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构造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和可扩张成形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637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用于构造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和可扩张成形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构造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可扩张成形鼓和工艺。

更加特别地,本发明旨在用于构造生轮胎,所述生轮胎将在之后承受硫化周期,以为了获得最终制品。



背景技术:

为了本说明书的目的,术语“弹性体材料”指的是包括至少一种弹性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增强填料的组合物。优选地,这种组合物还包括添加剂,诸如,例如交联剂和/或增塑剂。由于交联剂的存在,所以这种材料能够通过加热而被交联,以便形成最终制成品。

“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特别地用于摩托车的轮胎)指的是这样的轮胎,所述轮胎的曲率比近似介于大约0.15和大约0.45之间。

关于轮胎(或者其一部分)的“曲率比”表示胎面带(或者外表面)的径向外点与通过胎面自身(或者外表面自身)的侧向相对两端的线在轮胎(或者其所述部分)的径向平面上测量的距离和沿着轮胎(或者其一部分)的在所述两端之间的弦测量的距离之间的比。

关于成形鼓的“曲率比”指的是鼓的外表面的径向外点与通过鼓自身的侧向相对两端的线在鼓的径向平面上测量的距离和沿着鼓的在所述两端之间的弦测量的距离之间的比。

参照使用的成形鼓/轮胎的径向方向(即,参照垂直于上述成形鼓/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和使用的成形支撑件/轮胎的轴向方向(即,参照平行于上述成形鼓/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使用术语“径向”和“轴向”以及短语“径向内部/外部”和“轴向内部/外部”。

参照上述成形支撑件/轮胎的环形延伸部使用术语“周向”和“周向地”。

当关于成形鼓或者轮胎的平面分别包含成形鼓或者轮胎的旋转轴线时,该平面被限定为“径向”。

“初级半成品”指的是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优选地,这种连续细长元件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纺织和/或金属帘线。优选地,这种连续细长元件能够切割成适当尺寸。

轮胎的“部件”或者“结构部件”指的是其任意一个部分,所述部分能够实现轮胎功能或者轮胎功能的一部分。以下例如为轮胎的部件:衬里、底层衬里、侧壁插入件、胎圈芯、填料插入件、耐磨元件、侧壁、胎体帘布层、带束层、胎面带、胎面带的底层、带束下插入件等。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具有相应的相对端部,所述相应的相对端部与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接合,所述环形锚固结构集成在通常称作术语“胎圈”的区域中,所述胎圈具有内径,所述内径基本对应于轮胎在相应安装轮辋上的所谓“配合直径”。

胎体结构与带束结构相连,所述带束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带束层,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带束层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胎体帘布层径向叠置,并且具有纺织或金属的增强帘线,所述纺织或者金属的增强帘线与轮胎的周向延伸方向成交叉定向和/或基本平行于轮胎的周向延伸方向(0度)。胎面带施加在相对于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中,与构成轮胎的其它半成品一样,所述胎面带也由弹性体材料制成。

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相应侧壁也施加在胎体结构的侧表面上的轴向外部位置中,每个侧壁均从胎面带的侧边缘中的一个延伸直到胎圈的相应环形锚固结构为止。在“无内胎”类型的轮胎中,通常称为术语“衬里”的不可渗透空气的覆盖层覆盖轮胎的内表面。

在通过组装相应部件构造生轮胎之后,通常执行模制和硫化处理,所述模制和硫化处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弹性体材料的交联来确定轮胎的结构稳定性,并且所述模制和硫化工艺的目的还在于根据需要在轮胎上压印所需的胎面设计以及在轮胎的侧壁处压印可能的区别性图形标记。

通常在相应的工作站中彼此独立地制成胎体结构(通常呈套筒形式)和带束结构,以为了稍后相互组装在一起。

同一申请人名下的文献wo2004/041520描述了由机器人臂运载的成形鼓,所述机器人臂与运载从辅助鼓拾取的带束结构的转移构件相互作用,以为了致使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之间联接。机器人臂随后将成形鼓运载到用于施加胎面带和/或侧壁的装置附近,所述装置包括供应构件,所述供应构件布置成将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敷设在互联的胎体和带束结构上。

文献wo2004/041522展示了另外的示例,其中,在已经施加带束结构(先前形成在辅助鼓上)之后使得由机器人臂运载的成形鼓移动,以为了与完成生轮胎的获得的装置相互作用。

us2009/0020200描述了获得用于双轮车辆的轮胎,其中,通过沿着正在加工的轮胎的周向方向连续螺旋卷绕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而获得胎面带,所述正在加工的轮胎由刚性鼓支撑,所述刚性鼓的外表面轮廓复制正在加工的轮胎的内表面轮廓。

us2013/0075041提出将轮胎的胎冠结构施加在被成形的胎体结构上,所述被成形的胎体结构由布置在其内部的成形鼓支撑。成形鼓具有一对胎圈抓持半体,所述一对胎圈抓持半体能够径向扩张,以为了致使胎体结构接合,所述胎体结构按照非常接近成品轮胎的结构的形状成形,其中,半体自身相互靠近。中央成形组还存在于鼓中,所述中央成形组具有两个系列的成形板,所述成形板在扩张状态中相互匹配,以为了限定支撑胎体结构的360°连续表面。属于一个系列和另一个系列的板相互交替并且在收缩状态中一个系列的板在第二系列的板内径向平移。

