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尘导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0128发布日期:2023-03-24 23:5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尘导料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尘导料斗。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活性炭炉在加料时,通常采用倾倒式的加料方式,即直接将原材料自进料口倒入活性炭炉中。由于原材料中含有较多的碎屑和杂质,同时原材料的下落高度较高,在进入炉体内部后会扬起大量的粉尘,并从进料口喷出,严重影响加工现场的环境质量,且在灰尘沉降后也不便于进行清洁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降尘导料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缓降和封堵,减少粉尘产生的同时,也可防止炉内的粉尘溢出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降尘导料斗,包括输送筒,所述输送筒的顶端设置有漏斗,所述输送筒的内部设置有缓降输送结构;
6.所述缓降输送结构由缓降带、上缓降轴和下缓降轴组成,所述缓降带倾斜设置在所述输送筒内部,所述上缓降轴与所述下缓降轴均与所述输送筒的两侧壁转动配合,所述缓降带套设在所述上缓降带和所述下缓降带的外侧,所述缓降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块缓降挡板,所述缓降挡板与所述缓降带转动配合;
7.在所述缓降挡板运动至所述缓降带外表面的朝向斜下方一侧时,所述缓降挡板与所述缓降带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8.在所述缓降挡板运动至所述缓降带外表面的朝向斜上方一侧时,所述缓降挡板与所述缓降带的运动方向相互平行。
9.作为优选,所述上缓降轴与所述下缓降轴外侧均套设有齿轮轴套,所述缓降带的内壁成型有配合所述齿轮轴套的轮齿结构;所述缓降带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与所述输送筒的两侧内壁相接。
10.作为优选,在所述缓降挡板与所述缓降带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时,所述缓降挡板背向所述缓降带的边沿与所述输送筒的内壁相接;所述缓降挡板的两端与所述输送筒内壁的间距均不大于10mm。
11.作为优选,所述缓降挡板由主挡板和限位板组成,所述限位板设置在所述主挡板的一侧边沿,且与所述主挡板相互垂直,所述主挡板与所述限位板的交接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轴,所述缓降带上设置有配合所述转轴的转动座。
12.作为优选,所述缓降带外表面朝向斜上方一侧表面与所述输送筒的斜向上一侧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离垫,该隔离垫为海绵垫。
13.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筒有筒体、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组成,所述上连接板焊接固定
在所述筒体的顶端,且该上连接板与所述漏斗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下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端;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上均成型有若干个螺栓孔。
14.作为优选,所述上缓降轴与所述下缓降轴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筒体的两侧,且所述上缓降轴与所述下缓降轴均通过轴承与所述筒体转动配合。
15.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缓降输送结构,可在通过漏斗加料时,在原材料下降过程中降低原材料下落的速度,减少冲击力,从而减少原材料下落而扬起的粉尘;
16.2、通过缓降挡板配合缓降带,可作为输送筒内部的阻挡结构,可在原材料进入活性炭炉后,防止炉内产生的粉尘溢出,从而大大降低工作现场的粉尘量。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缓降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5.1、输送筒;11、筒体;12、上连接板;13、下连接板;2、缓降输送结构;21、下缓降轴;22、缓降挡板;22a、主挡板;22b、限位板;22c、转轴;23、缓降带;24、上缓降轴;3、漏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7.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尘导料斗,包括输送筒1,所述输送筒1的顶端设置有漏斗3,所述输送筒1的内部设置有缓降输送结构2,如图5所示,缓降输送结构2设置在输送筒1内部的靠近斜向上一侧,该缓降输送结构2与输送筒1内壁的间隙较大处即为物料的输入通道;缓降输送结构2用于在物料下落过程中进行阻挡,以减少物料下落的速度,降低其冲击力,进而减少粉尘的扬起量;所述输送筒1有筒体11、上连接板12和下连接板13组成,所述上连接板12焊接固定在所述筒体11的顶端,且该上连接板12与所述漏斗3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下连接板13设置于所述筒体11的下端;所述上连接板12与所述下连接板13上均成型有若干个螺栓孔;
28.所述缓降输送结构2由缓降带23、上缓降轴24和下缓降轴21组成,所述缓降带23倾
斜设置在所述输送筒1内部,所述上缓降轴24与所述下缓降轴21均与所述输送筒1的两侧壁转动配合,所述上缓降轴24与所述下缓降轴21外侧均套设有齿轮轴套,所述缓降带23的内壁成型有配合所述齿轮轴套的轮齿结构;所述缓降带23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与所述输送筒1的两侧内壁相接;所述缓降带23套设在所述上缓降带23和所述下缓降带23的外侧,所述缓降带23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块缓降挡板22,所述缓降挡板22与所述缓降带23转动配合;在所述缓降挡板22与所述缓降带23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时,所述缓降挡板22背向所述缓降带23的边沿与所述输送筒1的内壁相接;所述缓降挡板22的两端与所述输送筒1内壁的间距均不大于10mm;所述缓降挡板22由主挡板22a和限位板22b组成,所述限位板22b设置在所述主挡板22a的一侧边沿,且与所述主挡板22a相互垂直,所述主挡板22a与所述限位板22b的交接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轴22c,所述缓降带23上设置有配合所述转轴22c的转动座;所述上缓降轴24与所述下缓降轴2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筒体11的两侧,且所述上缓降轴24与所述下缓降轴21均通过轴承与所述筒体11转动配合;
29.在所述缓降挡板22运动至所述缓降带23外表面的朝向斜下方一侧时,所述缓降挡板22与所述缓降带23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该状态下,即缓降挡板22遮挡了物料的输入通道,在物料下落过程中,可推动缓降挡板22带动缓降带23沿上缓降轴24和下缓降轴21旋转,在实现输送筒1封闭的同时,可对物料的下降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为了提高该缓冲效果,可在上缓降轴24与输送筒1的连接处设置阻尼器,以进一步降低物料下落的速度,减少物料下落的冲击力;
30.在所述缓降挡板22运动至所述缓降带23外表面的朝向斜上方一侧时,所述缓降挡板22与所述缓降带23的运动方向相互平行,该状态下,缓降挡板22贴附在缓降带23的表面,如图5所示,该部分的缓降挡板22与输送筒1的内壁距离较近,两者之间产生的缝隙较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粉尘的溢出;所述缓降带23外表面朝向斜上方一侧表面与所述输送筒1的斜向上一侧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隔离垫,该隔离垫为海绵垫,设置隔离垫后,可进一步减少该部分缓降挡板22与输送筒1内壁的间距,缩小缝隙,减少粉尘经输送筒1和漏斗3溢出。
31.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缓降输送结构2,可在通过漏斗3加料时,在原材料下降过程中降低原材料下落的速度,减少冲击力,从而减少原材料下落而扬起的粉尘;通过缓降挡板22配合缓降带23,可作为输送筒1内部的阻挡结构,可在原材料进入活性炭炉后,防止炉内产生的粉尘溢出,从而大大降低工作现场的粉尘量。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