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中组件及设有该定中组件的压辊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996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中组件及设有该定中组件的压辊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轮胎组装成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胎部件供料架定中组件及设有该定中组件的压辊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轮胎成型机的供料架用来自动向对应的旋转鼓提供PA复合件、帘布、带束以及胎面;其中胎面供料架分别向带束鼓提供多层带束料和胎面料。主机则主要完成胎体料、胎面、带束料、垫胶在各成型鼓上的贴合、定型、滚压、反包成型工作,并将成型好的胎坯取下。依据不同的轮胎规格,胎面的宽度会在80-370mm范围内变动。因此胎面在成型过程中发生最多的问题就是胎面经供料架的传送后,或胎面宽度变化时,胎面有可能会偏向一侧,这样在贴合到鼓上时胎面就不能处于中间位置,进而将影响到轮胎成型后的品质。半钢子午线轮胎成型时,一段胎面跑偏通常通过定中挡板、挡辊纠偏或在定中组件前增设一个储料兜使内衬层或胎体帘布在自由状态下重新取正,这些措施均会使设备空间增大,因此需要配有机械定中组件,可以使胎面的中心线与带束鼓中心线对正以保证贴合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中组件,安装在供料架上,能够很好的使胎面的中心线与带束鼓中心线对正,解决轮胎成型过程中由于中心歪斜,从而胎面贴合歪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定中组件,包括本体、套设在本体上的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设置在本体上并位于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中间的折弯板、位于第一挡块与折弯板之间的第一弹簧以及位于第二挡块与折弯板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本体的中间设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一限位销,所述折弯板上与本体配合处设有一通槽,限位销贯穿通槽在折弯板两侧移动,折弯板与限位销均对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限位。本实用新型中折弯板固定在对应的固定物上,本体可以相对折弯板和固定物左右移动,第一挡块对第一弹簧的左端进行限位,第二挡块对第二弹簧的右端进行限位,折弯板对第一弹簧的右端和第二弹簧的左端限位;当外力促使本体向左运动时,折弯板限位第二弹簧的左端,即保证第二弹簧的左端相对折弯板静止,而第二挡块固定在本体上,跟随本体移动以推动第二弹簧向左收缩;当外力消失时,第二弹簧复位以推动第二挡块向右运动,直至本体回到原来的位置,当外力促使本体向右运动时,原理同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端均设有套,所述套设置在本体上并对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限位,折弯板与限位销均对套限位。本实用新型在折弯板与第一挡块之间和折弯板与第二挡块之间均设置了套,套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端进行过盈配合,确保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相对套静止,从而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不会在本体上晃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包括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配合的支撑部以及与支撑部连接的限位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端均套设在支撑部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部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过盈配合以固定,并通过限位环与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折弯板之间相抵接以限位,避免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直接与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折弯板接触,提高了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的两端均设有固定部。由于定中组件较小,较难很好的控制其移动,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部将本体固定在尺寸较大的物体上,通过该物体的滑动带动本体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包括自本体的两端延伸的固定本体以及垂直固定本体设置的凸起,所述固定本体上开有螺纹孔。本实用新型通过螺纹孔和对应的螺钉将本体固定在滑动物上,凸起对螺钉的大头限位,防止螺纹滑丝后,螺钉左右晃动幅度过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弯板呈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长板与短板,所述通槽设置在短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长板将折弯板有效固定在固定物上,短板与本体配合以限位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槽呈圆形,通槽的直径小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外径,且大于限位销的长度。本实用新型设置通槽,使得折弯板卡合本体,并对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进行有效限位,通过又便于限位销在通槽内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均包括挡块本体、设置在挡块本体上的间隙以及位于间隙的两侧并贯穿挡块本体、间隙的锁紧孔。本实用新型通过间隙和锁紧孔可以有效的将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固定在本体上,且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固定的位置,例如,将锁紧孔松开,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可以在本体上自由移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将锁紧孔锁紧以此将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固定在本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块本体呈圆柱体型,其中设置有一便于挡块本体套入本体的套孔,所述套孔开设的方向与锁紧孔开设的方向垂直,所述间隙连通套孔。本实用新型将挡块本体设置为圆柱体,便于生产加工同时减少组装过程中与其他零件的碰撞,此外,挡块本体通过套孔与本体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一种设有如上所述的定中组件的压辊机构,包括压辊顶板、固定压辊顶板的一对侧板、设置在压辊顶板下方的压辊滑板以及固定在压辊滑板下方的压辊组件,所述定中组件的本体固定在压辊滑板上,折弯板固定在压辊顶板上,所述压辊滑板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平行于定中组件的本体,并位于定中组件的两侧,所述压辊顶板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平行于定中组件的本体,并与滑槽的位置相对应;侧板将压辊顶板固定在固定物上,折弯板与本体配合的部位和固定物的中心相对应,定中组件、滑槽和滑轨均位于压辊顶板和压辊滑板之间,所述压辊滑板可通过滑槽和滑轨相对压辊顶板移动,并带动定中组件的本体和压辊组件相对压辊顶板移动,所述定中组件对压辊机构定中。本实用新型中将定中组件应用在压辊机构上,压辊顶板静止不动,压辊滑板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相对压辊顶板左右移动,由于定中组件的本体固定在压辊滑板上,因此定中组件的本体也相对于压辊顶板左右滑动,当作用的力消失时,因为折弯板固定在压辊顶板上,且折弯板对定中组件内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限位,所以促使本体在折弯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快速恢复到初始位置,压辊滑板也回到初始的位置且与折弯板保持相对静止,此时折弯板位于固定物的中心位置,故而压辊滑板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定中组件的控制下,始终保持压辊滑板的中心与固定物的中心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辊机构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在压辊滑板上的定位轴以及紧密套设在定位轴上的一对深沟球轴承。本实用新型设置定位组件,通过深沟球轴承定位压辊机构,使得压辊滑板在定位后不再发生相对位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中组件的本体承载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使它们均活动设置在本体上;本体又固定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限位销,使它们对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二弹簧的一端进行限位,同时又通过折弯板与本体配合的部位对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进行限位,且折弯板固定在固定物上,其与本体配合的部位在本体的中间,由此无论本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何移动,最终会恢复到自身的中心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定中组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定中组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定中组件的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定中组件的第一挡块或第二挡块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定中组件的第一挡块或第二挡块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定中组件的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定中组件的折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的A处的放大图。

