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324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挟模机构有关,尤其是关于一种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
背景技术
就习用技术而言,于第九○二二三四九七号新型专利前案中系揭露有利用杆体矗立于两模板间,据以提供该两模板间的反向撑抵的挟模方式,其具体构成即将两抵杆分别直立固接于一模板上,并于另一模板对应于该两抵杆轴向的位置上分别贯设贯穿孔洞,以允许该两抵杆于其中穿伸移动,并以一由动力驱动的枢转板体枢设于该两孔洞的周侧,据以当板体枢转并封闭该两贯穿孔洞的同时,得以形成各该抵杆另端的着力部位,从而得到所需的反向撑抵挟模方式,以使该两模板间维持对应各该抵杆长度的距离。
惟,上揭习用技术利用破坏模板的贯穿孔洞以形成供各该抵杆穿伸形成该模板与抵杆间相对运动的技术内容,对于模板于挟模装置施以挟模力予模具时,其强度即有生减弱的情况,对于工安的维护而言显并非一理想有效的技术内容,自有加以改进的必要性存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维持构成元件自身强度的情况下,提供反向抵撑的挟模定位功效的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设计方案一种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包含有一第一固定模座,呈板状;一第二固定模座,呈板状并与该第一固定座平行对应;若干滑杆,桥设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座间;一可动模座,滑设于各该滑杆上;至少二具预定长度的抵杆,抵撑于该可动模座与该第二固定模座间;一枢件,设于该可动模座相向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座面上;一用以驱动该枢件枢转动作的动力件;其特征在于该枢件包含有两第一长形摇臂,分别以长轴一端对应枢设于该可动模座座面上,并可于一第一及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系伸出该座面范围外一预定的距离;该两抵杆以杆轴一端分别固接于该两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的杆轴平行对应,当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上时,各该抵杆以其长轴另端抵接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相向端面上,而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抵杆则受带动移出该可动模座的座面范围外,以使该可动模座得以趋靠于该第二固定模座所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包含有一第一固定模座,呈板状;一第二固定模座,呈板状并与该第一固定座平行对应;若干滑杆,桥设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座间;一可动模座,滑设于各该滑杆上,并可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模座间滑移动作;至少二具预定长度的抵杆,用以抵撑于该可动模座与该第二固定模座间;一枢件,设于该可动模座相向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座面上;一动力件用以驱动该枢件枢转动作;而其特征则在于,该枢件包含有两第长形摇臂,分别以长轴一端对应枢设于该可动模座座面上,并可于一第一及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系伸出该座面范围外一预定的距离;该两抵杆以杆轴一端分别固接于该两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的杆轴平行对应,当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上时,各该抵杆以其长轴另端抵接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相向端面上,而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抵杆则受带动移出该可动模座的座面范围外,以使该可动模座得以趋靠于该第二固定模座所在位置。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该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在产业应用上与习用技术有着相同的操作方式,但由于其构造的设计并无影响结构强度的疑虑存在,因此,在工安上当具有较习用技术为佳的理想功效。


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兹举本实用新型两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10,属立式的挟模机构,而其具体组成则由一第一固定模座20、一第二固定模座30、若干滑杆40、一可动模座50、一枢件60、二抵杆70以及一动力件80所构成。
该第一固定模座20作为立式挟模机构的基座,其概呈板状并适宜于设置于工作地上。
该第二固定模座30亦呈板状,位于该第一固定模座20上方较远距离位置上,并以底侧端面与该第一固定模座20的上侧端面相向对应且彼此平行。
各该滑杆40则以其杆轴两端分别桥接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模座20、30间,除用以固定其彼此的对应空间型态外,并于其间形成适当的导引机制。
该可动模座50为板状体,并滑设于各该滑杆40上,而得于各该滑杆40的导引及限制下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模座20、30间往复位移。
该枢件60设于该可动模座50的上侧座面51上,而介于该第二固定模座30与该可动模座40之间,其具有两长形的第一摇臂61,分别以长轴一端611藉枢轴62枢设于该座面51两对边边缘上,并得分别以之为轴而于一第一及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一位置上时,各该第一摇臂61的长轴另端612位于该座面51范围以内,而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612则适当地自该座面51的对应端侧伸出该座面51范围以外,一第一连杆63以杆轴两端桥接枢设于该两第一摇臂61上,用以使各该第一摇臂61得以同步地于各该第一、第二位置间移动。
该两抵杆70则以其杆轴一端分别固接于该两第一摇臂61的长轴另端612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40的杆轴平对应,藉以可随各该第一摇臂的位移,而令各该抵杆70在对应于该第一位置状态下时,其杆轴的另端端末得与该第二固定模座30的下侧端面相向对应,而对应于该第二位置状态下时,各该抵杆70则受驱动而移出该座面51范围外,从而使其杆轴另端的端末错开于该第二固定模座30的两侧外方。
