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8709发布日期:2022-11-29 22:4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印刷打包辅助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


背景技术:

2.胶订龙是胶订设备的一种,胶订龙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上的传送链条以及设置在传送链条上的若干装载箱,每个装载箱内装有一摞页码数相同的纸张,通过传送链条将纸张排布装订在一起。勒口机是对胶订龙加工结束的书籍进行裁边的装置,在对书籍进行裁边时,首先需要对书籍进行固定,通过传动带的转动对书籍进行位移,在位移时通过剪裁装置对书籍进行剪裁,从而达到自动化。
3.现有技术中,勒口机与胶订龙是分开且独立的,一般的做法是将胶订后的产品集中在一起,然后使用人员将要勒口的产品单独放到独立的勒口机上进行勒口,而通过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连接,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时间和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勒口机和胶订龙的连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地面的固定台、连接于所述固定台的夹取机构、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运输机构以及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推送气缸,所述夹取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夹取限位组件和固定连接于固定台带动夹取限位组件转动的反转组件,所述反转组件一端铰接于所述夹取限位组件,夹取限位组件的一端连通于胶订龙,夹取限位组件远离胶订龙的一端连通运输机构,推送气缸的输出端位于夹取限位组件的内部,推送气缸的输出端沿靠近或者远离运输机构的方向运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书本在胶订龙上加工完毕后,被运出胶订龙时,书本的封面于胶订龙的表面贴合,而在勒口机上对书本进行裁剪时,需要书本的书脊于勒口机的表面贴合,所以当胶订龙上的书本进入夹取限位组件后,夹取限位组件发生转动,使得书本的摆放方向发生变化,使得书本运输到勒口机上时,无需人工将书本摆放成正确方向,降低了人工成本,推送气缸的输出端工作时将书本从夹取限位组件的内部推动至运输机构,然后书本通过运输机构到达勒口机,无需人工对书本进行搬运,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勒口机和胶订龙的连接效率。
8.可选的,所述夹取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转动轴和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夹,所述转动夹位于推送气缸和运输机构之间,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夹的外部,书本放置于转动夹的内部,所述反转组件连接于转动夹的外部,推送气缸的输出端向靠近或者远离转动夹内部的方向运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夹的内部没有书本存在时,反转组件带动转动夹
的缺口位置与胶订龙输送的书本位置相一致,使得书本运输至转动夹时,书本可以进入转动夹的内部,然后反转组件再带动转动夹发生反转,使得书本的书脊朝向地面,完成对书本的反转,推送气缸将书本推动,使得书本由转动夹的内部进入运输机构的内部,实现对书本的运输,无需人工徒手搬运,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10.可选的,所述反转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反转气缸所述反转气缸的输出端铰接于转动夹的外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反转气缸工作时,反转气缸的输出端带动转动夹发生转动,实现对书本的反转,无需人工反转,降低人工的工作强度。
12.可选的,所述反转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第一限位块和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位于转动夹的转动路径上,且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转动夹的两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夹的表面抵接第一限位块的表面时,书本可传送至转动夹的内部,当转动夹的表面抵接第二限位块的表面时,书本的书脊朝向地面,然后推送气缸将书本推送至运输机构,完成对书本的运输,无需人工反转,降低人工的工作强度。
14.可选的,所述运输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一端位于转动夹远离推送气缸的一端,输送带的另一端连通于勒口机。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书本被推送气缸推送至输送带上时,输送带为书本的运动提供动力,使得书本被传送至勒口机上。
16.可选的,所述运输机构还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于输送带两侧的限位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书本在输送带上运动时,限位板对书本进行限位,使得书本的书脊始终朝向地面,不会发生反转,无需人工进行扶持,降低人工成本。
18.可选的,所述运输机构还包括多个转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板的摩擦辊,所述摩擦辊的转动轴线垂直于输送带的表面,位于不同限位板上的摩擦辊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辊的转动轴线垂直于输送带的表面,摩擦辊的表面可与书本抵接,当书本运动时,摩擦辊可降低书本与限位板直接接触摩擦的可能性,降低对书本的损伤,两侧的摩擦辊使得书本两侧的受力较为均匀,使得书本的运动更加稳定。
