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29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键盘的M+R型键盘模组包含薄膜电路片(membrane) 和硅胶缓冲头。目前该M+R型键盘模组的产品是靠人工将一种规格的硅胶缓冲头用筛盘排到承盘内,另一种规格的硅胶缓冲头用人工手动排好,再将印好胶的membrane手动与排好硅胶缓冲头的承盘定位贴合。这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不良品较多,产能不高,造成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需要人工将薄膜电路片和硅胶缓冲头进行贴合后制得M+R型键盘模组的,人力成本大,不良品较多,产能不高,造成成本过高的缺陷,提供一种组装的M+R型键盘模组粘附的硅胶缓冲头位置度精确,组装质量好;自动化机械组装,节省了人力,产能高,降低了成本的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M+R 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其包括平台支架和翻转贴合平台,翻转贴合平台的两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平台支架上,平台支架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第一转轴,翻转贴合平台内部设有真空室,翻转贴合平台上背对的两个台面上都均匀布置有多个与真空室连通的吸孔;平台支架上还设有第一机械手和用于放置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的周转平台,第一机械手用于将周转平台上的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抓放至翻转贴合平台的一个台面上,翻转贴合平台的台面上的所有吸孔位置均与薄膜电路片相匹配;平台支架上竖直安装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外端垂直固定有托板,托板上托放有胶头承盘,胶头承盘上设有多个限位孔,每个限位孔均用于承插硅胶缓冲头,第一气缸的伸出端用于在伸出时将胶头承盘上的硅胶缓冲头与翻转贴合平台上的薄膜电路片涂胶面相互匹配贴合。

首先,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结构将薄膜电路片涂好胶,并存放于周转平台上。接着,第一机械手从周转平台上抓取该薄膜电路片,并放置于翻转贴合平台的一个台面上,并通过该面上的吸孔真空吸附该薄膜电路片。接着,翻转贴合平台翻转180°,将该薄膜电路片朝下。接着,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第一气缸的伸出端将托板升高至薄膜电路片下面,同时托板上的胶头承盘的上面与薄膜电路片的涂胶面贴合,胶头承盘上的所有硅胶缓冲头即粘附于薄膜电路片下面。最后,翻转贴合平台继续翻转180°,此时的M+R型键盘模组产品即贴合组装完成,粘附的硅胶缓冲头位置度精确,组装质量好;自动化机械组装,节省了人力,产能高,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第一机械手包括设于平台支架上的第一导轨、第一滑块、第一横梁、第二气缸和垂直安装于第二气缸的伸出端上的第一吸盘,第一导轨的轴线与从周转平台往翻转贴合平台的方向平行;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中,第一横梁水平固定于第一滑块上,第一横梁的轴线与第一导轨的轴线垂直,第二气缸安装于第一横梁上,第二气缸的伸出端的伸缩方向朝向周转平台所在的平面,第一吸盘的吸附面与周转平台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一吸盘随第一滑块滑动的移动轨迹位于周转平台和翻转贴合平台的正上方。首先,第一滑块滑动时,带动所附的各个零部件移动,上面的第二气缸的伸出端外伸至所需位置后,第一吸盘即可对周转平台暂存的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进行吸附。接着,随着第一滑块滑动,薄膜电路片即移动至翻转贴合平台的正上方。最后,翻转贴合平台继续进行翻转贴合操作。另外,第一吸盘也采用真空吸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机械手详细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性价比高。

进一步地,平台支架上还设有CCD检测仪和第二机械手,第二机械手用于将翻转贴合平台上组装的M+R键盘模组抓放至 CCD检测仪的检测平台上。其中,第二机械手的详细结构也可同第一机械手一样,通用性强。详细地,CCD检测仪为柜体结构,柜体内的顶部安装CCD相机,底面为检测平台。本实用新型通过CCD检测仪可对组装后的M+R键盘模组进行远程可视化检测,操作方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质量。