该动力件80为一液压驱动的压力缸体,其以出力轴端81驱动一对应的第一摇臂61使之位移于各该第一或第二位置上,同时并藉由该第一连杆63的带动,而使另一第一摇臂61得以同步位移。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该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10在产业应用上与习用技术有着相同的操作方式,但由于其构造的设计并无影响结构强度的疑虑存在,因此,在工安上当具有较习用技术为佳的理想功效,更进一步来看,于本实施例中虽由于体积缩小的考量而通过将该第二固定模座30开设弧形缺口31,以允许该二抵杆70在该第二位置状态下得以不生阻碍该可动模板50趋靠该第二固定模板30的动作,但由于各该缺口31所缺设的位置位于该第二固定模板30的边缘位置上,就挟模机构整体于进行挟模动作时所需的强度而言,该等缺口31显然无碍其强度,且在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内容整体体积的缩小而言更具有正面的助益;而当然地,此等缺口的设置与否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得以达成,自属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内容。
再者,续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10’,其技术手段虽与前一实施例中所揭者相同,但于技术内容上则仍存有些许差异,而其主要的不同处即在于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该枢件60’除包含了前一实施例的构成元件以外,更包含了有两长形第二摇臂64’与一第二连杆65’各该第二摇臂64’,其中,分别以长轴一端641’与各该第一摇臂61’的枢轴62’同轴枢接,并得以之为轴而于各该第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一位置上时,各该第二摇臂64’分别与同轴枢接的第一摇臂61’彼此以长轴同轴对应,而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二摇臂64’的长轴另端642’则伸出该可动模座50’的座面51’范围以外;而该第二连杆65’则以其长轴两端桥接枢设于各该第二摇臂64’上,用以使各该第二摇臂64’得以同步动作。
另外,该动力件80’则以其出力轴端81’枢接于各该连杆63’、65’,并据以带动枢设于同轴上的一第一与一第二摇臂61’、64’,再通过各该连杆63’、65’带动另一第一与第二摇臂61’、64’随之同步进行相对动作。
再者,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抵杆70’数量则有四,分别以长轴一端固接于各该摇臂61’、64’的长轴另端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40’平行对应。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挟模机构的反向撑底构造10’除可达成与前述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功效外,其平均设置的四抵杆70’可于各该可动模座50’与该第二固定模座30’间形成平均稳固的反向定位功效,而可适于需求较大挟模力的作业程序所需。
权利要求1.一种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包含有一第一固定模座,呈板状;一第二固定模座,呈板状并与该第一固定座平行对应;若干滑杆,桥设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座间;一可动模座,滑设于各该滑杆上;至少二具预定长度的抵杆,抵撑于该可动模座与该第二固定模座间;一枢件,设于该可动模座相向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座面上;一用以驱动该枢件枢转动作的动力件;其特征在于该枢件包含有两第一长形摇臂,分别以长轴一端对应枢设于该可动模座座面上,并可于一第一及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系伸出该座面范围外一预定的距离;该两抵杆以杆轴一端分别固接于该两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的杆轴平行对应,当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一位置上时,各该抵杆以其长轴另端抵接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相向端面上,而各该第一摇臂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抵杆则受带动移出该可动模座的座面范围外,以使该可动模座得以趋靠于该第二固定模座所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枢件更包含有一第一连杆,以两端桥接枢设于该两第一摇臂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件驱动该两第一摇臂其中之一,并藉由该连杆使另一第一摇臂同步地位移至各该第一或第二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枢件更包含有两第二长形摇臂,分别以长轴一端与各该第一摇臂的枢轴同轴枢接,并得以之为轴而于各该第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当位于该第二位置上时,各该第二摇臂的长轴另端则伸出该可动模座的座面范围以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枢件更包含有一第一连杆与一第二连杆,各该连杆以杆轴两端分别桥接枢设于该各该对第一、第二摇臂上,用以使各该第一、第二摇臂得以于各该第一、第二位置间同步位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件以其出力轴端同时带动枢设于同轴上的一第一与一第二摇臂,并藉由各该连杆带动另一第一与第二摇臂同步动作。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抵杆的设置数量系为四,并分别以长轴一端对应固接于各该第一、第二摇臂的长轴另端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包含有一第一固定模座;一第二固定模座;若干滑杆,桥设于各该第一、第二固定座间;一可动模座,滑设于各该滑杆上;至少二具预定长度的抵杆,抵撑于该可动模座与该第二固定模座间;一枢件,设于该可动模座相向于该第二固定模座的座面上;一动力件;该枢件包含有两第一长形摇臂,分别以长轴一端对应枢设于该可动模座座面上,并可于一第一及一第二位置间枢转动作;该两抵杆以杆轴一端分别固接于该两第一摇臂的长轴另端上,杆轴并与各该滑杆的杆轴平行对应。本实用新型挟模机构的反向撑抵构造可在维持构成元件自身强度的情况下,提供反向抵撑的挟模定位功效。
文档编号B29C43/34GK2668369SQ20042000240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许圣慈 申请人:许圣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