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1567发布日期:2021-11-15 23:3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


背景技术:

2.为保证电梯安全,电梯设置了很多保护装置,如电梯轿厢不平层时,轿厢地面的位置可能会高于层站地面,此时轿厢与层门地坎之间会产生间隙,这个间隙足够大时会导致人员的脚踏入井道,造成人员坠入井道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人身伤害的可能,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电梯必须设计有轿厢护脚板,轿厢护脚板的设置可以对轿厢门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
3.然而,在一些老旧建筑物加装电梯时发现,由于施工位置的限制,有些电梯井道中底坑的安全空间较小,电梯底坑的高度可能无法满足轿厢护脚板的设计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可以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将电梯轿厢护脚板与轿厢底部设计成可转动连接的方式,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护脚板与轿厢底面垂直,在电梯运行至接近底坑的高度时,护脚板向内翻转,贴合在电梯轿厢的底面。这种设计解决了部分安装环境下电梯的底坑安全空间不足的问题。
4.上述可折叠的轿厢护脚板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种类型的轿厢护脚板主要是通过电机驱动进行折叠的,因此存在轿厢护脚板的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在轿厢护脚板与轿厢底面垂直时,如果轿厢护脚板收到外力作用,容易导致轿厢护脚板向内折叠或弯曲,失去防护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导致驱动轿厢护脚板折叠的电机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结构强度不足、防护效果较差,以及相关的驱动电机容易损坏的问题,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该电梯轿厢护脚板包括:固定板、活动板,电机以及限位滑槽。
8.其中,固定板安装在电梯的轿厢底面上靠近轿门的一侧,固定板垂直于电梯的轿厢的底面。
9.活动板安装在固定板下方,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宽度相同,活动板与固定板可转动连接。
10.翻转机构用于驱动活动板在垂直于固定板的状态和平行于固定板的状态之间转换;翻转机构驱动活动板向远离电梯轿门的一侧翻转。
11.限位滑槽包括分别安装在固定板左右两侧的结构相同的左滑槽组件和右滑槽组件;左滑槽组件和右滑槽组件均包括一个电缸和一个截面呈“π”字形的卡槽。电缸的缸体固定连接在电梯的轿厢底部,电缸的活塞杆与卡槽的端部固定连接。电缸用于驱动卡槽沿固定板的侧面上下滑动,使得:当活动板处于折叠状态时,卡槽卡接在固定板的两侧;当活
动板处于展开的状态时,卡槽卡接在活动板和固定板构成的组合体的两侧。
12.进一步地,翻转机构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转轴;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转轴固定连接在活动板上;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转轴的轴套,转轴和轴套可转动连接;第一齿轮同轴设置在转轴上;电机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第二齿轮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13.进一步地,第一齿轮为不完全齿轮;定义活动板和固定板中靠近轿厢门的一面为正面,则第一齿轮中含有轮齿的一侧设置在对应活动板背面的一侧。
14.进一步地,活动板的厚度等于固定板的厚度。
15.进一步地,活动板和固定板的左右两侧的截面均呈光滑的半圆形,卡槽的槽沟也呈相匹配的半圆形。
16.进一步地,卡槽的槽沟两侧设置有向内伸出凸条,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槽沟的延伸方向平行。
17.进一步地,活动板和固定板的正反两面上靠近左右两侧的位置均设置凹槽;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卡槽的运动方向平行,凹槽与卡槽中的凸条相匹配。
18.进一步地,活动板和固定板均为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
19.进一步地,活动板和固定板的高度相同,且活动板的高度与卡槽的长度相同。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1.该型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中的护脚板主体包括活动板和固定板两个部分,在电梯运动至井道底坑附近时,活动板转动至于固定板垂直的状态,从而降低护脚板主体的高度,以适应电梯井道中底坑内的狭窄空间。
22.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护脚板中还设计了一组特殊的限位滑槽,限位滑槽中的卡槽在活动板和固定板处于齐平状态时是卡接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的;卡槽固定活动板和固定板之后,可以大幅度提高活动板和固定板构成的组合体的结构强度,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即使活动板收到垂直于转动方向的作用力也不会发生翻转或折叠。而当活动板需要进行折叠时,电缸带动卡槽收缩到固定板的两侧,这样活动板就可以实现折叠。
23.本实用新型中的限位卡槽一方面可以提高护脚板组合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驱动活动板翻转的电机在受外力作用下反转,避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实施例1的电梯轿厢护脚板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限位滑槽未示出);
27.图3为实施例1的电梯轿厢护脚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限位滑槽未示出);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中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护脚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1.图中标记为:
