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73491发布日期:2022-03-16 15:3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配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送机器人。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餐饮或物流行业在配送过程中引入了机器人进行配送,采用配送机器人运输物品具有方便快捷、节省人力以及减少人员接触等优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这类进行配送的机器人与人的交互性不强。
3.比如,在需要将物品存入或取出配送机器人的过程中,无法得知机器人中对应的舱室中是否已存入物品,或是否已将某一舱室中的所有物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配送机器人在配送过程中需根据预设路径途径许多区域,但人们无法得知机器人的行进路线,从而可能会躲闪不及,与行驶过程中的机器人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交互性好的配送机器人。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配送机器人具有如下构成:
6.该配送机器人,其主要特点是,所述配送机器人包括控制模块及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的机身上的灯光提示模块,所述灯光提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7.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8.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物品检测模块,所述物品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9.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物品检测模块检测出的所述配送机器人的储物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10.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身中设有数个置物空间;
11.所述物品检测模块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物品检测单元,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设于所述机身中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的位置,数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12.所述控制模块根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13.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身中包括数个平行设置的隔板组件,并由所述隔板组件在所述机身中分割出纵向排列的数个所述置物空间,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隔板组件的下侧。
14.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身中设有数个置物空间;
15.所述灯光提示模块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灯光提示单元,数个所述灯光提示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16.所述控制模块根据各个所述置物空间的状态,控制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17.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配送机器人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物品检测单元,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设于所述机身中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的位置;
18.所述控制模块根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控制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19.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灯光提示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灯条,所述灯条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发光段,且各所述的发光段设于与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对应的位置;由设于与该置物空间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
20.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身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的灯条,每一所述置物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发光段,并由位于各个所述置物空间两侧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
21.所述机身两侧分别设有垂直的支撑板组件,各个所述支撑板组件相互平行;
22.各个所述隔板组件位于所述机身两侧的所述支撑板组件之间,并设于所述支撑板组件上;
23.各个所述灯条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组件上。
24.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根所述灯条粘贴于所述支撑板组件上。
25.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各根所述灯条的外侧还设有对应的匀光板。
26.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可移动底盘,所述机身设于所述可移动底盘上,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可移动底盘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中的可移动底盘的移动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27.本实用新型配送机器人的技术有益效果包括:
28.采用该配送机器人可有效提高人机交互性,用户可根据灯光提示模块的发光状态了解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以更好地执行相应动作,该配送机器人可以满足功能场景定制化需求,可扩展性强、性能佳、使用方便、适应性好。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部分部件相对位置示意图。
32.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控制原理图。
34.附图标记
35.1机身
36.11隔板组件
37.12支撑板组件
38.2灯光提示模块
39.21灯条
40.22匀光板
41.3物品检测模块
42.31物品检测单元
43.4可移动底盘
44.5显示模块
45.6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47.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空间相关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可在文中使用以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
