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具间隔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2507发布日期:2019-11-16 00:1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双模具间隔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一种在双模具中使用的间隔件。更具体地说,本申请涉及一种在双模具中使用的双模具间隔件,所述双模具间隔件用以产生翻新轮胎胎面,以用以防止损坏双模具的中心肋。



背景技术:

翻新轮胎是在当前轮胎上的胎面部分磨损之后将新胎面部分放置在轮胎胎体上的轮胎。为了进行这种替换,可以移除当前在轮胎上的胎面,并且对胎体的外表面进行处理以接受新胎面。可以将一层缓冲胶施加到胎体的表面上,并且可以将新胎面部分施加到该缓冲胶层上。缓冲胶层可固化,以使新胎面部分附接到胎体。

新胎面部分可以是由模具和压力机形成的固化橡胶件。模具是翻新轮胎模具且可由多个模具区段制成,所述多个模具区段抵靠彼此布置成线性布置。未固化橡胶可放置在模具区段的顶部上,且压力机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将所述橡胶压到模具区段中。压力机接合胎面条带的平坦下侧,且胎面元件特征经由模具区段的对应特征模制到橡胶中。可加热模具,且热量和压力的此组合可将橡胶固化成所要形状。

模具可布置为双模具,其中翻新轮胎胎面的两个条带由模具同时形成。两个条带中的每一个的模具区段在模具的纵向方向上并列布置,且同样地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肋分离这两个条带的模具区段。如果压力机是关闭的且模具中不存在橡胶,那么压力机将接合和损坏中心肋。这种损坏可能是立即的且严重的,且需要在进行额外模制之前修复中心肋。尽管当橡胶不在模具内时,操作人员不能关闭双模具压力机,但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且这些错误会导致模具组件的毁坏,且随着双模具容量的损失会导致停机。因此,本领域中仍存在改变和改进的余地。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在本说明书的剩余部分中更具体地阐述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本发明的完整及能够实现的公开内容,包含其最佳模式,在附图中:

图1是双模具间隔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双模具间隔件的前视图。

图3是图1的双模具间隔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双模具间隔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5是双模具间隔件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是图5的双模具间隔件的前视图。

图7是图5的双模具间隔件的侧视图。

图8是图5的双模具间隔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9是为了清楚起见移除压力机的双模具总成的俯视平面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10-10的截面视图。

图11是图9的双模具总成的侧视图。

图12是具有中心肋凹槽的双模具间隔件的替代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3是双模具间隔件的替代实施例的透视图。

在本说明书和图式中参考标号的重复使用意图表示本发明的相同或相似特征或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中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例。每个实例是以解释本发明的方式提供,而并非意指对本发明的限制。举例来说,说明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的特征可与另一实施例一起使用以另外产生第三实施例。本发明意图包含这些和其它修改和变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具间隔件12,其防止对双模具总成10的中心肋68或模具区段74的其它部分的损坏。双模具间隔件12设计成当双模具总成10不包含橡胶时被使用,且当橡胶实际上位于双模具总成中时,双模具间隔件12不存在于双模具总成10内。当橡胶在模具区段74中时双模具总成10不需要双模具间隔件12,这是因为橡胶的存在将用以适当地耗散压力机24的力并防止其损坏中心肋68和模具区段74的其它部分。因此,即使操作人员无意降低压力机24,只要橡胶在模具区段74中,就不会造成损坏。当形成的翻新带脱模或橡胶不存在于双模具总成10内时,将双模具间隔件12放置到双模具总成10中。双模具间隔件12搁置在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上,且保持不与模具区段74的架构接触。如果操作人员无意致动压力机24,那么其将接合双模具间隔件12,而非中心肋68或其它模具区段74部分。来自压力机24的力将会被双模具间隔件12的存在抵消,使得中心肋68和模具区段74的其它架构部分不会被损坏。

图1到4说明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双模具间隔件12,其具有第一侧部分14和第二侧部分16,所述第一侧部分和第二侧部分被横跨第一侧部分14与第二侧部分16之间的距离的主体部分18接合。第一侧部分14可以各种方式配置,但是如此实施例中所示布置为第一侧杆30。第一侧杆30的长度比其宽度或高度长,并且在双模具间隔件12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延伸。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二侧部分16布置为第二侧杆32,并且第二侧部分16的长度与第一侧杆30的长度相同。第二侧杆32具有矩形截面形状并且具有小于其长度的宽度和高度。主体部分18布置在第一横杆34、第二横杆36和第三横杆38中。横杆34、36和38彼此间隔开且彼此不接合。尽管示出了三个横杆34、36和38,但是应理解,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存在任何数目的横杆。举例来说,在其它例示性实施例中,双模具间隔件12中可存在1个横杆,4个横杆,5到10个,11到20个或多达30个横杆。

