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7075发布日期:2021-11-10 09:2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物流运输技术主要包括运输设施和运输作业两大类,前者属于运输硬技术,后者属于运输软技术。运输硬技术主要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海运,运输车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运输软技术则包括管理方法,物流技术,物流人员素养等,但是,现有的货物升降装置在将货物送到高处时,还需要人工去将升降装置上的物品取下,非常不方便,因此,现在亟需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包括下底板、第一升降叉架、第二升降叉架以及旋转电机,所述下底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内部前端中间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后端中间均设置有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一固定槽内部左表面中间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右表面中间之间设置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外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前后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升降叉架左下端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后表面左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叉架右下端与第一滑块后表面的第一固定杆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叉架左下端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前表面左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叉架右下端与第一滑块前表面的第一固定杆铰接连接,两个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底板,所述上底板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内部左表面中间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右表面中间之间设置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外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前后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升降叉架左上端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后表面左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叉架右上端与第二滑块前表面的第二固定杆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叉架左上端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前表面左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叉架右上端与第二滑块后表面的第二固定杆铰接连接,所述上底板上表面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所述上底板上表面前端的支撑板后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轴承槽,所述上底板上表面后端的支撑板前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轴承槽,多个所述第一轴承槽内均设置有第一滚动轴承,多个所述第二轴承槽内均设置有第二滚动轴承,每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与每个第二滚动轴承之间均设置有传送辊,两个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左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右表面均开设有第一轴承孔,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孔内均设置有第三滚动轴承,所述上底板上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左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第二轴承孔,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孔内均设置有第四滚动轴承,每个所述第三滚动轴承与每个第四滚动轴承之间均设置有螺纹丝杆,两个所述螺纹丝杆的外表面右端均设置有丝杆螺母,两个所述丝杆螺母的左表面设置有推板,所述上底板右表面设置
有电机放置板,所述电机放置板上表面前后两侧均放置有旋转电机。
5.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旋转轴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旋转电机的左表面,两个所述螺纹丝杆的右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滚动轴承与两个旋转轴连接。
6.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四个万向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底板下表面四周拐角处。
7.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由同一个外接电源控制两个所述旋转电机。
8.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升降叉架由多个连板铰接连接构成,所述第二升降叉架由多个连板铰接连接构成。
9.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推板为一种活动机构,所述丝杆螺母为一种活动机构,所述上底板为一种活动机构。
10.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液压泵放置在所述下底板右侧,两个所述液压伸缩杆与液压泵之间通过软管连接。
1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第一升降叉架、第二升降叉架、上底板、下底板以及液压伸缩杆,能够将货物进行升降运输,通过设置的旋转电机、传送辊、螺纹丝杆以及推板,能够自动将送往高处的货物从升降装置上卸下,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摄像多媒体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的正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的第一固定杆与第一滑块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的推板三维图。
17.图中,1

下底板、2

第一升降叉架、3

第二升降叉架、4

液压伸缩杆、5

第一滑杆、6

第一滑块、7

第一固定杆、8

上底板、9

第二滑杆、10

第二固定杆、11

第二滑块、12

支撑板、13

传送辊、14

第一固定板、15

第二固定板、16

旋转电机、17

推板、18

丝杆螺母、19

螺纹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流运输用货物自动升降装置,包括下底板1、第一升降叉架2、第二升降叉架3以及旋转电机16,下底板1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固定槽,第一固定槽内部前端中间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后端中间均设置有液压伸缩杆
4,第一固定槽内部左表面中间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右表面中间之间设置有第一滑杆5,第一滑杆5外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一滑块6,第一滑块6前后表面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杆7,第一升降叉架2左下端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后表面左端铰接连接,第一升降叉架2右下端与第一滑块6后表面的第一固定杆7铰接连接,第二升降叉架3左下端与第一固定槽内部前表面左端铰接连接,第二升降叉架3右下端与第一滑块6前表面的第一固定杆7铰接连接,两个液压伸缩杆4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底板8,上底板8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固定槽,第二固定槽内部左表面中间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右表面中间之间设置有第二滑杆9,第二滑杆9外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二滑块11,第二滑块11前后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杆10,第一升降叉架2左上端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后表面左端铰接连接,第一升降叉架2右上端与第二滑块11前表面的第二固定杆10铰接连接,第二升降叉架3左上端与第二固定槽内部前表面左端铰接连接,第一升降叉架2右上端与第二滑块11后表面的第二固定杆10铰接连接,上底板8上表面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12,上底板8上表面前端的支撑板12后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轴承槽,上底板8上表面后端的支撑板12前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轴承槽,多个第一轴承槽内均设置有第一滚动轴承,多个第二轴承槽内均设置有第二滚动轴承,每个第一滚动轴承与每个第二滚动轴承之间均设置有传送辊13,两个支撑板12上表面左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4,两个第一固定板14右表面均开设有第一轴承孔,两个第一轴承孔内均设置有第三滚动轴承,上底板8上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5左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第二轴承孔,两个第二轴承孔内均设置有第四滚动轴承,每个第三滚动轴承与每个第四滚动轴承之间均设置有螺纹丝杆19,两个螺纹丝杆19的外表面右端均设置有丝杆螺母18,两个丝杆螺母18的左表面设置有推板17,上底板8右表面设置有电机放置板,电机放置板上表面前后两侧均放置有旋转电机16。
20.两个旋转轴分别设置在两个旋转电机16的左表面,两个螺纹丝杆19的右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滚动轴承与两个旋转轴连接。
21.四个万向轮分别设置在下底板1下表面四周拐角处,通过万向轮方便工作人员对升降装置的移动。
22.由同一个外接电源控制两个旋转电机16,通过外接电源对两个旋转电机16进行控制。
23.第一升降叉架2由多个连板铰接连接构成,第二升降叉架3由多个连板铰接连接构成。
24.推板17为一种活动机构,丝杆螺母18为一种活动机构,上底板8为一种活动机构,上底板8可进行上下活动,推板17与丝杆螺母18可进行左右活动。
25.液压泵放置在下底板1右侧,两个液压伸缩杆4与液压泵之间通过软管连接,通过液压泵控制液压伸缩杆4的伸缩。
26.做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升降装置通过万向轮可进行移动,将升降装置移动到需要使用的地方,然后将货物放在多个传送辊13上方,给液压泵接通电源,液压泵接通电源后控制液压伸缩杆4伸出,第一升降叉架2与第二升降叉架3向左右两侧伸展,第一升降叉架2与第二升降叉架3右下端的第一固定杆7以及右上端的第二固定杆10,分别通过第一滑块6与第二滑块11向左移动,液压伸缩杆4伸出将上底板8以及传送辊13上的货物送到高处,到达指定地点后,给两个旋转电机16接通电源,两个旋转电机16上的旋转
轴开始转动,两个转动的旋转轴带动两个螺纹丝杆19一起转动,通过两个螺纹丝杆19与两个丝杆螺母18之间的连接配合,从而使得两个丝杆螺母18向左移动,两个向左移动的丝杆螺母18推动推板17向做移动,推板17接触到货物后,将货物向支撑板12方向推动,货物在移动的同时,传送辊13受到货物的摩擦转动,从而使得推板17能够更加轻松的将货物从升降装置上推出,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