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5856发布日期:2023-01-20 15:4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航空运输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航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之下,对物流自动化装备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从处理规模上来看,需要物流自动化装备具备更大的处理量,枢纽型机场的要求无疑更高;其次,随着部分机场的改扩建,航站楼之间的距离变大,需要长距离物流自动化运输技术;此外,对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动化需求从以前对货物的辅助输送和临时存储,逐步扩大全流程自动化,从货物进入机场开始,便要进行货物信息高效精准的自动获取、货物的自动组盘、自动转运、自动输送及暂时存储和自动接驳至机坪等需求,现有的航空物流技术越来越高效智能化,通常一个物流航班会对应一个或多个区域进行航空物流的运输工作,在对航空物流货物进行装载时,通常会采用agv小车等装置进行运装或卸料操作。
3.根据中国专利cn200880116342.2公开的升降式车辆,该专利背景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单个座舱的升降式车辆,在所述单个座舱中安置有车辆的操作者/驾驶员和负载和/或乘客(一般而言,残疾人),该座舱可操作地与支承机动化的平板卡车和用于相对于所述平板卡车提升座舱的装置相连,该车辆还具有通常用于上下人或用于装卸货物和/或特别用于机场的平台/舷梯,对货物进行装载或卸货使用,然而该专利车辆的装载平台尺寸较为固定,不便于进行灵活调节适应装载不同大小的货物,进而降低改车辆的适用性,需要进行改进,故而提出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具备便于对装置的装载平台进行灵活调节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装载平台的尺寸较为固定,不便于进行灵活调节适应装载不同大小的货物,进而降低改车辆的适用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包括移动支撑平台,所述移动支撑平台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剪叉组,所述剪叉组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载座,所述承载座的内部设置有收缩机构;
6.所述收缩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承载座内壁后侧的驱动电机,所述承载座内壁的前侧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传动轴,且左侧传动轴远离承载座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传动轴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皮带盘,两个所述皮带盘的外部同时传动套接有皮带,所述皮带的上方和下方的外部均套接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正面均铰接有连杆,两个所述连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有衔接板,且两个衔接板相背的一侧分别贯穿并延伸至承载座的左右两侧。
7.进一步,两个所述衔接板相背的一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收缩机构上设置有升降
组件。
8.进一步,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转杆,且两个转杆转动连接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转杆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衔接板相背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挡板。
9.进一步,所述挡板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块,两个所述齿轮学你的一侧与分别与两个挡板上的齿块相啮合。
10.进一步,所述挡板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轨,滑轨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远离滑轨的一端与衔接板固定连接。
11.进一步,所述承载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且限位孔的内周壁与衔接板的外周壁相贴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通过设置收缩机构,便于对承载座的装载平台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本技术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的装载平台进行调节,进而可以适应装载不同大小的空运货物,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14.2、该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通过设置升降组件,便于对承载座上装载的货物进行防护,避免装载货物放置不稳而出现倾倒摔落的情况,进而提高本发明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的装载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图;
17.图3为本发明图1中b处放大图。
18.图中:1移动支撑平台、2剪叉组、3承载座、4驱动电机、5传动轴、6皮带盘、7皮带、8固定块、9连杆、10衔接板、11凹槽、12转杆、13齿轮、1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包括移动支撑平台1,移动支撑平台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剪叉组2,剪叉组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载座3,承载座3的内部设置有收缩机构,收缩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承载座3内壁后侧的驱动电机4,承载座3内壁的前侧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传动轴5,且左侧传动轴5远离承载座3的一端与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传动轴5的外部均固定安装有皮带盘6,两个皮带盘6的外部同时传动套接有皮带7,皮带7的上方和下方的外部均套接固定安装有固定块8,两个固定块8的正面均铰接有连杆9,两个连杆9远离固定块8的一端铰接有衔接板10,且两个衔接板10相背的一侧分别贯穿并延伸至承载座3的左右两侧。
21.其中,承载座3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且限位孔的内周壁与衔接板10的外周壁相贴合,便于对衔接板1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位,提高衔接板10移动的稳定性。
22.具体的,使用时,通过启动驱动电机4使左侧传动轴5转动带动左侧皮带盘6转动,从而使皮带7转动带动右侧皮带盘6转动驱动右侧传动轴5转动,皮带7随着驱动电机4的驱动正转或反转,可带动两个固定块8相对或相背移动,使两个连杆9带动两个衔接板10相对或相背移动,调节后两个衔接板10的顶部与承载座3的顶部构成对本发明运装卸料装置装载平台的尺寸的调节,从而适应装卸不同尺寸的空运货物,有效的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23.需要说明的是,承载座3内壁的后侧设置有数量为两个的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且两个限位块的正面与两个固定块8的背面固定连接,从而可实现对固定块8移动限位的目的,提高固定块8移动的稳定性。
24.另外,移动支撑平台1可为agv小车等移动工具,移动支撑平台1和剪叉组2的使用方式均为现有公开的已知技术,故而在此可不做详述。
25.本实施例中,两个衔接板10相背的一侧均开设有凹槽11,收缩机构上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转杆12,且两个转杆12转动连接在两个凹槽11的内部,转杆12的外部固定安装有齿轮13,衔接板10相背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挡板14。
26.其中,挡板14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块,两个齿轮13学你的一侧与分别与两个挡板14上的齿块相啮合,设置齿块便于齿轮13转动带动挡板14移动调节。
27.具体的,通过同时启动两个转动电机带动两个转杆12正转或反向转动,使两个齿轮13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块调节,从而带动两个挡板14升降调节,进而便于根据装载货物的高度对挡板14的高度进行调节,实现对装载货物进行防护的目的,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高智能化区域空运装卸料系统的装载效果。
28.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1内壁的前侧或后侧设置有转动电机图上没有标出,且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便于转动电机驱动转杆12转动带动齿轮13进行转动调节。
29.本实施例中,挡板1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轨,滑轨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远离滑轨的一端与衔接板10固定连接。
30.具体的,当齿轮13带动挡板14移动调节时,使滑块在滑轨的内部滑动,从而可对挡板14的移动范围进行限位,提高挡板14移动的稳定性。
31.另外,滑轨和滑块的数量至少为两组,便于提高挡板14移动的稳定性和挡板14。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控制器及电源电连接,本发明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的,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发明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发明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33.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34.(1)本发明中的运装卸料装置适用于高智能化航空物流运输,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启动驱动电机4使左侧传动轴5转动带动左侧皮带盘6转动,从而使皮带7转动带动右侧皮带盘6转动驱动右侧传动轴5转动,皮带7随着驱动电机4的驱动正转或反转,可带动两个固定块8相对或相背移动,使两个连杆9带动两个衔接板10相对或相背移动,调节后两个衔接板10的顶部与承载座3的顶部构成对本发明运装卸料装置装载平台的尺寸的调节,从而适应装卸不同尺寸的空运货物;
35.(2)另外,又通过同时启动两个转动电机带动两个转杆12正转或反向转动,使两个
齿轮13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块调节,从而带动两个挡板14升降调节,进而便于根据装载货物的高度对挡板14的高度进行调节,实现对装载货物进行防护的目的。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