32.1、固定板;2、活动板;3、翻转机构;4、限位滑槽;5、井道;6、轿厢;10、凹槽;11、轴套;31、电机;32、第二齿轮;33、第一齿轮;34、转轴;41、左滑槽组件;42、右滑槽组件;400、凸条;401、电缸;40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4.实施例1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电梯轿厢6护脚板,该电梯轿厢6护脚板包括:固定板1、活动板2,电机31以及限位滑槽4。
36.其中,固定板1安装在电梯的轿厢6底面上靠近轿门的一侧,固定板1垂直于电梯的轿厢6的底面。
37.活动板2安装在固定板1下方,固定板1和活动板2的宽度相同,活动板2与固定板1可转动连接。
38.翻转机构3用于驱动活动板2在垂直于固定板1的状态和平行于固定板1的状态之间转换;翻转机构3驱动活动板2向远离电梯的轿门的一侧翻转。
39.限位滑槽4包括分别安装在固定板1左右两侧的结构相同的左滑槽组件41和右滑槽组件42;左滑槽组件41和右滑槽组件42均包括一个电缸401和一个截面呈“π”字形的卡槽402。电缸401的缸体固定连接在电梯的轿厢6底部,电缸401的活塞杆与卡槽402的端部固定连接。电缸401用于驱动卡槽402沿固定板1的侧面上下滑动,使得:当活动板2处于折叠状态时,卡槽402卡接在固定板1的两侧;当活动板2处于展开的状态时,卡槽402卡接在活动板2和固定板1构成的组合体的两侧。
40.该型可折叠的电梯轿厢6护脚板中,将传统的整体式的护脚板改良为活动板2和固定板1的分体式结构,活动板2可以相对固定板1转动,活动板2和固定板1构成的组合体既可以在展开状态发挥常规的护脚板的防护效果,还可以在电梯轿厢6运动到井道5的底坑处时,将活动板2折叠起来,以适应部分电梯底坑中的空间不足的状况。
41.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滑槽4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在固定板1和活动板2处于展开状态时,将卡槽402卡接在活动板2和固定板1之间,从而提高活动板2和固定板1的组合体的结构强度,并在活动板2处于折叠状态时将卡槽402仅仅卡接在固定板1的两侧,避免影响活动板2的折叠功能。另一方面,卡槽402还可以有效防止活动板2和固定板1处于展开状态时,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活动板2运动,进而对电机31的性能或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即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滑槽4既解决了折叠式护脚板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电机31等驱动机构容易受外力作用而损坏的问题。
42.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电缸401驱动卡槽402进行上下滑动,当电梯轿厢6靠近井道5的底坑时,活动板2应当处于如图2所示的折叠状态,此时电缸401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的自然状态;而电缸401处于收缩状态时,卡槽402卡接在固定板1的两侧。
43.当电梯向上移动至远离底坑的状态时,活动板2重新恢复至如图3的展开状态;此时电缸401的活塞杆处于伸长状态;而卡槽402由于被向下推动,此时卡接在活动板2和固定板1之间。
44.需要指出的是,电缸401驱动卡槽402进行上下升降是和翻转机构3驱动活动板2翻转运动协调开展的,二者不可以同时进行。当活动板2从展开状态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电缸401先执行收缩动作,待卡槽402完全运动到固定板1两侧时,翻转机构3才执行翻转活动板2的动作。当活动板2从折叠状态变换为展开状态时,翻转机构3先执行翻转活动板2的动作,待活动板2完全展开时,电缸401才开始伸长,将卡槽402推动到固定板1和活动板2之间。
45.本实用新型的翻转结构可以采用多种功能组件或结构型式来实现;只要可以实现使得活动板2能相对固定板1进行转动即可。例如采用弧形导轨,以及使用伸缩缸或电机31驱动等。
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翻转机构3包括电机31、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32和转轴34;活动板2和固定板1之间通过转轴34可转动连接;转轴34固定连接在活动板2上;固定板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转轴34的轴套11,转轴34和轴套11可转动连接;第一齿轮33同轴设置在转轴34上;电机31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上,第二齿轮32连接在电机31的输出轴上;第一齿轮33和所述第二齿轮32相啮合。
47.这种翻转结构的驱动方式是,电机31的输出轴通过第二齿轮32和第一齿轮33的传动作用,将电机31输出轴的转动转化为转轴34的转动,由于本实施例中转轴34和活动板2是固定连接的,转轴34和固定板1是可转动连接的,因此转轴34转动时,活动板2也相对固定板1进行翻转。
48.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板2的厚度等于固定板1的厚度;活动板2和固定板1均为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活动板2和固定板1的高度相同,且活动板2的高度与卡槽402的长度相同。采用这种结构和尺寸,可以使得卡槽402运动到固定板1两侧时恰好完全包覆固定板1,而卡槽402运动到固定板1和活动板2之间时,对二者的连接效果又可以更加均匀,使得固定板1和活动板2的组合体的结构强度更高。
49.为了使得卡槽402在固定板1和活动板2之间的滑动效果更加顺畅,本实施例中活动板2和固定板1的左右两侧的截面均呈光滑的半圆形,卡槽402的槽沟也呈相匹配的半圆形。
50.实施例2
5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齿轮33为不完全齿轮;定义活动板2和固定板1中靠近轿厢6门的一面为正面,则第一齿轮33中含有轮齿的一侧设置在对应活动板2背面的一侧。
52.本实施例之所以采用不完全齿轮是因为活动板2的翻转方向是单向的。在实际应用中,活动板2只需要向背离轿门的方向进行最多90
°
的旋转,因此在本实施例使用只有半边设置轮齿的不完全齿轮。不完全齿轮相对常规的齿轮来说,具有防止电机31转动角度超限的作用。
53.实施例3
5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卡槽402的槽沟两侧设置有向内伸出凸条400,凸条400的延伸方向与槽沟的延伸方向平行。同时,活动板2和
固定板1的正反两面上靠近左右两侧的位置均设置凹槽10;凹槽10的延伸方向与卡槽402的运动方向平行,凹槽10与卡槽402中的凸条400相匹配。
55.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0和凸条400既是一组相互配合使用的限位件,使得电缸401驱动卡槽402在固定板1和活动板2间往复运动时,对卡槽402的运动方向进行引导,防止卡槽402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也可以作为一组连接件,使得卡槽402和活动板2、固定板1之间的连接作用更加紧密。进一步提升固定板1和活动板2构成的组合体的结构强度。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