48.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例如,第一轴承部件可以被称作第二轴承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一弹性部件可以被称作第二弹性部件,而不脱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是在描述一种具有弹性的部件,但是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它们不是同一个部件。
49.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50.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配送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人机交互性较差,故操作人员无法了解配送机器人的具体状态,故可能会出现操作不方便、不及时或者在不了解机器人行动进程的情况下与机器人发生对撞。
51.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送机器人,该配送机器人包括控制模块6及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的机身1上的灯光提示模块2,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52.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其结构可参阅图1至图5所示。同时,该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6可由现有技术中的单片机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层配送机器人可通过单片机收发指令,然后,与上位机进
行配合控制。
53.用户可根据该配送机器人中的灯光提示模块2的发光状态了解到该配送机器人的状态,从而执行对应的操作,有效提高效率。
54.在该一施例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物品检测模块3,所述物品检测模块3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55.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所述物品检测模块3检测出的所述配送机器人的储物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56.在该一施例中,所述机身1中设有数个置物空间;
57.所述物品检测模块3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物品检测单元31,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设于所述机身1中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的位置,数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58.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出的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5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1中包括数个平行设置的隔板组件11,并由所述隔板组件11在所述机身1中分割出纵向排列的数个所述置物空间,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隔板组件11的下侧。
60.本实用新型的物品检测单元31可采用红外传感器或摄像头等传感元件构成。
61.当采用红外传感器构成物品检测单元31时,红外传感器可通过将发射端与接收端装置分别设置于该配送机器人的两侧,感应托盘区域有无其他物品。若无法接收,则判定有物品在托盘范围内;若接收到发射信号,则判定物品被拿走。
62.当采用摄像头构成物品检测单元31时,摄像头可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识别托盘范围内是否有物品被拿走。
63.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隔板组件设为可抽取结构,机身的两侧对称设有供可抽取的隔板组件放置的抽取槽,隔板组件可沿抽取槽从机身中取出,或沿抽取槽放入机身中,以使得用户可更方便地对置物空间中的物品进行存取。物品检测单元31可通过对对应的隔板组件进行检测,以判断用户是否从对应的置物空间中取走物品。
64.抽取槽中设有限位机构,以保障用户可将准确将隔板组件放置到位。
65.为了保障可抽取的隔板组件在配送机器人移动的途中也可以很好地被固定于机身上,该配送机器人的机身上还设有隔板锁紧机构,隔板组件通过隔板锁紧机构与机身固定连接。
66.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锁紧机构可由插块和位于机身上的插槽构成,各插块可穿过对应的隔板组件上的通孔插入机身上对应的插槽中,保障可抽取的隔板组件在配送机器人移动的途中也可以很好地被固定于机身上,其中,插槽及隔板组件上的通孔的形状与尺寸与插块的形状与尺寸相匹配。
67.用户在需要从置物空间中取物或放物时,只需将插块从机身上的插槽及隔板组件上的通孔中拔出,就可将隔板组件从机身上取出,以方便地进行物品取放操作;而当用户完成物品的取放操作时,则可将隔板组件放入机身中的对应位置,然后将插块依次插入隔板组件上的通孔及机身上的插槽,以对隔板组件进行固定。
68.插块可通过一柔性连接件固定在机身或隔板组件中,避免插块掉落,柔性连接件
的一端与插块固定,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机身或隔板组件上;柔性连接件为长条形结构。
69.附图中并未为对上述提到的抽取槽、限位机构及隔板锁紧机构等部件进行绘制。
7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1中设有数个置物空间;
71.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灯光提示单元,数个所述灯光提示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72.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各个所述置物空间的状态,控制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73.所述配送机器人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物品检测单元31,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设于所述机身1中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的位置;
74.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出的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控制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7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包括至少一个灯条,所述的灯条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发光段,且各所述的发光段设于与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对应的位置;由设于与该置物空间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
7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的灯条,每一所述置物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发光段,并由位于各个所述置物空间两侧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
77.所述机身两侧分别设有垂直的支撑板组件,各所述支撑板组件相互平行;
78.各个所述隔板组件位于所述机身两侧的所述支撑板组件之间,并设于所述支撑板组件上;
79.各个所述灯条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组件上。
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包括两根灯条21,两根所述灯条21均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发光段,且两根所述灯条21对称地设于所述机身1两侧,即每一所述置物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发光段,并由位于各个所述置物空间两侧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
