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及其模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061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及其模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吹袋机,尤指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
背景技术
吹袋机是一种生产制造塑料袋(塑胶袋)的机器,而吹袋机模头的模心乃是整台吹袋机的一重要组件,其中,有一种吹袋机模头可提供吹制出具有数层膜的塑料袋,而此种吹袋机模头包括数个模心由下而上依序叠设。请参阅图8所示,为传统的该种吹袋机模头的其中一模心A,该模心A包括一入料座Al,该入料座Al 一侧凸设一中心柱A2,该入料座Al设一入料孔道All (图8中是以假想线示意,该入料孔道All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揭示的类似,故可参阅图3所揭示的), 该入料座Al与该中心柱A2之间设一分配槽B,该分配槽B以图8的剖面图观之呈长方形, 且该分配槽B与该入料孔道All相通,且以从该入料座Al往该中心柱A2的方向为朝上,该分配槽B的下壁与两侧的第一侧壁Bl以及第二侧壁B2各形成直角(以图8的剖面图观之),该分配槽B的上部与一主流道C的中段部相通,该主流道C的中段部的两侧各为一第一段部Cl以及一第二段部C2,该第一段部Cl以及该第二段部C2各与一第一次流道Dl以及第二次流道D2相通,该第一次流道Dl以及第二次流道D2分别自该中心柱A2的外周面凹设,且该第一侧壁Bl与该第一段部Cl的下壁连接且两者形成直角(以图8的剖面图观之)的第一转角部E1,该第二侧壁B2与该第二段部C2的下壁连接且两者形成直角(以图 8的剖面图观之)的第二转角部E2。因此,当塑料(塑胶)溶液自该入料孔道All注入经该分配槽B而分流至该第一段部Cl以及第二段部C2时,会分别受该第一转角部El以及第二转角部E2的阻碍,而产生较多的乱流因此较不顺畅,使得部分塑料溶液在该第一转角部El以及第二转角部E2附近停留的较久,从而较容易产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热过久而烧焦的问题,进而影响所制造出来的塑料袋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所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者经过改良而得到一种构造,来改善现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包括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别包括一个入料座以及一个中心柱,该中心柱自该入料座的一个侧凸设, 该入料座设一个入料孔道,该入料孔道与一个分配槽相通,且该分配槽另与一个第一主流道以及一个第二主流道相通,且以从该入料座往该中心柱的方向为朝上,该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别位于该入料孔道两侧的一个第一区段以及一个第二区段,且该第一区段以及该第二区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别与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连接。优选的,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各呈斜面。优选的,该分配槽包括一个与该下壁相对的上壁,且该上壁向下凸出形成一个尖凸部,该尖凸部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一区段的部分与该第一区段共同形成一个第一分歧孔道,该尖凸部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二区段的部分与该第二区段共同形成一个第二分歧孔道。优选的,该中心柱包括一个底部,该底部向上凸设一个柱体,该入料座的顶部形成一个凹陷部,且该分配槽、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借助分别自该底部的底面与该凹陷部的顶面各挖设一部分,且该底部嵌设于该凹陷部而形成。优选的,该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分别为第一至第五模心,该第一至第五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入料座,该第一至第五入料座的一侧各凸设第一至第五中心柱,该第一至第五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底部,该第一至第五底部各向上凸设第一至第五柱体,且自该第一至第五柱体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个第一次流道以及一个第二次流道,该第一次流道以及该第二次流道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该第二至第五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五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五柱体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该第二中心柱、该第三入料座、该第三中心柱、该第四入料座、该第四中心柱、该第五入料座以及该第五中心柱;且该第二柱体的外周面至该第五柱体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各为12 士 5% 度、22士5%度、28士5%度以及32士5%度。优选的,该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分别为第一至第七模心,该第一至第七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入料座,该第一至第七入料座的一侧各凸设第一至第七中心柱,该第一至第七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底部,该第一至第七底部各向上凸设第一至第七柱体,且自该第一至第七柱体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个第一次流道以及一个第二次流道,该第一次流道以及该第二次流道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该第二至第七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七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七柱体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该第二中心柱、该第三入料座、该第三中心柱、该第四入料座、该第四中心柱、该第五入料座、该第五中心柱、该第六入料座、 该第六中心柱、该第七入料座以及该第七中心柱;且该第二柱体的外周面至该第七柱体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各为13 士 5%度、23 士 5%度、四士5%度、 33士5%度、37士5%度以及 36士5%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心,其为上述任一个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任一模心。