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40015发布日期:2022-07-05 22:0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包装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


背景技术:

2.包装袋用于存储物品,使货物在流通的过程中便于运输,容易存储。
3.一些食物在食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热,一般的包装袋内部未设有对食物进行加热的结构,需要将食物从包装袋拿出,再对其进行加热,十分麻烦,现对此类型的包装袋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包装袋内部设有加热结构,当需要对包装袋内部食物进行加热时,直接利用包装袋内部的加热结构对食物进行加热,提高包装袋的实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包括包装袋本体,包装袋本体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包装袋本体为多隔腔结构,还包括:
6.封口件,位于包装袋本体的顶部,用于对包装袋本体顶部开口进行封口;
7.隔层,位于包装袋本体的内腔,且与包装袋本体的内腔侧壁固定连接,隔层将包装袋本体分隔为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第一隔层的内部用于存放加热包,第二隔层的内部用于存放食物;
8.透水件,位于包装袋本体一侧的底部,且透水件位于第一隔层所在的一侧,透水件用于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水放出。
9.优选地,还包括透气件,位于包装袋本体的顶部,用于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气体放出。
10.优选地,隔层的数量为一个,此时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的数量也均为一个,包装袋本体为两隔腔结构。
11.优选地,隔层的数量为两个,此时第一隔层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隔层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二隔层位于两个第一隔层之间,包装袋本体为三隔腔结构。
12.优选地,第二隔层撑开后,其包装袋本体可保持自立。
13.优选地,第一隔层的内部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对加热包的位置进行限定。
14.优选地,封口件为拉链,拉链安装在包装袋本体两侧面内腔的顶部,且拉链位于隔层的上方。
15.优选地,限位件包括第一封条,第一封条安装在第一隔层的内腔中,且第一封条的内腔开设有通口,通口的宽度小于加热包的宽度。
16.优选地,透水件是通孔,通孔设置在包装袋本体内腔的底部,且通孔位于第一隔层所在的一侧,通孔内部设有补片,补片的材料较薄。
17.优选地,透气件是透气孔,透气孔位于包装袋本体侧壁的顶部,且透气孔位于包装
袋本体较宽一侧的外壁上,透气孔与第一隔层的内部贯通。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发明通过将包装袋设置成多隔腔的形式,在第一隔层内放置加热包,第二隔层内放置食物,向第一隔层内放水,利用加热包产生的热气对食物进行加热,包装袋本体中的透水件可供水排出,包装袋本体上的透气件可供加热包产生的热气散出,避免包装袋本体内部的气体由于不能及时排出,而发生爆炸。该包装袋的内部设有对加热包,当需要对食物进行加热时,可直接利用加热包对食物进行加热,提高包装袋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包装袋本体两隔腔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孔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3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缺口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封条结构示意图。
26.1、包装袋本体;2、隔层;3、通口;4、第一封条;5、拉链;6、缺口;7、通孔;8、薄膜;9、透气孔;10、出气口;11、第二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27.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及方法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8.见图1和图2,一种自热型食品包装袋,包括包装袋本体1,包装袋本体1的顶部为开口结构,包装袋本体1为多隔腔结构,还包括:
29.封口件,位于包装袋本体1的顶部,用于对包装袋本体1顶部开口进行封口;
30.隔层2,位于包装袋本体1的内腔,且与包装袋本体1的内腔侧壁固定连接,隔层2将包装袋本体1分隔为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第一隔层的内部用于存放加热包,第二隔层的内部用于存放食物;