横杆34、36、38具有矩形截面并且在横向方向上比在纵向方向上长。第一侧杆30在其上表面70中具有三个凹部,其接纳三个横杆34、36、38,使得每个凹部接纳横杆34、36、38中的一个。横杆34、36、38均在竖直方向上均低于上表面70。然而,其它布置也是可能的,其中横杆34、36、38面向与上表面70相同的高度处,或者甚至在竖直方向上高于上表面70处。第二侧杆32也具有三个凹部,每个凹部接纳横杆34、36、38中的一个,使得横杆34、36、38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成90度角。接纳横杆34、36、38的凹部使得它们低于第二侧杆32的上表面72。

第一侧杆30的上表面70与第二侧杆32的上表面72处于相同的竖直高度,使得这两个表面70、72位于共同的平面中。横杆34、36、38的上表面低于表面70、72所在的平面。横杆34、36、38可以焊接到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或者可以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机械地附接。第一横杆34位于双模具间隔件12的前端,但是与第一侧杆30的第一末端46间隔开一定量。同样地,第一横杆34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二侧杆32的第一末端50间隔开一定量。末端46、50可以位于彼此相同的平面中,而没有任何横杆30、32、34处于此共同平面中。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在其相对端上具有位于共同平面中的第二末端48、52。第二横杆36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二末端48、52间隔开一定距离,以使其不位于此共同平面中。其它实施例也是可能的,其中横杆中的一个实际上位于第二末端48、52处,以便位于双模具间隔件12上与末端48、52相同的位置处。第三横杆38在双模具间隔件12的纵向方向上位于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的中点处,并且其与第一末端46间隔开的距离和与第二末端48间隔开的距离相同。横杆34、36与38之间的间隔可以布置成使得第三横杆38与第一横杆34的距离和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二横杆36的距离相同。然而,其它形式也是可能的,其中第三横杆38更靠近第一横杆34或第二横杆36。

第一侧杆30限定槽道54,其在两端敞开并且在第一侧杆3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延伸。确切地说,第一侧杆30包含限定槽道54的侧面的凸缘58和凸缘60。凸缘58比凸缘60长,因为相比凸缘60,凸缘58从上表面70延伸更大的距离。其它变型是可能的,其中凸缘58、60在竖直方向上从上表面70延伸相同的距离,使得槽道54具有相同大小的侧面。槽道54在背离上表面70的方向上是敞开的,并且由于相比于凸缘60,凸缘58的尺寸增大,因此槽道54在朝向第二侧杆32的方向上比在背离第二侧杆32的方向上敞口更大。

第二侧杆32的上表面72沿其整个宽度和长度可以是平坦的。同样地,第二侧杆32的相对安置的下表面62沿其整个长度和宽度可以是平坦的。下表面6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与第一侧杆30的在凸缘58、60之间延伸的表面相同的位置处并且形成槽道54的边界。然而,在其它布置中,此表面的竖直高度可以高于或低于下表面62。此表面和下表面6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比横杆34、36和38低的位置。

参看图5到8示出双模具间隔件12的另一实施例。此处,第一侧部分14以与前述基本相同的方式布置为第一侧杆30,并且第二侧部分16同样如先前所讨论的那样布置为第二侧杆32。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的各种组件,例如上表面70、72、下表面62、槽道54以及末端46、48、50和52可以如先前所描述地布置,并且重复此信息是没有必要的。双模具间隔件12仅具有两个横杆,即第一横杆34和第二横杆36,而非具有三个横杆。第一横杆34和第二横杆36与所有末端46、48、50和52间隔开,使得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的部分存在于横杆34、36与末端46、48、50、52之间。横杆34、36可以与末端46、48、50、52等距地间隔开,使得第一横杆34距末端46、50的距离与第二横杆36距末端48、52的距离相同。第一横杆34和第二横杆36各自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平行并且位于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的凹槽内,使得它们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表面70、72的下方。横杆34、36可通过焊接或通过任何其它机构,例如机械紧固件或经由整体形成,附接到侧杆30、32。

图9示出为了清楚起见移除压力机24的双模具总成10的俯视图。双模具总成10包含第一模具26和邻近安置的第二模具28。中心肋68将第一模具26与第二模具28分离,并且是构建在一起的单个模具26、28之间的附接点。模具26、28可以具有架构元件,这些架构元件导致在两个彼此相同的模具26、28中形成胎面带。双模具26、28的使用允许在双模具总成10中每个循环形成两个胎面带,而非仅仅一个,并且增加模制过程的输出。模具26、28和中心肋68可以由一系列模具区段74制成,这些模具区段在双模具总成10中彼此相对放置。模具区段74各自在双模具总成10的横向方向42上横跨模具26、28的整个宽度延伸,并形成模具26、28和中心肋68的部分。在其它形式中,模具区段74中的每一个可以仅包含模具26或28中的一个的部分,并且可不包含中心肋68,所述中心肋可以是与模具区段74不同的独立组件。