本实用新型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当塑料溶液自注料孔道注入经分配槽分流至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塑料溶液较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产生的乱流可减少,所以也流动的较为顺畅、较不易产生停留于一个地方过久的情况,从而较不易产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热过久而烧焦的问题,进而提升所制造出来的塑料袋的品质。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用于一吹袋机模头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头的实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头的实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头的实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用于一吹袋机模头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头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头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剖面示意图。图8是现有技术的传统吹袋机模头的其中一模心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第一模心11第一入料座12第一中心柱121第一底部 122第一柱体2第二模心21第二入料座 22第二中心柱221第二底部222第二柱体 3第三模心31第三入料座32第三中心柱 321第三底部322第三柱体4第四模心41第四入料座42第四中心柱421第四底部 422第四柱体5第五模心51第五入料座 511入料孔道512凹陷部52第五中心柱 521第五底部522第五柱体53分配槽531上壁532下壁532A第一区段 532B第二区段M第一主流道541末端55第二主流道551末端56第一次流道 57第二次流道6第六模心61第六入料座 62第六中心柱621第六底部622第六柱体 7第七模心71第七入料座72第七中心柱 721第七底部722第七柱体81夹角82夹角83夹角84夹角85夹角86夹角<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IA第一模心 IlA第一入料座12A第一中心柱121A第一底部122A第一柱体2A第二模心21A第二入料座22A第二中心座221A第二底部222A第二柱体3A第三模心31A第三入料座32A第三中心柱321A第三底部322A第三柱体4A第四模心4IA第四入料座42A第四中心柱[0049]421A第四底部422A第四柱体5A第五模心51A第五入料座511A入料孔道512A凹陷部52A第五中心柱521A第五底部522A第五柱体53A分配槽533上壁534下壁534A第一区段534B第二区段5;35尖凸部536第一分歧孔道537第二分歧孔道54A第一主流道MlA末端55A第二主流道551A末端56A第一次流道57A第二次流道91夹角92夹角93夹角94夹角<现有技术>A模心Al入料座All入料孔道A2中心柱B分配槽Bl第一侧壁B2第二例壁C主流道Cl第一段部C2第二段部Dl第一次流道D2第二次流道El第一转角部E2第二转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助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色与实施例,使对于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用于一吹袋机模头的实施例相关附图,包括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一第一至第七模心1、2、3、4、5、6、 7,该第一至第七模心1至7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七入料座11、21、31、41、51、61、71,该第一至第七入料座11至71的一侧各凸设一第一至第七中心柱12、22、32、42、52、62、72,该第一至第七中心柱12至72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七底部121、221、321、421、521、621、721,该第一至第七底部121至721各向上凸设一第一至第七柱体122、222、322、422、522、622、722,且自该第一至第七柱体122至722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第一次流道56以及一第二次流道57,该第一次流道56以及该第二次流道57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相通(于实施例是于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延伸并分岔后的其中一末端541、551贯穿该第五柱体522的壁厚而分别与该第一次流道56以及该第二次流道57形成相通,且因每一模心的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次流道以及第二次流道的构造都雷同,故仅以图2至图4中的第五模心5所揭示为例说明,且本说明书是以从该第五入料座51往该第五中心柱52的方向为朝上);且该第二至第七入料座21至71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七中心柱22至72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122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七柱体222至722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122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21、该第二中心柱22、该第三入料座31、该第三中心柱32、该第四入料座41、该第四中心柱42、该第五入料座51、该第五中心柱52、该第六入料座61、该第六中心柱62、该第七入料座71以及该第七中心柱72。请参阅图1所示,于实施例中,该第二柱体222的外周面至该第七柱体722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122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81、82、83、84、85、86各为13士5%度、23 士 5%度、29 士 5%度、33 士 5%度、37 士 5%度以及36 士 5%度。借此,可减少乱流的产生,使塑料溶液流动的较为顺畅。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于实施例中,该第五模心5包括一第五入料座51以及一第五中心柱52,该第五中心柱52自该第五入料座51的一侧凸设,且该第五入料座51设一入料孔道511 (于图4是用假想线示意),该入料孔道511与一分配槽53相通,且该分配槽53 另与一第一主流道讨以及一第二主流道阳相通,且以从该第五入料座51往该第五中心柱 52的方向为朝上,且于实施例该分配槽53包括两上下相对的一上壁531以及一下壁532, 该下壁532包括分别位于该入料孔道511两侧的一第一区段532A以及一第二区段532B,且该第一区段532A以及该第二区段532B各呈斜面或弧面(图例中仅呈现斜面)而分别与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连接。