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908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尤其是关于一种可收容如口红、铅笔芯、条状橡皮擦或粉蜡笔等条状物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及适用此卡式具的条状物送出容器。
此种习知条状物送出容器及所适用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已有如本案申请人所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案实愿平5-14839号,实开平6074382号公报所揭示,当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内的条状物装入条状物送出容器时,首先需将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盖子取下,再将其条状物保持具连接至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接续部,即承接部,然后,操作条状物送出容器使接续部退缩,此一连串的操作,可在条状物不会污染到手指的状态下,将条状物装入条状物送出容器内。
然而,在将上述条状物保持具连接至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接续部时,须将条状物保持具略用力压接于该接续部上,因此必须以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底面按压条状物,遂有损伤条状物前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入条状物时,不会伤及条状物端部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和上述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条状物送出容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由一条状物;一保持条状物与该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关连构件连结条状物保持具;有底外壳所构成,有底外壳内部收容条状物及条状物保持具,在其一端设有取出口,具有外露部分的条状物保持具和条状物自有底外壳内部取出。
其特点在于该条状物保持具在其外周面形成有数条肋条,且该外壳设有位于取出口内侧抵住该肋条的阶部,收容条状物,该条状物内端与外壳底面之间留有一适当间隙。
再者,该阶部为自取出口侧向内部延伸的数条沟槽的终端面,且上述肋条系嵌入该沟槽内终端为该阶部挡止。
其中该沟槽的入口部形成自内向取出口方向沟宽渐扩开的喇叭口状。
其中,该外壳的阶部形成于扩径部与缩径部间的分界部位。
如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系包括有一供条状物保持具嵌合连接的承接部,及一供此承接部滑动在其内的筒体的构造;该筒体内面形成有供上述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嵌入且滑动于内的纵沟。
其中,该纵沟的近前端的部份形成向前端沟宽渐扩开的喇叭状。
在将条状物保持具嵌接于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承接部时为使该条状物保持具能确实嵌合于该承部而略用力向承接部的方向按压该外壳时,由于该外壳的阶部抵接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而使按压力量经由阶部传达至条状物保持具,条状物保持具即可确实嵌合连结。又因该条状物端部与外壳底面之间留有相当间隙,纵使用力按压外壳,条状物端部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以下通过附图对实施例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分解图;图3是沿图2的箭头方向3的端视图;图4乃示
图1的外壳取出口部的展开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的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6乃示图5的筒体前端部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沿图6的箭头方向7的端视图;图8乃示图6的筒体前端部的展开图;图9乃示条状物补充安装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0是承接部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外壳的剖视图。
如下依照
图1,2,3和4就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实施例说明。
即,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系由一条状物12;一用以保持条状物12且可插接在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条状物保持具14;一用以收容条状物保持具14连同条状物12,而且一端设有取出口16a以便将条状物保持具14借其露出端连同所保持的条状物12自壳内抽取出的有底外壳16;及一用以覆盖外壳16的取出口16a的盖子18所构成。