模具区段74在一端由馈入端82约束,并且在其相对端处由装饰柱端84约束。在这方面,模具区段74接合馈入端82的刚性唇缘或端,并且不能在双模具总成10的纵向方向40上移动超过此馈入端82。装饰柱端84包含数个螺杆,这些螺杆可以被致动以便与紧邻的模具区段74接合并且使其和模具区段74的其余部分在纵向方向40上彼此抵靠并且抵靠馈入端82。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将此压缩力施加到模具区段74的其它机构。

在使用中,未固化橡胶在馈入端82上移动到装饰柱端84并放置在模具区段74的顶部,并通过压力机24的加压和对模具区段74的加热而固化。如图9所示,不呈现未固化橡胶,并且将双模具间隔件12插入双模具总成10中,以便在压力机无意中被致动并被迫向下压到模具26、28和中心肋68上的情况下,保护模具区段74免受压力机24的损坏。双模具间隔件12在纵向方向40上比模具26、28短,并且并非从馈入端82一直延伸到装饰柱端84。双模具间隔件12位于端82、84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搁置在双模具总成10的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上。在其它形式中,双模具间隔件12可以在纵向方向40上一直延伸穿过模具26、28。通过使用侧轨20、22将模具区段74保持在双模具总成10的底座78上,所述侧轨搁置在模具区段74的凸缘76上,所述模具区段在横向方向42上位于模具区段74的外侧端。通过使用将凸缘76固定到双模具总成10的底座78的螺杆或其它机械紧固件来将侧轨20、22固定到凸缘76的顶部上。

第一侧杆30位于第一模具26的胎面形成图案的外侧,第二侧杆32位于第二模具28的胎面形成图案的外侧。横杆34、36、38定位在模具26、28和中心肋68的胎面形成图案的顶部上方并且在横向方向42上延伸越过所述模具和中心肋的胎面形成图案。横杆34、36、38的间隔使模具26、28的区域未被覆盖,并且双模具间隔件12不覆盖模具26、28的整个胎面形成表面。

图10示出了双模具总成10沿图9的线10-10的侧视图,其中压力机24移动到位以便与双模具间隔件12接合。上表面70、72在双模具总成10的竖直方向44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并且在竖直方向44上比模具区段74的任何部分高。压力机24在被致动并且在竖直方向44上向下移动时接合上表面70和72。压力机24保持不与横杆34、36、38接合。然而,在其它形式中,横杆34、36和38可以与上表面70、72处于相同的高度并且通过压力机24与它们接合。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横杆34、36、38高于上表面70、72并且被压力机24接合,而上表面70、72未被压力机24接合。在其它布置中,选择上表面70、72的高度,使得其中一个被压力机24接合而另一个未被压力机24接合。

第一侧轨20包含伸出部56,所述伸出部在纵向方向40上沿其整个长度延伸并且在竖直方向44上向上延伸。伸出部56的大小和形状与槽道54互补,使得当双模具间隔件12放置在侧轨20、22上时伸出部56配合在槽道54内。因此,第一侧杆30搁置在第一侧轨20的顶部上,并且伸出部56限制第一侧杆30在横向方向42上相对于第一侧轨20的移动。第二侧轨22具有平坦的上表面64,当双模具间隔件12放入双模具总成10中时,第二侧杆32的平坦下表面62接合并搁置在所述平坦上表面上。双模具间隔件12因此搁置在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的顶部上,并且没有机械地附接或以其它方式可拆卸地或永久地连接到侧轨20、22。当双模具总成10是空的并且不需要紧固或以其它方式连接双模具间隔件12时,操作人员可以简单地将双模具间隔件12放置在侧轨20、22上。

模具区段74搁置在底座78的顶部上。螺栓延伸穿过第一侧轨20,模具区段74的凸缘76并进入底座78,以便将第一侧轨20连接到模具区段74,并且又将此组合连接到底座78。以类似的方式,一系列螺栓延伸穿过第二侧轨22和模具区段74的凸缘76并进入底座78,以便实现这些组件彼此的附接。尽管示出为使用一系列螺栓,但是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侧轨20、22将模具区段74附接到底座78的其它机构是可能的。底座78搁置在压板80上,加热的水可流经所述压板以加热底座78,并且进而加热模具区段74,以起到固化由双模具总成10固化的橡胶的作用。其它加热压板80的方法也是可能的,例如通过使用电阻。

