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1185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托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技术中的一种环形链输送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托板输送装置。
常规的链条式托板输送装置如


图1所示,通常是于平行的导轨1上装设链条2,该链条2得受链轮3驱动,并且于其上端以跨置方式承载托板4供置放输送物件,且藉链条2与托板4各接触面间的摩擦推力推送托板4;但是,上述的托板输送装置在使用上存有以下缺点1、当前方的托板4受到较大的阻力而未能配合链条2同步前进时,即会使得后方的托板4发生追撞,此时,除非停止该链条2运转,否则前述的摩擦力仍然会推送托板4往前移动,因此,容易导致作业流程紊乱。
2、其链条2是呈暴露状态,工作人员不慎碰触的机会大,危险性高;而且容易蒙尘或为其它异物所卡死,不仅维修繁锁而且故障机率也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主要由一对基座和若干运输组所组成的托板输送装置,它可根据承载压力或遇到阻力的大小而改变输送速度,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包含有一对基座,它以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地列置;若干输送组,分别对称地布置于该基座上;其中各输送组包含有一矩形本体,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该各通孔的二开口端的内壁分别凹入形成一相互对称的肩部;等数于该通孔的转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各具有一对轴承,它分别固设于各通孔二端的肩部;一轴杆,它以轴心垂直于该矩形本体长度方向的方式枢设于该矩形本体上,它穿设于该对轴承;驱动件固接于该轴杆的一端它连接驱动该轴杆旋转的链条;一内套筒,可容设轴杆的另一端;一外套筒,它套穿于该内套筒的筒身;所说的输送组,是分别设置于该基座的顶面,由各该矩形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边抵靠于该凸条,且各该外套筒是呈两列且相对地位于各该基座的内侧,并由若干固定件分别以其一端容置于各该基座顶面的T型凹槽内,一外套筒以可在一预定压力下随该内套筒一起转动的方式轴套于该内套筒的筒面上;当各该输送组分别布置于各该基座时,各该外套筒呈两列且相对地位于各该基座的内侧,用以承载待输送的托板,正常运作时,各该驱动件同步驱动各该轴杆及该内、外套筒一起旋转,当有异常原因发生而使托板与该外套筒间的结合力大于该预定压力时,该外套筒即不随该内套筒一起旋转,此时输送动作即呈暂停状态供故障排队。
本实用新型托板输送装置是以套合在一起的内、外套筒承载托板,其可视所承载的压力或遇到的阻力的大小而改变输送速度,确实能够依照生产线的作业流程的快慢而作出最适当的配合;而且各该列置的链输是隐藏于各该罩盖内,也可提高使用安全性以及降低被异物卡死的故障率。
图1为已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在图2中沿3-3线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输送组的立体图。
图6为在图5中沿6-6线方向上的剖视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托板输送装置具有一对基座10,若干输送组20,一对罩盖60以及一对软性护条70。
该对基座10,它是左右相对称的型料而以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地列置,各该基座10顶面沿长轴向的中央部位分别设有一T型凹槽12,而各该基座10顶面的内侧与外侧分别设有一平行于该T型凹槽12的凸条14与U型凹槽16。
各该输送组20分别对称地布置于各该基座10上,它各具有一矩形本体30,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贯穿该本体30的通孔31,该各该通孔31二开口端的内壁分别凹入形成一相互对称的肩部32,该矩形本体30顶面的中段部位凹设有一第一结合孔33,于该第一结合孔33的二侧则各设有一贯穿本体30顶底面的第二结合孔34;等数于该通孔31的转动组件40,各具有一对轴承41是分别固设于各该通孔31二端的肩部32;一轴杆42是穿设于该对轴承41而可旋转,且使其两端分别突出该本体30宽度方向的两侧;一链轮43固接于该轴杆42的一端,是连结链条(图中未示)用以驱动该轴杆42旋转;一内套筒44,具有一中空筒身441以及一设于该筒身441一端的帽部442,该中空筒身441是供该轴杆42另一端的容设,另外,该筒身441的中空内部对应于该轴杆42末端的部位上环设有一凸形挡部443,用以与该轴杆42末端的端面靠抵,并藉一螺栓46自该帽部442外侧穿入该轴杆42,用以将该内套筒44与该轴杆42固接在一起;一外套筒45,具有一轴孔451,该轴孔451的内径稍大于该内套筒44筒身的外径,用以供该外套筒套穿于该内套筒44的筒身441,且该外套筒45可在一预定压力下随该内套筒44一起转动,其中该内套筒44的帽部442具有一内肩部444,用以供该外套筒45一侧面的靠抵。
前述的各该输送组20是分别布置于各该基座10的顶面,由各该矩形本体30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边抵靠于该凸条14,且各该外套筒45是呈两列且相对地位于各该基座10的内侧,用以承载待输送的托板50,并用若干固定件,如螺栓等(图中未示)分别以其一端容置于各该基座10顶面的T型凹槽12内,另一端则穿入各该矩形本体30所设的第二结合孔34使其结合在一起;当正常运作时,各该链轮43是同步驱动各该轴杆42及该内、外套筒44、45一起旋转,而有异常原因发生而使托板50与该外套筒45间的结合力大于该预定压力时,该外套筒45即不随该内套筒44一起旋转,而形成该内套筒44的空转,此时输送物件的前推动作即呈停止状态供故障排除。
