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9525发布日期:2022-02-23 22:35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容器是指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它用于储存电量和电能,因此电容器在谐调、旁路、耦合、滤波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电容在生产完成后,为方便存放以及整理,通常会将电容器等距粘贴在载板上,而后操作工将粘有电容器的载板搬运至指定地方,人工搬运效率低,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浪费成本,而且人工在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触碰到电容器,造成电容器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所述电容等距粘贴在所述载板上,它包括:
6.底板;
7.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顶部,它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顶部的立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板侧面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绕设在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皮带以及与所述主动轮相连且用于带动其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8.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所述载板的输送方向上,它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的翻转板、固定在所述翻转板一侧的第一卡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翻转板另一侧的第二卡板、固定在所述翻转板底部且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卡板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用于带动所述翻转板转动的动力机构;
9.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设置在所述翻转组件上方,它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底板顶部的竖板、固定在所述竖板相向一侧的放置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放置板靠近所述翻转板一侧的弧形部。
10.优化地,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板上的第一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顶部的第二固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端部且与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相配合使用的滚轮。
11.优化地,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板顶部的固定柱、固定在所述固定柱顶部的工作板、固定在所述工作板上且用于支撑所述翻转板的支撑柱以及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二卡板的移动板。
12.优化地,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间隔固定在所述工作板上的固定块、一端固定在所述翻转板上且枢轴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的连接板、枢轴连接在所述连接板另一端的推板以及带动所述推板移动的第三驱动单元。
13.优化地,所述竖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载板的长度。
14.优化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为伺服电机,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为移动气缸,所述第三驱动单元为伸缩气缸。
15.优化地,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载板的宽度。
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7.本实用新型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自动化程度高,粘有电容器的载板由输送组件传输至翻转板上,在动力机构的带动下,翻转至放置板上,整个过程无需人工的协助,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节约成本;而且转移效率快,在转移过程中不会触碰到电容器,避免了电容器的损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主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翻转组件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底板;2、载板;
25.3、输送组件;31、立板;32、主动轮;33、从动轮;34、皮带;35、第一固定板;36、第二固定板;37、滚轮;
26.4、翻转组件;41、固定柱;42、工作板;43、支撑柱;44、翻转板;45、第一卡板;46、第二卡板;47、移动板;48、移动气缸;49、动力机构;491、连接板;492、固定块;493、推板;
27.5、收集组件;51、支撑板;52、竖板;53、加强肋;54、放置板;541、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9.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它通常用于转移粘贴有电容器的载板2,它包括底板1、输送组件3、翻转组件4和收集组件5。
30.其中,底板1固定在加工机台上(底板1为矩形状金属板,材质为不锈钢,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
31.输送组件3设置在底板1顶部,用于传输粘有电容器的载板2,它包括立板31、主动轮32、从动轮33、皮带34、第一固定板35、第二固定板36和滚轮37。立板31固定在底板1顶部(立板31与底板1相垂直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主动轮32有两个,它们可转动的安装在立板31两侧(在立板31上打孔,将连接轴穿过立板31,而后将两个主动轮32分别安装在连接轴的两端)。从动轮33有两个,它们可转动地安装在立板31两侧(从动轮33和主动轮32的安装方式相同,这里不做赘述)。皮带34绕设在主动轮32和从动轮33上(皮带34截面为圆形,在主动轮32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从动轮33同步转动,主动轮32是在第一驱动单元的带动下实现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主动轮32上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立板31的两侧均有主动轮32和从动轮33,而皮带34只位于立板31的一侧)。第一固定板35有多块,它们固定在立板31侧面(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本实
施例中,第一固定板35固定在立板31有皮带34的那一侧上)。第二固定板36固定在第一固定板35顶部(第二固定板36和第一固定板35的数量相同,且与立板31相平行)。滚轮37安装在第二固定板36端部(滚轮37的数量和第二固定板36的数量相同,在实际输送载板2的过程中,载板2位于立板31远离皮带34的一侧上,由主动轮32和从动轮33带动载板2移动,滚轮37压合在载板2的上表面,防止载板2脱落;在本实施例中,滚轮37与主动轮32和从动轮33之间的最小距离等于载板2的高度)。
32.翻转组件4设置在底板1上,且位于载板2的输送方向上,如图2-5所示,它包括固定柱41、工作板42、支撑柱43、翻转板44、第一卡板45、第二卡板46、移动板47、移动气缸48和动力机构49。固定柱41有多根,它们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工作板42固定在多根固定柱41的上表面(固定柱41用于支撑工作板42)。支撑柱43有多块,它们间隔固定在工作板42上,翻转板44可转动地设置在工作板42上(翻转板44是在动力机构49的带动下实现转动的,输送组件3传输的载板2转移至翻转板44上,而后在动力机构49的带动下完成转移,支撑柱43用于支撑水平状态下的翻转板44)。第一卡板45固定在翻转板44一侧,第二卡板46可移动地设置在翻转板44另一侧(由输送组件3传输的载板2传输至第一卡板45和第二卡板46之间,第二卡板46用于起紧固作用,防止翻转板44在翻转的时候,载板2发生掉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板45和第二卡板46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载板2的宽度)。第二卡板46是在第二驱动单元的带动下实现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为移动气缸48,移动气缸49的缸体固定在翻转板44底部,移动板47一端与移动气缸49的导向杆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卡板46相连。
33.动力机构49设置在工作板42上,用于带动翻转板44转动,它包括连接板491、固定块492和推板493。固定块492有两块,它们间隔固定在工作板42上。连接板491的中部枢轴连接在两块固定块492之间,连接板491的一端固定在翻转板44上,连接板491的另一端枢轴连接推板493(如图4、5所示,在推板493推动的时候,连接板491自身发生转动,因此带动翻转板44发生转动,推板493是在第三驱动单元的带动下实现推动的,第三驱动单元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工作板42上,伸缩气缸的导向杆连接在推板493端部)。
34.收集组件5固定在底板1上且位于翻转组件4上方,用于收集翻转组件4转移的载板2,它包括支撑板51、竖板52、加强肋53、放置板54和弧形部541。支撑板51有两块,它们间隔固定在底板1上(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两块支撑板51位于工作板42两侧)。竖板52有两块,它们分别垂直固定在支撑板51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两块竖板52之间的距离等于载板2的长度)。加强肋53有多块,它们固定在支撑板51和竖板52之间,以提高竖板52的固定强度。放置板54有两块,它们固定在两块竖板52相向一侧,弧形部541设置在放置板54靠近翻转板44的一侧上(放置板54用于放置翻转组件4转移的载板2,在翻转板44翻转的时候,为避免与放置板54发生干涉,因此才设置弧形部541)。
35.本实用新型负载有电容器的载板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
36.粘有电容器的载板2在主动轮32的带动下转移至翻转板44上(在此过程中,滚轮37压合在载板2的上表面,防止载板2脱落);然后移动气缸48带动第二卡板46夹紧载板2,动力机构49带动翻转板44翻转,翻转板44越过弧形部541至放置板54上;移动气缸48带动第二卡板46向下移动,载板2由于失去了预紧而落在两块放置板54上,然后动力机构49带动翻转板44复位即可。
3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