本申请人提出为了构造轮胎的目的通过优化轮胎的单个部件的敷设来显著提高制品质量。

在这一点上,本申请人已经发现通过将由分配器供给的初级半成品敷设到环面成形鼓上而与此同时环面成形鼓在分配器自身处适当地移动,可以凭借并排和/或至少部分叠置的绕线非常精确地分布初级半成品,以便以一定的精确性形成轮胎的所需结构部件(例如,带束层、胎面带或者侧壁),所述精确性大于当使用切割成适当尺寸的常规片型半成品时通常可获得的精确性。

然而,本申请人已经认识到由于目前不能布置足够轻且可管理的鼓以为了将其转移并且移动到设定成用于形成单个部件的一个或者多个工作站中,将会阻止或者至少阻碍如例如在us2013/075041中描述的可扩张鼓上实现这些原理。

在这一点上,本申请人已经发现使用具有连续抵接表面的板需要将板分成两个单独的系列,所述两个单独的系列能够各自在相应随后的时间移动,以为了防止在鼓收缩和扩张期间相互卡住和干涉。结果需要复杂的驱动机构,这大幅增加了鼓的总重量。需要单独地移动板(在收缩状态中一系列的板承载在另一系列板内)还使得难以赋予在收缩状态中的鼓以充分受限的直径尺寸。

本申请人已经认识到如果替代连续抵接表面(即使对于获得轮胎部件而言连续抵接表面显而易见为最优)而使用在相应的互补腔处互连的扇段,可以显著减轻鼓的重量。根据本申请人,减重不光仅仅是因为由腔处缺乏材料确定的更低重量,而且并尤其还是因为简化了驱动机构和鼓的整个结构,原因在于可以利用存在的所有扇段同时移动来收缩和扩张鼓。

然而本申请人已经发现的是在执行螺旋运动期间,在鼓被支撑并且被适当移动以为了管理初级半成品的分布时,例如由施加辊施加的推力作用往往将初级半成品(如果螺旋运动没有直接在成形鼓上执行而是在先前敷设在鼓上的轮胎的胎体结构上执行,则将初级半成品与胎体结构的底层部件一起)朝向对应腔的内部推入到抵接表面的中空部分中。

特别地,本申请人还已经认识到尽管在抵接表面的轴向内部区域中,胎体结构的结构一致性能够充分阻止穿入到腔中,但是这在轴向外部区域附近可能不产生同样的效果,所述轴向外部区域位于抵接表面的轴向相对边缘上。

在加工具有高曲率比(通常见于例如用于摩托车或其它双轮车辆的轮胎)的轮胎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在具有高曲率比的成形鼓中,实际上抵接表面在给定的径向平面中具有这样的取向,所述取向能够从靠近鼓的轴向中心线平面的区域(在该处抵接表面基本平行于鼓的旋转轴线)直至靠近抵接表面的轴向相对边缘的区域(在该处抵接表面的取向朝向基本径向方向显著倾斜)连续地变化。结果,最靠近成形鼓的轴向相对边缘的腔在抵接表面上产生了中空部分,所述中空部分的尺寸大于由具有相等轴向尺寸且靠近轴向中心线平面的腔产生的中空部分的尺寸。

因此,本申请人还已经认识到能够通过适当地调制抵接表面上的腔的尺寸和几何分布来有效限制或者消除在敷设期间初级半成品变形或者断裂的风险。

特别地,本申请人已经认识到为了正确敷设初级半成品的目的,有利的是以这样的方式管理腔的分布,使得在抵接表面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处,抵接表面的实心部分的横向宽度适于构造这个区域中的轮胎部件。

本申请人已经更准确地发现通过提供可扩张/可收缩成形鼓,可以降低在敷设期间发生初级半成品的变形和/或断裂的风险,显著提高了所构造的生轮胎的质量,所述成形鼓在扩张构造中因多个周向相继扇段而具有径向外部抵接表面,每个扇段均限定了与周向腔交替的周向伸出部,在所述扇段中,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从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延伸。

特别地,本申请人已经发现的是在轴向相对周向边缘中伸出部的横向宽度适当增加,并且以这种方式通过初级半成品、优选地凭借螺旋运动在前述成形鼓上构造轮胎部件而同时初级半成品又没有承受有损其完整性的应力。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构造轮胎的可扩张的环面成形鼓。

优选地,设置周向相继扇段,所述周向相继扇段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之间可径向移动,在所述收缩状态中,所述扇段移动更加靠近成形鼓的几何旋转轴线,在所述扩张状态中,扇段径向移动远离所述几何旋转轴线,以为了限定径向外部抵接表面。

优选地,每个扇段均具有周向相对的联接部分,每个联接部分均包括周向伸出部,所述周向伸出部与周向腔交替。

优选地,每个扇段的伸出部均可滑动地接合在周向毗邻扇段的相应腔中。

优选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从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所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具有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相应地相对。

优选地,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表面的一部分相一致并且第二侧部至少部分与属于毗邻扇段的伸出部中的一个重叠。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构造轮胎的工艺。