借此,当塑料溶液自该入料孔道511注入经该分配槽53分流至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第二主流道55时,因该第一区段532A与该第二区段532B分别呈斜面或弧面而与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连接,所以塑料溶液较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产生的乱流可减少,所以也流动的较为顺畅、较不易产生停留于一个地方过久的情况,从而较不易产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热过久而烧焦的问题,进而提升所制造出来的塑料袋的品质。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于实施例中,该第一区段532A与该第二区段532B各呈一斜面。借此,该第一区段532A与该第二区段532B为简单的构造,而可简化加工的程序。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于实施例中,该第五中心柱52包括一第五底部521,该第五底部521向上凸设一第五柱体522,该第五入料座51的顶部形成一凹陷部512,且该分配槽53、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借助分别自该第五底部521的底面与该凹陷部512的顶面各挖设一部分,且该第五底部521嵌设于该凹陷部512而形成。借此,可便于该分配槽53、该第一主流道M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的加工制造。补充说明的是,因于实施例中,该第一至第七模心1至7中的每一模心中的各分配槽、各主流道以及各次流道的构造与前述的该第五模心5中所揭示相同,故仅以该第五模心5为例说明。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用于一吹袋机模头的另一实施例相关附图,包括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一第一至第五模心1A、2A、 3A、4A、5A,该第一至第五模心IA至5A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五入料座11A、21A、31A、41A、51A, 该第一至第五入料座IlA至51A的一侧各凸设一第一至第五中心柱12A、22A、32A、42A、52A, 该第一至第五中心柱12A至52A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五底部121A、221A、321A、421A、521A,该第一至第五底部121A至521A各向上凸设一第一至第五柱体122A、222A、322A、422A、522A, 且自该第一至第五柱体122A至522A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第一次流道56A以及一第二次流道57A,该第一次流道56A以及该第二次流道57A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相通(于另一实施例是于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延伸并分岔后的其中一末端M1A、551A贯穿该第五柱体522A的壁厚而分别与该第一次流道56A以及该第二次流道57A形成相通,且因每一模心的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次流道以及第二次流道的构造都雷同,故仅以图6与图7中的第五模心5A所揭示为例说明,且本说明书是以从该第五入料座51A往该第五中心柱52A的方向为朝上);且该第二至第五入料座21A至51A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五中心柱22A至52A的中央部
8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122A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五柱体222A至522A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122A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 21A、该第二中心柱22A、该第三入料座31A、该第三中心柱32A、该第四入料座41A、该第四中心柱42A、该第五入料座51A以及该第五中心柱52A。请参阅图5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柱体222A的外周面至该第五柱体522A 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122A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91、92、93、94各为12士5%度、 22 士 5%度、观士 5%度以及32 士 5%度。借此,可减少乱流的产生,使塑料溶液流动的较为顺畅。请参阅图6至图7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五模心5A包括一第五入料座51A 以及一第五中心柱52A,该第五中心柱52A自该第五入料座51A的一侧凸设,且该第五入料座51A设一入料孔道511A (于图7是用假想线示意),该入料孔道511A与一分配槽53A相通,且该分配槽53A另与一第一主流道54A以及一第二主流道55A相通,且以从该第五入料座51A往该第五中心柱52A的方向为朝上,该分配槽53A的下壁534包括分别位于该入料孔道51IA两侧的一第一区段534A以及一第二区段534B,且该第一区段534A以及该第二区段534B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别与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连接。借此,当塑料溶液自该入料孔道51IA注入经该分配槽53A分流至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第二主流道55A时,因该第一区段534A与该第二区段534B分别朝斜上而与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连接,所以塑料溶液较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产生的乱流可减少,所以也流动的较为顺畅、较不易因停留于一个地方过久的情况,从而较不易产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热过久而烧焦的问题,进而提升所制造出来的塑料袋的品质。请参阅图6至图7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该分配槽53A包括一与该下壁534相对的上壁533(于图7中概呈“V”字形),且该上壁533向下凸出形成一尖凸部535,该尖凸部535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一区段534A的部分与该第一区段534A共同形成一第一分歧孔道 536,该尖凸部535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二区段534B的部分与该第二区段534B共同形成一第二分歧孔道537。借此,塑料溶液经该第一分歧孔道536以及该第二分歧孔道537分别往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时,可较实施例所揭示较为顺畅且乱流较少。