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溢流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1119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溢流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盛装液体的容器,特别是一种在容器口附有溢流回收结构的防溢流溶器。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体验,当将容器内的液体向外倒时,(如从油瓶内向外倒油炒菜),在倾倒口处总不可避免有一些附着性残留顺着容器口外壁下滑至容器外壁,这在倾倒过猛时尤为显著,这种溢流状况使容器外壁污染,造成浪费,也给操作者带来不适感。中国专利85205104号公开了一种在出液口外环绕有比出液壁低的一圈外壁与出液口之间形成回液槽,在回液槽底面上开有回液孔与容器相通,这一结构虽然能起到使出液口残液回收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发现尚存在不足当容器内液体较满及倾倒较猛时,液体仍能由回液孔冲出(因为回液孔是平面孔,无法缓冲),且回液槽外壁较低,挡不住外冲溢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回溢槽外壁顶端增设挡液板,并将回液孔成柱状孔,可有效地防止残留外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方案在回液槽外壁(挡液壁)顶端设有与壁面垂直将回液槽不完全遮盖的档液壁,回液孔为柱状孔。挡液板设置于容器倾倒方向一侧的回液槽上方,形状为月牙形。挡液壁为外侧设 有螺纹与容器防尘螺帽相配,容器主倾倒口还设计成部分斜面,以提示倾倒方向。
附图及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防溢流口可与容器制成一体,由厂家在制作容器时一次成型,也可制成单独的防溢容器口,与现有无防溢结构的容器口相配套接使用,本实施例为套接式的。
参看
图1及图2,在容器主倾倒口1外侧设置挡液壁2,其形状为圆筒形,高度低于倾倒口。主倾倒口壁与挡液壁2之间的空间以及两壁面之间的封闭底面构成回液槽4,回液槽底面5上设有与容器相通的回流孔6,为了使溢流能迅速经回液槽流向回流孔并回归容器,回液槽底面5最好设计成斜坡面,坡度α=7°为佳,回液孔设置于坡度低处。回液孔最好为柱状孔,它可有效地防止倾倒过猛时液体冲击性的由平面孔溢出。但在盛装液体时最好控制液面位于柱孔底沿以下。为了防止回液槽中的液流尚未完全经回液孔流入容器前,又一次倾倒时溢流可能会超越挡液壁外溢,故在挡液壁顶端还设有与壁面垂直,将回液槽不完全遮盖的档液板,它可制成圆环形,半环形等,但以月牙形为佳,既省料,又起到了挡液外溢作用,如图中7所示,它置于容器倾倒方向一侧的回液槽上方。为了便于掌握倾倒方向,在倾倒口1处还设计了方向提示的斜面8,挡液壁外侧面上还设有螺纹9,以便与容器防尘螺帽相配。为了与现有容器口相配接,本实施例下端设有套接口10。
使用了本防溢流容器口的容器,当倾倒液体后残留于容器口外的溢流就会在容器回到自然状态时经回液槽及回液孔回归容器内,节约了资源,也消除了容器外壁污染,操作者肯定是非常欢迎的。它与现有瓶、壶、桶、罐等容器的口配装或重新一次成型带有防溢口的新一代液体容器,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液体容器倾倒以及有操作性的液体排出口。
权利要求1.一种盛装液体的防溢流溶器,在容器的出液口外环绕有比出液口壁低的一圈外壁,与出液口壁之间形成回液槽,在回液槽底面开设有与容器相通的回液孔,其特征是在回液槽外壁(挡液壁)顶端设有与壁面垂直将回液槽不完全遮盖的档液板,回液孔为柱状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流容器,其特征是挡液板设置于容器倾倒方向一侧的回液槽上方,形状为月牙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溢流容器,其特征是挡液壁为外侧设有螺纹与容器防尘螺帽相配,容器主倾倒口还设计成部分斜面,以提示倾倒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溢流回收结构的盛装液体的容器倾倒口,它是在容器倾倒口的外侧设置一挡液壁,挡液壁与容器口壁之间形成回液槽,槽底面上设有回液孔与容器相通,挡液壁顶部还设有挡液板,以防冲击性晃动时的液体外溢,本实用新型可节约资源,消除了容器外壁污染以及液体外溢给操作者带来的不适。
文档编号B65D47/00GK2300604SQ9623157
公开日1998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3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3日
发明者姜贵银 申请人:姜贵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