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16162发布日期:2022-02-09 06:0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升降机,升降作业平台是一种多功能升降机械设备,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导轨式、曲臂式,剪叉式、链条式、装卸平台等。升降机通常被用于救援和装修。升降机的发展正在处于一个高峰状态,由于大多数厂家或者个人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更多的选择了多层建筑,由此也需要一种装置来方便上下提升下降货物。由于普通电梯造价高,承载力较低,不适合装载几十吨或者几百吨的货物,所以开发出了高承载力的液压升降机来辅助生产和货物运输。升降机即安全又具有超大的负载能力,而且维修方便,使得这一特殊产业有的更快的发展。
3.升降机的安全严重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升降机的缓冲装置基本都是安装在升降机井底坑内,该装置只有在升降机突然失灵直线下落时,进而能让升降机软着陆,而现有的升降机缓冲装置结构简单,且缓冲效果有限,升降机突然失灵直线下落时产生的势能太大,不能进行有效减震。


技术实现要素:

4.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升降机缓冲装置结构简单,且缓冲效果有限,升降机突然失灵直线下落时产生的势能太大,不能进行有效减震的问题。
5.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提供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设置于升降机井底坑内且位于升降机正下方;包括以下部件:固定于升降机井底坑的底座,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与其同轴布置的固定柱;套装于固定柱外的外筒;设置于外筒上端的压块,所述压块底部与固定柱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外筒内;所述压块上端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底部固定设置有磁块,所述磁块上端面与压块上端面齐平。
6.使用时,通过将底座固定于升降机井底坑,当降机突然失灵直线下落并撞击压块时,压块下移进而带动外筒沿着固定柱下移,该过程中,压块不断压缩弹簧,通过弹簧的变形不断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弹簧完全压缩达到缓冲的目的;而后升降机向上回弹,此时因为磁块的设置,能够使得压块机外筒吸在升降机下端与升降机成为一个整体,当升降机回弹带动压块回弹时,弹簧又会逐渐拉伸而产生向下的阻碍力,进而达到减小升降机回弹幅度,降低升降机触底回弹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由于外筒及固定柱的设置,使得
压块在受力时能够竖直下移,进而不会出现整个装置倾倒而达不到缓冲的目的,保证缓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下端固定设置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为丁基橡胶制成。通过减震垫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的性能,为升降机软着陆提供缓冲力。
8.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设置有套装于外筒外的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内侧面与固定柱外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套环上端设置有正对外筒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延伸至第二套环上方的第二气囊。通过第二套环、环形槽及第二气囊的设置,在保证外筒有足够的下移距离的情况下,即保证弹簧有足够的形变距离而达到充分缓冲的情况下,能够在外筒撞击到底座前通过提前压缩第二气囊的方式,在外筒快要触底时利用第二气囊的反向作用力实现二次缓冲,不仅提高了缓冲性能,而且也避免外筒与底座高速撞击而导致装置损坏的问题。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环上端固定设置有套装于外筒外的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的内径大于外筒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环的内侧面间隔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多个弧形槽,所述弧形槽间隔布置且其内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均通过与连通管与第二气囊连通。通过第一套环的设置,由于第一套环的内径大于外筒的外径,因此外筒能够下移经过第一套环处时顺利下移,进而保证弹簧有足够的形变距离而达到充分缓冲,当外筒逐渐压缩第二气囊时,第二气囊内的气体通过连通管逐渐进入第一气囊内,使得第一气囊逐渐膨胀而挤压外筒的外表面,利用第一气囊与外筒的摩擦力对外筒进一步缓冲,并且越往下第一气囊的摩擦力越大,能够在触底前实现高缓冲性能,避免冲击过大而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在升降机触底反弹时,第二气囊处于完全压缩状态,而第一气囊处于完全膨胀状态,此时第一气囊与外筒的摩擦力朝下且达到最大,通过阻碍外筒回弹来实现阻碍升降机快速回弹,降低升降机回弹造成的二次伤害。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上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储液腔,所述压块下端设置有延伸至储液腔内且与储液腔内壁滑动密封的压柱,所述弹簧套装于压柱外侧。通过储液腔及压柱的设置,不仅能够利用压柱与储液腔配合,进一步实现压块及外筒的导向,保证其下移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在压柱下移时压缩储液腔内的空气,利用空气的压缩生热来消耗冲击能量,达到辅助缓冲的目的。
