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734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尤其是应用在汽车门板注塑制作过程中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产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是多组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机构的动作都是一次完成的,但对于特殊形状的产品,例如汽车门板上音响喇叭网孔结构,在产品注塑成型后网孔密集,产生的包紧力大,导致在顶出过程中容易变形、黏粘网孔镶件。图1中示出了现有的顶出结构,其包括动模底座11,由底针板152和第一面针板151固定在一起构成的针板组件15,第一直顶13,第二直顶14,动模板12,司筒内针18,司筒17,司筒17下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15上,司筒17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12上,司筒内针18下端部固定在动模底座11上,司筒内针18穿设在司筒17内,司筒内针18的上端部也穿设在动模板12上,第一直顶13和第二直顶14底端部均固定在针板组件15上,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12上。在一次顶出时,由于需要的脱模力更大,而产品很容易魅在模具的网孔镶件上,整个产品取不出,这时需要手工脱模,此时产品变形容易报废;而且,现有的顶出机构中司筒17的长度很长直接固定在针板组件15上,在顶出产品I过程中,存在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目前,注塑模具中所用的二次顶出装置主要有几种方式,依靠液压缸或气缸驱动的二次顶出、凸轮二次顶出装置、棘爪二次顶出装置、滑块二次顶出装置等,虽然动作可靠,但机构庞大,结构复杂,由于受模具结构和体积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动模底座,动模板,第一直顶,由底针板和第一面针板固定在一起构成的针板组件,司筒及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且下端部固定在动模底座上的司筒内针,司筒内针穿设在司筒内,针板组件固定在动模底座上,第一直顶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上,第一直顶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还包括第二面针板,底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且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的第二直顶,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上且上端部穿设在第二面针板上的顶杆;第二面针板上具有一个可在与顶杆上端部插接的第一位置和与顶杆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活动的行位,动模板下端面设有一斜铲,行位上具有一供斜铲穿过的孔,孔的上边缘设有一与所述斜铲相匹配的第一斜面,司筒下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司筒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优选地,所述第二面针板上设有一空腔,所述行位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面针板开设一用于斜铲通过且与空腔导通的第一通孔,空腔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一导向栓,所述行位滑动安装在导向栓上,行位与空腔的外侧壁之间设有一复位弹簧;顶杆上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可供行位端头部插入的卡槽,第二面针板上还开设有可供顶杆上端部穿设且与空腔导通的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导向栓上。优选地,所述行位端头部朝上的一侧开设一第二斜面,所述顶杆的卡槽在侧壁上开设有与行位端头部上的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针板组件和动模板之间加设一安装有行位的第二面针板,第二面针板起到连接顶杆与第二直顶的作用,第一顶出时,行位插接在顶杆上,使得第二直顶起到顶出的作用,可用于顶出网孔等产品,第二次顶出时,行位未插接在顶杆上,只有第一顶杆实现顶出作用,顺利实现二次顶出产品,由此可见,本模具通过模具结构上更改增加二次顶出机构,缩短司筒长度解决了中型模具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的问题,避免了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提高了产品自动化生产的程度和生产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模具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二次顶出机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如图2所示,包括动模底座21,动模板22,第一直顶23,由底针板和第一面针板固定在一起构成的针板组件25,司筒217及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22上且下端部固定在动模底座21上的司筒内针218,司筒内针218穿设在司筒217内,针板组件25固定在动模底座21上,第一直顶23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25上,第一直顶23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22上,该模具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面针板26,底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26上且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22上的第二直顶24,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25上且上端部穿设在第二面针板26上的顶杆27 ;第二面针板26上具有一个可在与顶杆27上端部插接的第一位置和与顶杆27离的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活动的行位28,动模板22下端面设有一斜铲29,行位28上具有一供斜铲29穿过的孔281,孔281的上边缘设有一与所述斜铲29相匹配的第一斜面282,司筒217下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26上,司筒217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22上。动模板底座21,动模板22,第一直顶23以及针板组件25均米用与现有模具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面针板26主要用于衔接顶杆27与第二直顶24,因此第二面针板26平行于第一面针板,当第二面针板面积足够大时,第一直顶23可以贯穿第二面针板26衔接在针板组件25与动模板22之间。当行位28位于第一位置时,行位28与顶杆27上端部插接,因此,此时行位28与顶杆27是固定在一起运动的,针板组件25推动顶杆27向上运动时,由于行位插接在顶杆27的上端部,行位28也随之向上运动,行位28设置在第二面针板26上,带动第二面针板26向上运动,从而使安装在第二面针板26上的第二直顶24也向上运动,第二直顶,司筒将产品I由动模板22上顶出。