8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机身1包括两个垂直设置的支撑板组件12,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平行地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两侧;
82.各个所述隔板组件11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之间,并设于所述支撑板组件12上;
83.两根所述灯条21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上。
84.在一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灯条21粘贴于所述支撑板组件12上。
85.在一实施例中,各根所述灯条21的外侧还设有对应的匀光板22。
8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可移动底盘4,所述机身1设于所述可移动底盘4上,所述控制模块6与所述可移动底盘4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中的可移动底盘4的移动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
87.即在该实施例中,当本实用新型中的配送机器人按预设路径行驶时,到指定的转
弯位置时,可控制相应方向的灯光提示模块2发光,以提示该配送机器人需要朝哪个方向转向。
8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控制原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通过物品检测模块中的物品检测单元获取各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存储信息,然后,将相关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6,控制模块6结合物品检测单元获取各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存储信息以及预存于该控制模块6中的物品存放信息,控制对应的灯光提示模块中的灯条中对应的发光段发光,以提示用户该配送机器人的置物空间状态。
89.同时,该控制模块6还与显示模块及可移动底盘相连接,可控制模块6可控制显示模块显示该配送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同时,该控制模块6还可根据预设路径,控制可移动底盘移动,并在配送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中,根据行驶路线,控制灯光提示模块中的灯条发光,进行相关提示。其中,该实施例中的显示模块可由触摸屏构成,用户可通过触摸屏对该配送机器人进行控制;该显示模块也可由普通液晶屏构成,然后在该配送机器人上设置其它控制按键,显示屏仅用于显示,用户可通过其它按键对配送机器人进行控制,或通过外部控制端对该配送机器人进行控制。
90.需注意的是,图5中仅为表示该配送机器人中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绘制了该配送机器人中几个模块单元,并非对具体单元的数量的限定,图中的
“……”
表示除了有绘制出的这几个物品检测单元(或灯条、发光段)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多的物品检测单元(或灯条、发光段);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物品检测单元(或灯条、发光段)的数量。
91.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配送机器人的机身上还可设置环境检测模块,该环境检测模块可由红外检测装置构成,用于对配送机器人外部环境进行检测,当环境检测模块检测到有朝该配送机器人迎面走来的人时,发送信号给控制模块6,控制模块控制灯光提示模块发光以进行提示。
92.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配送机器人还可设有语音提示模块,采用扬声器对该配送机器人的状态进行提示。
93.为了更好的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下面举一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进一步地说明,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部分部件相对位置示意图;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需注意的是,下文所提到的货物或物品即可以指代货物也可以指代普通的物品,若本实用新型中的配送机器人作为送餐机器人来使用,那么下文提到的货物或物品就是指食物,而如果本实用新型中的配送机器人作为送货机器人来使用,那么下文中提到的货物或物品就是指普通的物品。
94.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配送机器人包括机身1及可移动底盘4,机身1设于可移动底盘4上,这样就可使得机身1可在可移动底盘4的带动下移动,从而带动放置于机身1中的物品移动。然而,这样的结构虽然可以实现带动物品移动的功能,但人机交互性差,例如,当需要将物品从配送机器人中取出时,用户只能根据记忆或者其它外部提示,从对应的置物空间中取出相应的东西,而无法直观地从配送机器人上得到提示;如图1所示,该配送机器人最底部的置物空间的位置相对较矮,而该置物空间上方还有隔板组件11,可能会阻
挡住视线,用户如果需要确认置物空间中物品是否已全部取出,需要对每一置物空间进行排查,才能确认对应的置物空间中的物品是否已被取出,这十分不便,同时,由于该配送机器人一般都是根据预设的行进路线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需要进行直线移动,有时还会需要转弯什么的,而人们在与配送机器人相遇的过程中,并不能知晓该配送机器人的后续行进路线,从而可能会出现与配送机器人相撞的情况发生。
95.基于上述原因,在本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中设置了控制模块6及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的机身1上的灯光提示模块2,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96.所述控制模块6可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人们可以根据灯光提示模块2的发光状态,获悉该配送机器人的相关状态。
97.如图1及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的机身1包括两个垂直设置的支撑板组件12,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平行地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两侧;而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之间设有三个隔板组件11,这三个隔板组件11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组件12上;三个隔板组件11平行设置,由所述隔板组件11在所述机身1中分割出纵向排列的三个所述置物空间,由此可以使得配送机器人能够存放更多的物品,提高配送效率。
98.由于该配送机器人中设有灯光提示模块2,且灯光提示模块2包括三个灯光提示单元,三个灯光提示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各个所述置物空间的状态,控制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这就使得该配送机器人可以实现:在送物到指定位置时,根据该配送机器人内部的系统信息,控制与相应的置物空间对应的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如当配送机器人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可根据该配送机器人的内部的系统信息,控制与待取出物品的置物空间对应的灯光提示单元闪烁),以提示用户从对应的置物空间中拿取对应空间物品。
