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19813发布日期:2024-02-22 21:22阅读:17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预制构件运输,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是利用预制构件和半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组合的一种建筑方式。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部件,其品质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采用预制构件,可以缩短建筑周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工程质量。

2、但是,现有的预制构件运输技术手段存在着一些问题。构件在吊装和运输过程中,存在变形、损伤、位移等风险;而传统的木质或钢架支撑结构,防震减震性能较差。这都会影响预制构件的正常使用。而且,预制构件的尺寸和重量限制。由于运输工具和设备的限制,预制构件的尺寸和重量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否则无法安全运输。其次是预制构件的加固和保护问题。在预制构件的运输过程中,其需要进行适当的存放,防止其受到挤压、摩擦等影响。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缓慢稳定的运输方式,避免急转弯、急刹车等操作,且普通方式运输的过程稍有碰撞直角边就会崩掉,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适用于多种规格的运输车底板,同时通过竖向缓震机构、纵向缓震机构以及周向缓震机构提高了运输过程中预制构件的稳定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包括:

3、用于夹持每块预制板材的两端的两个夹持装置,每个所述夹持装置均包括:用于可拆卸地连接在运输车底板上的底座;间隔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多根支撑竖杆;分别连接在每根所述支撑竖杆顶端的多根支撑横杆;开口朝纵向设置且与多根所述支撑竖杆一一对应的多个u型夹,所述u型夹的上下翼缘板之间形成有供预制板材的端部容置的空间;连接在每个所述u型夹的上翼缘板与对应所述支撑横杆之间、且在所述u型夹有上下移动的趋势时提供反作用力的竖向缓震机构;连接在每个所述u型夹的腹板与对应所述支撑竖杆之间、且在所述u型夹有纵向移动的趋势时提供反作用力的纵向缓震机构;

4、位于两个所述夹持装置之间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运输车底板的支撑座;竖向连接在所述支撑座的顶端并对位于预制板材的相对两侧以限位所述预制板材的至少一对支撑杆;用于支撑在上下相邻层预制板材之间的多个弹性件。

5、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拉持杆和第一缓震弹簧,所述拉持杆的第一端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上翼缘板连接,第二端贯穿对应所述支撑横杆并形成有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缓震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和对应的所述支撑横杆连接。

6、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还包括:

7、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的多个l型张力杆,每个所述l型张力杆的竖杆贯穿对应所述支撑横杆并形成有第二延伸段,每个所述l型张力杆的横杆位于对应所述u型夹的下方;

8、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的多个悬空板,每个所述悬空板与对应所述第二延伸段连接;

9、连接在所述l型张力杆的竖杆上并卡挡在对应支撑横杆顶面以防止所述l型张力杆下坠的限位件;

10、连接在所述l型张力杆的横杆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下翼缘板之间的张力绳;

11、间隔锚拉在对应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多根钢绞线,所述钢绞线与对应所述支撑横杆错位设置。

12、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还包括多个缓震垫片,多个所述缓震垫片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缓震垫片均通过多个第五缓震弹簧连接至对应u型夹的上翼缘板底部,所述缓震垫片与对应所述u型夹下翼缘板之间形成有供预制板材的端部容置的空间。

13、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纵向缓震机构包括:

14、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的多根托杆,每个所述托杆均位于对应所述支撑竖杆背对所述u型夹的一侧并竖向连接至对应所述悬空板;

15、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的多根连接杆,每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腹板连接,另一端贯穿对应所述支撑竖杆并通过第二缓震弹簧与对应所述托杆连接。

16、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托杆包括与对应所述悬空板连接的套管以及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且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芯杆。

17、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运输支架系统还包括周向缓震机构,每个所述支撑竖杆上均沿纵向开设有供对应所述连接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直径,所述周向缓震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之间的多个周向缓震弹簧。

18、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分别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腹板和对应所述托杆连接的两个第一杆段,以及同轴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杆段之间的第二杆段,所述第二杆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杆段,以使所述第二杆段和两个所述第一杆段之间形成两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供两个所述第一杆段穿过的第一孔段以及供所述第二杆段穿过的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以使所述第二孔段与两个所述第一孔段之间形成两个第二凸台,所述纵向缓震机构还包括间隔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凸台与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多个第四缓震弹簧。

19、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向内设置的支撑板;分布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上、下表面的多个第三缓震弹簧。

20、本发明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用于压设在最顶部预制板材上的至少一个压板,至少一个所述压板与至少一对所述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压板上均开设有供相应对支撑杆滑动穿设的一对第二通孔。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22、1.通过设置竖向缓震机构、纵向缓震机构以及周向缓震机构相互配合,提高了预制板材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23、2.通过将支撑装置与夹持装置可拆卸连接形成整体,提高了整体缓震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拉持杆和第一缓震弹簧,所述拉持杆的第一端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上翼缘板连接,第二端贯穿对应所述支撑横杆并形成有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缓震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和对应的所述支撑横杆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还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缓震机构还包括多个缓震垫片,多个所述缓震垫片与多个所述u型夹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缓震垫片均通过多个第五缓震弹簧连接至对应u型夹的上翼缘板底部,所述缓震垫片与对应所述u型夹下翼缘板之间形成有供预制板材的端部容置的空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缓震机构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杆包括与对应所述悬空板连接的套管以及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且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芯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支架系统还包括周向缓震机构,每个所述支撑竖杆上均沿纵向开设有供对应所述连接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直径,所述周向缓震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之间的多个周向缓震弹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分别与对应所述u型夹的腹板和对应所述托杆连接的两个第一杆段,以及同轴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杆段之间的第二杆段,所述第二杆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杆段,以使所述第二杆段和两个所述第一杆段之间形成两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供两个所述第一杆段穿过的第一孔段以及供所述第二杆段穿过的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以使所述第二孔段与两个所述第一孔段之间形成两个第二凸台,所述纵向缓震机构还包括间隔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凸台与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多个第四缓震弹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向内设置的支撑板;分布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上、下表面的多个第三缓震弹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用于压设在最顶部预制板材上的至少一个压板,至少一个所述压板与至少一对所述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压板上均开设有供相应对支撑杆滑动穿设的一对第二通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板材运输支架系统,包括:两个夹持装置,每个所述夹持装置均包括:底座;间隔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多根支撑竖杆;分别连接在每根所述支撑竖杆顶端的多根支撑横杆;多个U型夹,连接在每个所述U型夹的上翼缘板与对应所述支撑横杆之间的竖向缓震机构;连接在每个所述U型夹的腹板与对应所述支撑竖杆之间的纵向缓震机构;位于两个所述夹持装置之间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竖向连接在所述支撑座的顶端并对位于预制板材的相对两侧以限位所述预制板材的至少一对支撑杆;用于支撑在上下相邻层预制板材之间的多个弹性件,通过所述运输支架系统提高了运输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青峰,雒腾龙,毛泽君,马天野,刘源,李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