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9853发布日期:2021-12-12 21:4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


背景技术:

2.减振器应用广泛,可用在导轨、管道或电器柜等振动源设备上以起到减振效果。例如应用于电梯轨道上时,电梯等通过导轨移动的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振动。导轨等振动源设备产生的振动传递到井道或墙体等的安装工位上,并沿墙体继续传播,产生低频结构噪声,振动及噪声会对周边的人员及设备自身造成影响,为了减弱甚至消除振动,降低振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做减振降噪处理,通常采用安装减振器的方式。
3.中国实用新型,公开(公告)号:cn212076088u;公开日:2020.12.04;公开了一种电梯导轨减震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均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l型折弯钢板,l型折弯钢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板面,每一个l型折弯钢板的其中一个板面上至少设有一个安装连接孔;且至少一个所述板面上设置有减震垫;在电梯运行时,可降低电梯抖动造成的电梯导轨支撑结构与井道壁或导轨之间的摩擦,起到缓冲作用。然而上述减振结构的减振垫仅螺丝紧固部分受到紧固力,其余部分都不存在载荷导致减振垫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该方案并不能充分发挥减振材料的性能。此外,减振材料一般为柔性材料,动静刚度较小无法提供有效的抗冲击性能,而电梯运行时对导轨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会出现减振结构抗冲击性能不足而出现安全隐患;且该方案的减振结构安装时要拆掉原有导轨支架,对原有导轨安装结构的拆除破坏了原有安装状态,影响了结构稳定,且提高了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减振器减振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它能够利用自身结构起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包括一端用于连接电梯导轨的固定部,还包括振动传递部,减振垫和壳体;其中,所述振动传递部上设置有减振垫,所述减振垫外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减振垫被所述壳体压缩;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振动传递部,或壳体连接。
9.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一号壳和二号壳,所述一号壳和二号壳均位于减振垫远离振动传递部的一侧,一号壳和二号壳固定连接形成壳体。
10.可选地,所述减振垫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减振块和第二减振块,第二减振块远离第一减振块的一侧设置有壳体;振动传递部与第一减振块远离第二减振块的一侧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块和第二减振块均采用高分子材料。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块与第二减振块相邻侧设置有若干凸台,所述第二减振块
上设置有若干与凸台相匹配的沉孔。
13.可选地,所述凸台为圆柱、球体或椭球体。
14.可选地,所述振动传递部包括减振面板,所述第一减振块包覆设置于所述减振面板上。
15.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用于与安装工位固定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壳体上或设置于振动传递部上;所述第二连接件与壳体连接或与振动传递部连接。
16.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多个振动传递部,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导轨上。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弯折金属板,弯折金属板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多个弯折金属板的另一端相配合以使壳体与导轨接触。
18.3、有益效果
19.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对于本实施例的减振器,壳体包覆的紧固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减振垫减振材料性能的发挥,壳体对减振垫包覆得越紧,在一定负载范围内,通过振动传递部对减振垫施加的振动载荷越大,减振效果越好,且受载荷的减振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抗冲击性能,有利于增强减振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减振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减振垫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减振垫和壳体的侧视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
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同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实施例的多个技术方案之间,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不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9.实施例1
30.结合附图1