请参阅图6至图7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五中心柱52A包括一第五底部 521A,该第五底部521A向上凸设一第五柱体522A,该第五入料座51A的顶部形成一凹陷部512A,且该分配槽53A、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借助分别自该第五底部521A的底面与该凹陷部512A的顶面各挖设一部分,且该第五底部521A嵌设于该凹陷部 512A而形成。借此,可便于该分配槽53A、该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该第二主流道55A的加工制造。补充说明的是,因于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至第五模心IA至5A中的每一模心中的各分配槽、各主流道以及各次流道的构造与前述的该第五模心5A中所揭示的雷同,故仅以该第五模心5A为例说明。另外,基于属于一个广义创作概念,本实用新型就前述的任一模心另提供一独立权利要求项,且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模心可适用于其它的模头,不局限于图例中所揭示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符合产业利用性,且未于申请前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 也未为公众所知悉,且具有非显而易知性,符合可专利的要件,于是依法提出专利申请。[0079] 但上述所陈,为本实用新型产业上的较佳实施例,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都属本实用新型诉求标的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别包括一个入料座以及一个中心柱,该中心柱自该入料座的一个侧凸设,该入料座设一个入料孔道,该入料孔道与一个分配槽相通,且该分配槽另与一个第一主流道以及一个第二主流道相通,且以从该入料座往该中心柱的方向为朝上,该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别位于该入料孔道两侧的一个第一区段以及一个第二区段,且该第一区段以及该第二区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别与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各呈斜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分配槽包括一个与该下壁相对的上壁,且该上壁向下凸出形成一个尖凸部,该尖凸部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一区段的部分与该第一区段共同形成一个第一分歧孔道,该尖凸部的下缘面对应该第二区段的部分与该第二区段共同形成一个第二分歧孔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中心柱包括一个底部,该底部向上凸设一个柱体,该入料座的顶部形成一个凹陷部,且该分配槽、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借助分别自该底部的底面与该凹陷部的顶面各挖设一部分,且该底部嵌设于该凹陷部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分别为第一至第五模心,该第一至第五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入料座,该第一至第五入料座的一侧各凸设第一至第五中心柱,该第一至第五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底部,该第一至第五底部各向上凸设第一至第五柱体,且自该第一至第五柱体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个第一次流道以及一个第二次流道,该第一次流道以及该第二次流道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该第二至第五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五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五柱体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该第二中心柱、该第三入料座、该第三中心柱、该第四入料座、该第四中心柱、该第五入料座以及该第五中心柱;且该第二柱体的外周面至该第五柱体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各为12士5%度、22士5%度、观士5%度以及32士5% 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分别为第一至第七模心,该第一至第七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入料座,该第一至第七入料座的一侧各凸设第一至第七中心柱,该第一至第七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底部,该第一至第七底部各向上凸设第一至第七柱体,且自该第一至第七柱体中的每一柱体的外周面分别凹设一个第一次流道以及一个第二次流道,该第一次流道以及该第二次流道分别与每一模心的该第一主流道以及该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该第二至第七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该第二至第七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为圆柱面,该第二至第七柱体的外周面各为由上往下扩散的圆锥面的下段部;且该第一柱体向上依序穿设该第二入料座、该第二中心柱、该第三入料座、该第三中心柱、该第四入料座、该第四中心柱、该第五入料座、该第五中心柱、该第六入料座、该第六中心柱、该第七入料座以及该第七中心柱;且该第二柱体的外周面至该第七柱体的外周面与该第一柱体的外周面所分别形成的夹角各为13士5%度、23士5%度、29士5%度、33士5%度、37士5%度以及36士5%度。
7. 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任一模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吹袋机模头的模心叠设构造,主要包括数个由下而上依序叠设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别包括一入料座及一中心柱,入料座中的入料孔道与一分配槽相通,且分配槽另与一第一主流道以及一第二主流道相通,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别位于入料孔道两侧的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且第一区段以及第二区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别与第一主流道以及第二主流道连接。借此,当塑料溶液自注料孔道注入经分配槽分流至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塑料溶液较不会受到阻碍,因此所产生的乱流可减少,所以也流动的较为顺畅、较不易产生停留于一个地方过久的情况,从而较不易产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热过久而烧焦的问题,进而提升所制造出来的塑料袋的品质。
文档编号B29C55/28GK202241922SQ20112032568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吴玉国 申请人:吴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