当行位28位于第二位置时,行位28不再与顶杆27插接,而是与顶杆27分离,那么,此时行位28与顶杆27则处理独立状态,顶杆27若继续向上运动,则行位28不再继续向上运动,第二面针板亦不再向上运动,第二直顶不再向上顶出产品。可以理解的是,行位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转换是通过孔281的上边缘设置的第一斜面282与斜铲29配合动作来实现的,由于斜铲29安装在动模板22的下端面,斜铲29的斜面与孔281上边缘设置的第一斜面282接触,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相互的作用力,两个接触的斜面将垂直方向上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力,从而使行位28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活动。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面针板26上设有一空腔261,所述行位28置于空腔261内,所述第二面针板26开设一用于斜铲29通过且与空腔261导通的第一通孔262,空腔26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一导向栓3,所述行位28滑动安装在导向栓3上,行位28与空腔261的外侧壁之间设有一复位弹簧4 ;顶杆27上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可供行位28端头部插入的卡槽271,第二面针板26上还开设有可供顶杆27上端部穿设且与空腔261导通的第二通孔263。空腔261与第二通孔263导通,因此空腔261在靠近第二通孔263的一侧开设一个开口,用于使行位28的端头部穿过,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孔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直接穿设过空腔261。为了保证行位28与第二面针板26更稳固的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第二面针板26上开设了空腔261,将行位28安装在空腔261内,因此行位28是在第二面针板26的内部活动,相比与行位28活动安装在第二面针板26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情况,更加节省材料,不需要为再另外设计行位28的活动轨道,空腔261即为行位28的活动轨道,而且能够防止行位在垂直方向上脱离第二面针板。空腔261的外侧壁上设置的导向栓3能够保证行位28在滑动过程中不发生偏移,在行位的后端部可以开设一个凹槽,凹槽套设在导向栓3上,实现滑动安装,为了保证行位28能够及时复位到第一位置,行位28与空腔261的外侧壁之间设有一复位弹簧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复位弹簧4套设在导向栓3上,防止复位弹簧偏离导向栓的长度方向。为了便于行位28插接在顶杆27上的卡槽271,所述行位28端头部朝上的一侧开设一第二斜面283,所述顶杆27的卡槽271在侧壁上开设有与行位端头部上的斜面283相配合的第三斜面2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在实现顶出之前,行位28位于第一位置,即行位28的端头部在复位弹簧4的作用下插接在顶杆27的上端部的卡槽271内,行位28与顶杆27固定在一起运动;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开始顶出时,针板组件25向上运动,第一直顶23与顶杆27均同步向上运动,因此位于第二面针板26内的行位28与第二面针板26也随之向上运动,第二面针板26推动第二直顶24以及司筒217向上顶出产品I ;在斜铲29的斜面未对行位28上的孔281上边缘处设置的第一斜面282施加压力时,第二直顶与第一直顶以及司筒均会对产品I进行顶出,而随着针板组件25进一步向上运动,斜铲29的斜面对行位上的第一斜面282的作用力克服复位弹簧4的弹性力及卡槽271对行位端头部的摩擦力,使行位28的端头部脱离顶杆27的卡槽271,此时,第二直顶24及司筒217由于行位28脱离了顶杆27的作用,会停止向上运动,而第一直顶23会继续向上运动,实现对产品I的二次顶出。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动模底座,动模板,第一直顶,由底针板和第一面针板固定在一起构成的针板组件,司筒及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且下端部固定在动模底座上的司筒内针,司筒内针穿设在司筒内,针板组件固定在动模底座上,第一直顶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上,第一直顶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面针板,底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且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的第二直顶,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上且上端部穿设在第二面针板上的顶杆;第二面针板上具有一个可在与顶杆上端部插接的第一位置和与顶杆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来回活动的行位,动模板下端面设有一斜铲,行位上具有一供斜铲穿过的孔,孔的上边缘设有一与所述斜铲相匹配的第一斜面,司筒下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司筒上端部穿设在动模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针板上设有一空腔,所述行位置于空腔内,所述第二面针板开设一用于斜铲通过且与空腔导通的第一通孔,空腔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一导向栓,所述行位滑动安装在导向栓上,行位与空腔的外侧壁之间设有一复位弹簧;顶杆上端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可供行位端头部插入的卡槽,第二面针板上还开设有可供顶杆上端部穿设且与空腔导通的第二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导向栓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端头部朝上的一侧开设一第二斜面,所述顶杆的卡槽在侧壁上开设有与行位端头部上的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模具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动模底座,动模板,第一直顶,由底针板和第一面针板构成的针板组件,司筒,司筒内针,第二面针板,底端部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第二直顶,底端部固定在针板组件上且上端部穿设在第二面针板上的顶杆;第二面针板上具有一个行位,动模板下端面设有一斜铲,行位上具有一供斜铲穿过的孔,孔的上边缘设有一与所述斜铲相匹配的第一斜面,司筒固定在第二面针板上。本模具通过模具结构上更改增加二次顶出机构,缩短司筒长度解决了中型模具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的问题,避免了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提高了产品自动化生产的程度和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29C45/40GK202986002SQ201220568400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邹强 申请人:深圳市华益盛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