11.进一步地,所述压柱下方的储液腔内填充有阻尼液,所述压柱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通过下方的阻尼孔与储液腔连通。通过阻尼液的设置,能够在压柱下移时压缩储液腔内的阻尼液,使得阻尼液经过阻尼孔进入到容纳腔内,由于阻尼孔的设置,能够利用向上的阻尼力来进一步提高缓冲性能,并且当升降机回弹时,容纳腔的阻尼液又会经过阻尼孔回到储液腔内,并其产生向下的阻尼力来降低升降机的回弹幅度,进而保护乘员免受二次伤害。
12.进一步地,所述阻尼液为磁流变液。
13.进一步地,所述储液腔底部设置有磁柱,所述磁柱穿过阻尼孔延伸至容纳腔内,所述磁柱外壁与阻尼孔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供磁流变液流过的阻尼间隙。由于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中的磁粉颗粒沿磁场方向形成纤维束状的链,阻碍了磁流变液的自由流动,使磁流变液从牛顿流体转变为具有一定剪切力的粘塑性流体,发生强烈的“固化”现象,因此通过磁柱的设置,能够在靠近磁柱附近使得部分磁流变液变成近似“固态”,而远离磁柱的
部分磁流变液则呈现粘塑性流体性能,因此当压柱下移时压入储液腔内时,外层的部分磁流变液通过阻尼间隙流动到容纳腔内,该过程中,活动的磁粉与磁柱之间磁场力、活动的磁粉与“固定”的磁粉之间的撞击摩擦力及活动磁粉与活动磁粉之间的摩擦力都会达到消耗冲击能量的目的,不仅实现了较好的缓冲效果,而且也能够降低回弹幅度,降低二次伤害。
14.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的磁柱上端设置有外径大于阻尼孔的磁轭,所述磁轭与磁块的磁极相反。通过磁轭的设置,由于其与磁块的磁极相反,因此能够在磁块随压块下移时提供反向的磁场力,进一步提高缓冲性能。
15.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弹簧及磁块的设置,不仅通过弹簧的变形不断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弹簧完全压缩达到缓冲的目的,而且在升降机回弹带动压块回弹时,弹簧又会逐渐拉伸而产生向下的阻碍力,进而达到减小升降机回弹幅度,降低升降机触底回弹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
16.2、本发明通过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的设置,在保证弹簧有足够的形变距离而达到充分缓冲的情况下,利用第二气囊的压缩实现二次缓冲,同时又能够利用第一气囊的膨胀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对外筒进行缓冲,不仅具有较高的缓冲性能,而且能够阻碍外筒回弹来实现阻碍升降机快速回弹,降低升降机回弹造成的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压块;11、沉槽;12、磁块;13、压柱;14、容纳腔;15、弹簧;16、阻尼间隙;2、外筒;3、固定柱;31、底座;32、减震垫;33、储液腔;34、磁柱;35、磁轭;4、第一套环;41、弧形槽;42、第一气囊;5、第二套环;51、连通管;52、环形槽;53、第二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22.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设置于升降机井底坑内且位于升降机
正下方;包括以下部件:固定于升降机井底坑的底座31,所述底座31上端设置有与其同轴布置的固定柱3;套装于固定柱3外的外筒2;设置于外筒2上端的压块1,所述压块1底部与固定柱3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设置于外筒2内;所述压块1上端设置有沉槽11,所述沉槽11底部固定设置有磁块12,所述磁块12上端面与压块1上端面齐平。
23.使用时,通过将底座31固定于升降机井底坑,当降机突然失灵直线下落并撞击压块1时,压块1下移进而带动外筒2沿着固定柱3下移,该过程中,压块1不断压缩弹簧15,通过弹簧15的变形不断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弹簧15完全压缩达到缓冲的目的;而后升降机向上回弹,此时因为磁块12的设置,能够使得压块1机外筒2吸在升降机下端与升降机成为一个整体,当升降机回弹带动压块1回弹时,弹簧15又会逐渐拉伸而产生向下的阻碍力,进而达到减小升降机回弹幅度,降低升降机触底回弹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由于外筒2及固定柱3的设置,使得压块1在受力时能够竖直下移,进而不会出现整个装置倾倒而达不到缓冲的目的,保证缓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24.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底座31下端固定设置有减震垫32,所述减震垫32为丁基橡胶制成。通过减震垫3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的性能,为升降机软着陆提供缓冲力。
