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1185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带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提升输送装置。
专利号为92102556.8的“双带输送机”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托板、封边边条和包容鳞片的双带输送机。在专利权人的实践中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上述专利技术的承载带是“L”形的设置,当物料被垂直提升后,需要另行设置水平段的出料输送装置,而在一些工程设计中往往需要使物料的输送方式呈“Z”形设置(如图7所示,图中所示为S形,但一般工程中习惯上均称为Z形),而此时承载带30回程分支的垂直段与水平段转弯处,由于皮带的自重较大,改向滚筒31对皮带表面的边条、鳞片和托板的挤压力较大,在运行中会出现对橡胶材料制作的托板和封边物较严重的破坏性挤压损伤,影响输送胶带的使用寿命,这在一般性具有封边物的输送机中也是一个难题。2、一般在皮带的输送过程中,皮带跑偏的现象在所难免,在上述发明专利中采取了一对左右旋纠偏辊,但是其也像现有的一些纠偏装置一样,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纠偏装置只是在一侧限制了皮带较大的位移,由于皮带在运行过程中,皮带带面呈曲线弯曲,纠偏时在一侧的施力不可能有效地使皮带平移至预定的位置,从而造成纠偏失效。3、在上述专利中,封边用的边条是分段粘结在母带表面的,粘接工艺难度大,粘接点容易脱落。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物料的输送行程呈“Z”形设置,且承载带使用寿命长的双带输送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一种双带输送机,它包括表面具有封边边条和包容鳞片的承载带及由所述承载带回转形成的“L”形的回路,覆盖带及由所述覆盖带回转形成的回路,托板,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改向滚筒,喂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带回路逆时针旋转,所述承载回路的“L”形顶部向外倾斜,所述覆盖带回路设置在所述承载带回路的下方,其形状呈“Z”形,所述覆盖带“Z”形回路的尾部向上翘起绕到所述承载带“L”形回路的尾部上方,所述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从所述喂料机向左设置。
所述覆盖带回路的尾部可以设置呈“C”形,也可以设置呈“工”形。
为了简化工艺,所述边条与所述承载带是一体的,所述边条的中部具有凹形槽。
所述边条中部的所述凹形槽可以呈倒T形,与其对应所述鳞片的根部亦呈倒T形。
所述边条中部的所述凹形槽也可以呈燕尾形,与其对应所述鳞片的根部呈倒Y形。
为了清扫方便,在所述承载带的回程段设置残余物料掉落导向装置。
为了有效地纠偏,可以在所述覆盖带的回程段的带面两侧平行设置两对纠偏辊,与其对应在所述带面的前后平行设有置两对纠偏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设计,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覆盖带所围成的回路设置在承载带围成的回路下方,使原有设计中设置在承载带上水平段与垂直段拐弯处的改向滚筒改为设置在覆盖带的拐弯处,由于覆盖带为平皮带,没有挤压表面封边物及中间托板的问题,因此避开了物料输送行程呈“Z”形设置中,承载带寿命短的问题。而承载带在垂直段与水平段拐弯处的皮带自重方向向下,改向滚筒对带面的挤压影响相对小得多,不会造成更多的威胁,这已被实践所证明。2、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覆盖带“Z”形回路的尾部绕到承载带“L”回路的尾部上方,同时将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从投料处向左设置,使物料在被承载带上的鳞片包容后,随承载带一起逆时针旋转,并在覆盖带的托持下,在水平方向行驶后被垂直提升,最后又被覆盖带水平送出。这种输送方式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工程中Z形结构布置中的送料问题,使具有封边装置的输送机在这种工程中的使用成为现实,而且可以任意延长投料点与出料点的距离,而不用另设置转载装置。同时由于平皮带重量轻,价格又便宜,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驱动功率,降低皮带成本,同时降低整个工程造价。3、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覆盖带设置在承载带的下方,并且将承载带的“L”形顶部设置成倾斜的,在承载带的回程段设置残余物料掉落导向装置,因此承载的物料被提升后基本上可以通过承载带的转弯而落在覆盖带上被送出,残存在承载带上的物料在回程段掉落时,会在导向装置的作用下仍落在承载带上,被再此次提升输送。这样可以使本实用新型清扫方便。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将边条与承载带制作成一体,将鳞片插入边条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带制作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性好。