图9是压辊机构与定中组件的配合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包含压辊组件)。

图10是压辊机构与定中组件的配合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不含压辊组件和压辊顶板)。

图11是压辊机构与定中组件的配合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不含压辊组件和侧板)。

图12是定中组件与成型机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2的B处的放大图。

其中:1、定中组件;2、压辊顶板;3、压辊滑板;4、压辊组件;5、侧板;6、带束鼓机构;7、供料架;8、定位组件;10、本体;11、通孔;20、第一挡块;21、挡块本体;22、间隙;23、锁紧孔;24、套孔;30、第二挡块;40、折弯板;41、长板;42、短板;43、通槽;50、第一弹簧;60、第二弹簧;70、固定部;71、螺纹孔;72、固定本体;73、凸起;74、第一限位段;75、第二限位段;80、套;81、支撑部;82、限位环;200、滑轨;300、滑槽;801、深沟球轴承;802、定位轴;803、定位滑轨;804、定位板;805、定位气缸;806、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术语“上、下、左、右”均是以图2的视角为基准。

如图1-图13所示的定中组件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定中组件1包括本体10、套设在本体10上的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设置在本体10上并位于第一挡块20与第二挡块30中间的折弯板40、位于第一挡块20与折弯板40之间的第一弹簧50以及位于第二挡块30与折弯板40之间的第二弹簧60,所述本体10的中间设有一通孔11,通孔11内设置一限位销(未图示),所述折弯板40上与本体10配合处设有一通槽43,限位销贯穿通槽43在折弯板40两侧移动,折弯板40与限位销均对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限位。本实用新型中折弯板40固定在对应的固定物上,本体10可以相对折弯板40和固定物左右移动,第一挡块20对第一弹簧50的左端进行限位,第二挡块30对第二弹簧60的右端进行限位,折弯板40对第一弹簧50的右端和第二弹簧60的左端限位;当外力促使本体10向左运动时,折弯板40限位第二弹簧60的左端,即保证第二弹簧60的左端相对折弯板40静止,而第二挡块30固定在本体10上,跟随本体10移动以推动第二弹簧60向左收缩;当外力消失时,第二弹簧60复位以推动第二挡块30向右运动,直至本体10回到原来的位置,当外力促使本体10向右运动时,原理同上。