条状物保持具14采用具有弹性的材质成型,例如,以聚烯烃系树脂等弹性树脂成型为佳。条状物保持具14的内部以隔板14a分隔成条状物保持部14b及嵌合连结部14c,且于外周面形成有数条肋条14e,本实施例设有两条肋条,如图2所示,条状物保持具14的未设有肋条14e的外周面部份的外径宜设定为大略与条状物12的外径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外壳16内周面形成有数条对应于该肋条14e以供肋条14e嵌入的沟槽16b为方便计,本实施例设有较肋条14e数量为六条沟槽。沟槽16b形成自取出口16a向内侧延伸,且槽底部其终端16c可挡住嵌入沟槽16b内的肋条14的内端。如图4展开图所示,该沟槽16b的近取出口16a侧的入口端部份系形成具斜面沟壁的喇叭口状,各喇叭口连续相接而使全部沟槽16b的入口端沿全圆周360°连续展开。
条状物12前端与外壳16的底面16d之间留有一适当间隙,而外壳16在条状物保持具14的一端自外壳16取出口16a突出的状态下,将条状物12及条状物保持具14一齐收容于外壳16内。
在生产工厂内,当将保持有条状物12的条状物保持具14装入外壳16内时,可不须预先使两者间的肋条14e与沟槽16b相互对准。由于肋条14e在嵌合时会受到沟槽16b的喇叭口斜面部的导引而自动地使条状物保持具14一边旋转一边嵌入接近的任一对应的沟槽16b内,因此可顺利进入外壳16内。
其次,参照图5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就已装有由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所补充的条状物12的条状物送出容器20及其操作情形说明。条状物送出容器20主要系由一外筒22,一安装于外筒22一端而可对外筒22相对旋转的筒体24,一可于外筒22及筒体24内部轴向移动的螺旋轴26及一用以遮盖筒体24的筒盖28所构成。螺旋轴26外周面设有螺旋沟26a,前端设有承接条状物保持具14的承接部26e及于后端设有导引部26c。螺旋沟26a系与筒体24一端的内面所形成的螺纹突起24a相卡合,导引部26c则于其外周部设有键沟26d,该键沟26d与外筒22内面所形成之轴向键22a相嵌合。上述之构成,螺旋轴26安装于外筒22内呈无法对外筒22相对旋转。当筒体24与外筒22之间行相对旋转时,螺旋轴26也对筒体24行相对的旋转,同时借其螺旋沟26a为筒体24的螺纹突起24a的导引,而使螺旋轴26的承接部26e于筒体24内一边旋转一边沿轴向移动。
再者,如
图1,图5所示,因螺旋轴26的承接部26e的外部形成有环状突起26f,此环状突条26f嵌合在上述保持具14的嵌合连结部14c中间所形成的环状凹沟14d,使该承接部26e与条状物保持具14连结一起,并随着螺旋轴26轴向移动,条状物保持具14所保持的条状物12能自筒体24的前端24c伸出或退缩。
又,如图6至图8所示,筒体24的内面形成有数条对应条状物保持具14的肋条14e嵌入的纵沟24b本实施例设有较肋条14e数量为多的六条纵沟。此纵沟24b相当于前述沟槽16b,形成自前端24c向后延伸,且于邻近前端24c部份形成沟宽渐扩开呈斜面部的喇叭口形,各喇叭口连续相接而使全部纵沟24b的入口端沿全圆周360°展开。
以下就使用上述构成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的条状物送出容器20如何装卸条状物12的过程说明。
当原装有条状物12的条状物送出容器20内的条状物12因使用而消耗殆尽时,使用者操作条状物送出容器20使条状物保持具14自筒体24前端完全突出的状态下,将条状物12已消耗的条状物保持具14往外拔,则其嵌合连结部14c借本身弹性而产生径向的弹性扩张,环状突起26f即脱离上述环状凹沟14d的卡止,环状物保持具14便可以自承接部26e卸下。
接着,如图2所示,将新备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的后端盖子18拔下,如图9所示,再将其突出外壳16的的外部的条状物保持具14扣盖在承接部26e上,其嵌合连结部14c便借本身的弹性一边行径向弹性扩开,一边前进,而使其环状凹沟14d嵌合于该环状突条26f完成定位。在行此动作时,如图9箭头方向所示,必须对条状物保持具14施加一向承接部26e方向的按压力,而当使用者手拿着外壳16向承接部26e方向按压时,由于沟槽16b的终端16c挡住肋条14e,按压力量即自终端16c经由肋条14e传达至条状物保持具14而确实定位。又因条状物12与外壳16的底面16d留有足够间隙,因此在按压外壳16时,并不会压到条状物12端部,条状物12不会受到任何损伤,同时,使用者的手也不会沾到条状物12。
如此,将条状物保持具14嵌合连结在承接部26e上之后,即可将外壳16从条状物保持14向外拔,外壳16即可脱离保持具。随后,可使外筒22对筒体24行相对的旋转,或行相反的旋转,以使取接部26e退入外筒22内。此时,条状物保持具14借肋条14e一边由纵沟24b的喇叭导引,一边对承接部26e旋转若干角度,遂能使肋条14e嵌入最接近的任一纵沟24b。如此,新的条状物12的补充作业即可完成。
由于条状物保持具14的肋条14e收容在纵沟24b内,因此,条状物保持具14的未设肋条14e部份及条状物12外周面两者与筒体24的未设纵沟24b的部份之间几乎成为滑动接触,于是在使用条状物12时,条状物12不会在筒体24内部晃动。
此外,借由肋条14e与纵沟24b间的嵌合,在使用条状物12时,条状物12不会对筒体24产生相对旋转,因此,条状物12纵使受到偏心的使用力时,亦不会转动,而容易使用。再者,当条状物12被送出时,条状物保持具14虽然一边对承接部26e旋转一边被送出,但条状物12并不会对筒体24旋转,因此可防止因条状物12与筒体24之间产生滑接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摩损。
