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0314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溢流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排泥场溢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采用绞吸式或斗轮式挖泥船对河道实施疏浚,是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施工方法。它有效地解决了干河施工方法与航运、灌溉、泄洪等产生的矛盾,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由于绞吸式或斗轮式挖泥船疏浚,是利用挖泥船配置的泥泵与排泥管相结合对泥水混合体进行输送(原始土体体积在泥水混合体中占的体积比一般为10 — 20%),至排泥场或弃土区抛填,混合体中土颗粒在排泥场完全沉淀后,余水必须从设置的退水口向外排放,以确保排泥场或弃土区存放土体的容积。这一过程是连续的作业。
[0003]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排泥场围堰、退水口的使用安全,退水口余水排放的混浊度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退水口的设计、建造形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已日趋紧缺的今天。一个中型的疏浚工程按以往的排泥场弃土堆高3米计算,所需排泥场用地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排泥场计划弃土高度较以前均有明显提高,部分疏浚工程弃土高度已达到7米。弃土高度的增加,无形中对排泥场围堰、退水口的使用安全产生巨大的威协,使过去常用的敞开宽顶溢流堰(或可调节敞开溢流堰)退水口结构型式受到严重挑战。
[0004]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退水型式为排架可调节溢流井式;排架可调节溢流井式有重型的少筋砖混井架结构与轻型的钢质井架结构。由于重型少筋砖混结构的不可回收性、对环境易造成影响,制作周期长,对地基承载力、交通道路要求高等缺点,目前较少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结构简单,施工回收方便,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包括溢流井、涵管以及围堰,所述涵管连接在溢流井的底部,所述涵管有一定的坡降,所述围堰堆积在涵管的上方,所述涵管的外周填充有软塑粘土,所述溢流井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井架,所述井架包括四根呈方形布置的立柱组成,且立柱连接有加强条及联系梁,所述立柱由两根槽钢焊接而成,立柱之间的凹槽内插设有闸门板。
[0007]本实用新型施工时分为井架的安装和涵管的安装,井架安装时先挖开井基础,先将立柱埋件底座预埋在溢流井底板的混凝土里,再将井架固定在底座上,通过螺杆连接加以固定,再将闸门板插入立柱之间的凹槽内,留一水平方向开口,涵管安装时,先挖开槽道,在槽道的底部敷设软塑粘土并捣实,再将钢管套接置于软塑粘土上并与井架底部的开口相连通,再从涵管的上方分层填入软塑粘土并捣实,最后在软塑粘土上堆积围堰,从而完成施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施工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水利建设中。
[0008]为了降低成本,便于回收再利用,所述井架与底座之间经连接板相连,且通过螺杆加以固定,所述井架与联系梁、井架与加强条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回收时,只需松开井架与底座连接螺杆,取下连接板,将井架吊走转移至陆上再进行分解。所述套接涵管直接采用拨除法分段拨出即可。
[0009]为了保护地方环境,节约成本,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所述涵管末尾段底部设置有多级消能坎,所述消能坎的高度为涵管直径的0.25-0.35倍。消能坎的设置以降低出口流速,保护了出口处土方环境。
[0010]为了保证水流顺利排除,所述涵管排水坡降1:10?1:35。
[0011]为了使得涵管的布置更加方便,所述涵管由多个分节管套接而成。
[0012]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涵管底部及侧面的软塑粘度厚度为0.2-0.3m,涵管顶部的软塑粘土厚度为0.4-0.5m。
[0013]为了保证围堰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所述围堰呈梯形,且两侧的坡比均为1:1.5 ?1:2。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井架与底座连接处局部放大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井架局部俯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涵管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I底座,2井架,2a立柱,3围堰,4涵管,5软塑粘土,6消能坎,7闸门板,8加强块,9连接板,10螺杆,11联系梁,12对角剪刀撑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4所示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包括溢流井、涵管4以及围堰3,涵管4连接在溢流井的底部,围堰3堆积在涵管4的上方,涵管4的外周填充有软塑粘土 5,涵管4底部的软塑粘度厚度为0.2-0.3m,涵管4顶部的软塑粘土 5厚度为0.4-0.5m,溢流井包括固定在底座I上的井架2,井架2包括四根呈方形布置的立柱2a组成,且立柱2a之间连接有联系梁11,对角剪刀撑加强条12,立柱2a由两根槽钢焊接而成,立柱2a之间的凹槽内插设有闸门板7,井架2与底座I之间经加强块8、连接板9相连,且通过螺杆10加以固定,涵管4末尾段底部设置有多级消能坎6,消能坎6的高度为涵管4直径的0.25-0.35倍,围堰3呈梯形,且两侧的坡比均为1:1.5?1:2。
[0020]本实用新型施工时,先进行井架2安装,挖开井基础,先将底座I预埋在混凝土里,再将井架2通过连接板9固定螺杆10坚固在底座I上,再将闸门板7插入立柱2a之间的凹槽内,留一水平方向开口,再进行涵管4安装,先挖开槽道,在槽道的底部敷设软塑粘土 5并捣实,再将钢质涵管置于软塑粘土 5上,由上而下将下级分节管的套口套入上级分节管,完成套接,并与井架2底部的开口相连通,再从涵管4的上方分层填入软塑粘土 5并捣实,最后在软塑粘土 5上堆积围堰3,从而完成施工。
[0021]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流井、涵管以及围堰,所述涵管连接在溢流井的底部,所述涵管有一定的坡降,所述围堰堆积在涵管的上方,所述涵管的外周填充有软塑粘土,所述溢流井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井架,所述井架包括四根呈方形布置的立柱组成,且立柱连接有加强条及联系梁,所述立柱由两根槽钢焊接而成,立柱之间的凹槽内插设有闸门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架与底座之间经连接板相连,且通过螺杆加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管末尾段底部设置有多级消能坎,所述消能坎的高度为涵管直径的0.25-0.3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管排水坡降1:10 ?1:3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管由多个分节管套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涵管底部及侧面的软塑粘度厚度为0.2-0.3m,涵管顶部的软塑粘土厚度为0.4-0.5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呈梯形,且两侧的坡比均为1:1.5?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利建设领域内的一种排泥场溢流系统,包括溢流井、涵管以及围堰,涵管套接连接法连接在溢流井的底部,围堰堆积在涵管的上方,涵管的外周填充有软塑粘土,溢流井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井架,井架包括四根呈方形布置的立柱组成,且独立的立柱之间由上部对角剪刀撑加强条与由下而上布置的水平联系梁相互连接,立柱由两根槽钢焊接而成,立柱之间的凹槽内插设有闸门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施工效率高,可用于水利建设中。
【IPC分类】E02B8-00, E02B11-00, E03F1-00
【公开号】CN204570637
【申请号】CN201520182889
【发明人】于金玉
【申请人】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