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妆品容器及其瓶内瓶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2264发布日期:2023-01-17 22:1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妆品容器及其瓶内瓶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化妆品容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化妆品容器及其瓶内瓶容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用于化妆品、食品、婴儿用品以及医疗用品的容器通常设计成具有双腔或者多腔体的容器,不同的内容物分别放在不同的腔体中,如果消费者想将两种和多种不同配方的内容物混合使用时,可以将不同的腔体连通。
3.但是目前的双腔或者多腔体的容器通常设计较为复杂,在将不同配方的内容物灌装进入不同的腔体时,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泄漏,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检测也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化妆品容器及其瓶内瓶容器,以解决双腔或者多腔体的容器设计复杂、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瓶内瓶容器,所述瓶内瓶容器包括:内腔杯,设有储液腔和导向孔,所述储液腔具有开口;推动杆,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密封塞,过盈配合于所述开口中,用于密封所述储液腔,所述密封塞连接于所述推动杆;其中,所述推动杆在接收外部按压作用力时,会驱动所述密封塞移动打开所述储液腔。
6.可选地,所述内腔杯包括外壳、内壳和连接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嵌套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和所述内壳的外侧壁,进而围设形成所述储液腔。
7.可选地,所述内壳沿其轴向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壳沿其轴向的高度,所述内壳的一端部和所述外壳的一端部平齐,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内壳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外壳的内侧壁。
8.可选地,所述内壳的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导向孔,所述内壳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推动杆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定位所述推动杆。
9.可选地,所述推动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二杆背离所述第一杆的端部与所述密封塞连接,所述第一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杆的直径,以在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交界处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内壳的内侧壁上的凸起,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推动杆向背离所述密封塞的方向移动。
10.可选地,在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时,所述推动杆的端部突出于所述内壳,所述密封塞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封盖所述储液腔的开口,所述第二密封部连接于所述推动杆突出于所述内壳的端部。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封盖部和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过盈插置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封盖部环绕所述插接部的外周设置,并向外延伸抵接于所述外壳的端面和外侧壁。
12.可选地,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内壳的外侧壁和所述外壳的内侧壁接触的表面上设有密封凸起。
13.可选地,所述推动杆沿其轴向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内腔杯沿其轴向的长度;或者所述推动杆沿其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内腔杯沿其轴向的长度,所述内腔杯上设有透明可视窗,所述推动杆背离所述密封塞的端部位于所述透明可视窗的可视范围内。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化妆品容器,所述化妆品容器包括外瓶和如前文所述的瓶内瓶容器,所述瓶内瓶容器设置于所述外瓶内。