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带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6487发布日期:2022-12-28 11:2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吊装带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吊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装带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起重机械在对重物进行吊装时,常使用吊装带兜住重物再将吊装带两端挂在起重机械的吊钩上,实现对重物的吊装。
3.在对风扇叶片或管道等长条状大型重物进行起吊时,常用两根吊装带进行吊装,两吊带沿重物的体长方向排布,吊带的中部兜住重物,吊带的两端挂在起重机械的吊钩上。为保证吊装的稳定性,两个吊带分别靠近重物的体长方向的相对两端。
4.但是,这种吊装方式吊装带越靠近重物的体长方向两端,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越小,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有受力朝向重物中部运动的趋势,极易使吊装带在重物上滑动,进而造成重物在吊装过程中不稳定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吊装带辅助装置,使吊装过程中两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所受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呈平角或接近平角,降低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受力发生滑动的风险。
6.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吊装带辅助装置,包括:
7.平衡梁和承重部;
8.所述承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承重部均可沿所述平衡梁的体长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平衡梁上;
9.所述承重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承重部固定于所述平衡梁限制所述承重部滑动;
10.所述承重部还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适用于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适用于与吊装带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平衡梁的主体呈条状;
12.两个所述承重部套均设在所述平衡梁上,两个所述承重部沿所述平衡梁的体长方向排布。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平衡梁设有限位部;
14.所述限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均设置在所述平衡梁的侧面且分别靠近所述平衡梁的体长方向相对两端,两个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两个所述承重部在所述平衡梁上的滑动范围。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为定位销;
16.所述平衡梁的侧面设有定位孔,所述承重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朝向所述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安装孔均与所述定位销相匹配,所述定位销贯穿所述安装孔插设在所述定位孔上;
17.所述定位孔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定位孔沿所述平衡梁的体长方向排布。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
19.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平衡梁的相对两侧。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重部包括主板体、限位板和承重板;
21.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置在所述主板体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靠近所述主板体的相对两端;
22.所述限位板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板相对设置在所述主板体的其中一侧中部,两个所述限位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平衡梁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
23.所述承重板的一端与所述主板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承重板的另一端,所述承重板设有让位缺口,所述平衡梁贯穿所述让位缺口设置。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承重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主板体的相临近一端。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重部还设有第一加强筋;
26.所述第一加强筋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板和所述主板体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另一个所述限位板和所述主板体连接。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重部还设有第二加强筋;
28.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承重板和所述主板体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位于所述承重板的相对两端。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吊环。
30.本技术适用于在通过吊装带对长条状大型重物进行起吊时进行辅助。在使用时,将两吊装带分别兜在重物上,使重物的重心位于两吊装带于重物的接触点之间中部,且两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分别靠近重物的体长方向两端。再将其中一个吊装带的两端固定于其中一个承重部的第二连接部上,另一个吊装带的两端固定于另一个承重部的第二连接部上。两个承重部的第一连接部通过钢索或吊装带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通过吊钩起吊两承重部并带动两吊装带,进而实现对重物的吊装。两承重部可滑动设置在平衡梁上,调节两承重部之间的距离时期与两吊装与重物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一致,调节完成后通过固定部分别使两承重部固定于平衡梁上,使吊装过程中两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所受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呈平角或接近平角,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将两吊装带兜住重物后再固定在吊钩上,本技术有效的增大了吊装过程中两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所受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进而降低了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受力发生滑动的风险。
