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2371发布日期:2023-03-10 22:0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视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简单说来,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
3.机器视觉在很多领域都有使用,例如,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4.其中在进行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较多,就需要使用上料装置进行自动上料,直接将原料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但在使用传送带直接进行传送时,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传送带需要的长度较长,这就易占用过多空间,不方便小空间内使用。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在向高处传送物料时,传送带需要加长长度,占用过多空间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架;
8.转轴,两个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且位于所述转轴的表面传动连接有链板;
9.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均匀固定安装于所述链板的表面;
10.折行架,所述折行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折行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折行架的一侧;
11.推板,所述推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
12.通过在链板上均匀固定多个隔板,在对物料进行传送的过程中,即使支撑架的倾斜较多较多,隔板也可将一些物料留存在隔板和链板之间,从而将物料均匀传送上去,避免使用的支撑架等长度过长,占用过多空间,不利于小空间内使用。
13.优选的,另一个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14.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架外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折行板,所述折行板位于所述链板的底部。
15.优选的,所述链板的内部与两个所述转轴的表面接触,多个所述隔板等距固定安装在链板上。
16.优选的,所述隔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隔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
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隔板底部的中间且位于两个所述连通槽之间开设有凹槽。
17.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延伸至所述连通槽的内部,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与所述连通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表面的螺纹左右反向开设。
18.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中间且位于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动件,所述螺纹杆表面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连通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件,所述螺纹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挡板。
19.通过在隔板上开设滑槽、连通槽等,两个挡板通过两个螺纹件与螺纹杆螺纹连接,转动螺纹杆时,便可带动两个挡板同时向中间或同时向两侧移动时,改变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一次性将定量的物料传送上去,避免一次性传送物料过多,之后机械视觉识别时,物料大量堆放在一起,影响识别。
2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通过在链板上均匀固定多个隔板,在对物料进行传送的过程中,即使支撑架的倾斜较多较多,隔板也可将一些物料留存在隔板和链板之间,从而将物料均匀传送上去,避免使用的支撑架等长度过长,占用过多空间,不利于小空间内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结构仰视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结构后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4所示的结构仰视图。
27.图中标号:1、支撑架,2、转轴,3、链板,4、隔板,5、折行架,6、螺栓,7、电动伸缩杆,8、推板,9、电机,10、支撑板,11、折行板,
28.12、滑槽,13、连通槽,14、凹槽,15、螺纹杆,16、转动件,17、螺纹件,1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0.第一实施例
31.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结构仰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结构后视图。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包括:支撑架1;
32.转轴2,两个所述转轴2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架1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架1之间且位于所述转轴2的表面传动连接有链板3;
33.隔板4,多个所述隔板4均匀固定安装于所述链板3的表面;
34.折行架5,所述折行架5通过螺栓6固定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所述折行架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7,所述电动伸缩杆7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折行架5的一侧;
35.推板8,所述推板8固定安装于所述电动伸缩杆7的一端。
36.链板3套设在转轴2表面,转轴2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链板3之间的摩擦力带动链板3进行传动,隔板4均匀固定在链板3上,将传送的物料隔断在隔板4和链板3之间从,从而实现对物料的传送,电动伸缩杆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带动推板8可将物料向链板3处推动,使链板3传动过程中可源源不断的将物料向链板3处推送。
37.另一个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9,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所述转轴2固定连接。
38.两个所述支撑架1外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两个所述支撑板10的相对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折行板11,所述折行板11位于所述链板3的底部。
39.电机9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带动转动转动,从而使链板3传动,支撑板10固定在支撑架1处,对折行板11进行固定,折行板11可对一端下落的物料进行遮挡,避免物料在掉落到另一平台上时滑落下去,影响物料传送。
40.所述链板3的内部与两个所述转轴2的表面接触,多个所述隔板4等距固定安装在链板3上。
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42.使用自动化上料装置对物料进行传送时,物料移动到折行架5处时,电动伸缩杆7反复收缩和延伸,从而使用推板8将物料推动到链板3处。
43.之后链板3传动,带动隔板4移动,将物料收集在隔板4和链板3处,并将物料向上传送上去。
44.在物料到达顶端后,物料掉落在另一个传送带或其他物体上,此时机械视觉识别装置便会对物料进行识别,同时折行板11固定在两个支撑板10之间,对掉落的物料进行遮挡,避免其四溅。
4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6.通过在链板3上均匀固定多个隔板4,在对物料进行传送的过程中,即使支撑架1的倾斜较多较多,隔板4也可将一些物料留存在隔板4和链板3之间,从而将物料均匀传送上去,避免使用的支撑架1等长度过长,占用过多空间,不利于小空间内使用。
47.第二实施例
48.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49.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板4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2,所述隔板4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连通槽13,所述连通槽13与所述滑槽12连通,所述隔板4底部的中间且位于两个所述连通槽13之间开设有凹槽14。
50.两个滑槽12开设在隔板4顶部的两侧,与两个连通槽13之间相互连通,凹槽14位于两个连通槽13之间。
51.所述凹槽14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的两端延伸至所述连通槽13的内部,所述螺纹杆15的一端与所述连通槽13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15表面的螺纹左右反向开设。
52.螺纹杆15位于连通槽13内,与隔板4之间转动连接。
53.所述螺纹杆15的中间且位于所述凹槽1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动件16,所述螺纹杆15表面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连通槽1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件17,所述螺纹件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8。
54.转动件16与凹槽14大小适配,固定在螺纹杆15上,从而增大手部与螺纹杆15之间的摩擦,可带动螺纹杆15进行转动,螺纹件17顶端在滑槽12处滑动,挡板18位于隔板4顶部的两侧。
5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56.在自动上料装置对物料进行传送时,若隔板4上空间过大,一次性向上传送的物料较多时,便可通过转动件16转动螺纹杆15,从而使两根螺纹件17沿着连通槽13和滑槽12进行移动。
57.螺纹件17带动两个挡板18移动,便可改变隔板4中间处的距离,而隔板4两侧的物料则可手动分拨下来,避免一次性传送的物料较多,影响之后机械视觉识别。
58.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视觉识别的自动化上料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9.通过在隔板4上开设滑槽12、连通槽13等,两个挡板18通过两个螺纹件17与螺纹杆15螺纹连接,转动螺纹杆15时,便可带动两个挡板18同时向中间或同时向两侧移动时,改变两个挡板18之间的距离,从而一次性将定量的物料传送上去,避免一次性传送物料过多,之后机械视觉识别时,物料大量堆放在一起,影响识别。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