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梯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监控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35173阅读:来源:国知局
元件布置在所述分段上,从而基本上仅受拉载体的其上布置有接触元件的部位从遮盖元件中露出。这种遮盖元件例如可以由聚酰胺构成,由此由纤维增强的聚酰胺构成。在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遮盖元件由热塑性聚氨酯形成,优选由纤维增强的热塑性聚氨酯形成。这种遮盖元件具有如下优点:使当将承载机构用在电梯设备中时,受拉载体在去掉包套的分段上也受到保护,免受环境影响。此外,这种遮盖元件在承载机构运输期间以及在将承载机构装入电梯设备中期间作为对于接触元件的保护措施。于是,接触元件例如当承载机构通过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卷入时,受到保护,防止发生不希望的折弯或受到挤压。
[0025]这里介绍的承载机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被用在具有驱动装置和轿厢的电梯设备中。在此,具有接触元件的分段被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所述分段位于承载机构的未被轿厢重量加载负荷的区域中。这里介绍的承载机构原则上能够用在各种类型的电梯中。于是,例如可以考虑带有或不带对重的电梯,以及轿厢或对重的不同的绕绳系统。由此,这里介绍的承载机构可以被用在轿厢以2:1悬挂的电梯设备中,还可以被悬挂在轿厢和对重以1:1悬挂的电梯设备中,还可以用在其他类型构造的电梯设备中。
[0026]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元件与电梯设备的监控单元电连接。这种监控装置例如可以对各个受拉载体的电阻加以检查。
[0027]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元件由镀锌金属板形成。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金属板以如下方式弯曲:产生两个在应用状态下包夹受拉载体的边。在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接触元件由镀锡金属板或不锈金属板形成。
[0028]为了实现开头提出的目的,还提出一种用于对承载机构中的受拉载体的状态加以监控的方法,其中,承载机构包括多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受拉载体。此外,承载机构具有包套,其中,受拉载体被包套包裹。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处于承载机构的分段上的受拉载体至少部分地露置;将接触元件在承载机构的露置的分段上持久地固定在受拉载体上,用以对受拉载体电接触;将承载机构装入电梯设备中;将接触元件与监控单元连接;以及确定受拉载体的电学特征值,用于监控受拉载体的状态。
[0029]这种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在将承载机构装入电梯设备中之前,能够将接触元件固定在受拉载体上。由此,承载机构可以带有接触元件地得到预先制备,这大大简化了监控系统在电梯设备中的装配。此外,这种人为固定的接触元件能够建立与受拉载体更为可靠的电连接,并且确保接触元件与受拉载体之间更低而且更为恒定的过渡电阻。
[0030]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当受拉载体露置的情况下,在所述分段上的包套被刮刷(bursten)和/或被水流射束切割。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所述分段上的包套首先被刮刷,然后被水流射束切割,并且然后再次被刮刷。这种露置方法确保了受拉载体整齐地从包套中露出,能够将可靠的而且以过渡电阻很小为特征的电连接加设到该受拉载体上。此外,所述分段凭借这种通过刮刷或水流射束切割进行的露置方法而以在这里所要求的容差得到露置。
[0031]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当使受拉载体露置时,在所述分段上的包套通过热作用而熔化。
[0032]在另一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当使受拉载体露置时,在所述分段上的包套被以激光去掉。
[0033]在另一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包套在所设置的部位上被切割,并且然后被从受拉载体上拉掉。在此,包套能够被完全从受拉载体上拉掉,由此,露置的分段直接位于承载机构的端部上,或者所述包套不能完全从受拉载体上拉掉,由此,部分被拉掉的包套在端部前伸,从而露置的分段不直接位于承载机构的端部上。
[0034]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元件熔焊、钎焊、粘接到受拉载体上,或者通过机械作用保持变形并且由此固定到受拉载体上。按照这种方式固定的接触元件表现为在受拉载体与接触元件之间具有低而且恒定的过渡电阻的可靠电连接。