优选地,规定布置可扩张环面成形鼓处于扩张构造中,以便在外部具有抵接表面,所述抵接表面由多个周向相继扇段限定。

优选地,规定通过将轮胎的至少一个初级半成品压向抵接表面而将所述初级半成品围绕所述成形鼓施加。

优选地,每个扇段均具有周向伸出部,所述周向伸出部与周向腔交替。

优选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从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延伸,所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具有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相应地相对,其中,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表面的一部分相一致并且第二侧部至少部分与属于毗邻扇段的伸出部中的一个重叠。

本申请人认为通过增加抵接表面的轴向相对边缘附近的实心部分的表面延伸尺寸,可以确保即使在通过使得这种制品在由成形鼓支撑的胎体结构上螺旋运动来执行这种施加时也正确地施加初级半成品。

在上述方面中的至少一个中,本发明包括在下文描述的以下优选特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的第二侧部与属于毗邻扇段的伸出部中的所述一个可滑动地接合。

优选地,在扩张状态中,抵接表面具有实心部分与中空部分交替的周向行。

优选地,所述实心部分和中空部分分别由所述伸出部和所述腔限定。

优选地,设置多个支撑翼状部,由属于同一扇段的相应伸出部承载所述多个支撑翼状部。

优选地,由布置在每个扇段的轴向相对边缘处的伸出部承载多个支撑翼状部。

优选地,由与轴向外部伸出部相继的伸出部承载多个支撑翼状部。

优选地,每个支撑翼状部均与彼此轴向相继的两个相应伸出部成一体。

优选地,每个扇段还具有至少一个底壁,所述至少一个底壁在彼此轴向相继的两个相应伸出部之间延伸,以为了与所述伸出部和所述支撑翼状部一起限定容纳座部,所述容纳座部可滑动地接合属于毗邻扇段的伸出部中的一个。

优选地,每个支撑翼状部均具有垂直于抵接表面测量的介于0.5mm和2.5mm之间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伸出部和腔具有周向细长形状。

优选地,所述腔中的每一个均轴向界定在两个轴向相继伸出部的侧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按照相对于伸出部自身的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倾斜的方向从相应伸出部延伸。

优选地,所述侧壁按照基本垂直于成形鼓的几何旋转轴线的平面延伸。

优选地,所述腔中的至少一些均轴向界定在两个轴向相继伸出部的侧壁之间。

优选地,在每个扇段中,属于所述联接部分中的一个的伸出部相对于属于另一个联接部分的伸出部偏移。

优选地,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些具有大体板状结构而且按照平行于抵接表面的周向延伸方向的表面布置。

优选地,沿着抵接表面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布置的伸出部均具有径向外部纵向边缘,所述径向外部纵向边缘具有朝向所述几何旋转轴线倾斜的纵向轮廓。

优选地,在收缩状态中,伸出部按照至少等于其长度的80%的测量值插入在腔中。

更加优选地,所述伸出部按照介于其长度的大约80%和大约100%之间的测量值插入在腔中。

优选地,在扩张状态中,伸出部按照至少等于其长度的80%的测量值从腔收回。

更加优选地,所述伸出部按照介于其长度的大约80%和大约100%之间的测量值从腔收回。

优选地,至少在成形鼓的轴向中心线平面附近,每个伸出部均具有介于大约4mm和大约15mm之间的轴向尺寸。

优选地,扩张状态中的中空部分具有介于大约30mm和大约60mm之间的周向尺寸。

优选地,还设置径向移动装置,用于使得扇段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之间同时移动。

优选地,所述径向移动装置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能够由致动器装置可操作地接合并且构造成将扇段从收缩状态同时平移至扩张状态。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杆,每根驱动杆均铰接到所述扇段中的一个和至少一个驱动套圈,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套圈沿着中央轴可滑动地装配。

优选地,驱动套圈可操作地连接到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可旋转地接合在中央轴中。

优选地,设置两个驱动套圈,所述两个驱动套圈可滑动地接合在中央轴上相对于扇段的轴向相对位置中并且在相应的右旋螺纹部和左旋螺纹部处啮合螺纹杆。

优选地,由可伸缩延伸的相应引导构件承载扇段,所述引导构件从中央轴径向延伸。

优选地,扩张状态中的成形鼓具有介于大约0.15和大约0.45之间的曲率比。

优选地,规定按照环面构造来构造和成形胎体套筒。

优选地,规定在被成形的胎体套筒内接合所述可扩张环面成形鼓,以为了抵靠所述抵接表面支撑胎体套筒。

优选地,规定将所述轮胎的所述至少一个初级半成品围绕由所述成形鼓的所述抵接表面支撑的被成形的胎体套筒施加。

优选地,所述抵接表面具有实心部分与中空部分交替的周向行。

优选地,每个周向行的中空部分均相对于轴向毗邻周向行的中空部分周向偏移。

优选地,所述胎体套筒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和一对环形锚固结构,所述一对环形锚固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的轴向相对端部接合。