进一步地,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还包括第一皮带流水线,第一皮带流水线的皮带平行设于两侧且用于移动托放胶头承盘,第一气缸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两个皮带之间;周转平台、翻转贴合平台和CCD检测仪在第一皮带流水线上依次设置,第一皮带流水线的输送方向为从周转平台往CCD检测仪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皮带流水线的结构既方便胶头承盘进行流动,又方便两个皮带之间的各个机构的操作,如第一气缸活塞杆的伸缩等;结构简单紧凑,各个机构之间互不干涉。

进一步地,第一皮带流水线上还设有若干个排料机,各排料机、周转平台、翻转贴合平台和CCD检测仪在第一皮带流水线上逐一顺次设置,每个排料机均包括直线振动给料机和排料盒,直线振动给料机设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两个皮带之间,直线振动给料机的两侧竖直设有第三气缸,两个第三气缸均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两个皮带之间,每个第三气缸的缸体均固定于平台支架上,每个第三气缸的伸出端均固定于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下,两个第三气缸用于将第一皮带流水线上的胶头承盘托放于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上;排料盒位于相应的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正上方,排料盒上部固定且连通有第一料斗,排料盒的盒底开有多个胶头通孔,同一排料盒的盒底上的胶头通孔的孔径相同且与胶头承盘上的相应的限位孔的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排料机上的胶头通孔用于将排料盒内的规格相匹配的硅胶缓冲头输送至直线振动给料机上的胶头承盘上;平台支架的两侧安装有第四气缸,两个第四气缸的伸出端固定于排料盒下部,两个第四气缸通过伸缩活塞杆将排料盒的盒底贴合于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上托放的胶头承盘上;排料盒一侧连通有进风管道且另一侧连通有出风管道。本实用新型的最开始操作为胶头承盘上的硅胶缓冲头排布。首先,当空载的胶头承盘随着第一皮带流水线流动至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正上方后,两个第三气缸的伸出端伸出将直线振动给料机提升,且振动台面托放该胶头承盘。然后,两个第四气缸的伸缩杆缩回,将排料盒的盒底贴合于直线振动给料机的振动台面上托放的胶头承盘上。接着,打开第一料斗的物流输入口,第一料斗中的硅胶缓冲头流入至排料盒中。最后由于通过直线振动给料机的不停振动,同时排料盒的两侧分别连通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因此随着风不停地吹动,硅胶缓冲头的小端会自然朝下进入相应规格的胶头通孔,最后硅胶缓冲头通过相应规格的胶头通孔准确无误且无遗漏地流入至正下方的相配合的限位孔上,从而实现胶头承盘上的所有限位孔均承插有相应规格的硅胶缓冲头。优选地,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排料机,从而实现了两种规格的硅胶缓冲头预装排好在一个胶头承盘,避免人工手动排布,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产能;更重要的是,硅胶缓冲头排布质量高,位置精确无遗漏。

进一步地,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还包括用于输送空载的胶头承盘的第二皮带流水线,第二皮带流水线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下方,第二皮带流水线和第一皮带流水线的输送方向相反,第二皮带流水线的两端分别分别设有第一输送平台和第二输送平台,第一输送平台下方设有第五气缸,第五气缸的缸体竖直固定于平台支架上,第五气缸的伸出端固定于第一输送平台下面,第一输送平台上设有第三皮带流水线,第三皮带流水线上的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第三皮带流水线在升降行程的最高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输出口对接,第三皮带流水线在升降行程的最低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二皮带流水线的输入口对接;第二输送平台下方设有第六气缸,第六气缸的缸体竖直固定于平台支架上,第六气缸的伸出端垂直固定于第二输送平台下面,第二输送平台的上设有第四皮带流水线,第四皮带流水线上的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第四皮带流水线在升降行程的最低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二皮带流水线的输出口对接,第四皮带流水线在升降行程的最高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一皮带流水线的输入口对接。

