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塑防伪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746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塑防伪瓶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液体包装瓶的瓶盖。
由于一些不法分子的假冒伪劣行为,给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和危害。特别是一些名酒类更为严重。为了防止假冒伪劣行为的发生,一些设计者和企业想出了多种防伪方法,如一次性瓶颈断掉防伪,使包装瓶只能一次性使用,但这种瓶有几个缺点,一是瓶颈断掉后很容易伤手指,二是瓶子只能一次性使用,浪费较大,三是由于封口不严的问题,有时很堆起到防伪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防伪瓶盖,这种瓶盖为一次性使用,如果瓶内液体一次使用不完,还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密封,而且使用很方便,防伪效果也很好。
本实用新型由内盖和外盖组成,其实现过程是附图1为内盖结构示意图,它又由一个小盖(2)和一个大盖(6)组成的,大盖(6)一端可经由螺纹(12)与小盖(2)连接;大盖(6)有两个圆形密封口(4)、(9),密封口(9)在密封口(4)的里面,二者是套起来的,在两个密封口(4)、(9)之间设有一个十字筋板(5);密封口(4)用以与小盖(2)上的密封槽(10)配合,密封口(9)用以与小盖(2)上的出液口(1)下端配合,当大盖(6)与小盖(2)旋紧后,密封口(4)和(9)可将出液口(1)完全密封。在大盖(6)的另一端内侧设有一周防滑脱筋条(8),用于与瓶口配合,外侧设有反向外丝(7);小盖(2)一端有一出液口(1),另一端的外壁盖体上设有齿槽(3),在小盖(2)的里面有一环形密封槽(10);本实用新型的外盖(17)内侧上部设有4-6根齿条(15),用以与小盖(2)上的齿槽(3)配合,齿槽(3)稍宽于齿条(15),以保证齿条(15)可在齿槽(3)中滑动;在大盖内侧中部设有至少二圈螺纹(16),用于与大盖(6)上的外丝(7)配合,在使用时第一次配合是靠外力压上的。在外盖(17)的盖顶的中间设有一个圆形的小防伪板(13),防伪板(13)和盖顶之间有一环形断裂口(14),防伪板(13)经由环形断裂口(14)上的连接点(19)与盖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将内盖经外力压在一起,此时外盖内侧上部的齿条必须在内盖的小盖上的齿槽里。在生产时封盖机将整体瓶盖压在瓶口上密封瓶口。用户使用时手握住外盖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因外盖和内盖的大盖丝扣为反向丝扣,所以当逆时针方向旋转外盖时,外盖向下运动,这时外盖里面内盖的小盖上的出液口相对于外盖向上运动,当向上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出液口顶掉外盖的防伪板,并使出液口露出外盖盖顶;因内盖的小盖和大盖的连接是顺向丝机,所以在顶掉外盖的同时,小盖和大盖的丝扣退出一部分,也就是说大盖的两道密封口离开封口槽,这时瓶内的液体可以顺着十字筋板的缝隙倒出。当不用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盖,外盖向上运动,出液口退回外盖里,同时内盖的大盖和小盖又被旋紧,将出液口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安装、开启使用方便,外形美观,防伪效果好。


图1本实用新型的内盖结构示意图(摘要附图)
图2小盖示意图图3大盖示意图图4小盖的外形图图5图3的左视图图6外盖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图6的左视图1.出液口 2.小盖 3.齿槽 4.密封口 5.十字筋板6.大盖 7.大盖外丝 8.防滑脱筋条 9.密封口10.密封槽 11.小盖内丝 12.大盖外丝 13.防伪板14.环形断裂口 15.齿条 16.螺纹 17.外盖 18.防滑筋条19.连接点
权利要求1.全塑防伪瓶盖,由内盖和外盖组成,其特征是内盖由小盖(2)和大盖(6)组成,大盖(6)一端经螺纹丝(2)旋到小盖(2)上;大盖(6)上有两道用以封闭小盖(2)上的密封槽(10)和出液口(1)的密封口(4)和(9);大盖(6)的密封口(9)和(4)之间有一个十字筋板(5),内侧设有一周防滑脱筋条(8),大盖(6)的一端设有反向外丝(7);在小盖(2)出液口(1)下面的盖体上设有齿槽(3);在外盖(7)的内侧上部设有齿条(15),中部设有至少二圈螺纹(16);在外盖(17)的盖顶中间设有一个圆形的小防伪板(13),防伪板(13)和盖顶之间有一环形断裂口(14),防伪板(13)经由环形断裂口(14)上的连接点(19)与盖顶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一次性的防伪瓶盖,它由内盖和外盖组成,内盖又由小盖和大盖组成,小盖和大盖是经螺纹连接的,大盖上有两道密封口,小盖上有一个密封槽;外盖内侧上部有齿条和小盖上的齿槽配合,中部设有螺纹,用于与大盖上的外丝配合;在外盖顶部有一个防伪板,防伪板与盖顶之间有一环形断裂口,并经环形断裂口上的连接点与盖顶相连。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安装、开启使用方便,造价低,外形美观,防伪效果好。
文档编号B65D47/00GK2345482SQ98207200
公开日1999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7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7日
发明者刘爱军 申请人:刘爱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