优选地,与成形鼓接合的胎体套筒具有轴向相对的端部翼缘,所述端部翼缘相对于抵接表面成悬臂地伸出。

优选地,按照轴向相邻和/或至少部分叠置的周向绕线施加初级半成品,以为了形成所述轮胎的部件。

优选地,通过抵靠所述初级半成品的表面部分而施加的局部推力作用将初级半成品压抵在抵接表面上。

优选地,在成形鼓围绕其几何旋转轴线旋转的同时通过将施加辊压抵在初级半成品上来施加推力作用。

优选地,通过在横向尺寸小于中空部分的横向尺寸的作用区域中施加的局部推力作用来压抵初级半成品。

优选地,能够抵靠抵接表面在成形鼓的径向平面中测量作用区域的横向尺寸。

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构造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可扩张成形鼓和用于构造轮胎的工艺的优选但不排它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其它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将参照仅仅提供为非限制性示例的附图在下文陈述这种描述,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用于构造轮胎的设备的俯视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将胎体套筒装载在成形站上的局部剖视的侧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胎体套筒与布置在成形站中的成形装置接合的局部剖视的侧视图;

图3a示出了图3中的标示为“a”的细节的放大视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执行胎体套筒的成形的局部剖视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处于收缩状态中的成形鼓的若干扇段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处于扩张状态中的图5的扇段;

图6a示出了根据图8a的线vi-vi剖开的图6的扇段的细节;

图7和8示出了从相应地相对角度的透视图观察的成形鼓的单个扇段;

图7a和8a示出了图7和8的相应放大细节;

图9示出了将带束层施加在联接到成形鼓的被成形的胎体套筒上;

图10示出了将侧壁施加在联接到胎体套筒的带束结构上;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可获得的轮胎的径向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上述附图,附图标记1整体上表示用于构造车辆车轮的轮胎的设备。设备1布置成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构造工艺。

设备1设置成获得轮胎2(图11),所述轮胎基本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3,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优选地由不可渗透的弹性体材料的层或者所谓的衬里4内部地覆盖。两个环形锚固结构5与胎体帘布层3的相应端部3a接合,每个环形锚固结构均包括所谓的胎圈芯5a,所述胎圈芯优选地在径向外部位置中承载弹性体填料5b。环形锚固结构5集成在通常称作术语“胎圈”6的区域附近,在所述胎圈处通常发生轮胎2和相应安装轮辋(未示出)之间的接合。

带束结构7围绕胎体帘布层3周向施加,并且胎面带8周向叠置在带束结构7上。两个侧壁9施加在胎体帘布层3上的侧向相对位置中,每个侧壁均从对应的胎圈6延伸到胎面带8的对应侧边缘。

设备1包括胎体构造线10,所述胎体构造线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构造站11,在所述构造站处,例如根据已知方法获得胎体套筒12的制造,这种胎体套筒12具有大体圆筒形状。胎体套筒12包括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3,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优选地由衬里4内部地覆盖并且具有相应的轴向相对端部3a,例如通过卷起所述相应的轴向相对端部而使其与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5相接合。根据需要,胎体套筒12还能够包括侧壁9或其第一部分,每个侧壁均从相应胎圈6开始延伸。

胎体构造线10通往成形站13,所述成形站包括:用于接合胎体套筒12的接合装置14;和成形装置15,在所述成形装置作用时,胎体套筒12按照环面构造成形。

接合装置14例如包括第一凸缘元件16a和第二凸缘元件16b,所述第一凸缘元件和所述第二凸缘元件同轴面向彼此并且具有相应的周向接合座部17a、17b,通过所述周向接合座部,所述第一凸缘元件和所述第二凸缘元件均能够可操作地接合在环形锚固结构5中的一个处,由胎体套筒12的轴向相对端部分别承载所述环形锚固结构。

接合装置14还能够包括轴向移动构件18,以为了使得凸缘元件16a、16b移动。更加详细地,能够规定,使得凸缘元件16a、16b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第一凸缘元件16a)由承载器19承载,所述承载器能够沿着一个或多个线性引导件20移动,所述一个或多个线性引导件平行于凸缘元件16a、16b之间相互轴向对准的方向并且优选地与固定基部21成一体,所述固定基部承载第二凸缘元件16b。承载器19沿着线性引导件20的移动致使成形站13在装载/卸载的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在装载/卸载状态(图2)中,第一凸缘元件16a依照比未成形的胎体套筒12的轴向尺寸更大(大约至少两倍)的测量值与凸缘元件16b间隔开,所述未成形的胎体套筒来自胎体构造线10。在工作状态中,凸缘元件16a、16b并且更加精确地其相应周向接合座部17a、17b按照基本对应于胎体套筒12的轴向尺寸的测量值相互间隔开。

成形装置15例如能够包括流体动力学环路(未示出),以为了将增压空气或者其它操作充胀流体引入到凸缘元件16a、16b之间、引入到胎体套筒12内。

成形装置15还能够包括一个或多个线性致动器或者其它轴向移动装置22,所述一个或多个线性致动器或者其它轴向移动装置作用于一个或者优选地两个凸缘元件16a、16b,以为了使得它们从上述工作状态开始朝向彼此轴向移动。凸缘元件16a、16b相互靠近致使环形锚固结构5相互靠近,以便允许胎体套筒12按照环面构造成形,这由将增压操作流体同时引入胎体套筒12中辅助。