如所示出,来自压力机24的力通过压力机24与上表面70、72的接合而传递到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中。横杆34、36、38不与模具26、28的胎面形成部分和中心肋68接合,并且来自压力机24的力不会被引导到这些组件中并且当压力机24被致动且模具26、28中不存在橡胶时它们不会被损坏。力被引导通过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并进入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且接着进入模具区段74的凸缘76。然后将力引导到底座78中并最终进入压板80。

图11是示出有压力机24的图9和10的双模具总成10的侧视图。当压力机24接合双模具间隔件12并向其施加力时,压力机24在纵向方向40上向前和向后延伸双模具间隔件12。当压力机24被致动但是由于双模具间隔件12的存在而未被压力机24接合时,模具区段74的胎面形成部分直接面向压力机24。装饰柱端84示出为通过使用螺栓附接到底座78,并且馈入端82处的模具区段74的相对端也通过使用螺栓附接到底座78。侧杆30、32不限于在纵向方向40上沿着侧轨20、22移动。然而,双模具间隔件12的重量和摩擦可用于当压力机24施加力时将侧杆30、32在纵向方向40上保持在与当双模具间隔件12未机械地附接到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时的相对相同位置中。施加来自压力机24的力会迫使侧杆30、32沿竖直方向44向下到侧轨20、22上,并且它们不会在纵向方向40上沿侧轨20、22滑动。

图12示出以与先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类似方式布置的双模具间隔件12的替代实施例。然而,第一横杆34具有中央肋槽66,其在第一横杆34的下侧表面上,在从第一侧杆30和第二侧杆32的横向方向上的中点处。当将双模具间隔件12放入双模具总成10中时,中央肋槽66提供一个空隙,中心肋68可以安置于所述空隙中,使得中心肋68不与第一横杆34接合并且不被第一个横杆34损坏。取决于存在多少横杆,所有横杆可具有类似的中央肋槽66,其与第一横杆34的中央肋槽66对齐以适应中心肋68沿着双模具间隔件12的整个纵向长度的插入。图12中的双模具间隔件12具有三个横杆34、36、38,并且所有这些横杆34、36、38都具有中心肋凹槽66,以保持中心肋68不与横杆34、36、38接合并且不被损坏。横杆34、36、38的剩余下侧可以是平坦的并且没有任何其它空隙。

尽管示出为配置成第一侧杆30、第二侧杆32和一个或多个横杆34、36、38,但是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侧部分14、第二侧部分16和主体部分18不需要如此配置。图13示出双模具间隔件12的另一实施例,其中第一侧部分14是实心截面并且是矩形的。第二侧部分16同样具有实心且矩形的截面形状。主体部分18的截面形状也是实心的并且是矩形的,并且沿着第一侧部分14和第二侧部分16的整个纵向长度从第一侧部分14延伸到第二侧部分16。得到的双模具间隔件12是实心件,其沿其整个纵向长度具有矩形截面形状。双模具间隔件12可以放入双模具总成10中,使得第一侧轨20和第二侧轨22通过第一侧部分14和第二侧部分16接合,并且使得主体部分18在第一模具26和第二模具28以及中心肋68的胎面形成特征上方延伸且不与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以及中心肋的胎面形成特征接合。如前所述,双模具间隔件12将用于保护模具26、28和中心肋68,因为来自压力机24的力将被引导到第一侧部分14和第二侧部分16中并进入模具区段74的凸缘76中。

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材料来构成第一侧部分14、第二侧部分16和主体部分18。根据某些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部分可以由钢、铝或钛制成。部分14、16、18中的一些可以由一种材料制成,而其它部分14、16、18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双模具间隔件12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侧轨20、第二侧轨22和横杆34、36、38均由6061铝合金制成。部分14、16、18可以标记有标志,所述标记指示操作人员在插入双模具总成10时双模具间隔件12应该放置在什么定向。举例来说,第一侧杆30可以在其外表面上用横向方向上最外侧标记短语“正面向上”,使得操作人员知道第一侧杆30最接近他或她,且因此上表面70在竖直方向44上向上朝向。末端46、48、50、52也可以用“装饰柱端”或“馈入端”标记,以便用户知道双模具间隔件12相对于馈入端82和装饰柱端84的定向。双模具间隔件12的使用防止当在双模具26、28中不存在橡胶的情况下压力机24被无意地致动时对双模具26、28的胎面形成部分和中心肋68的损坏。

虽然已结合某些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所涵盖的主题并不限于那些特定实施例。相反,其旨在使本发明的主题包含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包含的所有替代方案、修改和等同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