6,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包括一端用于连接电梯导轨的固定部,还包括振动传递部,减振垫和壳体202;其中,所述振动传递部上设置有减振垫,所述减振垫外侧设置有壳体202,所述减振垫被所述壳体202压缩;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振动传递部,或壳体202连接。
31.壳体202设置于减振垫外,壳体202会将减振垫压缩,壳体202包覆的紧固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减振垫减振材料性能的发挥,壳体202对减振垫包覆得越紧,在一定负载范围内,通过振动传递部对减振垫施加的振动载荷越大,减振效果越好,且受载荷的减振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抗冲击性能,有利于增强电梯导轨减振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电梯导轨减振器利用固定部实现与导轨等振动源设备的固定。将电梯导轨减振器用于导轨减振时,由于导轨上工作的设备会产生振动,振动沿导轨传递,通过振动传递部传递至两侧的减振垫,被减振垫吸收。减振垫外侧的壳体202用于包覆和固定减振垫,固定部能够与振动传递部或壳体202连接,使得电梯导轨减振器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方便灵活地实现安装,灵活可变的安装方式能够使得本实施例的电梯导轨减振器发挥更好的减振效果,本实施例的电梯导轨减振器还可利用固定部与原有导轨等振动源设备的安装结构固定,无需破坏原有结构,从而降低安装成本。
33.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壳体202包括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所述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均位于减振垫远离振动传递部的一侧,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固定连接形成壳体202。如图4所示,所述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均位于减振垫远离振动传递部的一侧,壳体202抱紧减振垫,一号壳2021和另一侧的二号壳2022能够部分重叠,以使得二者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时的结合更加方便,设备安装时,首先调整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的间距,再将二者相互固定,通过间距的扩大和缩小,实现了对内部减振垫施加压力大小的调整,减振垫始终受到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施加的压力,使得减振材料受到足够的载荷力以充分发挥减振性能,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的间距减小,减振垫被压缩,使得减振材料的动静刚度随之变化,受到外力后不易变形,增加了电梯导轨减振器的抗冲击性能。
34.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减振垫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第二减振块205远离第一减振块200的一侧设置有壳体202;振动传递部与第一减振块200远离第二减振块205的一侧连接。第一减振块200的第二减振块205互相搭配使用,共同起到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减振垫分离的设计有利于降低生产制造的难度,也能够方便地实现装配。
35.第一减振块200两侧的第二减振块205分别与一号壳2021以及二号壳2022固定,第二减振块205可选择与一号壳2021或二号壳2022模压成型为一体,也可螺栓等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设置时可调整紧固压力,使得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
块205始终受到压力,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始终处于受载荷的状态,有利于解决因减振材料受载荷力不足而无法充分发挥减振性能的问题,且由于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受到一号壳2021和二号壳2022的压力后会收缩,使得减振材料的动静刚度随之变化,受到外力后不易变形,增加了电梯导轨减振器的抗冲击性能。
36.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均采用高分子材料。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可选用如eva、cr泡棉、epe等高分子材料,二者可选用相同或不同的减振材质,互相搭配使用,以起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37.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减振块200与第二减振块205相邻侧设置有若干凸台201,所述第二减振块205上设置有若干与凸台201相匹配的沉孔206。第一减振块200两侧的凸台201与第二减振块205上的沉孔206相匹配,当第一减振块200与第二减振块205受到壳体202的压力后,凸台201会受力膨胀,使得自身直径变大,从而与沉孔206的结合更加牢固,此外,由于凸台201受壳体202压力力被压缩,且沉孔206受到凸台201膨胀后施加的压力被压缩,导致构成凸台201和第二减振块205的减振材料的动静刚度随之变大,受到外力后不易变形,增强了第一减振块200与第二减振块205的抗冲击性能,进一步提升了设备整体的抗冲击性能。
38.实施例2
39.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梯导轨减振器,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凸台201为圆柱、球体或椭球体。凸台201受到壳体202的压力后轴向被压缩,径向随之膨胀,使得与沉孔206的配合更加紧密,而圆柱、球体以及椭球体均能钩在径向被压缩时,轴向膨胀相对均匀,相对均匀膨胀的形状更有利于凸台201与沉孔206的配合,使得凸台201的膨胀部分对沉孔206施加的压力更加均匀,沉孔206的形变导致减振材料被均匀压缩,沉孔206对凸台201的反作用力同样使得凸台201被压缩,从而尽可能地提升构成第二减振块205的减振材料的动静刚度,以增强第一减振块200与第二减振块205的抗冲击性能,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第一减振块200和第二减振块205配合的牢固性。
40.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振动传递部包括减振面板103,所述第一减振块200包覆设置于所述减振面板103上。当振动传递至减振垫上时,振动传递部能够将振动导入第一减振块200以及第二减振块205上,振动在第一减振块200以及第二减振块205之间传递并被不断吸收。例如将一侧的第二减振块205受到的振动继续传递至第一减振块200和另一侧的第二减振块205上,振动被充分吸收。在本实施例中,振动传递部具体包括减振面板103,减振面板103被第一减振块200包覆,当振动通过固定部传递至减振面板103上后,通过第一减振块200继续传递至另一侧的第二减振块205,使得振动被充分吸收;减振面板103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多个减振面板103配合多个减振垫,即可实现对多振动源发出振动的吸收。
41.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101,以及用于与安装工位固定的第二连接件100;所述第一连接件101设置于壳体202上或设置于振动传递部上;所述第二连接件100与壳体202连接或与振动传递部连接。固定部包括第一连接件101以及第二连接件100。第一连接件101能够实现与导轨等振动源设备的连接,当第一连接件101设置于壳体202上时,导轨等振动源设备产生的振动直接由壳体202传导至减振垫上被吸收,当第一连接件101设置于振动传递部上时,振动通过振动传递部传递至减振垫上被吸收。
42.第二连接件100能够实现与电梯导轨减振器安装工位的连接固定,安装工位为墙体、井道壁等电梯导轨减振器的安装位置,第二连接件100与壳体202或振动传递部连接,可以不同方式灵活实现电梯导轨减振器的稳固安装。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连接件101与第二连接件100同时设置于振动传递部上,振动沿介质传播,但此时减振垫不在安装工位与导轨间的最短传播路径上,大部分振动会不经过减振垫而从导轨等振动源设备直接传递至如墙体等安装工位上,导致减振垫无法完全吸收振动,减振效果相对较弱。
43.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件100上设有多个振动传递部,所述壳体20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01连接于导轨上。第一连接件101能够实现导轨等振动源设备与电梯导轨减振器的连接固定,振动传递部可设置有多个,例如当面对一个或多个错落分布的导轨时,可通过在同一第二连接件100上设置多个振动传递部,提高对一个导轨或多个导轨振动吸收的效果。
44.作为本实施例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101为弯折金属板,弯折金属板的一端与壳体202连接,多个弯折金属板的另一端相配合以使壳体202与导轨接触。当电梯导轨减振器与导轨连接时,多个弯折金属板的另一端形状与导轨形状适配,以实现对导轨的卡合固定,从而在不破坏导轨结构的基础上,使得壳体202直接与导轨接触,以传递导轨上的振动。
45.第一连接架101选用弯折金属板,利用螺栓等固定件方便地设置于壳体202或振动传递部上,对称的弯折金属板将导轨稳固夹持,实现了电梯导轨减振器与导轨的灵活固定。
46.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