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7318发布日期:2023-01-06 19:3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属于包装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产业分工精细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运输对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物流包装设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损耗、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载效率。
3.压缩机属于常见的机电产品,在家电领域需求量大。压缩机大多呈带圆柱状,底端设有一组沿径向向外凸起的安装支架,一组安装支架通常为三个且呈中心对称分布。诸如空调压缩机由于不能倒置,因而当包装储运时,该安装支架占据了一定的横向空间;有的压缩机还设有外置的储液罐,因而导致包装空间利用率低,不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由于压缩机纵向尺寸往往较大,与之配套的压缩机包装箱也具有较大的纵向尺寸,因而空载回运时所占据运载空间较大,从节约物流成本考虑,通常不专门回收进行循环使用,造成了极大浪费。目前,在对压缩机行储存或运输时,通常放置于木质或纸质包装箱内,通过纸板进行隔板固定,辅以海绵、泡沫等柔性填充物来避免其遭到损坏,该包装方式存在缓震欠佳、固定不牢、易污染、线缆易缠绕等缺陷,且包装空间利用率低,不利于提高包装质量和增进物流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包装箱空间利用率低、难以循环利用、缓震欠佳、固定不牢、易污染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包括器具本体,所述器具本体的本体顶面设有纵向收容压缩机的型腔,所述型腔包括自本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压缩机底端相适配;
7.支撑面或本体顶面向外凸起形成有与压缩机的安装支架上的装配孔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柱。
8.优选地,所述支撑面还与安装支架相适配,所述第一限位柱形成于支撑面上;所述安装支架不少于两组,各组安装支架同心且相对偏转。
9.优选地,所述型腔包括彼此交错分布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第一型腔或/和第二型腔不少于两个且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
10.本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型腔或第二型腔相对应的指向槽。
11.优选地,所述支撑面向内凹陷形成有与压缩机底端相适配的第一凹槽。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包括方形槽、圆形槽、平面槽、弧面槽中的至少任一项。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支撑面的连接处呈环形阶梯状,或/和第一凹槽中央区域
设有向内镂空形成的通孔。
14.优选地,器具本体的本体底面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减料槽,相邻减料槽之间形成有加强筋。
15.优选地,所述器具本体不少于两个且呈纵向分布。
16.优选地,本体顶面设有向外凸起形成的第二限位柱或/和限位凸台,器具本体的本体底面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限位凹槽中的至少任一项;
17.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柱相适配,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柱相适配,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相适配;
18.第二限位柱设于相邻型腔之间,限位凸台不超过三个且设于本体顶面拐角处。
19.优选地,器具本体的本体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对称分布的第一侧通槽、第二侧通槽、第三侧通槽中的至少任一项;
20.第一侧通槽不直接与本体顶面连接,第二侧通槽直接与器具本体的本体顶面和本体底面连接,第三侧通槽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安装孔。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器具本体的本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有交错分布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型腔包括自本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的支撑面,支撑面向外凸起形成有第一限位柱,用以嵌套至安装支架上的装配孔内,对于纵向收容于型腔内的压缩机起到横向限位作用,避免压缩机在储运过程中发生倾倒。支撑面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用以收容压缩机的本体底座,以达到均匀受力承重。