对该罩盖60也是左右相对称的铝挤型,分别具有一侧板61,是平行地置设于该平行布置输送组20的外侧,各该侧板61的长度可覆盖各该列置的链轮43,而其高度等同于各该矩形本体30的高度,各该侧板61的顶缘分别朝垂直于板面的方向往基座10内侧延伸一预定宽度的顶部62,并藉若干固定件63,于本实施例中是螺栓,穿过各顶部62所设的穿孔64而固定各该矩形本体30所设的第一结合孔33,各该顶部62于宽度方向的自由端沿该顶部62的长轴向设有一T型凸条65,各该侧板的61的底缘分别弯折形成一勾部66,用以与各该基座10所设于U型凹槽16相互勾接在一起,以便增加各该罩盖60与各该基座10的结合强度。
该对软性护条70分别具有与各该顶部62相等的长度,并以所设可与各该T型凸条65相配合的T型凹槽71分别套设于各该顶部62,用以限制各托板50仅能于该对软性护条70的相隔距离间移动,以及缓冲各托板50朝向各顶部62的侧向撞击力。
权利要求1.一种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对基座,它以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地列置;若干输送组,分别对称地布置于该基座上;其中各输送组包含有一矩形本体,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等数于该通孔的转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各具有一对轴承,它分别固设于各通孔二端的肩部;一轴杆,它以轴心垂直于该矩形本体长度方向的方式枢设于该矩形本体上,它穿设于该对轴承;驱动件固接于该轴杆的一端它连接驱动该轴杆旋转的链条;一内套筒,可容设轴杆的另一端;一外套筒,它套穿于该内套筒的筒身;所说的输送组,是分别设置于该基座的顶面,由各该矩形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边抵靠于该凸条,且各该外套筒是呈两列且相对地位于各该基座的内侧,并由若干固定件分别以其一端容置于各该基座顶面的T型凹槽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一对轴承,它分别固设于该矩形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二侧,该轴杆是轴枢设于各该轴承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内套筒,它具有一中空筒身,以及一设于该筒身一端的帽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套筒,它具有一轴孔,该轴孔的内径稍大于该内套筒筒身的外径。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内套筒,它的帽部具有一内肩部。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驱动件为一链轮。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该对基座是二左右相对称的型料,各该基座顶面沿长轴向的中央部位分别设有一T型凹槽。它容置预定数目的固定件,由各该固定件将各该输送组固定结合于各该基座的顶面。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该基座顶顶,其内侧分别有一与该T型凹槽平行的凸条,由它与各该矩形本体相互靠抵,使得各该输送组成直线地排列。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输送组,它包含有一对罩盖,分别由它覆盖各该驱动件。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该罩盖,它分别具有一侧板,是平行地置设于该平行布置输送组的外侧,其长度是可覆盖各该列置的驱动件,而其高度等同各该矩形本体的高度,各该侧板的顶缘分别朝垂直于板面的方向往该基座内侧延伸一预定宽度的顶部,并由多个固定件将各该顶部与对应的矩形本体固结在一起。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该侧板,其底缘分别弯折形成一勾部;各该基座顶面对应于各该勾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与各该勾部相配合的U型凹槽。
12.按照权利要求7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T型凹槽套设有一对软性护条。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托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该顶部,于延伸方向的自由端沿长轴方向分别设有一T型凸条,各该软性护条是以所设可与各该T型凸条相配合的T型凹槽分别套设于各该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盘输送装置,它包括有一对基座和若干输送组,其中基座是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地列置;输送组分别对称地布置于各基座的顶面上;它包括有:一矩形本体及若干转动单元,转动组件列置于矩形本体上,转动单元又包括有一轴杆、轴承、驱动件、内套筒和外套筒,其中外套筒套穿于内套筒呈二列且相对地位于基座的内侧,内套筒固接于轴杆的一端,轴杆是轴枢设于轴承上,驱动件固接于轴杆的另一端,驱动件的转动,便带动各部件的转动。
文档编号B65G17/00GK2294943SQ9624981
公开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义隆 申请人:高侨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