31.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32.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33.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吊装带辅助装置的主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35.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38.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39.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吊装带辅助装置的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吊装带辅助装置包括:平衡梁100和承重部200。承重部200为两个,两个承重部200均可沿平衡梁100的体长方向滑动设置在平衡梁100上。承重部200设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将承重部200固定于平衡梁100限制承重部200滑动。承重部200还设有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二连接部210,第一连接部220适用于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第二连接部210适用于与吊装带连接。
40.本技术适用于在通过吊装带对长条状大型重物进行起吊时进行辅助。在使用时,将两吊装带分别兜在重物上,使重物的重心位于两吊装带于重物的接触点之间中部,且两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分别靠近重物的体长方向两端。再将其中一个吊装带的两端固定于其中一个承重部200的第二连接部210上,另一个吊装带的两端固定于另一个承重部200的第二连接部210上。两个承重部200的第一连接部220通过钢索或吊装带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通过吊钩起吊两承重部200并带动两吊装带,进而实现对重物的吊装。两承重部200可滑动设置在平衡梁100上,调节两承重部200之间的距离时期与两吊装与重物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一致,调节完成后通过固定部分别使两承重部200固定于平衡梁100上,使吊装过程中两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所受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呈平角或接近平角,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将两吊装带兜住重物后再固定在吊钩上,本技术有效的增大了吊装过程中两吊装带的受力方向与重物所受的重力方向之间夹角,进而降低了吊装带与重物的接触点受力发生滑动的风险。
4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衡梁100的主体呈条状。两个承重部200套均设在平衡梁100上,两个承重部200沿平衡梁100的体长方向排布,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衡梁100设有限位部120。限位部120为两个,两个限
位部120均设置在平衡梁100的侧面且分别靠近平衡梁100的体长方向相对两端,两个限位部120用于限制两个承重部200在平衡梁100上的滑动范围,通过在靠近平衡梁10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限位部120,保证两承重部200在平衡梁100上滑动调节时,不会从平衡梁100上滑落。
4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为定位销。平衡梁100的侧面设有定位孔110,承重部200开设有安装孔241,安装孔241朝向定位孔110,定位孔110和安装孔241均与定位销相匹配,定位销贯穿安装孔241插设在定位孔110上。定位孔11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定位孔110沿平衡梁100的体长方向排布,使承重部200在滑动过程中,安装孔241依次朝向各定位孔110,当承重部200滑动到合适位置时,将定位销贯穿安装孔241插进所对应的定位孔110,实现对承重部200的固定。
44.此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平衡梁100的靠近其相对两端均设有两个以上的定位孔110,分别与两个承重部200相匹配,使两个承重部200均可进行调节,进一步扩大本技术的适用范围。
4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0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部210分别位于平衡梁100的相对两侧。通过在承重部200上设置两个第二连接部210,使吊装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部210连接,操作较为简单。
4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重部200包括主板体230、限位板240和承重板250。两个第二连接部210均设置在主板体230上,两个第二连接部210分别靠近主板体230的相对两端。限位板240为两个,两个限位板240相对设置在主板体230的其中一侧中部,两个限位板240位于两个第二连接部210之间,平衡梁100位于两个限位板240之间。承重板250的一端与主板体230连接,第一连接部220设在承重板250的另一端,承重板250设有让位缺口,平衡梁100贯穿让位缺口设置。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两个相对的限位板240和开设有让位缺口的承重板250,使承重部200可滑动设置在平衡梁100上,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有效的降低了生成成本。
47.此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安装孔241开设在其中一个限位板240上,两个以上的定位孔110设置在相对应的平衡梁100侧壁上。
48.进一步的,承重部200的两个限位板240上均开设有安装孔241,两个安装孔241相对设置,定位孔110贯穿平衡梁100设置并与两安装孔241相匹配,使定位销依次穿过其中一个安装孔241、定位孔110和另一个安装孔241,使定位销对承重部200的固定更加牢固。
4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承重板250分别位于两个主板体230的相临近一端,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重部200还设有第一加强筋260。第一加强筋260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加强筋260与其中一个限位板240和主板体230连接,另一个第一加强筋260与另一个限位板240和主板体230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260,增强了限位板240与第一主板体230之间了连接强度。
5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重部200还设有第二加强筋270。第二加强筋270与承重板250和主板体230连接,第二加强筋270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筋270分别位于承重板250的相对两端。通过设置第二加强筋270,增强了承重板250与主板体230之间的连接强度。
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20为吊环,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有效的降
低了生产成本。
53.此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210为两个滑块。主板体230开设有安装缺口,滑块的相对两端可滑动设置在安装缺口的侧壁上,使滑块可沿平衡梁100的体宽方向滑动,两个滑块沿平衡梁100的体宽方向排布。两个滑块均开设有起重扣安装孔241,起重扣安装孔241的两侧开口朝向与安装缺口的开口朝向方向相同。使用时,将起重扣依次穿过两个滑块的两个起重扣安装孔241,再将吊装带与起重扣连接。由于两滑块可滑动设置在主板体230上,可通过调节两滑块之间的距离实现适配不同尺寸的起重扣。
54.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