20.可选的,所述输送带的高度与勒口机的高度相等。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书本可直接对接勒口机,减少人为的搬运,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连接效率。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本技术通过设置夹取机构,可使得书本完成反转,无需人工操作,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夹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台;2、夹取机构;21、夹取限位组件;211、转动夹;212、转动轴;22、反转组件;221、反转气缸;222、第一限位块;223、第二限位块;3、运输机构;31、输送带;32、限位板;33、摩擦辊;4、推送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打包机连接中转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地面的固定台1、连接于所述固定台1的夹取机构2、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运输机构3以及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推送气缸4,夹取机构2包括转动连接于夹取限位组件21和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带动夹取限位组件21转动的反转组件22,反转组件22一端铰接于所述夹取限位组件21,夹取限位组件21的一端连通于胶订龙,夹取限位组件21远离胶订龙的一端连通运输机构3,书本在胶订龙上加工完毕后,被运出胶订龙时,书本的封面于胶订龙的表面贴合,而在勒口机上对书本进行裁剪时,需要书本的书脊于勒口机的表面贴合,所以当胶订龙上的书本进入夹取限位组件21后,夹取限位组件21发生转动,使得书本的摆放方向发生变化,使得书本运输到勒口机上时,无需人工将书本摆放成正确方向,降低了人工成本,推送气缸4的输出端位于夹取限位组件21的内部,推送气缸4的输出端沿靠近或者远离运输机构3的方向运动,推送气缸4的输出端工作时将书本从夹取限位组件21的内部推动至运输机构3,然后书本通过运输机构3到达勒口机,无需人工对书本进行搬运,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勒口机和胶订龙的连接效率。
29.参照图1和图2,夹取限位组件21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转动轴212和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轴212的转动夹211,转动夹211为凵字形,转动夹211位于推送气缸4和运输机构3之间,转动轴212转动连接于转动夹211的外部,反转组件22连接于转动夹211的外部,当转动夹211的内部没有书本存在时,反转组件22带动转动夹211的缺口位置与胶订龙输送的书本位置相一致,使得书本运输至转动夹211时,书本可以进入转动夹211的内部,然后反转组件22再带动转动夹211发生反转,使得书本的书脊朝向地面,完成对书本的反转,推送气缸4的输出端向靠近或者远离转动夹211内部的方向运动,推送气缸4将书本推动,使得书本由转动夹211的内部进入运输机构3的内部,实现对书本的运输,无需人工徒手搬运,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30.进一步的,反转组件22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反转气缸221、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第一限位块222以及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第二限位块223,反转气缸221的输出端铰接于转动夹211的外部,当反转气缸221工作时,反转气缸221的输出端带动转动夹211发生转动,实现对书本的反转,无需人工反转,降低人工的工作强度,第一限位块222和第二限位块223均位于转动夹211的转动路径上,且第一限位块222和第二限位块223为于转动夹211的两侧,当转动夹211的表面抵接第一限位块222的表面时,书本可传送至转动夹211的内部,当转动夹211的表面抵接第二限位块223的表面时,书本的书脊朝向地面,然后推送气缸4将书本推送至运输机构3,完成对书本的运输。
31.参照图1和图2,运输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于固定台1的输送带31、可拆卸固定连接于输送带31两侧的限位板32以及多个转动连接于限位板32的摩擦辊33,输送带31一端位于转动夹211远离推送气缸4的一端,输送带31的另一端连通于勒口机,当书本被推送气缸4推送至输送带31上时,输送带31为书本的运动提供动力,使得书本被传送至勒口机上,两个限位板32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于输送带31的两侧,当书本在输送带31上运动时,限位板32对书本进行限位,使得书本的书脊始终朝向地面,不会发生反转,无需人工进行扶持,降低人工成本。摩擦辊33的转动轴212线垂直于输送带31的表面,摩擦辊33的表面可与书本
抵接,当书本运动时,摩擦辊33可降低书本与限位板32直接接触摩擦的可能性,降低对书本的损伤,位于不同限位板32上的摩擦辊33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使得书本两侧的受力较为均匀,使得书本的运动更加稳定。
32.进一步的,输送带31的高度与勒口机的高度相等,使得书本可直接对接勒口机,减少人为的搬运,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连接效率。
3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