第一凹槽与支撑面的连接处呈环形阶梯状,以适配不同尺寸的本体底座,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本体顶面向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型腔或第二型腔相对应的指向槽,用以提示操作人员按设计要求将压缩机收容至各型腔内,排除相邻型腔内所收容压缩机的储液罐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横向包装空间。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顶面立体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底面立体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上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下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前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左视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顶面局部放大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底面局部放大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立体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的前视图;
3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收容压缩机的顶面立体图;
3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收容压缩机的上视图。
34.图中:1、本体顶面;11、支撑面;111、第一限位柱;112、第一凹槽;113、通孔;12、指向槽;13、第二限位柱;14、限位凸台;2、本体底面;21、减料槽;22、加强筋;23、第一限位槽;24、第二限位槽;25、限位凹槽;26、第一侧通槽;3、本体侧面;31、第二侧通槽;32、第三侧通
槽;321、安装孔;4、压缩机;41、压缩机本体;411、排气管;412、安装支架;413、本体底座;414、装配孔;42、储液罐;421、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37.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循环物流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上设有若干型腔,用于收容纵向放置的压缩机。如图9和图10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立体图和前视图,图形中所示压缩机4为具有外置储液罐的空调压缩机,由圆柱形的压缩机本体41和储液罐42组成,压缩机本体41顶端设有排气管411,压缩机本体41底端为本体底座413,本体底座413的端面呈圆弧形。近底端处设有一组安装支架412,即三个安装支架412在水平方向上呈中心对称分布,每个安装支架412上均设有一个装配孔414,储液罐42顶端设有吸气管421。由图10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4顶端最高点为吸气管421,底端最低点为端面呈圆弧形的本体底座413。
38.不同型号的压缩机4在形状结构上会有所不同,有的不具有外置储液罐,有的本体底座413端面为平面,有的底端最低点即安装支架412底面,还有的设有一组四个乃至更多数量的安装支架412。本实施例主要结合图中所示的压缩机4对器具本体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
39.如图1至图6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顶面立体图、底面立体图、上视图、下视图、前视图、左视图。器具本体的本体顶面1设有纵向收容压缩机4的型腔,型腔包括自本体顶面1向内凹陷形成的支撑面11,支撑面11的形状结构与压缩机4底端及其安装支架412相适配,即支撑面11处于本体底座413及其安装支架412的投影下,且与压缩机4底端及其安装支架412底面形状相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安装支架412不少于两组,各组安装支架412同心且相对偏转,即压缩机4纵向收容于型腔内时,可以根据需要偏转相应角度,目的在于消除相邻型腔内所收容压缩机4的干扰,尤其是在具有外置储液罐的情况下,不仅要排除相邻型腔自身的干扰,还要排除储液罐42的干扰。需要说明的是
40.支撑面11中央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有与压缩机4底端相适配的第一凹槽112。本实施例中,压缩机4底端即向下凸起于安装支架412的本体底座413,如果安装支架412底面即压缩机4底端最低点,则无论是否开设此第一凹槽112均可。第一凹槽112为与本体底座413端部相适配的圆形弧面槽,确保彼此充分接触,以达到均匀受力承重的目的。前述第一凹槽112也可根据需要设计为方形槽、圆形槽等不同槽体,或者平面槽、弧面槽等不同槽面。
41.第一凹槽112中央区域设有向内镂空形成的通孔113,可避免集聚灰尘或水分。第一凹槽112与支撑面11的连接处呈环形阶梯状,以适配不同尺寸的本体底座413。如果本体底座413尺寸较大,则支撑于靠上一层的环形阶梯面上;如果本体底座413尺寸稍大,则支撑
于靠下一层的环形阶梯面上,如果本体底座413尺寸完全匹配,则沉入到第一凹槽112内。该呈环形阶梯状设计可适配不同尺寸的本体底座413,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物流器具的适用性。