通过正反转电机的驱动,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一皮带流水线、第一输送平台、第二皮带流水线和第二输送平台组成循环流水线,实现胶头承盘的循环承载利用,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料斗上部固定有第二料斗,第二料斗下部设有若干呈矩形的位于第一料斗中的排料口,每个排料口的口部均配合设置有第二转轴,每根第二转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安装于第一料斗的侧壁上;第一料斗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减速电机,减速电机通过皮带和带轮驱动各第二转轴转动;每根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槽宽小于相应的排料口的宽度,矩形凹槽的两端均位于相应的排料口的两端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转轴上的矩形凹槽即为第一料斗的物料进口开关,当第二转轴不停地转动后,矩形凹槽可将第二料斗内的硅胶缓冲头持续地带入至第一料斗内,开关结构巧妙,密闭性好;同时,第二转轴由减速电机通过皮带和带轮驱动,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便于控制排料口的硅胶缓冲头的流量,控制精确,生产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组装的M+R型键盘模组粘附的硅胶缓冲头位置度精确,组装质量好;自动化机械组装,节省了人力,产能高,降低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若干个排料机,从而实现了若干种规格的硅胶缓冲头预装排好在一个胶头承盘,避免人工手动排布,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产能;更重要的是,硅胶缓冲头排布质量高,位置精确无遗漏;

3.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一皮带流水线、第一输送平台、第二皮带流水线和第二输送平台组成循环流水线,实现胶头承盘的循环承载利用,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

4.第二转轴由减速电机通过皮带和带轮驱动,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便于控制排料口的硅胶缓冲头的流量,控制精确,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B-B剖视图;

图5是图3中C-C剖视图;

图6是图5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5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平台支架;101.第一导轨,102.第一滑块,103.第一横梁,104.第二气缸,105.第一吸盘;106.第一转轴;2.翻转贴合平台,201.真空室,202.吸孔;3.驱动电机;4.第一气缸;5.托板;6.胶头承盘,601.限位孔;7.硅胶缓冲头;8.薄膜电路片;9.周转平台;10.CCD检测仪;11.第二机械手;12. 第一皮带流水线;13.排料机,1301.直线振动给料机,1302.排料盒,1303.第三气缸,1304.第一料斗,1305.胶头通孔,1306. 第二转轴,1307.减速电机,1308.矩形凹槽,1309.第二料斗; 14.第四气缸;15.进风管道;16.出风管道;17.第一输送平台, 1701.第五气缸,1702.第三皮带流水线;18.第二输送平台,1801. 第六气缸,1802.第四皮带流水线;19.第二皮带流水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的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平台支架1和翻转贴合平台2,翻转贴合平台2的两端通过第一转轴106转动连接于平台支架1 上,平台支架1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第一转轴106,翻转贴合平台2内部设有真空室201,翻转贴合平台2上背对的两个台面上都均匀布置有多个与真空室 201连通的吸孔202;平台支架1上还设有第一机械手和用于放置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8的周转平台9,第一机械手用于将周转平台9上的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8抓放至翻转贴合平台2的一个台面上,翻转贴合平台2的台面上的所有吸孔202位置均与薄膜电路片8相匹配;平台支架1上竖直安装有第一气缸4,第一气缸4的活塞杆外端垂直固定有托板5,托板5上托放有胶头承盘6,胶头承盘6上设有多个限位孔601,每个限位孔601均用于承插硅胶缓冲头7,第一气缸4的伸出端用于在伸出时将胶头承盘6上的硅胶缓冲头7与翻转贴合平台2上的薄膜电路片8 涂胶面相互匹配贴合。

