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8459发布日期:2022-05-16 20:24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tbm技术领域,特别涉及tbm后配套罐车移运系统。


背景技术:

2.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在施工时需要通过罐车运输混凝土等物料,罐车在行驶移动到一定位置后需要通过移运器来将其移动至预定的卸料位置,现有的移运器与后配套钢轨呈立体交叉式设计,移运器设置于后配套钢轨之上,并在移运器前后设置较陡的坡道。通过牵引机车将罐车牵引爬上坡道,并将罐车准确停止在移运器上的设计位置,从而可将罐车就位。如果牵引力过小则罐车无法通过坡道顺利爬升至移运器上的设计位置,牵引力过大则罐车会因为惯性或者制动不及时等因素而超出设计位置,加之移运器上的坡道较陡,罐车从开始爬上移运器直至在移运器上停止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牵引力变化很大,因此需要精准操作牵引机车,对司机操作技能要求苛刻。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让罐车能够顺利爬上移运器,还需要安装替轨,但是替轨安装工序复杂且易偏移,影响作业效率及机车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能够降低牵引机车的操作要求,提高作业效率和机车行驶安全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其包括:后配套拖车,所述后配套拖车上具有第一行车轨道、运输通道工位和卸料工位,所述运输通道工位设置于第一行车轨道的前端部;移运器,所述移运器包括承托架和驱动装置,所述承托架活动设置于后配套拖车上以能够往复移动于运输通道工位和卸料工位,且所述承托架的顶部设置有承托轨道,所述驱动装置分别连接承托架和后配套拖车,所述承托架移动至运输通道工位时承托轨道与第一行车轨道对齐;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位于卸料工位。
5.根据所述的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两组以上,并沿着承托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6.根据所述的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牵引油缸。
7.根据所述的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所述后配套拖车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承托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滚动设置于滑轨上。
8.根据所述的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所述顶升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顶升件,每一所述顶升件的顶部均设置有支承板。
9.根据所述的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所述顶升件设置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有一个顶升件设置于卸料工位的一侧,其余顶升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卸料工位的另一侧。
10.上述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
11.通过上述结构,承托架移动至运输通道工位时,承托轨道与第一行车轨道对齐,因
此罐车在移动至承托轨道时不需要进行爬陡坡操作,使得牵引机车能够以较为均匀且较小的力牵引罐车移动,便于司机准确操控,能够降低牵引机车的操作要求,并可确保罐车较为准确地停止在承托架上;
12.通过上述结构,不再需要铺设替轨,牵引机车和罐车也不需要行驶在替轨上,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机车行驶安全性。
1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一工作状态时的截面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另一工作状态时的截面图;
18.图4为移运器位于运输通道工位时第一行车轨道和承托轨道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参照图1至图4,一种tbm后配套平交式罐车移运系统,其包括后配套拖车10、移运器20和顶升装置30,后配套拖车10上具有第一行车轨道51、运输通道工位11和卸料工位12,运输通道工位11设置于第一行车轨道51的前端部,移运器20包括承托架21和驱动装置22,承托架21活动设置于后配套拖车10上以能够往复移动于运输通道工位11和卸料工位12,且承托架21的顶部设置承托轨道23,驱动装置22分别连接承托架21和后配套拖车10,顶升装置30位于卸料工位12。驱动装置22能够驱动承托架21从运输通道工位11移动至卸料工位12,并能够驱动承托架21从卸料工位12移动至运输通道工位11,当承托架21移动至运输通道工位11时,承托轨道23与第一行车轨道51对齐。
24.后配套拖车10上的第一行车轨道51后端延伸至靠近铺设在隧道内的车轨60,以使牵引机车以及其他列车编组等设备可以直接从车轨60爬上第一行车轨道51,并沿着第一行车轨道51移动。
25.在工作时,承托架21首先位于运输通道工位11,承托轨道23与第一行车轨道51前后对齐,以使承托轨道23的顶缘后端与第一行车轨道51的顶缘前端等高,罐车40在牵引机车的牵引力作用下从铺设在隧道内的车轨60爬上第一行车轨道51,并沿着第一行车轨道51平稳移动至承托轨道23;罐车40在承托轨道23上停止后,驱动装置22驱动承托架21移动至卸料工位12;通过顶升装置30将罐车40予以顶升,然后通过驱动装置22驱使承托架21回到运输通道工位11,使得第一行车轨道51和承托轨道23排列形成为一个连续的第一轨道,列车编组可以直行通过;罐车40卸料完成后,将承托架21再次移动至卸料工位12,顶升装置30复位以将罐车40再次放置于承托轨道23上,接着通过驱动装置22驱使承托架21和罐车40回到运输通道工位11。
26.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移运器20上设置的较陡坡道,再本技术方案中,因承托架21移动至运输通道工位11时,承托轨道23与第一行车轨道51对齐,罐车40在移动至承托轨道23时不需要进行爬陡坡操作,使得牵引机车能够以较为均匀且较小的力牵引罐车40移动,便于司机准确操控,能够降低牵引机车的操作要求,并可确保罐车40较为准确地停止在承托架21上。此外,通过上述结构,不再需要铺设替轨,牵引机车和罐车40也不需要行驶在替轨上,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机车行驶安全性。
27.此外,后配套拖车10上通常还设置有第二行车轨道52,第二行车轨道52和第一行车轨道51分设于运输通道工位11的前后两侧,当承托架21位于运输通道工位11时,承托轨道23分别与第一行车轨道51和第二行车轨道52对齐,即三者可排列成为一个连续的第二轨道,且承托轨道23的顶缘前端与第二行车轨道52的顶缘后端等高,牵引机车等设备可以沿着该连续的第二轨道行走移动。
28.其中,驱动装置22设置为两组以上,这些驱动装置22沿着承托轨道23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在工作时,通过控制各驱动装置22同步运行,可以驱使承托架21较为平稳地在后配套拖车10上移动。具体的,驱动装置22可设置为牵引油缸,通过牵引油缸推动承托架21移动。
29.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2还可由牵引马达、齿条、齿轮等结构组成,牵引马达设置于承托架21的底部,齿条设置于后配套拖车10上,齿轮设置于牵引马达输出轴上,并与齿条啮合传动。或者驱动装置22由牵引马达、链轮和链条等组成,牵引马达设置于后配套拖车10上,链轮设置为两个,两个链轮呈间隔布置并均转动设置于后配套拖车10上,其中一个链轮连接牵引马达,链条绕设于两个链轮上,并与承托架21相连接。
30.其中,在后配套拖车10上设置有滑轨13,承托架2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24,滚轮24滚动设置于滑轨13上,以将承托架21与后配套拖车10活动连接,推动承托架21移动时,滚轮24可沿着滑轨13滚动。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承托架21的底部设置滑座,滑座滑动设置于滑轨13上。
32.顶升装置30包括至少一个顶升件31,每一个顶升件31的顶部均设置有支承板32。支承板32与罐车40的底部相接触,用以增加顶升装置30与罐车40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
33.具体的,顶升件31设置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有一个顶升件31设置于卸料工位12
的一侧,其余顶升件3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卸料工位12的另一侧,用以进一步提高罐车40顶升的稳定性。例如,顶升件31设置为四个,其中两个顶升件31设置于卸料工位12的一侧,另外两个顶升件31设置于卸料工位12的另一侧,四个顶升件31分设于一个矩形的四个角点。
3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