第二保持单元32和将第三支承部23保持为突出状态的第四保持单元34尽量设置于x轴方向的端部。
[0127]
即,如图18、图20所示,第二支承部22在两端部一边被第一支承部21的引导部21g引导,一边移位到突出位置和收纳位置,因此,优选第二保持单元32设置于离引导部21g尽量近的位置。其原因是,离引导部21g越近,即使第二支承部22发生挠曲其与第一支承部21之间的间隔也越难以扩大。
[0128]
同样地,如图18、图19所示,第三支承部23在两端部一边被第二支承部22的引导部22g引导,一边移位到突出位置和收纳位置,因此,优选第四保持单元34设置于离引导部22g尽量近的位置。其原因是,离引导部22g越近,即使第三支承部23发生挠曲其与第二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也越难以扩大。
[012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上,如图18所示,第三支承部23被第二支承部22引导的位置即引导部22g和第四保持单元34之间的距离xa设定为比第二支承部22被第一支承部21引导的位置即引导部21g和第二保持单元32之间的距离xb短。其原因是,在第二支承部22与第三支承部23的比较中,由于在展开状态下会更突出这一原因,所以难以确保刚性的第三支承部23与第二支承部22相比更易于挠曲。由此,能够针对比第二支承部22更难以确保刚性的第三支承部23适当地维持保持突出状态的保持力。
[013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纸张支承装置20构成为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中支承进给前的纸张的装置,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接受被进行记录并被排出的纸张的装置。另外,作为对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记录头15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设为读取图像的读取单元。即介质支承装置还能够应用于以扫描仪等为代表的图像读取装置。此时,也同样地,介质支承装置既可以构成为支承进给前的介质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接受被进行读取并被排出的纸张的装置。
[0131]
进而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内容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