首先,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结构将薄膜电路片8涂好胶,并存放于周转平台9上。接着,第一机械手从周转平台9上抓取该薄膜电路片8,并放置于翻转贴合平台2的一个台面上,并通过该面上的吸孔202真空吸附该薄膜电路片8。接着,翻转贴合平台2翻转180°,将该薄膜电路片8朝下。接着,第一气缸4 的活塞杆伸出,第一气缸4的伸出端将托板5升高至薄膜电路片8下面,同时托板5上的胶头承盘6的上面与薄膜电路片8 的涂胶面贴合,胶头承盘6上的所有硅胶缓冲头7即粘附于薄膜电路片8下面。最后,翻转贴合平台2继续翻转180°,此时的M+R型键盘模组产品即贴合组装完成,粘附的硅胶缓冲头7 位置度精确,组装质量好;自动化机械组装,节省了人力,产能高,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第一机械手包括设于平台支架1上的第一导轨101、第一滑块102、第一横梁103、第二气缸104和垂直安装于第二气缸104的伸出端上的第一吸盘105,第一导轨101的轴线与从周转平台9往翻转贴合平台2的方向平行;第一滑块102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101中,第一横梁103水平固定于第一滑块102 上,第一横梁103的轴线与第一导轨101的轴线垂直,第二气缸104安装于第一横梁103上,第二气缸104的伸出端的伸缩方向朝向周转平台9所在的平面,第一吸盘105的吸附面与周转平台9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一吸盘105随第一滑块102滑动的移动轨迹位于周转平台9和翻转贴合平台2的正上方。首先,第一滑块102滑动时,带动所附的各个零部件移动,上面的第二气缸104的伸出端外伸至所需位置后,第一吸盘105即可对周转平台9暂存的涂胶后的薄膜电路片8进行吸附。接着,随着第一滑块102滑动,薄膜电路片8即移动至翻转贴合平台2 的正上方。最后,翻转贴合平台2继续进行翻转贴合操作。另外,第一吸盘105也采用真空吸附。本实施例的第一机械手详细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性价比高。

进一步地,平台支架1上还设有CCD检测仪10和第二机械手11,第二机械手11用于将翻转贴合平台2上组装的M+R键盘模组抓放至CCD检测仪10的检测平台上。其中,第二机械手 11的详细结构也可同第一机械手一样,通用性强。详细地,CCD 检测仪10为柜体结构,柜体内的顶部安装CCD相机,底面为检测平台。本实施例通过CCD检测仪10可对组装后的M+R键盘模组进行远程可视化检测,操作方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质量。

进一步地,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还包括第一皮带流水线12,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皮带平行设于两侧且用于移动托放胶头承盘6,第一气缸4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两个皮带之间;周转平台9、翻转贴合平台2和CCD检测仪10在第一皮带流水线12上依次设置,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输送方向为从周转平台9往CCD检测仪10的方向。本实施例的第一皮带流水线 12的结构既方便胶头承盘6进行流动,又方便两个皮带之间的各个机构的操作,如第一气缸4活塞杆的伸缩等;结构简单紧凑,各个机构之间互不干涉。