99.如图1及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11由托盘构成,由托盘在所述机身1中分割出纵向排列的、上、中、下三个所述置物空间(也可以称为层空间),该实施例中还设有物品检测模块3,该物品检测模块3包括数个数量与所述置物空间的数量相匹配的物品检测单元31,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设于所述机身1中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的位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
100.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各个所述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出的对应的所述置物空间的储物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即当用户取走某一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后,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出该置物空间中的物品被取走,然后发送对应的信号给控制模块6,控制模块6根据该信号控制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灯光提示单元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如当用户取走某一置物单元中的物品后,控制模块6根据对应的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到的信号,控制对应的灯光提示单元闪烁),以提示用户,该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已被取走,无须用户额外花时间检查该置物空间中的物品是否已被取走。
10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包括两根灯条21,两根所述灯条21均包括三个发光段,且两根所述灯条21对称地设于所述机身1两侧,即每一所述置物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发光段,并由位于各个所述置物空间两侧的所述发光段构成与该置物空间对应的所述灯光提示单元。该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工作过程如下:
102.当该配送机器人移动至预设的位置后,假设需要用户取走最上层的置物空间中的物品,那么控制模块6就会控制位于最上层的置物空间两侧的发光段闪烁,以提示用户拿取
最上层的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当用户取走最上层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后,与最上层置物空间对应的物品检测单元31检测到该层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已被取走,然后将对应的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6,并由控制模块6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位于最上层置物空间两侧的发光段闪烁,以提示用户最上层置物空间中的物品已全部被取走。
103.上述描述仅仅是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进行的举例说明,实际使用过程中,需取哪一个置物空间中的物品,需以实际情况为准,而不以该例子为限,同样的发光段的发光状态也不以该例子中提到的发光状态为限,而以用户实际设计为准。同时,上述过程的描述仅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中硬件结构的工作过程所进行的描述,而不是说本技术方案是依托于控制方法才能实现的。
104.该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灯条21分别通过粘贴的方式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组件12上,安装起来十分方便,如图3及图4所示,灯条21设于支撑板组件12的内壳上,同时,两根所述灯条21的外侧还设有对应的匀光板22,以使得灯条21的发光效果更好。图3及图4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灯条21及发光板在支撑板组件12中的位置,省去可支撑板组件12中一部分壳体的绘制,绘制出了支撑板组件12壳体内部的结构,具体可参阅图3及图4所示,同时图3及图4为了更好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体现出灯条21的设置位置,仅仅绘制了该配送机器人中部分部件,省略了一些其它部件的绘制。
105.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可移动底盘4,所述机身1设于所述可移动底盘4上,所述控制模块6与所述可移动底盘4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中的可移动底盘4的移动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即在配送机器人正常行进过程中,灯条21也可作为转向灯,提示行人配送机器可能向左或者向右转,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可利用灯光效果提示行人让路等。
106.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灯条21设于配送机器人的两侧,故当配送机器人需要按照预设路径左转时,可控制机身1左侧的灯条21发光,提示行人该配送机器人将要左转,而当配送机器人需要按照预设路径右转时,可控制机身1右侧的灯条21发光,提示行人该配送机器人将要右转,并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控制两个灯条21发出相应的光效,提示行人让路。由此,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
107.即该实施例中的配送机器人,提供一种在配送机器人运行行走过程中转向灯光提示光效果,遇到紧急情况提示,到达送餐点位提示取餐区域等一套交互提醒解决方案。
108.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配送机器人中还设有显示模块5,该显示模块5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图中并未体现出连接关系)。用户还可从显示模块5中看出该配送机器人的状态。
109.上述配送机器人的功能场景与定位地图结合,在不同的功能区域,灯光提示模块起到不同的提示功能,在定位导航行走过程中起到转向提示作用,而在送物到位置之后,起到取对应的位置物品的提示功能。在一些特殊场景,如:ktv,该配送机器人的灯光提示模块还可以当做氛围灯效果显示,如流水,彩灯效果等。该配送机器人通过设置灯光提示模块,可以满足功能场景定制化需求,可扩展性强。
110.该配送机器人包括控制模块6及设于所述配送机器人的机身1上的灯光提示模块2,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6根据所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控制所述灯光提示模块2执行对应的发光状态。采用该配送机器人可有效提高人机交互
性,用户可根据灯光提示模块2的发光状态了解到配送机器人的状态,以更好地执行相应动作,该配送机器人可以满足功能场景定制化需求,可扩展性强、性能佳、使用方便、适应性好。
111.本实用新型的配送机器人技术方案中,其中所包括的各个功能模块和模块单元均能够对应于集成电路结构中的具体硬件电路,因此仅涉及具体硬件电路的改进,硬件部分并非仅仅属于执行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的载体,因此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技术效果也并未涉及任何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的应用,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仅仅利用这些模块和单元所涉及的硬件电路结构方面的改进即可以解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技术效果,而并不需要辅助以特定的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即可以实现相应功能。
112.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