42.支撑面11上各安装支架412投影区域设有向外凸起形成的第一限位柱111,第一限位柱111与安装支架412上的装配孔414相适配,当压缩机4纵向收容时,第一限位柱111穿过安装支架412上的装配孔414,对于压缩机4起到横向限位的作用。由于第一限位柱111与安装支架412上的装配孔414相适配,在各组安装支架412同心且相对偏转的情况下,支撑面11上的各第一限位柱111也呈同心且相对偏转,即各组第一限位柱111的几何中心相同,一组第一限位柱111绕该几何中心偏转一定角度后,可与另一组限位柱111重合。本实施例中,每个型腔的支撑面11上设有两组第一限位柱111。
43.如图3所示,本体顶面1所分布型腔由后至前计,第一、三、五排为第一型腔,第二、四、六排位第二型腔。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本身并不存在明显区别,区别在于所收容压缩机4的偏转角度,目的在于避免相邻型腔内所收容压缩机4的储液罐42发生干扰。由于每个型腔的支撑面11上设有两组第一限位柱111,因而其所收容压缩机4至少可呈现两个偏转角度乃至更多,因而第二型腔能够收容与第一型腔中偏转角度相同或不同的压缩机。本实施例中,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的具体排列方式为: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均不少于两个,且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由于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在外形上并不存在差异,为便于操作人员按设计要求将压缩机4收容至各型腔内,本体顶面1还向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型腔或第二型腔相对应的指向槽12,各第一型腔对应的指向槽12箭头向左,即提醒操作人员在收容将压缩机4时,需要将储液罐42对向该型腔的左侧;各第二型腔对应的指向槽12箭头向右,即提醒操作人员在收容将压缩机4时,需要将储液罐42对向该型腔的右侧。
44.具体如图11和图12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收容压缩机的顶面立体图和上视图。有图形可以看出,按此方式收容压缩机4,各压缩机4上的储液罐42不会发生干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横向包装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指向槽12不限于图形中所示形状,只要能提醒操作人员按正确方位收容压缩机4即可。
45.器具本体的本体底面2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减料槽21,目的在于省料、减重。相邻减料槽21之间形成有加强筋22,以确保在减重的同时,器具本体的结构强度不发生明显下降。
46.本体顶面1设有向外凸起形成的第二限位柱13和限位凸台14,器具本体的本体底面2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限位槽23、第二限位槽24、限位凹槽25。第一限位槽23与第一限位柱111相适配,第二限位槽24与第二限位柱13相适配,限位凹槽25与限位凸台14相适配。当空载回运时,各个器具本体堆垛放置,下层器具本体的第一限位柱111嵌入到上层器具本体的第一限位槽23内,下层器具本体的第二限位柱13嵌入到上层器具本体的第二限位槽24内,下层器具本体的限位凸台14嵌入到上层器具本体的限位凹槽25内,实现相邻器具本体之间的横向限位,避免发生倾覆。具体如图12和图12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器具本体的顶面局部放大图和底面局部放大图。
47.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限位柱111的凸起于本体顶面1,长度较长,目的在于更好地固定容腔内收容的压缩机4,因而需要第一限位槽23与其进行适配。第二限位柱13设于相邻型
腔之间,不受安装支架412上装配孔414尺寸的限制,因而其径向尺寸可以做得更大,使得相邻器具本体之间限位更加牢固。而限位凸台14设于本体顶面1不超过三个且设于本体顶面1拐角处,便于操作人员迅速辨别器具本体的前后和左右方位,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中,本体顶面1上设有两个限位凸台14,位于本体顶面1对角向拐角处。
48.器具本体的本体侧面3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侧通槽26、第二侧通槽31、第三侧通槽32,均为对称分布。其中,第一侧通槽26不直接与本体顶面1连接,但可与本体底面2连接,便于操作人员将手伸入到第一侧通槽26内将器具本体抬起。第二侧通槽31直接与器具本体的本体顶面1和本体底面2连接,当多个器具本体堆垛放置时,可用于固定包扎带,避免发生散脱。第三侧通槽32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安装孔321,用于安装标识有器具本体内所收容压缩机4的种类、型号的标签或铭牌,有利于避免操作人员在装卸和分拣压缩机4时发生人为差错。
49.本实用新型物流器具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当器具本体收容压缩机4后,可将单层器具本体收容至纸箱中,也可将多层器具本体堆垛放置,此时需要在每一层压缩机4的顶端放置一个与压缩机4顶端结构相适配的盖板,再往盖板上放置器具本体,此时多个器具本体纵向排列,以此类推直至堆垛至预定高度后,再整体收容至集装箱内进行装载运输。对于最底层的器具本体,可在其下方垫置一个底座,起到垫高防潮以及便于叉车作业的作用。由于盖板、底座为常见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再作详细阐述。
5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