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瓶内瓶容器设立两个独立的腔体分别容纳不同的物质,在所述内腔杯的出液口设置了一次性掰断打开嘴部的结构设计,使得该瓶内瓶容器使用时,只需打开顶盖,然后通过按压弹性盖使推动杆向下移动推开密封塞打开内腔杯,待第一物质和第二物质混合之后即可掰断底部的底座,操作简单方便,有效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瓶内瓶容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4中瓶内瓶容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图4中的瓶内瓶容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又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图7中瓶内瓶容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化妆品容器使用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图9中的化妆品容器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瓶内瓶容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中,瓶内瓶容器100包括内腔杯10、推动杆20和密封塞30。内腔杯10设有储液腔11和导向孔12,储液腔11具有开口13;推动杆20滑动穿设于导向孔12内;密封塞30过盈配合于开口13中,用于密封储液腔11,密封塞30连接于推动杆20;其中,推动杆20在接收外部按压作用力时,会驱动密封塞30移动打开储液腔11。
29.具体来说,储液腔11用于储存溶液,密封塞30封盖储液腔11的开口13,用于将溶液保存于储液腔11内。在需要将储液腔11中的溶液与其它配方的溶液进行混合时,可以推动推动杆20,推动杆20带动密封塞30移动进而打开储液腔11的开口13,以使得储液腔11中的溶液释放后与其它配方的溶液进行混合。本技术中的瓶内瓶容器100仅包括三个元件,把原有的双腔或者多腔体设计的泵芯分离,无须一同上生产线,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及良品率。通过三个元件形成的独立及分离的瓶内瓶容器100,减低了灌装的风险及难度,密封性好,即使在灌装时发生了泄漏,也更加容易检测,且效益更高。
30.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腔杯10包括外壳14、内壳15和连接部16,外壳14和内壳15嵌套且间隔设置,连接部16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壳14的内侧壁和内壳15的外侧壁,进而围设形成储液腔11。
31.其中,外壳14和内壳15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以便于与其它容器相适配。外壳14和内壳15可以同轴嵌套设置,以在外壳14和内壳15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储液腔11,或者,外壳14和内壳15也可以不是同轴嵌套设置,形成偏心的储液腔11。
32.可以理解地,外壳14和内壳15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设置,以使得内腔杯10的形状更加美观。
33.可选地,外壳14、内壳15和连接部16可以设置为一体的结构,以使得内腔杯10可以通过一体注塑的形式形成,提升内腔杯10的生产效率。或者,内腔杯10的外壳14、内壳15和连接部16也可以采用单独的元件,然后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将三者进行连接。
3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内壳15沿其轴向的高度小于外壳14沿其轴向的高度,内壳15的一端部和外壳14的一端部平齐,以便于与密封塞30配合连接,连接部16连接于内壳15的另一端部和外壳14的内侧壁,如此,内壳15、连接部16和外壳14的部分围设形成储液腔11。
35.其中,内壳15和外壳14的轴向为其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内壳15沿其轴向的高度指的是内壳15的长度,外壳14沿其轴向的高度指的是外壳14的长度。
36.如图1所示,内壳15的内侧壁围设形成导向孔12,推动杆20插置于导向孔12内,且推动杆20的外侧壁与内壳15的内侧壁抵接,以用于为推动杆20进行导向,使得推动杆20能够准确的推动密封塞30移动,以打开储液腔11,避免推动杆20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
3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内壳15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51,推动杆20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21,第一限位部151和第二限位部21配合以定位推动杆20。通过将推动杆20限位于一特定的位置,可以确保在向储液腔11中灌装溶液时,密封塞30能够与推动杆20连接的牢固,进而使得密封达到设计的要求。
38.其中,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推动杆20包括第一杆22和第二杆23,第二杆23背离第一杆22的端部与密封塞30连接,第一杆22的直径小于第二杆23的直径,以在第一杆22和第二杆23的交界处形成第二限位部21,第一限位部151为设于内壳15的内侧壁上的凸起,凸起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1以限制推动杆20向背离密封塞30的方向移动。
39.具体来说,第二杆23的直径等于导向孔12的直径,以使得推动杆20可以在导向孔12内移动。第一杆22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凸起所围设形成的内接圆的直径,第一杆22可以在凸起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移动,但是第二杆23却无法移动至凸起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如此,可以将第二杆23限位于凸起靠近密封塞30的一侧,以使得推动杆20与密封塞30紧密
的连接。
40.或者,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壳15和推动杆20上设置其它类型的相互配合的结构,以对推动杆20进行限位。