又,在上述条状物12装入条状物送出容器20之际,条状物保持具14系借由本身弹性构造而与承接部26e连结,唯其并不限定为上述构造。若采用弹性小的材料制成条状物保持具14时,则可如
图10所示,于承接部26e上设以轴向的开口槽26g,而借此开口槽26g赋予承接部26e径向开合的弹性,便有利于与条状物保持具14连结。
图11系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外壳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外壳16′以另一种构造取代上述沟槽16b,即,本实施例的外壳16′在取出口16a附近内部形成有扩径部16′e,及设于扩径部16′e与底面16d之间形成有缩径部16′f,复于扩径部16′e与缩径部16′f间的分界部位形成有阶部16′c,且此阶部16′c可抵接上述肋条14e的端部。
本实施例亦如同前述实施例可使条状物12在装入条状物送出容器20内时,不会损伤到条状物12的端部。又因外壳16′与条状物保持具14之间虽未设止转机构,致使条状物12在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内可旋转,但借由阶部16′c的阻挡使条状物12的端部不致接触到外壳16的底面16d,因此条状物补充卡式具10不会伤到条状物12。另一方面,因外壳16′无须开设沟槽16b,遂使外壳16的构造更简单,而可廉价制造外壳16′。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送出容器用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在将条状物保持具嵌结于条状物送出容器的承接部,需将外壳连同条状物保持具对承接部按压,由于外壳的阶部会抵住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于是按压力量便可经由阶部传达至条状物保持具而确实完成连结。复因该条状物端部与外壳底面之间留有间隙,故纵使用力按压外壳,也不会伤及条状物端部。
再者,由于肋条嵌入外壳的沟槽内,因此条状物及条状物保持具可收容于外壳内部而不会发生旋转。
又,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在生产工厂内,当将装有条状物的条状物保持具装入外壳内时,由于其肋条会受到槽沟的喇叭口导引而确实嵌入沟槽内,不需考虑周向嵌合位置的对准问题,而使装填作业变得容易,更适于自动化的装填作业。
按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的另一实施例,外壳无须开设沟槽,因而使外壳的构造更简单,而可廉价制造外壳。
又依本实用新型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由于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嵌入纵沟内,使得条状物保持具的未设肋条的部份与筒体间之间隙变得极小,因而可防止条状物于筒体内部晃动。
又,依本实用新型的条状物补充卡式具,当将新的条状物保持具安装于承接部之后,再退入筒体内部之际,由于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系自动受到纵沟入口的导引而顺利嵌入纵沟内,不需考虑肋条与纵沟间的周向对准,而可轻易进行条状物保持具与承接部间的连结。
权利要求1.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由一条状物;一保持条状物与该条状物送出容器的关连构件连结的条状物保持具;有底外壳所构成,有底外壳内部收容条状物及条状物保持具,在其一端设有取出口,自有底外壳内部取出具有外露部分的条状物保持具和条状物;其特征在于该条状物保持具在其外周面形成有数条肋条,且该外壳设有位于取出口内侧抵住该肋条的阶部,收容条状物,该条状物内端与外壳底面之间留有一适当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阶部为自取出口侧向内部延伸的数条沟槽的终端面,且上述肋条系嵌入该沟槽内终端为该阶部所挡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沟槽的入口部形成自内向取出口方向沟宽渐扩开的喇叭口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阶部系形成于扩径部与缩径部间的分界部位。
5.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物送出容器,系包括有一供条状物保持具嵌合连接的承接部,及一供此承接部滑动在其内的筒体的构造;该筒体内面形成有供上述条状物保持具的肋条嵌入且滑动于内的纵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条状物送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纵沟的近前端的部份形成向前端沟宽渐扩的喇叭状。
专利摘要一种条状物送出容器,将条状物补充到条状物送出容器时,不会对条状物端部造成任何损伤。此条状物补充卡式具由:一条状物,保持具,有底外壳构成,保持具连接条状物和条状物送出容器,其内部收容条状物,保持具一端设有可供条状物从保持具取出的有底外壳,其特点是在条状物保持具外周面形成数条肋条,外壳出口内侧设有抵住肋条的阶部,在收容条状物状态下,该条状物内端与外壳底面之间有一适当间隙。
文档编号B65D83/02GK2377209SQ98244910
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22日
发明者阴山秀平, 光谷良英 申请人:株式会社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