进一步地,第一皮带流水线12上还设有若干个排料机13,各排料机13、周转平台9、翻转贴合平台2和CCD检测仪10 在第一皮带流水线12上逐一顺次设置,每个排料机13均包括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和排料盒1302,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设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两个皮带之间,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 的两侧竖直设有第三气缸1303,两个第三气缸1303均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两个皮带之间,每个第三气缸1303的缸体均固定于平台支架1上,每个第三气缸1303的伸出端均固定于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的振动台面下,两个第三气缸1303用于将第一皮带流水线12上的胶头承盘6托放于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 的振动台面上;排料盒1302位于相应的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 的振动台面正上方,排料盒1302上部固定且连通有第一料斗 1304,排料盒1302的盒底开有多个胶头通孔1305,同一排料盒 1302的盒底上的胶头通孔1305的孔径相同且与胶头承盘6上的相应的限位孔601的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排料机13上的胶头通孔1305用于将排料盒1302内的规格相匹配的硅胶缓冲头7输送至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上的胶头承盘6上;平台支架1的两侧安装有第四气缸14,两个第四气缸14的伸出端固定于排料盒 1302下部,两个第四气缸14通过伸缩活塞杆将排料盒1302的盒底贴合于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的振动台面上托放的胶头承盘 6上;排料盒1302一侧连通有进风管道15且另一侧连通有出风管道16。本实施例的最开始操作为胶头承盘6上的硅胶缓冲头 7排布。首先,当空载的胶头承盘6随着第一皮带流水线12流动至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的振动台面正上方后,两个第三气缸 1303的伸出端伸出将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提升,且振动台面托放该胶头承盘6。然后,两个第四气缸14的伸缩杆缩回,将排料盒1302的盒底贴合于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的振动台面上托放的胶头承盘6上。接着,打开第一料斗1304的物流输入口,第一料斗1304中的硅胶缓冲头7流入至排料盒1302中。最后由于通过直线振动给料机1301的不停振动,同时排料盒1302 的两侧分别连通进风管道15和出风管道16,因此随着风不停地吹动,硅胶缓冲头7的小端会自然朝下进入相应规格的胶头通孔1305,最后硅胶缓冲头7通过相应规格的胶头通孔1305准确无误且无遗漏地流入至正下方的相配合的限位孔601上,从而实现胶头承盘6上的所有限位孔601均承插有相应规格的硅胶缓冲头7。优选地,本实施例通过两个排料机13,从而实现了两种规格的硅胶缓冲头7预装排好在一个胶头承盘6,避免人工手动排布,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产能;更重要的是,硅胶缓冲头7排布质量高,位置精确无遗漏。

进一步地,M+R键盘模组自动化组装线还包括用于输送空载的胶头承盘6的第二皮带流水线19,第二皮带流水线19 位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下方,第二皮带流水线19和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输送方向相反,第二皮带流水线19的两端分别分别设有第一输送平台17和第二输送平台18,第一输送平台 17下方设有第五气缸1701,第五气缸1701的缸体竖直固定于平台支架1上,第五气缸1701的伸出端固定于第一输送平台17 下面,第一输送平台17上设有第三皮带流水线1702,第三皮带流水线1702上的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第三皮带流水线1702 在升降行程的最高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输出口对接,第三皮带流水线1702在升降行程的最低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二皮带流水线19的输入口对接;第二输送平台18下方设有第六气缸1801,第六气缸1801的缸体竖直固定于平台支架1 上,第六气缸1801的伸出端垂直固定于第二输送平台18下面,第二输送平台18的上设有第四皮带流水线1802,第四皮带流水线1802上的驱动装置为正反转电机,第四皮带流水线1802在升降行程的最低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二皮带流水线19的输出口对接,第四皮带流水线1802在升降行程的最高位置处的端口与第一皮带流水线12的输入口对接。

通过正反转电机的驱动,本实施例可以将第一皮带流水线 12、第一输送平台17、第二皮带流水线19和第二输送平台18 组成循环流水线,实现胶头承盘6的循环承载利用,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料斗1304上部固定有第二料斗1309,第二料斗1309下部设有若干呈矩形的位于第一料斗1304中的排料口,每个排料口的口部均配合设置有第二转轴1306,每根第二转轴1306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安装于第一料斗1304的侧壁上;第一料斗1304的侧壁上还固定有减速电机1307,减速电机1307 通过皮带和带轮驱动各第二转轴1306转动;每根第二转轴1306 上设置有矩形凹槽1308,矩形凹槽1308的槽宽小于相应的排料口的宽度,矩形凹槽1308的两端均位于相应的排料口的两端之间。本实施例的第二转轴1306上的矩形凹槽1308即为第一料斗1304的物料进口开关,当第二转轴1306不停地转动后,矩形凹槽1308可将第二料斗1309内的硅胶缓冲头7持续地带入至第一料斗1304内,开关结构巧妙,密闭性好;同时,第二转轴1306由减速电机1307通过皮带和带轮驱动,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便于控制排料口的硅胶缓冲头7的流量,控制精确,生产效率高。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