所述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相对于通孔11对称,且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均包括挡块本体21、设置在挡块本体21上的间隙22以及位于间隙22的两侧并贯穿挡块本体21、间隙22的锁紧孔23。所述挡块本体21呈圆柱体型,其中设置有一便于挡块本体21套入本体10的套孔24,所述套孔24开设的方向与锁紧孔23开设的方向垂直,所述间隙22连通套孔24。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通过套孔24套入本体10,滑到指定的位置,间隙22减小了套孔24与本体10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缩短装配时间。且将挡块本体21设置为圆柱体,便于生产加工同时减少组装过程中与其他零件的碰撞,当然可以预见的,也可以将挡块本体21设置为其他形状,只需要保证挡块本体21可以对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有效限位。锁紧孔23可以通过螺钉和螺母有效的将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固定在本体10上,且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固定的位置,例如,松开螺母则锁紧孔23松开,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可以在本体10上自由移动,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将锁紧孔23锁紧以此将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固定在本体10的指定位置上。

所述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的两端均设有与之配合的套80,所述套80设置在本体10上并对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限位,此处需要注意,第一弹簧50与对应的套80位于第一挡块20和折弯板40之间,第二弹簧60与对应的套80位于第二挡块30与折弯板40之间,为了避免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在第一挡块20、第二挡块30和折弯板40限定的对应范围内移动,将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设定为压缩状态,但该压缩产生的弹性力很小。所述套80包括与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配合的支撑部81以及与支撑部81连接的限位环82,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的两端均套设在支撑部81上。本实用新型的套80的支撑部81与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的两端进行过盈配合,确保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均相对套80静止,从而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不会在本体10上晃动,且通过限位环82与第一挡块20、第二挡块30和折弯板40之间相抵接以限位,避免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直接与第一挡块20、第二挡块30、折弯板40接触,提高了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折弯板40与限位销均对套80限位,使得当外力促使本体10向左运动时,折弯板40限位第二弹簧60左端对应的套80,即保证第二弹簧60的左端对应的套80相对折弯板40静止,而第二挡块30固定在本体10上,跟随本体10移动以推动第二弹簧60、第二弹簧60右端对应的套80向左收缩,而第一弹簧50两端的套80被限位在第一挡块20与限位销的范围内,使得第一弹簧50不会在本体10上滑动;当外力促使本体10向右运动时,原理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本体10为一长直型的圆柱体,且本体10的两端均设有固定部70,两端的固定部70相对于通孔11对称。由于定中组件1较小,较难很好的控制其移动,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部70将本体10固定在尺寸较大的物体上,通过该物体的滑动带动本体10移动。所述固定部70包括自本体10的两端分别延伸的固定本体72以及垂直固定本体72设置的凸起73,所述固定本体72上开有螺纹孔71。本实用新型通过螺纹孔71和对应的螺钉将本体10固定在物体上。本实施例中,本体10的纵截面为一个圆,所述固定本体72位于该圆的某一直径上,且固定本体72呈扁平的板状以便更稳定的固定在物体上。由于固定本体72的自身形状以及所处的位置,本体10相对于固定本体72自然生成两个限位段,分别位于固定本体72的两侧,为第一限位段74和第二限位段75。所述第一限位段74与凸起73共同对螺钉的大头限位,防止螺纹滑丝后,螺钉左右晃动幅度过大。所述第二限位段75可以在本体10固定在其他物体上时,对本体10长度方向上进行限位,以免本体10滑出。

所述折弯板40呈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长板41与短板42,所述通槽43设置在短板42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长板41将折弯板40有效固定在固定物上,短板42与本体10配合以限位套80,从而限位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所述通槽43呈圆形,通槽43的直径小于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的外径,且大于限位销的长度,由此使得折弯板40既可以卡合本体10,又对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进行有效限位,同时便于限位销在通槽43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设有如上所述的定中组件1的压辊机构,该压辊机构设置在轮胎成型机上,所述压辊机构包括压辊顶板2、固定压辊顶板2的一对侧板5、设置在压辊顶板2下方的压辊滑板3以及固定在压辊滑板3下方的压辊组件4。所述压辊机构还包括定位组件8,该定位组件8固定在压辊滑板3上,所述定位组件8包括固定在压辊滑板3的一侧上的定位滑轨803,与所述定位滑轨803配合的定位滑块(未标号),与所述定位滑块固定连接的定位板804,垂直定位板804设置的定位轴802,紧密套设在定位轴802上的一对深沟球轴承801以及固定在压辊滑板3上并与定位板804连接的定位气缸805。所述定位轴802、定位板804和定位滑块之间均为固定关系,深沟球轴承801可以绕着定位轴802自转,所述定位气缸805推动定位板804在定位滑轨803上直线运动,从而带动定位轴802沿着滑轨的方向直线运动。所述定位板804包括定位本体(未标号)和垂直于定位本体的折弯部806,所述折弯部806与定位气缸805固定连接,定位本体与定位滑块固定连接,定位轴802设置在定位本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以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为例,该成型机包括压辊机构,与所述压辊机构配合的带束鼓机构6,与定位组件8配合的锁定组件(未图示)以及位于压辊机构下方的供料架7。成型机通过定位组件8与锁定组件配合将带束鼓机构6、压辊机构连接成一整体,两者之间保持相对位置不变。锁定组件包括与深沟球轴承801配合的凹槽(未图示),为了减小摩擦,深沟球轴承801可以相对凹槽转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定位轴802与凹槽的位置相对不变。