[0035]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在将接触元件固定在受拉载体上之前或之后,在受拉载体上方布置有遮盖元件,从而基本上仅受拉载体的其上布置有接触元件的部位从遮盖元件中露出。这种遮盖元件保护接触元件免受电梯设备运行期间、运输时以及将承载机构装入电梯设备中时的环境影响。
[0036]在有利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承载机构装入电梯设备中,而使带有接触元件的所述分段处在未被轿厢重量或对重加载负荷的区域上。由此防止:承载机构在起承载作用的区域中没有必要地变弱。此外,由此可以尽可能排除承载机构的会不利地作用于电连接的振动。
[0037]为了对这里介绍的、带有接触元件的承载机构进行电学采样,还提出一种具有底座和顶盖的插头。
[0038]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接触元件通过插头中的连接元件而被以电学方式采样。当将插头固定在承载机构或接触元件上时,首先将承载机构连同接触元件放置到底座中。在此,承载机构通过在沿着受拉载体的方向以及在横向于受拉载体的方向都能够在很窄的边界范围内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底座中。当这时顶盖利用连接元件固定在底座上时,则承载机构相应地在底座中排齐,与此同时,连接元件与接触元件按照所设置的方式发生接触。在承载机构相应地在底座中排齐并且连接元件按照所设置的方式与接触元件发生接触之后,顶盖和底座相互贴靠地固定。通过将顶盖固定在底座上,连接元件与接触元件相关地保持在其所设置的位置中。通过这种插头,能够可靠地而且在受保护的范围内对接触元件进行电学米样。
[0039]在有利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以如下方式构造,使得当连接元件按照所设置的方式与接触元件发生接触时,连接元件在四个或更多个点上对接触元件予以接触。这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接触元件与连接元件之间较高数目的接触点,能够实现更低的过渡电阻。
【附图说明】
[0040]本发明的细节和优点在下面借助实施例以及参照示意图加以介绍。其中:
[0041]图1示出电梯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42]图2示出带有露置分段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43]图3示出带有露置分段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接触元件布置在受拉载体上;
[0044]图4示出接触元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45]图5示出带有盖件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46]图6示出带有接触元件和插头底座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47]图7示出带有接触元件和插头顶盖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
[0048]图8示出带有接触元件和布置于其上的插头的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在图1中示意而示例性示出的电梯设备40包括电梯轿厢41、对重42和承载机构I以及驱动轮43连同所对应的驱动马达44。驱动轮43驱动承载机构I并且由此使电梯轿厢41和对重42相反地运动。驱动马达44由电梯控制器45来控制。轿厢41被构造用于容纳且在建筑物的楼层之间运送人员和/或货物。轿厢41和对重42沿引导装置引导(未示出)。在示例中,轿厢41和对重42分别悬挂在承载滚轮46上。在此,承载机构I固定在第一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上,并且然后首先绕对重42的承载滚轮46引导。于是,承载机构I借助驱动轮43放置,绕轿厢41的承载滚轮46引导,并且最后通过第二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与固定点连接。这意味着,承载机构I以对应绕绳因数或者说绕绳比的、相对于轿厢41或对重42的运动而言更高的速度借助驱动装置43、44运转。在示例中绕绳因数为2; I。
[0050]承载机构I的松弛的端部1.1配有用于临时或永久接触承载机构I的接触装置2。在所示的示例中,在承载机构I的两个端部上布置有这种接触装置2。在可替换的、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仅一个接触装置2布置在承载机构端部1.1上。承载机构端部1.1不再被承载机构I中的拉力加载,这是因为该拉力已经事先经由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导入建筑物中。即接触装置2布置在承载机构I的不被滚过的区域中。
[0051]图1中所示出的电梯设备40是示例性的。其他绕绳因数和布置方案(例如不带对重的电梯设备)是可行的。用于接触承载机构I的接触装置2则对应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的安置方案地布置。
[0052]在图2中示出具有受拉载体5和起包裹作用的包套6的承载机构I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此,受拉载体5沿着承载机构I的纵轴线3布置。在承载机构的纵轴线3的分段4上,受拉载体5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