41.进一步地,在凸起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1时,可以设置推动杆20的端部突出于内壳15,如此,可以便于将推动杆20与密封塞30进行连接。
42.可选地,如图1所示,可以在第一杆22的外侧壁上突出设置抵接凸点24,该抵接凸点24抵接于内壳15的内侧壁,以避免第一杆22在内壳15内发生晃动。并且,在抵接凸点24移动至凸起的位置处时,还可以将推动杆20保持于内腔杯10上,避免推动杆20自内腔杯10上掉出。
43.其中,如图1所示,密封塞30包括第一密封部31和第二密封部32,第一密封部31封盖储液腔11的开口13,第二密封部32连接于推动杆20突出于内壳15的端部。
44.其中,与推动杆20连接的第二密封部32可以为实心结构,此时,可以将推动杆20的端部插置于第二密封部32内,以将推动杆20和第二密封部32进行连接。或者,推动杆20和第二密封部32均可以设置为空心的结构,此时,可以将第二密封部32的至少部分延伸设置于推动杆20的内部,以增大推动杆20和第二密封部32的接触面积,提升密封塞30和推动杆20的连接强度。
4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密封部31包括封盖部312和插接部311,插接部311过盈插置于储液腔11内,用于封堵储液腔11的开口13,封盖部312环绕插接部311的外周设置,并向外延伸抵接于外壳14的端面和外侧壁。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密封部31和外壳14的接触面积,延长储液腔11中的溶液泄露的路径,进而降低溶液发生泄漏的风险。
46.为了进一步提升密封塞30对储液腔11的密封效果,可以在插接部311与内壳15的外侧壁和外壳14的内侧壁接触的表面上设置密封凸起313,如此,可以提升密封塞30和内腔杯10的连接强度,并缩小密封塞30和内腔杯10之间的间隙。
47.其中,如图1所示,推动杆20沿其轴向的长度小于内腔杯10沿其轴向的长度,此时,推动杆20背离密封塞30的端部位于外壳14的内部,不便于观察推动杆20的位置。
48.故而,如图1所示,可以在内腔杯10上设置透明可视窗17,推动杆20背离密封塞30的端部位于透明可视窗17的可视范围内,如此,可以通过透明可视窗17观察推动杆20的位置,便于进行调节。
49.其中,透明可视窗17可以为开设在外壳14上的通孔,或者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透明材料进行制作。
50.使用时,首先按压推动杆20,在力的作用下推动杆20和密封塞30一次性向下滑动至抵接凸点24与凸起抵接时,推动杆20与密封塞30与内腔杯10分开,储液腔11中的物料或者溶液就可以形成可使用的状态。
51.实施例2
52.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100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瓶内瓶容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3.本实施例中的瓶内瓶容器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瓶内瓶容器100的结构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推动杆20沿其轴向的长度大于内腔杯10沿其轴向的长度,此时,推动杆20背离密封塞30的端部突出于外壳14的外部,此时,可以
明确的观察出推动杆20所处的位置,便于调节。
54.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图6是图4中的瓶内瓶容器1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推动推动杆20,可以在外壳14上设置开槽141,推动杆20在外壳14上的正投影位于开槽141所在的区域内,如此,可以通过开槽141对推动杆20进行调节。
55.实施例3
56.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瓶内瓶容器100又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瓶内瓶容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瓶内瓶容器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瓶内瓶容器100的结构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推动杆20沿其轴向的长度等于内腔杯10沿其轴向的长度,此时,推动杆20的端部和外壳14的端部平齐,避免误触而打开密封塞30。
57.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化妆品容器00使用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化妆品容器00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化妆品容器00,化妆品容器00包括外瓶200和瓶内瓶容器100,瓶内瓶容器100设置于外瓶200内。
58.其中,外瓶200内可以用于储存另外一种不同配方的溶液,在需要将外瓶200内的溶液和瓶内瓶容器100内的溶液混合时,可以推动推动杆20打开密封塞30,瓶内瓶容器100内的溶液溢出后即可与外瓶200内的溶液进行混合。
59.可选地,外瓶200可以采用透明的材料进行制作,通过透明的外瓶200可以便于观察瓶内瓶容器100,瓶内瓶容器100沉浸在液体中间,特殊的视觉效果具有吸引力。
60.本技术中的瓶内瓶容器100仅包括三个元件,把原有的双腔或者多腔体设计的泵芯分离,无须一同上生产线,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及良品率。通过三个元件形成的独立及分离的瓶内瓶容器100,减低了灌装的风险及难度,密封好,即使在灌装时发生了泄漏,也更加便于检测,且效益更高。
6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原理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