该成型机的工作流程为:定中组件1定中压辊机构,使得压辊机构的中心与供料架7的中心重合,后定位组件8与带束鼓机构6对接并固定,使得带束鼓机构6、压辊机构连接成一整体,从而使得束鼓机构6、压辊机构和供料架7的中心重合,最后胎面经供料架7运送至压辊机构和带束鼓机构6处进行压合。定位组件的具体工作流程为:定位气缸805伸出以推动深沟球轴承801在定位滑轨803的方向上运动,直至深沟球轴承801收容于锁定组件的凹槽,此时带束鼓机构6、压辊机构的中心重合,且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同时供料架7将待加工的胎面输送至压辊机构下方,压辊机构与带束鼓机构6配合以加工胎面,加工完成后定位气缸805缩回以带动深沟球轴承801远离凹槽,此时定中组件1复位使得压辊机构相对供料架7定中,成型机不断的压合胎面从而定中组件1不断的重复上述步骤。

此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微观上来看,由于胎面的边缘可能呈锯齿状,因此胎面的实际中心线并非是直线,因此为了提高轮胎的质量,带束鼓机构6会根据胎面的实际中心线自动纠偏以压合胎面,由于工作中,带束鼓机构6与压辊机构已经连接为一体,因此压辊机构也会随着带束鼓机构6相应纠偏。

所述定中组件1的本体10固定在压辊滑板3上,折弯板40固定在压辊顶板2上,折弯板40与本体10配合的部位(即短板42)和供料架7的中心相对应。侧板5将压辊顶板2固定在供料架7上,所述压辊滑板3上设有滑槽300,所述滑槽300平行于定中组件1的本体10,并位于定中组件1的两侧,所述压辊顶板2上设有滑轨200,所述滑轨200平行于定中组件1的本体10,并与滑槽300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压辊滑板3在气缸的作用下可以沿着滑轨200的方向相对压辊顶板2运动,且由此带动定中组件1的本体10和压辊组件4相对压辊顶板2移动。定中组件1、滑槽300和滑轨200均位于压辊顶板2和压辊滑板3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将定中组件1应用在压辊机构上,压辊顶板2固定在供料架7上,而供料架静止,因此压辊顶板2是静止的,压辊滑板3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相对压辊顶板2左右移动。由于定中组件1的本体10固定在压辊滑板3上,因此定中组件1的本体10也相对于压辊顶板2左右滑动。当作用的力消失时,因为折弯板40的长板41固定在压辊顶板2上,且折弯板40的短板42对定中组件1内第一弹簧50和第二弹簧60的限位,所以促使本体10在折弯板40的限位和第一弹簧50、第二弹簧60的复位作用下快速恢复到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即折弯板40的原始位置,由于折弯板40的短板42原始位置为供料架的中心线的上方,因此本体10快速复位定中,压辊滑板3也快速定中且迅速与折弯板40(即压辊顶板2)保持相对静止。故而压辊滑板3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定中组件1的控制下,始终保持压辊滑板3的中心与供料架7的中心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中组件1的本体10承载第一弹簧50、第二弹簧60和套80,使它们均活动设置在本体10上;本体10又固定第一挡块20、第二挡块30和限位销,使它们对第一弹簧50的一端和第二弹簧60的一端进行限位,同时又通过折弯板40的短板42对第一弹簧50的另一端和第二弹簧60的另一端进行限位,且折弯板40固定在固定物上,其短板42位于本体10的中间,由此无论本体10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何移动,最终会恢复到自身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