5、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所述覆盖带的回程段的带面两侧平行设置了两对纠偏辊,与其对应,在带面的前后也平行设置了两对纠偏辊,使本实用新型的纠偏装置形成一个封闭的平行四边体,因此可以达到非常有效的纠偏作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图3是本实用新型承载带封边装置与包容鳞片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承载带封边装置与包容鳞片分解示意图图5是纠偏装置在带面左右方向设置示意图图6是纠偏装置在带面前后方向设置示意图图7是原有技术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与专利号为92102556.8的“双带输送机”发明专利中包括的主要部件有许多是相同的,在此将较多地描述改进的部分,对于相同的一些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承载带1、驱动滚筒2、改向滚筒3、托滚组4组成承载带回路5。承载带回路5呈“L”形,“L”形的顶部向外倾斜,承载带回路5逆时针旋转。由覆盖带6、驱动滚筒7、改向滚筒8、托滚组9组成覆盖带回路10。覆盖带回路10呈“Z”形(图中是S形,一般均称为Z形),“Z”形的尾部向上翘,通过改向滚筒11绕到承载带回路5的“L”形尾部上方,形成“C”形弯曲,在“C”形弯曲的入口处前面设置喂料机21。也可以将覆盖带回路10的尾部用改向滚筒12、13支承成“工”形的(如图2所示),并使“工”形的上部右侧稍高,这样可以任意拉长投料点与接料点之间的距离。如
图1、图2示,在覆盖带6的上水平段与垂直段的拐弯处设置一个改向滚筒8或托辊组。在承载带1的下水平段与垂直段的拐弯处设置一个改向滚筒或托辊组14。在喂料点的左侧开始设置导向包容用的托滚组15和侧导板,以压迫鳞片倒向中间托板(具有导向包容作用的托辊组和侧导板请参见92103568.2发明专利),覆盖带6为橡胶材料制作的平皮带。
如图3所示,承载带1带面上的边条16采取与橡胶材料制作的承载带1一体成型的工艺,边条16可以是分段设置的,也可以是整个的环形。边条16的中部具有凹形槽17,凹形槽17的形状可以是倒“T”形的,与其对应用于包容的鳞片18的根部也呈倒“T”形。将承载带1弯曲后,便可以将鳞片18卡入边条16的凹形槽17内。如图4所示,边条16中部的凹形槽17还可以设置成燕尾形的,与其对应,鳞片18的根部设置成倒“Y”形的。
如图5所示,在覆盖带6回程段的适当位置的带面两侧设置两对平行的纠偏辊19,使带面的左右方向受到一平行四边形的限位作用,达到左右纠偏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同一区域覆盖带6带面的前后也设置两对平行的纠偏辊20(如图6所示),使带面在左右方向受到纠偏的同时,在带面前后方向上也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纠偏作用。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是让通过此空间的覆盖带6受到一个平行四边体的限制,从而克服了由于带面弯曲引起的带面卷曲和波动问题,有效地达到了纠偏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清扫方便,可以在承载带1的回程段设置一个封闭的残余物料掉落导向装置,使在回程段掉落的物料返回承载带1上。
权利要求1.一种双带输送机,它包括表面具有封边边条和包容鳞片的承载带及由所述承载带回转形成的“L”形的回路,覆盖带及由所述覆盖带回转形成的回路,托板,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改向滚筒,喂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带回路逆时针旋转,所述承载回路的“L”形顶部向外倾斜,所述覆盖带回路设置在所述承载带回路的下方,其形状呈“Z”形,所述覆盖带“Z”形回路的尾部向上翘起绕到所述承载带“L”形回路的尾部上方,所述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从所述喂料机向左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带回路的尾部呈“C”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带回路的尾部呈“工”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与所述承载带是一体的,所述边条的中部具有凹形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中部的所述凹形槽呈倒T形,与其对应所述鳞片的根部亦呈倒T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中部的所述凹形槽呈燕尾形,与其对应所述鳞片的根部呈倒Y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带的回程段设置残余物料掉落导向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带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覆盖带的回程段的带面两侧平行设置两对纠偏辊,与其对应在所述带面的前后平行设有置两对纠偏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带输送机,它包括承载带,覆盖带,托板,托辊组,侧导板,改向滚筒,喂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带回路的“L”形顶部向外倾斜,所述覆盖带回路设置在所述承载带回路的下方,其形状呈“Z”形,所述覆盖带“Z”形回路的尾部向上翘起绕到所述承载带“L”形回路的尾部上方,所述导向包容用的托辊组、侧导板从所述喂料机向左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物料被提升的行程呈“Z”形设置,且承载带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B65G15/12GK2284220SQ9624967
公开日1998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30日
发明者蔡三辉 申请人:蔡三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