31.透水件,位于包装袋本体1一侧的底部,且透水件位于第一隔层所在的一侧,透水件用于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水放出。包装袋本体1的材料中可以采用保温、隔热和防水材料制成,譬如含有珍珠棉和无纺布的一些材质,珍珠棉和无纺布的成本低廉,且珍珠棉具有保温的作用,无纺布具有隔热的效果,这样包装袋本体1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在未开封的状态时,封口件将包装袋本体1顶部的开口封住,食物存放在包装袋本体1中的第二隔层内,加热包位于包装袋本体1中的第一隔层内,食物与水分开,将水倒入加热包所在的第一隔层内,加热包发热,对位于第二隔层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后,利用透水件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水放出。
32.见图3、图5和图6,还包括透气件,位于包装袋本体1的顶部,用于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气体放出。透气件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气体放出,避免包装袋本体1内部的气体由于不能及时排出,而发生爆炸。
33.见图2,隔层2的数量为一个,此时第一隔层和第二隔层的数量也均为一个,包装袋本体1为两隔腔结构。
34.见图1,隔层2的数量为两个,此时第一隔层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隔层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二隔层位于两个第一隔层之间,包装袋本体1为三隔腔结构。三隔腔的结构时,加热包位于食物所在的第二隔层两侧,食物的两侧均进行加热,缩短加热的时间,加热的效果更好。
35.见图1和图2,第二隔层撑开后,其包装袋本体1可保持自立。食物在加热时,食物所在第二隔层的底部可立起,包装袋处于立起的状态,避免倾倒,第一隔层内部的水进入第二隔层的内部。
36.见图1和图2,第一隔层的内部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对加热包的位置进行限定。
37.见图3,封口件为拉链5,拉链5安装在包装袋本体1两侧面内腔的顶部,且拉链5位于隔层2的上方。拉链5的设置便于热门对包装袋本体1顶部的开口进行封闭和打开。
38.见图1和图2,限位件包括第一封条4,第一封条4安装在第一隔层的内腔中,且第一封条4的内腔开设有通口3,通口3的宽度小于加热包的宽度。当需要对第二隔层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时,将水从通口3处倒入第一隔层的内部,通口3的宽度小于加热包的宽度,这样第一封条4对加热包起到限定的作用,避免加热包随着液面的升高而升高。
39.见图3,透水件是通孔7,通孔7设置在包装袋本体1内腔的底部,且通孔7位于第一隔层所在的一侧,通孔7内部设有补片,补片的材料较薄。当需要将第一隔层内部的水放出时,用力对通孔7的内部戳一下,由于通孔7内部的材料较薄,很容易将通孔7内部戳破,则第一隔层内部的水从通孔7处流出,这里通口内部补片的材料可以是pe或cpp膜,便于人们很好的将该处戳破,pe或cpp膜的塑封性较好,便于人们很好的将pe或cpp膜封在袋体上。
40.见图4,透气件是透气孔9,透气孔9位于包装袋本体1侧壁的顶部,且透气孔9位于包装袋本体1较宽一侧的外壁上,透气孔9与第一隔层的内部贯通。加热包遇水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该热量对食物进行加热,加热包产生的热气需要排出,热气可直接经过包装袋本体1侧壁顶部开设的透气孔9处排出。
41.见图4,透气孔9的内部安装有薄膜8,且薄膜8的中部开设有透气缝。由于透气孔9的内部安装有薄膜8,薄膜8的中部开设有透气缝,当热气经过薄膜时,热气可通过透气缝排出,薄膜8的设置可避免外界灰尘从透气孔9处进入第一隔层的内部。
42.见图6,透气件是出气口10,出气口10位于包装袋本体1侧壁的顶部,且出气口10位于包装袋本体1较窄的一侧,特殊材质铺满出气口10的内部,该特殊材质为pe或cpp,pe或cpp材质在高温下发生软化,由于加热包产生的热气不断的向上溢出,就会将该处材料冲破,气体从该处溢出,避免包装袋本体1内部的气体由于不能及时排出,而发生爆炸。
43.见图5,透气件是第二封条11,第二封条11位于包装袋本体1侧壁的顶部,第二封条11与第一隔层的内部贯通,第二封条11的材质也是pe或cpp。当热气经过第二封条11时,由于pe或cpp材质在高温下发生软化,加热包产生的热气不断的向上溢出,就会将该处材料冲破,气体从该处溢出,避免包装袋本体1内部的气体由于不能及时排出,而发生爆炸。
44.见图3和图4,包装袋本体1的侧壁边缘开设有等间距分布的缺口6。人们食用食物时,食物在不断的减少,可根据食物的量对包装袋本体1的长度进行裁剪,便于人们吃到包装袋本体1底部的食物,当需要对包装袋本体1的长度进行裁剪时,只需从缺口6处对包装袋本体1进行撕拉即可。
45.隔层2的材料使用导热性较好的无毒材料制成,可以采用锡纸,也可以采用铝箔,
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较好,使得加热包产生的热量最大限度的传导进入食物所在的第二隔层内,缩短食物加热的时间。
46.工作原理:包装袋在未开封的状态时,拉链5将包装袋本体1顶部的开口封住,食物存放在包装袋本体1中的第二隔层内,加热包位于包装袋本体1中的第一隔层内,食物与水分开,当需要对食物进行加热时,拉开拉链5,将水从第一封条(4)内腔开设的通口3处倒入第一隔层的内部,通口(3)的宽度小于加热包的宽度,这样第一封条4对加热包起到限定的作用,随着水的增多,加热包所在的高度不发生变化,使得加热包完全泡在水中,保证加热包加热的效果,加热包遇水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该热量对食物进行加热,加热包产生的热气需要排出,热气通过透气件进入外部,人们食用食物时,食物在不断的减少,可根据食物的量对包装袋本体1的长度进行裁剪,便于人们吃到包装袋本体1底部的食物,当需要对包装袋本体1的长度进行裁剪时,只需从缺口6处对包装袋本体1进行撕拉,这样就可对包装袋本体1的长度进行裁剪,即可。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