在成形站13中,被成形的胎体套筒12联接到环面成形鼓23,所述环形成形鼓基本刚性且可扩张并且布置在胎体套筒自身内部。

在图1至4中,仅仅示意性示出了成形鼓23,而在图5至10中更加详细地示出了成形鼓。

成形鼓23能够在径向收缩状态(图2、3和5)和径向扩张状态(图4、6、9和10)之间扩张。为此,成形鼓23包括多个扇段24,所述多个扇段围绕中央轴25周向分布,所述中央轴与鼓自身的几何旋转轴线x-x同轴。

在图1至4中,鼓的几何轴线x-x与凸缘元件16a、16b的轴向对准方向相一致。

扇段24能够在径向移动装置35的作用下优选地彼此同时地从上述收缩状态移动到扩张状态,在所述收缩状态中,扇段移动靠近中央轴25,在所述扩张状态中,所述扇段24移动远离中央轴25。为此,能够规定由可伸缩延伸的相应引导构件26承载扇段24,所述引导构件从中央轴25径向延伸。

优选地,扇段24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分别对应于成形鼓23的最大径向收缩状态和最大径向扩张状态。

能够通过传动机构27获得扇段24的移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例如驱动杆28,所述驱动杆均在其相应地相对的端部处铰接到所述扇段24中的一个和至少一个驱动套圈29,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套圈沿着中央轴25可滑动地装配。更加特别地,优选地设置一对驱动套圈29,其沿着中央轴25位于相对于扇段24的轴向相对位置中,每个驱动套圈均接合相应驱动杆28。

每个驱动套圈29均可操作地连接到螺纹杆30,所述螺纹杆可旋转地同轴接合在中央轴25内。螺纹杆30沿着中央轴25延伸其几乎整个长度或延伸超过其整个长度,并且承载两个轴向相对的螺纹部30a、30b,所述两个轴向相对的螺纹部分别为右旋螺纹部和左旋螺纹部。相应的螺母螺纹部31可操作地啮合在螺纹部30a、30b上;这种螺母螺纹部31能够在中央轴25内轴向移动,每个螺母螺纹部均例如通过至少一个块体32连接到驱动套圈29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块体在纵向狭缝33处径向穿过中央轴25。

能够由在成形站13中操作的旋转驱动器34或其它类型的致动器装置致动螺纹杆30在中央轴25中的旋转,所述旋转使得螺母螺丝31和驱动套圈29根据螺纹杆30的旋转方向朝向收缩状态或者扩张状态轴向移动(对应于扇段24的径向移动)。

在扩张状态中,成形鼓23的扇段24的组沿着其周向延伸部限定了径向外部抵接表面“s”,所述径向外部抵接表面按照胎体套筒12的一部分在完成成形时必须呈现的内部构造环面地成形。更加详细地,能够有利地规定,使得处于扩张状态中的成形鼓23的抵接表面“s”的曲率比介于大约0.15和大约0.45之间,所述曲率比通常适于获得用于摩托车或其它双轮车辆的轮胎。然而根据需要能够采用值小于上述值的曲率比,例如,适于生产用于汽车或者卡车的轮胎。

如图7和8中所示,扇段24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第一联接部分36a和第二联接部分36b,所述第一联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联接部分周向相对并且优选地凭借中间部分36c互连,所述中间部分至少在抵接表面“s”上具有平行于成形鼓23的径向平面的主延伸方向。联接部分36a、36b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多个细长伸出部37,所述多个细长伸出部从中间部分36c沿着周向方向延伸并且与相应的周向细长腔39交替。

在同一扇段24中,属于联接部分中的一个(例如,第一联接部分36a)的伸出部37相对于另一个联接部分36b的伸出部37偏移。

伸出部37中的至少一些能够具有大体板状结构并且按照平行于抵接表面“s”的周向延伸方向的表面布置。这种伸出部37因此具有侧壁38,所述侧壁按照正交于鼓的几何旋转轴线的平面延伸。腔39中的至少一些均轴向界定在两个轴向相继伸出部37的侧壁38之间。如在图5和6中更好地所示的那样,每个扇段24的伸出部37均可滑动地接合在周向毗邻扇段24的相应腔39中,并且适于在腔自身中滑动,以为了支持成形鼓23的扩张和收缩移动。

属于周向相邻扇段24的相应匹配伸出部37的侧壁38在收缩和扩张移动期间互相引导扇段自身,并且促进保持成形鼓23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中整体令人满意的结构坚固性。

在收缩状态中,每个扇段24的伸出部37均穿入到相应腔39中,直到它们碰触或者几乎碰触毗邻扇段24的中间部分36c。更加特别地,在收缩状态中,伸出部37按照至少等于它们长度的80%的测量值插入到相应腔39中。

在扩张状态中,伸出部37按照至少等于它们长度的80%的测量值从腔39收回。

伸出部37、腔39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确保至少在扩张状态中能够识别在抵接表面“s”上由伸出部37限定的实心部分40与由腔39限定的中空部分41交替的周向行。属于每个周向行的实心部分40和中空部分41分别相对于轴向毗邻周向行的实心部分40和中空部分41周向偏移。