25.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底座31上端固定设置有套装于外筒2外的第二套环5,所述第二套环5内侧面与固定柱3外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套环5上端设置有正对外筒2的环形槽52,所述环形槽52内设置有延伸至第二套环5上方的第二气囊53。通过第二套环5、环形槽52及第二气囊53的设置,在保证外筒2有足够的下移距离的情况下,即保证弹簧15有足够的形变距离而达到充分缓冲的情况下,能够在外筒2撞击到底座31前通过提前压缩第二气囊53的方式,在外筒2快要触底时利用第二气囊53的反向作用力实现二次缓冲,不仅提高了缓冲性能,而且也避免外筒2与底座31高速撞击而导致装置损坏的问题。
26.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套环5上端固定设置有套装于外筒2外的第一套环4,所述第一套环4的内径大于外筒2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环4的内侧面间隔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多个弧形槽41,所述弧形槽41间隔布置且其内设置有第一气囊42,所述第一气囊42均通过与连通管51与第二气囊53连通。通过第一套环4的设置,由于第一套环4的内径大于外筒2的外径,因此外筒2能够下移经过第一套环4处时顺利下移,进而保证弹簧15有足够的形变距离而达到充分缓冲,当外筒2逐渐压缩第二气囊53时,第二气囊53内的气体通过连通管51逐渐进入第一气囊42内,使得第一气囊42逐渐膨胀而挤压外筒2的外表面,利用第一气囊42与外筒2的摩擦力对外筒2进一步缓冲,并且越往下第一气囊42的摩擦力越大,能够在触底前实现高缓冲性能,避免冲击过大而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在升降机触底反弹时,第二气囊53处于完全压缩状态,而第一气囊42处于完全膨胀状态,此时第一气囊42与外筒2的摩擦力朝下且达到最大,通过阻碍外筒2回弹来实现阻碍升降机快速回弹,降低升降机回弹造成的二次伤害。
27.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柱3上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储液腔33,所述压块1下端设置有延伸至储液腔33内且与储液腔33内壁滑动密封的压柱13,所述弹簧15套装于压柱13外侧。通过储液腔33及压柱13的设置,不仅能够利用压柱13与储液腔33配合,进一步实
现压块1及外筒2的导向,保证其下移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在压柱13下移时压缩储液腔33内的空气,利用空气的压缩生热来消耗冲击能量,达到辅助缓冲的目的。
28.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压柱13下方的储液腔33内填充有阻尼液,所述压柱13内设置有容纳腔14,所述容纳腔14通过下方的阻尼孔与储液腔33连通。通过阻尼液的设置,能够在压柱13下移时压缩储液腔33内的阻尼液,使得阻尼液经过阻尼孔进入到容纳腔14内,由于阻尼孔的设置,能够利用向上的阻尼力来进一步提高缓冲性能,并且当升降机回弹时,容纳腔14的阻尼液又会经过阻尼孔回到储液腔33内,并其产生向下的阻尼力来降低升降机的回弹幅度,进而保护乘员免受二次伤害。
29.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阻尼液为磁流变液。
30.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储液腔33底部设置有磁柱34,所述磁柱34穿过阻尼孔延伸至容纳腔14内,所述磁柱34外壁与阻尼孔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供磁流变液流过的阻尼间隙16。由于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中的磁粉颗粒沿磁场方向形成纤维束状的链,阻碍了磁流变液的自由流动,使磁流变液从牛顿流体转变为具有一定剪切力的粘塑性流体,发生强烈的“固化”现象,因此通过磁柱34的设置,能够在靠近磁柱34附近使得部分磁流变液变成近似“固态”,而远离磁柱34的部分磁流变液则呈现粘塑性流体性能,因此当压柱13下移时压入储液腔33内时,外层的部分磁流变液通过阻尼间隙16流动到容纳腔14内,该过程中,活动的磁粉与磁柱34之间磁场力、活动的磁粉与“固定”的磁粉之间的撞击摩擦力及活动磁粉与活动磁粉之间的摩擦力都会达到消耗冲击能量的目的,不仅实现了较好的缓冲效果,而且也能够降低回弹幅度,降低二次伤害。
31.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容纳腔14内的磁柱34上端设置有外径大于阻尼孔的磁轭35,所述磁轭35与磁块12的磁极相反。通过磁轭35的设置,由于其与磁块12的磁极相反,因此能够在磁块12随压块1下移时提供反向的磁场力,进一步提高缓冲性能。
32.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施工升降机保护装置,设置于升降机井底坑内且位于升降机正下方;包括以下部件:固定于升降机井底坑的底座,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与其同轴布置的固定柱;套装于固定柱外的外筒;设置于外筒上端的压块,所述压块底部与固定柱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外筒内;所述压块上端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底部固定设置有磁块,所述磁块上端面与压块上端面齐平;本发明通过弹簧及磁块的设置,不仅通过弹簧的变形不断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弹簧完全压缩达到缓冲的目的,而且在升降机回弹带动压块回弹时,弹簧又会逐渐拉伸而产生向下的阻碍力,降低升降机触底回弹对其内部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