适当的是由实心部分40和中空部分41的交替引入的表面不连续性不损害在构造期间正确执行轮胎2的部件的获得。在这一点上,优选地规定至少在成形鼓23的轴向中心线平面“e”附近,更加优选地在除了位于成形鼓23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附近的伸出部之外的所有伸出部37上,每个伸出部37均具有近似介于大约4mm和大约15mm之间、优选地等于大约8mm的轴向尺寸。每个腔39均优选地具有等于与其周向对准的伸出部37的轴向尺寸的轴向尺寸。

为了正确支撑胎体套筒12和/或轮胎2的其它部件,还考虑到加工期间传递的应力,大于标示值的轴向尺寸可以证明是过度的。小于标示值的轴向尺寸继而可以牵涉扇段24的过度结构复杂性,结果是除了可能的结构削弱之外还增加了制造成本。

还优选地是规定扩张状态中的中空部分41具有介于大约30mm和大约60mm之间、优选地等于大约40mm的周向尺寸。

在抵接表面“s”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处,伸出部37和腔39的上述轴向尺寸可以证明不适于正确加工。

在这一点上,应当发现的是由于抵接表面“s”的截面轮廓呈现的曲率,实心部分40和中空部分41的横向尺寸不等于它们所属的对应伸出部37和腔39的轴向尺寸。特别地,在专用于获得双轮车辆的轮胎的成形鼓中,其中,曲率比相对突出,轴向相对周向边缘处的实心部分40和中空部分41的横向尺寸能够比在轴向中心线平面“e”附近发现的横向尺寸大若干倍。

结果,胎体套筒12的位于抵接表面“s”的相对周向边缘处的轴向相对末端部分12a可以证明被不适当地支撑并且太自由而不能移动以为了适当地抵抗应力。

因此规定使得基本布置在抵接表面“s”的连续部上的至少一个支撑翼状部42从伸出部37中的至少一个按照相对于其侧壁38中的至少一个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

更加特别地,设置多个支撑翼状部42,所述多个支撑翼状部皆从属于至少一个同一周向行的相应伸出部37延伸,所述周向行靠近抵接表面“s”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中的一个。

在图解的示例中,支撑翼状部42与属于每个扇段24的第一联接部分36a的伸出部37成一体。支撑翼状部42基本适于“填充”相应中空部分41,以便提供用于胎体套筒12的支撑基部(所述支撑基部充分延伸,以为了确保其适当的支撑),不然的话,所述中空部分将由限定在轴向相邻伸出部37之间的腔39界定。

在图解的示例中,每个扇段24均具有两个支撑翼状部42,所述两个支撑翼状部均布置在抵接表面“s”的相对周向边缘中的一个附近。每个支撑翼状部42均与两个相应的伸出部37成一体,所述两个相应的伸出部相互轴向相继,即,两个伸出部沿着轴向方向紧邻相继,所述支撑翼状部基本延伸作为从一个伸出部至下一个伸出部的桥接部。

替代地,支撑翼状部42能够均与单个伸出部37成一体并且朝向轴向相继伸出部37(即,沿着轴向方向紧邻相继)突出,而同时又不与其连结。更加特别地,支撑翼状部42能够与属于用附图标记f1表示的轴向外部周向行的单个伸出部37成一体,所述轴向外部周向行沿着抵接表面“s”的轴向相对周向边缘中的每一个布置。作为附加方案或者替代方案,支撑翼状部42能够与属于用附图标记f2表示的周向行的单个伸出部37成一体,所述周向行与轴向外部周向行f1轴向相邻。

抵接表面“s”的轴向相对边缘处的伸出部37和腔39的轴向尺寸能够与在成形鼓23的其余轴向更靠内部部分中发现的轴向尺寸不同。更加特别地,在示出的示例中,支撑翼状部42的存在允许限制与其成一体的伸出部37的轴向尺寸。特别地,与支撑翼状部42成一体的伸出部37的轴向尺寸能够例如介于大约2mm和大约4mm之间。

每个支撑翼状部42均具有第一侧部42a和第二侧部42b,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相应地相对但不是必需相互平行。第一侧部42a与抵接表面“s”相一致。第二侧部42b与属于毗邻扇段24的伸出部37中的一个重叠并且优选地沿着其可滑动地接合。更加特别地,支撑翼状部42均通过相应的第二侧部42b与属于毗邻扇段24的第二联接部分36b的伸出部37重叠。

在示出的示例中,与每个支撑翼状部42组合,优选地设置至少一个底壁43,所述至少一个底壁在彼此轴向相继的伸出部37之间延伸,支撑翼状部42自身与所述伸出部成一体。底壁43与相应伸出部37和支撑翼状部42一起限定了容纳座部44,属于毗邻扇段24并且更加特别地属于其第二联接部分36b的相应伸出部37可滑动地插入在所述容纳座部中。

容纳座部44和可滑动地插入在其中的伸出部37分别成相对形状并且优选地互补。

在第一侧部42a和第二侧部42b之间限定了支撑翼状部42的厚度,所述厚度具有垂直于抵接表面“s”测得的优选地介于大约0.5mm和大约2.5mm之间的测量值。如果第一侧部42a和第二侧部42b不平行,则上述测量值指的是支撑翼状部42的最小厚度的点。

对于能够与相应伸出部37重叠的每个支撑翼状部42而言,在仍然保持其第一侧部42a与抵接表面“s”共面的情况中,在所述抵接表面“s”和能够插入在容纳座部44中的伸出部37之间产生对应于支撑翼状部自身的厚度的高度差“k”。

在从扩张状态至收缩状态的过程中,扇段24同时朝向成形鼓23的几何旋转轴线x-x平移,从而按照基本周向方向相互靠近。为了辅助这种相互移动而同时又没有因机械干涉而卡住,优选地规定至少接合在容纳座部44中的伸出部37均具有径向外部纵向边缘45,所述径向外部纵向边缘具有朝向几何旋转轴线x-x倾斜的纵向轮廓。

优选地,成形鼓23在相应胎体套筒12(例如,仍然正沿着胎体构造线10加工)抵达成形站自身之前定位在成形站13中。

更加特别地,优选地规定成形鼓23在成形站13中被悬臂地支撑。例如,成形鼓23的中央轴25的第一端部25a能够为此由芯轴46保持,所述芯轴同轴容纳在第一凸缘元件16a中并且承载上述旋转驱动器34,所述旋转驱动器能够与螺纹杆30相联,以为了驱动其旋转。

因此,如果在抵达成形站13时发现成形鼓还没有处于收缩状态中,则成形鼓23能够通过所述旋转驱动器34布置在收缩状态中。

通过胎体装载装置47,来自胎体构造线10的胎体套筒12随后被转移到成形站13中,以为了能够随后同轴布置在围绕成形鼓23(其布置在收缩状态中)的径向外部位置中。

胎体装载装置47能够例如包括胎体操纵器48,所述胎体操纵器优选地作用于胎体套筒12的外表面。在径向平移移动(相对于成形鼓23)的条件下,胎体套筒12首先以与成形鼓23轴向对准的关系插入在凸缘元件16a、16b之间,所述凸缘元件布置在成形站13的装载/卸载状态中(图2)。优选地随着成形鼓23自身的轴向平移移动,胎体套筒12继而围绕成形鼓23布置。更加特别地,随着承载器19沿着线性引导件20移动,成形鼓23同轴插入在胎体套筒12中。优选地,承载器19和成形鼓23的平移终结于中央轴25的第二端部25b与尾座49的接合,所述尾座位于第二凸缘元件16b内(图2中的虚线)。

为了使得成形鼓23相对于胎体套筒12轴向移动而同时又没有发生相互机械干涉,优选地规定在收缩状态中,成形鼓23的最大外径小于胎体套筒12的最小内径,通常在胎圈6处发现最小内径。

在轴向移动结束时,集成在胎圈6中的环形锚固结构5中的每一个均位于相对于相应的第一凸缘元件16a和第二凸缘元件16b的周向接合座部17a、17b的轴向内部位置中。

在轴向移动装置22作用下,凸缘元件16a、16b随后将相应接合座部17a、17b承载为在环形锚固结构5内基本处于径向对准关系。

所述凸缘元件16a、16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扩张构件(未示出),所述扩张构件构造成致使集成周向接合座部17a、17b的相应周向密封环50a、50b径向扩张。随着这种径向扩张,周向密封环50a、50b中的每一个均抵靠环形锚固结构5中的一个以推力关系作用。胎体套筒12因此被稳定地约束到凸缘元件16a、16b。在完成接合时,胎体操纵器46能够脱离胎套12并且移动远离成形站13。

在成形期间,当胎体套筒12开始径向扩张时,能够通过在旋转驱动器34作用时螺纹杆30的旋转而驱动成形鼓的径向扩张。

因此,能够使得胎体套筒12和成形鼓23之间联接。通过使得胎体套筒12的内表面抵靠成形鼓23的抵接表面“s”成接触关系来进行这种联接。

为了促进胎体套筒12扩张,能够规定使得在达到胎体套筒12的最大径向扩张状态的最后步骤中,凸缘元件16a、16b轴向插入在相对于成形鼓23的扇段24的径向内部位置中,所述成形鼓即将达到扩张状态。

在完成联接时,凸缘元件16a、16b与胎体套筒12分离,使其留在成形鼓23上。

成相互联接关系的胎体套筒12和成形鼓23适于承受敷设装置51的作用,以为了通过将一个或多个初级半成品施加在相对于抵接表面“s”的径向外部位置中而形成正在加工的轮胎2的部件。

敷设装置51能够例如包括用于在相对于被成形的胎体套筒12的径向外部位置中构造至少一个带束层的至少一个装置52。这种装置52优选地安装在带束结构施加站53中,所述带束结构施加站位于所述成形站13远处。

为了允许成形鼓23转移到带束结构施加站53,规定承载胎体套筒12的成形鼓23由在中央轴25的第一端部25a处操作的芯轴46支撑,而同时尾座49与中央轴25自身的第二端部25b脱离。随着收回第一凸缘元件16a,成形站13被带回到装载/卸载状态中,从而开放拟人机器人臂54或者其它适当驱动组的进入通道,所述拟人机器人臂或者其它适当驱动组继而用于在中央轴25的第二端部25b处接合成形鼓23。机器人臂54将成形鼓23从成形站13转移到带束结构施加站53。机器人臂54还使得成形鼓23在用于带束层的构造装置52的前方适当移动,所述构造装置例如能够包括分配器55,所述分配器供给至少一个初级半成品56a,例如,呈覆盖橡胶的帘线或者由纺织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其它连续细长增强元件的形式。分配器55优选地与辊57(优选为惰辊)或者其它适当施加构件相联,以为了将初级半成品56a施加在正在加工的轮胎2的径向外表面处。通过将辊压向抵接表面“s”,辊57以抵靠初级半成品56a的表面部分成推力关系操作,以为了按照轴向相邻的周向绕线将其施加在胎体套筒12上或者其它径向底层元件上。例如,因此能够在驱动成形鼓23旋转并且由机器人臂54适当移动所述成形鼓的同时通过按照围绕抵接表面“s”轴向毗邻的周向绕线卷绕呈覆盖橡胶的帘线形式的初级半成品制成带束层7a(0度)。

成形鼓23的刚性确保直接在被成形的胎体套筒12上形成的单个周向绕线的稳定定位,而同时不会因在施加期间在其外表面上传递的应力而使得胎体套筒自身发生不期望的变形。构成胎体帘布层3的原始弹性体材料的粘性防止单个周向绕线发生不期望的自发和/或不受控的移动,而同时又不需要为此将附加中间层布置在正在制造的带束层7a和底层施加表面之间。换言之,即使在这种轮廓具有如在例如用于摩托车或者其它双轮车辆的轮胎中通常发现的突出横向曲率时,也有利于带束层7a的单个周向绕线的精确定位,所述带束层的单个周向绕线按照被成形的胎体套筒12的所需最终制品直接形成。

带束结构施加站53能够根据需要包括用于构造一个或者多个辅助层7b的装置58,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辅助层要在施加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层7a之前或者之后施加在被成形的胎体套筒12上。特别地,这种辅助层7b能够包括平行的纺织或者金属帘线,所述平行的纺织或者金属帘线按照相对于胎体套筒12的周向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布置,优选地按照相互毗邻的辅助层7b之间交叉定向布置。

通过机器人臂54或者通过第二拟人机器人臂或者其它类型的操纵器,然后从带束结构施加站53将成形鼓23转移到侧壁施加站59,所述侧壁施加站优选地构成了生轮胎完成线的一部分,所述生轮胎完成线集成同一带束结构施加站53。

在侧壁施加站59中,螺旋单元60能够例如操作,所述螺旋单元构造成在例如由同一机器人臂54驱动成形鼓23旋转并且使其适当地移动的同时将呈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形式的至少一个初级半成品56b按照轴向毗邻和/或至少部分叠置的周向绕线卷绕在胎体套筒12的位于环形锚固结构5附近的轴向相对的侧向部分上,以为了按照预定机制分布周向绕线。在这种情况中还借助于以与参照带束层7a的获得所描述的方式类似的方式操作的相应第二施加辊61施加呈连续细长元件形式的初级半成品56b。设备1还能够包括胎面带获得装置(未示出),所述胎面带获得装置能够以与螺旋单元60类似的方式操作,以为了围绕带束结构7制造胎面带8,直到靠近侧壁9为止。

布置在成形鼓23中的伸出部37和腔39的几何和尺寸参数允许适当地支撑胎体套筒12而同时胎体套筒又没有承受过度扭转或者因由施加辊57、61施加的推力而产生的局部应力。实际上,在腔39中的每一个处,胎体套筒12被支撑作为两个轴向相邻伸出部37之间的桥接部。在这种情况中,胎体套筒12适于如被支撑在两个支撑件之间的一种桥状梁一样发挥作用,即使由施加辊57、61施加的推力作用在作用区域(能够抵靠抵接表面“s”在成形鼓23的径向平面中测量所述作用区域,所述作用区域的横向尺寸小于中空部分41的横向尺寸)中局部化,所述胎体套筒也适当地抵抗这种作用。能够例如在辊57的推力作用集中在初级半成品56a、56b(其尺寸小于中空部分41的横向尺寸)上时(如图9例示)或者当中空部分41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二施加辊61的轴向尺寸时(如图10例示)证实这种情况。

图10示出了施加连续细长元件,以为了获得侧壁9中的一个。由于支撑翼状部42的存在,即使在靠近成形鼓23的轴向相对边缘的区域附近(在该处抵接表面自身的定向关于几何轴线x-x基本成径向或者在任何情况中关于几何轴线大幅倾斜),抵接表面“s”也能够有效地抵抗由第二施加辊61施加的推力作用。

支撑翼状部42的薄的厚度(由伸出部37存在于相应容纳座部44内导致的结构增强部分允许所述支撑翼状部具有薄的厚度)允许将在每个支撑翼状部42和插入在容纳座部44中的相应伸出部37之间以及在伸出部自身和相应扇段24的中间部分36c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产生的不连续部减小到可接受的限制内。因此可以有效地施加胎面带8和/或侧壁9直到靠近胎圈6为止而同时胎体套筒12没有在由第二施加辊61施加的推力作用的影响下显著下垂,在不存在支撑翼状部42的情况中所述第二施加辊将往往使其朝向腔39的内部“下沉”,从而产生不规则且不连续的应力,所述应力将在制造期间可能损坏轮胎的结构部件并且即使可能执行也使得执行螺旋运动极其困难。

最终适于从成形鼓23移除被构造的生轮胎2,以为了随后在硫化单元62中硫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